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关风 2025-05-23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追求广大境界的同时,也要注重细微之处的精细处理;在追求高明的境界时,也要遵循中庸之道。


详细解释如下:


一、对“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解读


致广大指的是在志向、目标或行动上追求宽广与辽阔,体现了一种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视野。尽精微则强调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注重细微之处的处理和精细化的操作。这两者在很多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胸怀广大的同时,注重细节的精细处理,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二、对“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解读


极高明指的是追求高远的境界和卓越的成绩,体现了对卓越的不懈追求。道中庸则引用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指的是在处理事务时要遵循中庸之道,即不走极端,寻求平衡与和谐。在追求高明的境界时,也要注重平衡与稳定,这样才能确保长久的发展。


三、整句话的综合解读


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全面的、均衡的发展观念。在追求远大目标和卓越成就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细节的把握,也要寻求和谐与平衡。这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发展理念,强调了成功需要广大视野与精细操作的结合,需要高远的追求与中庸之道的平衡。


四、实际应用


这种理念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企业管理、艺术创作还是科学研究,都需要在追求广大境界的同时,注重细节的精细处理;在追求高成就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平衡与和谐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中庸》第二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

“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
《中庸》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理念:尊德性而道问学,意味着君子应以高尚的品德为基础,不断追求知识和学问,既要具备广博的视野,又需深入探究细节。他们追求的极高明并非极端,而是遵循着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通过温故知新,他们既能从旧的知识中汲取新的理解,又以敦厚和尊重礼仪的...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什么意思
这四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是指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是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是作者的平生志向。“极高明而道中庸”一句,出自《中庸》第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并非制造两极,而是重视两极,折中两极却并不是中庸,中庸是恰当,是解决事物的理想状态,虽然有时并不是最称心的。借用卡笛尔的话,怀疑一切,我对作者表示怀疑 尊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问得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庸的总纲,集中体现了中庸的基本含义。如果仅从字面解释这三句话,很容易,但要真正理解这三句话,很难。下面我摘录别人的几句话,总结得不是很好,但也大致表达出了这几句话的含义。如果我们想要至德,想要明道,那么作为...

尽精微致广大出自哪里
徐悲鸿“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这个口头禅,正是四书五经之一的《中庸》第二十七章里的一段话: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什么意思?
君子尊崇天赋予的道德本性,又通过求教和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既进入宽广博大的境界,又深入到精微细妙之处;使自己到德行既高尚文明,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致广大而尽精微结尾句怎么写
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为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又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

致广大而尽精微怎么用i
你要问的应该是这几句话的意思吧,意思是善问好学,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的《中庸》,原文如下: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极高明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目标境界。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哪里
《礼记中庸》。《礼记中庸》节选诗词: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礼记中庸》出自《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的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