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谟的人物经历 陈寅恪的人物轶事
《问学集》(上下,中华书局,1966年)一书是他的代表作。其中收录了他自1934年至1962年间撰写的各种论文共44篇。对古音、等韵、《切韵》及以前的训诂书等都提出了不少创见,陈述了他对汉语发展史、汉语研究史及历史方言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观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可贵的研究线索。《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是其研究汉语音韵的又一部重要著作。该书旨在探讨自周秦音至《切韵》800年间韵部演变的过程。《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4年)一书是他几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释唐五代韵书的成果,其中集印了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共30种,是总集唐五代韵书的一部大书。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义,考察古人释字的方法等都很有价值。《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一书则列出了《广韵》206韵的各纽反切,用汉语拼音字母注出今音,成为普及汉语音韵学知识、帮助读者掌握运用《广韵》研读音韵或文学作品的工具。在古籍整理与校勘方面,他著有《广韵校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方言校笺》(科学出版社,1956年)、《洛阳伽蓝记校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尔雅校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释名校笺》(载《文史》第四十七辑)等。在文字改革运动和汉语规范化方面,他积极提倡普及语文知识,撰写了不少论著阐述自己的观点。《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一书在汉语词汇通俗读物中影响比较大。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在为祖国培养语言文字工作者方面做出了贡献。 总述周祖谟1949年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汉语史以及古典文献学的研究。1949年后开始从事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研究,并进一步贯穿古今,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同时注意语文教育的一些问题,在古典文献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音韵、训诂贡献周祖谟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方面用力最勤,取得的成就也最大。所著《问学集》和《语言文史论集》,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方面的论文90余篇,集中了他关于古汉语声韵部类和《切韵》性质及其音系基础等方面的创见,论述了周秦至陈隋800年间韵部的演变过程,并考订和评述了语言、文学、历史方面的许多著作,创获独多。《问学集》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所收论文、札记等对古音、等韵、《切韵》以及前代训诂书均提出不少创见,是其学术代表作。书中对于上古音作了广泛的探讨,涉及声、韵、调各方面;对于汉魏以下的声韵也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在等韵方面,根据梵文《悉昙章》一类材料及现代语音学理论对“阴调”、“阳调”、“五音”、“转”等传统术语给予新的解释;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评述了中国古代众多语言学著作的是非得失,辑录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周祖谟治学注重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并从观点和方法上衡量其得失,进一步利用多方面的材料钩深致远。主张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认为要研究古代音韵,必须研究现代方言,除方言之外,还要重视历史文化和历代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周祖谟在高校教学50余年,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同时介绍研究的进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他的辛勤教诲下,不少学生已经成为语言学界著名学者、教授。古籍整理成果周祖谟精通版本目录学,对古籍涉猎很广,加之音韵训诂的专长,注意广搜版本,比较优劣,在古籍整理和校勘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古籍整理与校勘方面,他著有《广韵校本》、《方言校笺》、《洛阳伽蓝记校释》、《尔雅校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释名校笺》等。周祖谟《方言校笺》《方言校笺》一书,为《方言》的研究做了总结。周著以宋代李孟传刻本为底本,参证清代戴震、卢文弨、刘台拱、王念孙、钱绎等各家研究成果,精心比勘,重新刊定,成为后出转精的定本。吴晓铃先生又为《方言校笺》编了《通检》,附于书后,查阅方便。 《方言校笺》参照宋以前古书33种加以申辨,对原书的讹文脱字都依例作了订正。《广韵校本》引证了前人未见的中古字书《原本玉篇》、《慧琳音义》、《篆隶万象名义》、《字镜》等材料,在校勘上,注意抉发原书讹误条例,辩正俗写或体,考案音义,成为海内外研究《方言》的重要依据。 主要著作《问学集》(上下,中华书局,1966年)此书是他的代表作。《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广韵校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广韵校本方言校笺》(科学出版社,1956年)《洛阳伽蓝记校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尔雅校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方言校笺》《释名校笺》《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4年)《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汉语音韵论文集》《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周祖谟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主要论文《陶刻孙本〈说文解字〉正误》《研究汉代诗文韵读之方法》《五代刻本〈切韵〉之韵目》《从文学语言的概念论汉语的雅言、文言、古文等问题》《关于唐本〈说文〉的真伪问题》《读王念孙〈广雅疏证〉简论》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一 先秦两汉书目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焦循
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
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
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
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978年版
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盐铁论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论衡集解 刘盼遂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潜夫论笺 汪继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晁错集注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张河间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裴駰
史记索引 司马贞
史记正义 张守节
汉书补注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
汉书管窥 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后汉书补注 惠栋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淮南子高诱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 第七册
说苑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新序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 中华书局1977年缩印本
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 四部丛刊影宋本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重印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古诗源(有关部分) 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7年重印本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 林庚、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 作者:tecdai
-- 发布时间:2004-3-2 19:30:58
-- 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书目
孔北海集评注 孙至诚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孔少府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曹操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曹子建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曹集铨评 丁晏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曹研究资料滙编 河北师院中文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粲集 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陆士衡诗注 郝立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陆机集 中华书局1982年版
靖节先生集 陶澍 集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渊明集 王瑶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陶渊明集校注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滙编 中华书局1962年
陶渊明诗文滙评 中华书局1961年
陶渊明 中华书局1965年
谢康乐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订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谢宣城诗注 郝立权
庾子山集注 倪璠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79版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
汉魏六朝文絜笺注 许櫣评选 黎经诰笺注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北大出版社
水经注疏 杨守敬 熊会贞 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修订重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 周祖谟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旧小说(甲集) 吴曾祺 辑 商务印书馆1914初版1957年重印
古小说钩沉 鲁迅 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973年版
太平广记(有关部分) 李昉 中华书局1961、1982年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严可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古诗源 (有关部分) 沈德潜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古谣谚(有关部分) 杜文澜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徐陵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乐府文学史 罗根泽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
八代诗史 葛晓音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晋玄学 汤用彤 中华书局1985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 汤用彤 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搜神记 干宝
搜神后记 陶潜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
汉魏丛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北史
南史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 唐长孺 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子安集注 蒋清翊 光绪间刻本
王元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杨烱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卢照邻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骆临海集笺注 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子昂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陈子昂研究 韩理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曲江集 张九龄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集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重印
王维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印
李太白全集 王琦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 朱金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诗详注 仇兆鳌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钱注杜诗 钱谦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再版
杜臆 王嗣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影印
读杜心解 浦起龙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杜诗镜铨 杨伦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
读杜诗说 施鸿保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964年印
杜甫研究 萧涤非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
杜甫评传 陈贻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杜甫卷 中华书局1964年版1982重印
王昌龄诗注 李云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 中华书局1982年版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 侯忠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元次山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钱考功集 四部丛刊本
韦苏州集 四部丛刊本
刘随州集 四部丛刊本
李君虞集 席氏本
卢纶诗集校注 刘初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华阳集 席氏本
孟东野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孟东野诗集 华忱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张籍诗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张籍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长江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王建诗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 马其昶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柳宗元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柳宗元 中华书局1964年版
刘禹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白居易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白香山诗集 汪立名编注 四部备要本
白居易诗评述滙编 陈友琴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元氏长庆集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樊川诗集注 冯集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点本
玉溪生诗笺注 冯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标点本
樊南文集详注 冯浩 四部备要本
樊南文集补编 钱振伦 钱振常注 四部备要本
温飞卿诗集笺注 曾益 顾予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点本
孙可之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宋蜀刻本
罗昭谏集 四库全书著录
皮子文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点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聂夷中诗 杜荀鹤诗 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排印本
韦庄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韦庄词校注 夏承焘 刘金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花间集评注 李冰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全唐诗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全唐文
说郛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
本事诗 孟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唐语林 王谠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云溪友议 范摅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国史补 李肇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诗纪事 计有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文献通考
历代诗话正续编 何文焕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
清诗话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诗话总龟 阮阅 四部丛刊影印本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
诗人玉屑 魏庆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诗薮 胡应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历代诗话 吴景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随园诗话 袁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
瓯北诗话 赵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昭昧詹言 方东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校点本
带经堂诗话 王士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原诗 叶燮
饮冰室诗话 梁启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宋诗话考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唐诗杂论 闻一多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中国文学简史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88年重印
唐诗综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论丛 陈贻焮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诗人行年考 谭优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人行第录 岑仲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人选唐诗(十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全唐文纪事 中华书局
唐才子传
唐人说荟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0年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小集(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tecdai
-- 发布时间:2004-3-2 19:31:50
-- 三 宋元明清书目
小畜集 四部丛刊本
小畜外集 四部丛刊本
河东先生集 四部丛刊本
珠玉词 晏殊 宋六十名家词本
范文正公集 四部丛刊本
乐章集 宋六十名家词本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苏学士文集 四部备要本
苏舜钦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一版
欧阳文忠全集 四部备要本
欧阳文忠公文集 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
六一词 欧阳修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嘉佑集 苏洵 四部备要本
司马文正集 司马光 四部备要本
元丰类稿 曾巩 四部备要本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文公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校点本
王荆公诗文沈氏注 沈钦韩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排印本
王荆公诗笺注 李璧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
王安石 邓广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施注苏诗 施元之 四库全书著录
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 查慎行 乾隆间刻本
苏诗合注 冯应榴 光绪九年刻本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王文诰 嘉庆间刻本、光绪间刻本
苏诗补注 翁方纲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1986年标点本
苏轼乐府笺 龙榆生 商务印书馆1958年
苏轼评传 曾枣庄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栾城集 苏辙 四部丛刊本
豫章黄先生文集 黄庭坚 四部丛刊本
山谷诗集注 四部备要本
豫章黄先生词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 中华书局1978年版
淮海居士长短句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淮海词笺注 杨世明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光年增注 中国书店1985年版
晁氏琴趣外编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济北晁生鸡肋集 四部丛刊本
后山居士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后山诗注 任渊 四部丛刊本
后山诗注补笺 冒广生 商务印书馆1936年
张右史文集 张耒 四部丛刊本
柯山词 龙榆生校 中华书局1957年
片玉集 陈元龙集注 强村丛书本
清真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东山词 钟振振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李清照集校注 王学初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李清照研究资料
陈与义集 中华书局1982年
增广笺注简斋诗集 胡穉 四部丛刊本
1914年11月19日,出生于北京。
幼年受父教,读儒家基本典籍。
七岁入北京高等师范附设小学,跳级毕业。
11岁入北京师范学校,后转入成志中学。
193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男部。1932年毕业,同时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因后者学费较高,最后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从罗常培学音韵学,毕业论文《篆隶万象名义中之原本玉篇音系》。
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任助理员,得以向赵元任问学。和董同和同寝。
1937年回北平省亲,因抗战爆发,滞留家中。
1938年起在辅仁大学国文系任教。
1938年《广韵校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周祖谟手稿
1939年被聘为辅仁大学国文教员,后被聘为国文系讲师、副教授,讲授过语音学、等韵学、高本汉中国音韵学、比较训诂学、甲骨文研究等课程。
1947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文科研究所秘书、图书馆专门委员、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会委员。
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先后主讲现代汉语、汉语史、音韵学、说文解字研究、语言文学要籍解题等课程。
195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和《语言研究》编辑委员。
1955年受高教部委托起草《现代汉语教学大纲》。
1957年代理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
1958年《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与罗常培合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1966年中华书局出版其著作《问学集》(上下)一书是他的代表作。
197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1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同年12月被国务院聘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员。
1981年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和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学。
1982年至1984年任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教研室主任兼研究室主任。
1984年古典文献研究室改为研究所,任所长。
1984年出版的《唐五代韵书集存》是作者30余年来搜集、整理、考订的总结性成果,总集唐五代韵书并考释其源流的一部大书,为研究汉语单韵、词汇、训诂提供了重要资料。
1984年赴日本讲学,并参加二十九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
1985年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
1995年1月14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
学术生涯
周祖谟三十年代就读北大中文系,师从沈兼士、罗常培,二年级即发表论文《说文解字之传本》,其时北大遂有“前有丁声树,后有周祖谟”之说。毕业后考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南京),有意追随赵元任、李方桂,以加强语言学及方言调查的训练;但未及一年,因母病北返侍奉,旋以抗战爆发,南北阻隔,只得滞留北平。因此他在研究方法上,遂错失亲近审音派的机缘,而终为考古派的代表。
周祖谟治学,始终以音韵学为重心,而兼及文字、训诂、文献方面;其中尤用力于古语言学文献的校理,为最显著的特色。其论文根柢扎实,多有创获,曾汇编为《汉语音韵论文集》,以后增补为《问学集》两册,台湾、日本皆有翻印,为当代引用率最高的汉语史著作之一。专著《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与罗常培合作)、《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对诗文用韵材料进行通盘清理,藉此重构上古音与中古音之间的历史缺环;《广韵校本(附校勘记)》、《尔雅校笺》、《方言校笺》、《释名校笺》皆为古汉语文献的最佳整理本;《唐五代韵书集成》集敦煌韵书之大观,比勘异同,考订源流,为中古音研究的基础性文献。此外尚有《洛阳伽蓝记校释》,亦远迈前贤,为古籍注释的高峰。
追溯上古音,须以中古音为初阶;构拟中古音,必以《切韵》为枢纽;而《切韵》的音系性质问题,又为语言学史上一大讼案,至今未有定论。周祖谟于此,六十年代有《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一文,在中外影响甚巨;张琨虽不尽认同其说,亦承认此文为“最札实详瞻”之作,以为可与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并列,为有关中古语音及《切韵》性质问题的两大经典。
1932年,周祖谟同时报考清华英语系及北大中文系。当时清华的国文试题包括对对子,题为“孙行者”,周祖谟对以“胡适之”,颇为出题的陈寅恪所赏。周祖谟为清华、北大同时录取,以学费原因而选择北大。据说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闻之,多次传言约请周祖谟一见,而周祖谟始终回避。以后周祖谟向旁人解释:胡先生道德文章为一代所宗,但与自己所学并非同一系统,骤然晋谒,有攀附之嫌,云云。然周祖谟以“胡博士”对“孙猴子”,已先有揶揄意味;又不愿低首拜谒,或于胡适不无轻蔑之心欤?
沦陷时期,周祖谟承陈垣聘任到辅仁大学讲授国文,得以勉强维持生计。当时他与辅仁同事余逊、柴德赓、启功三人关系密切,并时常到陈(垣)校长处请益,启功回忆:“不知是谁,偶尔在陈校长的书里发现一张夹着的纸条,上面写着我们四个人的名字,于是就出现了校长身边有‘四翰林’的说法,又戏称我们为‘南书房四行走’。这说明四个人名声还不坏,才给予这样的美称,要不然为什么不叫‘四人帮’呢?”
你是否需要了解?
陈寅恪的人物轶事
当时陈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就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这次考试,结果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一人。答“祖冲之”者,也视为符合要求,因“祖”“孙”尚可成...
段玉裁的人物评价
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周祖谟: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清小学家王念孙: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王念孙:若膺死,天下无读书人矣! 章太炎评:其言闳达,为雅儒所不能论。殷孟伦(《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段注“说文”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言的研究已进人近代语言的革命阶段,是一个划...
董同龢人物年表
1911年,清宣统三年,董同龢生于云南昆明,当时仅1岁,10月12日。1932年,22岁的董同龢进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师从王力学习音韵学,笔记整理成《汉语音韵学》。毕业论文《切韵指掌图的几个问题》。1936年,董同龢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与周祖谟同寝室。1937年,27岁的董同龢大学毕业后...
董同龢的人物年表
1911年,清宣统三年,1岁,10月12日生于云南昆明。1932年,22岁,入学清华大学中文系。从王力学音韵学,听课笔记被整理成王力《汉语音韵学》,毕业论文《切韵指掌图的几个问题》。1936年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和周祖谟同寝。1937年,27岁,大学毕业,考入中研院史语所任职。1938年,...
清朝经学家段玉裁简介,《说文解字注》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评价 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周祖谟: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清小学家王念孙: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王念孙:若膺死,天下无读书人矣! 章太炎评:其言闳达,为雅儒所不能论。 殷孟伦(《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段注“说文”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言的研究已进人近代语言的革命阶段,是一个划时代...
洛阳伽蓝记国学
此书版本以明嘉靖如隐堂本最善,另有《四部备要》本、《汉魏丛书》本、《学津讨原》本等,各有长短。校注本重要的有张宗祥《洛阳伽蓝记合校》(商务印书馆,1930年),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等。《洛阳伽蓝记》内容...
世说新语算不算文言文的精华
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时人物的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的风俗、习尚,这确实是很好的历史资料。 [4]”相比较于前此的序跋只是笼统地指出《世说新语》具有记载事实的特点,比较明确地指出了《世说新语》史料价值所在的几个主要方面。 但周祖谟先生应当是鉴于序跋类简明扼要的体例要求,而没有在前言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扩...
《黑水》钱钟书高考数学仅15分为何被清华录取?
民国时期,很多大师向有才华的人取经,发家致富。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肯定和当时存在的很多伯乐和弹性招生制度有关。从几个名人的高考经历中,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康:胡适被录取是因为他威胁要辞职。康,四川安岳人,中国白话新诗的开拓者之一。五四时期,他、罗嘉伦、张等人是北大最重要的人物,...
中长的意思是什么
中长一词,多用于形容人体的高度,具体而言,指的是与一般人的身高相等的长度。这种描述方式常见于古籍之中,例如北魏杨炫之所著《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一书提及的丈八金像与十躯中长金像,即以此为标准。周祖谟在其校释中进一步指出,所谓中长,即是指与人的身高相等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对于人物身高...
清朝著名人物段玉裁的成就
段玉裁是一个满腹经文的人,他所写的《六书音韵表》是在顾炎武所著《音学五书》的基础上更加仔细的加密完成的,这本书分古韵为17部,当代语言学家周祖谟认为这本书在古代韵律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对于段玉裁的著作,留给后人更多的财富则是他的《说文解字注》,这本书花费了段玉裁的毕生心血,历经三十余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