陈景润简介五十字 陈景润简介越简越好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陈景润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发表研究论文 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扩展资料
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数学奇才陈景润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1973年3月2日,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时,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和拼搏献身的精神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传奇式的人物和学习楷模。
荣誉奖项 :
(1)2018-12-18 ,改革先锋 (获奖)。
(2) 2018 ,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获奖) 。
(3) 2009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提名) 。
(4) 1992 ,华罗庚数学奖 (获奖)。
(5)1982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获奖) 。
(6)1982,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奖)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景润 (中国著名数学家)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2] 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
陈景润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自己可以挑选一些内容,望采纳,谢谢!
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
陈景润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
你是否需要了解?
陈景润星人物简介
陈景润,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在圆内整点、球内整点、华林问题、三维除数等方面均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其《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的论文达到世界新水平。特别是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陈景润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为中国争得了荣誉。陈景润的学术贡献不仅...
陈景润内容简介
陈景润,自幼热爱数学,深受沈元教授的启蒙,开启了他追寻哥德巴赫猜想的旅程。新中国成立后,他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尽管生活艰难,但他逐渐塑造了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对数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作为优秀学生,他被分配到北京任教,然而,不善交际的他并不适应讲台,严寒的北方气候使他身体不适,教学经历充满了...
数论概貌作者简介
陈景润,1933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福州,是著名的数学家,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他的职业生涯在多个知名学府任职,包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同时担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位。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
数学巨星陈景润内容简介
陈景润,中国数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传奇一生是无数中国孩子的学习榜样。出生于1933年的福建省福州市,陈景润的求学之路始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他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踏上了数论研究的征途。个性内敛的陈景润,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世界中。他的沉默寡言,背后隐藏的是对数学的深刻热爱和...
陈景润简介
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生平简历 1953-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学校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
谁知道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
人物简介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生活(19张)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
陈景润简介 不超过400字. 抱歉,说错了,不超过100
陈景润,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
陈景润的个人资料及简介
据2022年12月何梁何利基金官网显示,陈景润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4部,其代表著作有《初等数论》《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组合数学简介》等。主要成就 1、陈景润在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研究中证明了:①、每个大偶数可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②、设D(N)是N...
陈景润简介!快!!!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
陈景润简介越简越好
陈景润曾先生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了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重大奖励。他的学术成就为国内外所公认。197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介绍庞比尼获菲尔兹奖的工作时,特别提到“陈氏定理”,作为与之密切关联的工作之一。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很高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