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写史的,我该从哪本入手?为什么呢?

作者&投稿:桓贫 2025-05-22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写史的,我该从哪本入手?为什么?

要想知道从哪本入手,首先要了解《资治通鉴》和《史记》的主要异同之处。

两书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不同点:

一是作者及成书的时间不同:

《史记》是司马迁在西汉时期完成的,而《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北宋时期主编的。

二是内容和体裁不同:《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史记》原名《太名公书》,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方面,作了大胆,深刻的揭露。如《酷吏列传》反映官史的残暴,即使是封建帝王身上的劣质,如汉高祖的无赖和权诈、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迷信鬼神,也都用不加讳饰的笔调给予尖锐抨击。书中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有广泛而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对于下层人民的才智功德作了鲜明的肯定和表彰。《陈涉世家》专门为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立传,高度评价了他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中的“首事”之功。《刺客列传》歌颂荆轲、聂政等刺客的抗暴精神。《魏公子列传》里着重赞扬了侯嬴等市井之民的才智和侠义。《货殖列传》则通过商贾活动的描述,保存了极为珍贵的古代经济史料。

《史记》中具有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人、游侠、倡优、医者、卜者等,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各类人物形象构成色彩斑烂的巨幅社会生活画卷。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史记》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荆轲、蔺相如、信陵君等,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史记》叙事特点: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所以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书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三是著作的内容及著书出发点不同:《史记》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资治通鉴》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

四是思想观点及叙事侧重点:

《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可以认为是朝廷简编读本,政治方向正统。《资治通鉴》以权为核心,每一个小故事讲的都是权力斗争,围绕着权力来展开情节。很多读者认为《资治通鉴》讲的都是帝王之术,意在告诉后世的皇帝,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皇帝,而要当好皇帝就得知道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意在提醒人们滥用皇权的下场,要对权力有敬畏之心。《史记》是私人修史,多以人为核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对所记述的人和事“不虚美,不隐恶”。可以说是《史记》重在写人,《资治通鉴》重在说权。《史记》侧重于人物个人命运的思考。《资治通鉴》更多的是探讨国家,群体的兴衰,它并不回避历史的黑暗和血腥。

相同点:都是正史;都是后人修撰描述前代历史的史书;文学价值:这两部书都文笔生动,语言简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内容:都是通史,内容却都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书面材料,修史态度都极为严谨,对后世修史的影响都非常大,是珍贵的史料。



史记,因为这部书是相对逻辑更为紧密,也更加容易理解和阅读的,而资治通鉴相对较难。

可以从《史记》开始入手,因为史记我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写,记录了历朝历代的事情,有真实性。

应该从《史记》入手。因为《史记》都是写人物,通过人物来写历史,这样代入感会比较强。

可以先从《史记》入手,因为可能《史记》更注重的是讲事,而《资治通鉴》可能更注重一些道理的阐述,那么看起来比较枯燥。


你是否需要了解?

《史记》、《资治通鉴》分别记载的是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的历史?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

资治通鉴和史记分别记录了哪个时期的事
《资治通鉴》是宋代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著作。他和他的学生耗时十九年才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意思是给统治者们提供历史借鉴的意思。《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作品。《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题材,记录了从远古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伟大的历史...

史学双璧指哪两部历史著作?各有什么特点?
除《史记》与《资治通鉴》外,在泱泱中华的文明史上,各朝代都不断修纂正史,一脉相传的《二十四史》,篇幅浩繁,计有3516卷,近2000万字,其体系之完备周密,内容之博大精深,在世界史上绝无仅有。参考资料:http:\/\/www.tailian.org.cn\/wenhua\/whchindetail.asp?id=30 ...

史记与资治通鉴史料相同的部分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史记》所记历史断限,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两史书史料相同部分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

历史上有哪些容易记混的历史名人?他们有何相似的经历?
司马迁VS司马光司马迁和司马光都是写历史的,一个是《史记》的作者,一个是《资治通鉴》的作者,我们很容易认为他们是一个家族的,或者是某种传承关系,其实二人非亲非故,一点关系都没有。司马迁是西汉中期的史学家,他写的《史记》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中国史书的典范。司马迁的官职不高,为太史令...

《资治通鉴》《史记》名词解释?
“资”,给,提供。“治”,治理。“通”,全面的,通用的。“鉴”,镜子,对照镜子,可以体察自身的过错。所以“资治通鉴”的意思就是“用来给帝王统治参考的前代历史事实”。《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这个名字就简单了,“史记”,倒过来就是“记录历史”。司马迁虽然是史官,但是他写这本...

史记和古文观止还有资治通鉴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所以司马迁自己在书中说,自己写《史记》是一家之言,想要通晓历史变迁,探求社会变化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因为是私人著史,所以史料都是司马迁一人收集,不过司马迁有着求真求实的精神,将这个工作完成得很好。而且司马迁还写到了汉武一朝,可惜这一篇被删掉了,我们不难猜测司马迁肯定抨击了时政。《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和史记分别记录了哪个时期的事?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记录了从春秋战国至宋朝建立之前,共1362年的历史。《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名列二十四史之首,记录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被誉为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是什么?
被誉为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是《史记》和《资治通鉴》。一、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西汉中期近三千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的文学价值以及历史真实性,...

史学双壁是什么?
史学双璧是史学界对司马迁所著《史记》和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合称。其在中国史学著作里具有较高的使用和研究价值。《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