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中为什么诸葛亮不数就知道每条船上有五六千支箭,是如何计算的? 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压制心中的不安, 每件事都有变数 他有100%的把握CC会上当 但不会保证半路上哪个谋士会看出奸计。
回答者:lt40977 - 助理 二级 3-16 18:23
汗。。。你们老师是变态。。。
诸葛亮跟鲁肃是好朋友,在船上喝个小酒,也要问为什么???
回答者:wy1213mvp - 助理 二级 3-16 18:23
为了让鲁肃安心,他有把握借到箭 我认为他也给自己壮胆
回答者:李张儿 - 试用期 一级 3-16 18:23
两个大男人在船上不喝喝酒要干什么??
回答者:longyue66 - 秀才 三级 3-16 18:34
1.胸有成竹只想在鲁肃面前卖弄.
2.一个晚上那么长时间不喝酒能干吗?
3.借箭成功全体将士不要庆祝吗,实属收买人心。
试想曹操当时要是放的是“火箭”,诸葛亮不被淹死也会被烧死的!
回答者:zhengyan198625 - 助理 二级 3-16 18:45
老师出的题还不好回答,一般老师都是正统的,你拍下诸葛马屁就行。比如,体现诸葛胸有成竹,神机妙算什么的。
回答者: 寻找尾巴的鱼 - 江湖新秀 五级 3-16 18:55
【释义】: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正史】: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周瑜的心胸也十分宽广,“嫉妒诸葛亮”纯粹是三国演义为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而虚构。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谙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当夜,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贸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余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教材版《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真实的历史】:
“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故事人物介绍】: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死后,他总督东吴兵马。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献帝时为丞相。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弩兵所用的武器(图)射程很远,有利于水上交锋.
歇后语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误(雾)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回答者:疾へ风 - 试用期 一级 3-16 20:23
草船借箭本来就是虚构出来的 .这个问题你得去问罗贯中,,只有他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喝酒...
回答者:凤凰傲意 - 助理 二级 3-16 20:37
个人认为是为了去寒以及缓和与鲁肃的气氛(那时鲁肃知道周公要杀孔明 孔明也心里有数) 还记得吴蜀两国抗曹的时候是在冬季了!而且是午夜到清晨 江面的温度很低 他们要在江上度过一夜 古时候煮酒待客也是礼仪之道!这也是孔明对鲁肃的友好之意 再者诸葛亮善于心计 深知鲁肃为人 可以说也是朋友之意 只是各侍其主…………
回答者:921240800 - 试用期 一级 3-17 15:03
诸葛亮胸有成竹
回答者:dsl_001 - 秀才 二级 3-17 15:42
装胆,放送心情
回答者:liuzaofang - 经理 四级 3-17 17:00
表明他很有信心,胸有成竹
回答者:梦的珍珠泪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3-17 18:06
稳住,不让鲁肃害怕
回答者:8号前锋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17 21:55
修改答复: 8号前锋,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关闭
稳住,不让鲁肃害怕
回答字数10000字以内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虚构的故事,运用夸张的手法更能体现出诸葛的泰然自若,胸有成竹。/同鲁肃闲谈畅饮,曲水流觞,共醉于伊犁大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快活!
回答者:即墨子楚 - 魔法学徒 一级 3-18 00:27
表示自己很自信
鲁肃仁厚善良,他不忍看周瑜图害诸葛亮,便前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说:"我只希望你借我20只船,每船要30个人,扎1000个草人摆在船的两边,如此这般,你就可救我一命了。"鲁肃不解其意,但为了挽救诸葛亮的性命,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鲁肃依诸葛亮的要求送去船、人和草人。但诸葛亮那边毫无动静,似乎忘记了造箭之事。直到第三天的半夜,才见诸葛亮派人来请鲁肃,鲁肃见了面问:"你要我来有何用意?"诸葛亮说:"特意请你来和我一起取箭去。"鲁肃更加迷惑不解,心想:3天未见你打出1枝箭,现在却突然说要去取箭,能到哪里取呢?只听诸葛亮对他说:"你不要问了,跟我来便是了。"随后诸葛亮下令把20条船用长索连好,然后上船直往长江北岸开去。此时天降大雾,长江之上雾气弥漫,能见度极低。鲁肃不安地说:"我们人单力孤,曹兵一起杀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回答:"雾这么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顾饮酒好了。"
再说曹操见为数不多的船乘雾驶来,料定后面必有埋伏,命令士兵不可轻举妄动,只教弓箭手开弓放箭。箭到东吴的船上,皆入草人身中。待到日出雾散时,只见20只船已插满了箭,每船约有5000多枝,总数10万有余。诸葛亮下令收船速回,又让船上士兵高声呐喊:"谢曹丞相送箭。"
船到南岸,诸葛亮对鲁肃说:"周瑜叫我造出10万枝箭,却不给准备好工匠和用料,其用意很明显是借故杀我。我算定今夜有大雾,故驱草船向曹操借箭。周瑜算计我尚应仔细筹划才是。"鲁肃这才恍然大悟,赞叹诸葛亮的智谋高妙。周瑜得知后,感慨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诸葛亮草船借箭所使用的就是混水摸鱼之计。江面大雾犹如"混水",诳来的10万枝箭相当于"鱼"。这条"鱼"使诸葛亮保住了性命,安全地离开东吴
查看全部5个回答
诸葛亮草船借箭_在线收听_历史故事
下载喜马拉雅免费在线收听诸葛亮草船借箭,回味历史,品读过去诸葛亮草船借箭_聆听历史的智慧,往事可谏_免费下载喜马拉雅
北京智道未来网络科..广告
诸葛亮草船借箭在线听_历史趣事免费听
诸葛亮草船借箭历史全集内容,历史趣事免费听,尽在喜马拉雅APP
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网易「一梦江湖」2周年资料片“揽星河”开启
星辉与你,皆入我梦-「一梦江湖」2周年资料片“揽星河”开启,17种天象奇现江湖!2周年海量福利登录立领,签到即送永久时装!沧海成女出道,书写她的江湖故事!
57 2020-04-26
说说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如何巧妙借箭
巧妙之处: 一、是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的妙技才能实施。 二、是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三、是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成功原因: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顾全大局 第一,他早已算好了第三天夜里会有大雾,所以会成功借箭,并满载而归。 第二,他能够早已算好需要多少船只和多少草把子,所以会不多不少载来十万多只箭。 第三,他知道曹操多疑,疑心重,所以才会很有把握地去向曹操借箭。 第四,他知道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值得信赖,所以才会向他借船只,军士,和草把子。 第五,他知道周瑜很聪明,如果他不叮嘱鲁肃不告诉周瑜,周瑜肯定会猜到诸葛亮的妙计,而会阻止,破坏他的计划,这样,他就会被周瑜陷害死了。 第六,他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却将计就计,反而为了不伤和气,顾全大局,而在暗中给了周瑜一个颜色瞧。 第七,他下令用绳索把草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排开,并又在借箭过程中下令把船头又调过来,这为的就是受箭的面积更大。
12 浏览771 2016-04-11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为什么借箭,想谁借
草船借箭,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不过有两个版本的。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魏略》中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5 浏览197 2017-05-09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借的是哪国的箭?
魏国。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角是诸葛亮,但这是作者罗贯中虚构的,故事的原型其实是孙权。 公元213年,曹操为了复仇,经过几年的休整,进军濡须口(今安徽含山县内)。这在长江以西,孙权为了防守曹军建立的军事据点。 曹操以张辽、臧霸为先锋,号称有40万人。但他们有心理阴影,上次赤壁之战吃的苦头大了,害怕悲剧再次上演。张辽越走腿越软,到了半途还想撤兵回去。臧霸心里也抖豁,壮着胆子给张辽打气:曹公会安排好一切的,怎么会扔下我们不管呢?千万不要怕。 第一战,曹军得胜,还攻破了孙权的江西大营,俘获了都督公孙阳。孙权得到消息后,迅速带了7万人抵抗,派甘宁成功地夜袭了曹操大营。 此后曹操大军不知道中了什么邪染上了恐惧症,如同惊弓之鸟。孙权连连挑战,曹军像是为逃避挨打躲到床下的小孩,死活不出来。孙权大摇大摆地坐着大船观看曹操的水军,曹军不敢出击,只能远远地乱箭齐发。 孙权的船因为一面全被射中,船身倾斜,孙权命令手下很从容地把船转个方向,曹军也很配合地再次发箭,直到另一面也射满了箭,船身得以平衡,孙权才坐着船不紧不慢地离去。 史书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孙权坐着小船看曹军,曹操没有派人放箭。孙权为了显摆示威,一路敲着喧天的锣鼓经过,曹军眼睁睁地看着他扬长而去。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看到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长叹了一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死去的荆州刺史刘表)儿子,豚犬耳!”豚是猪的意思。 当时正是绵绵春雨,孙权知道曹操的北方军队不适合作战,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完全是嘲讽的口气,还夹了一张纸条,另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带着轻蔑和诅咒。 但曹操看了却很高兴,因为他一直想退军,就是找不到借口,这次终于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了,所以他对部下说:“孙权不欺孤。”随后看着无边的江水,带着无奈和叹息撤兵北返,留下一个伤感的背影。 这一战,长江以西有10多万户看到东吴势强,搬迁到长江以东。此后曹操不服气,又发疯似地组织了几次进攻,但都无功而返。孙权基本控制了合肥以南、长江以北的局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史书记载:“草船借箭”的人并非诸葛亮
10 浏览2638 2019-06-11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借箭方式?
《草船借箭》围绕标题中的“借”字展开情节。 a借箭的起因:周瑜要加害诸葛亮,命令诸葛造箭。 b借箭的经过:诸葛亮利用江中大雾引诱曹军射箭。 c借箭的结果:得到曹军10万枝箭,使周瑜加害的企图落空。
2 浏览160 2020-03-24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请简要说明
诸葛亮知道近期会有大雾,于是他就叫鲁肃借给他船,在船两侧放上稻草人,用布遮盖,来到曹营附近,让军士擂鼓,操因大雾,不让出击,令军士放箭,穿着一侧盛满了,就把船转过来,让另一侧稻草人借箭,也防止船向一边倾斜。草人装满之后,令军士大喊:“谢曹丞相的箭”。之后就走了。(共十万支箭) 这只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加入了了“郭冲五事”,是假的,而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事,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空城计也是假的,三国演义表现出了明显的“拥刘反曹” 打字真累啊!望采纳。
62 浏览782 2016-12-02
评论两句14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例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士、草把子干什么呢?“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了解人。
【例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大雾漫天”,到处都是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即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2.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关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但整件事情有个前因后果,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
例如,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部分就有个前因后果。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因为诸葛亮关照鲁肃,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结果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实施。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天”去“借箭”。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
3.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到掉转船头,两面受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人,考虑周全巧妙安排。与课文开头说诸葛亮“挺有才干”照应。课文最后从周瑜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也反衬出诸葛亮的过人才干和神机妙算。
● 相关知识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近,我在龙之志网上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是大作家罗贯中的著名作品.。给我启发最大的是书中“草船借箭”这一章节。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
“草船借箭”的故事,揭露了周瑜忌妒贤能、心胸狭窄的本性。那么在今天,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呢?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高士其和周培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是一对好同学,以前都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高士其学医,周培源学物理。那时候高士其是学校的高材生,在同学中享有盛名。周培源丝毫没有妒忌他,相反,总是给予支持和鼓励。有一次,高士其翻了许多资料也没有搞懂一道物理题,急得他心急如焚。于是他便拿着题目去找周培源,周培源热情而又耐心地给他讲解,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直到他彻底弄明白为止。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高士其爷爷总是激动不已,啧啧称赞周培源爷爷乐于助人,不嫉贤妒能的高尚品质。
读了《草船借箭》,我又不由得想起我自己——小肚鸡肠,有时也会产生妒忌心。如果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去分析原因,找出错在什么地方,相反,把考得好的同学的卷子拿来,东找西看,希望能找到一些错误,将分数与自己拉平。这事看起来虽小,但其实这也是藏在我心灵深处的妒忌心。
通过阅读《草船借箭》之后,我得到了启示:当别人超越自己时,要看到别人付出的辛劳和汗水,真诚、虚心地向人家学习,找出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俗话说得好:“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为别人的荣誉而喜悦。”这是胸怀宽广的表现。
“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
马执斌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最近听一位历史教师讲《三国鼎立》这课,他把诸葛亮草船借箭当成真事给学生讲,这是不对的。
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精彩的篇章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王朝镇压黄巾起义(黄巾之乱)的必然结果,也是东汉末年割据战争的继续发展和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因为东汉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大陆称民乱为农民起义)时,给予了各地军阀和州郡长官以可乘之机,他们纷纷组织武装,修建坞堡,扩大地盘,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诸葛亮在推动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运筹对曹军作战的方略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才智,使器量狭小的周瑜妒火中烧。为解除诸葛亮对他的威胁,周瑜又设下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圈套。
周瑜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为名,委托诸葛亮在10日之内督造10万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给诸葛亮出难题,设置障碍,使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然后周瑜再名正言顺地除掉诸葛亮。圈套布置好的第二天,周瑜就集众将于帐下,并请诸葛亮一起议事。当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时,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谙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当夜,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贸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余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善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理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项目名称:造箭
项目PM:孔明
项目团队队长:鲁子敬
项目成员:10条船*30名兵=300人
项目时限:十日内完成
项目风险:时间太短,根本完不成
项目结案可接受物品:十万枝箭
请想,孔明处于这个项目中,明知这个项目是无法完成的,不但没有向周瑜多请几天,而且还自己减少了七天。以军令状为例,三日完成,可见,这不愧是中国的罗文。孔明采取的策略如下:
考虑到周瑜不会给予充足的物料(制箭材料),因此考虑本项目外包给曹操。只不过曹操不知到罢了。
因曹操属于有地位的客户,因此孔明完全有理由相信此人必有十万枝箭的库存。而取此十万箭的酬劳即在华容道由关将军放曹操回北。
那么孔明实施此项目时注意哪些点呢?
* 封锁沟通:因为周瑜是消极因素,所在不能让其知道
* 利用天时:知道第三天江面起雾者,只有孔明
* 善用心理学:判断曹操一定以为此技为周瑜所设,不敢出水军
于是在第三天晚,孔明成功地从曹操处借到10多万支箭,以此上交给周瑜,使其无话可说。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好的榜样。
孔明有多少兵,每船又有多少兵,要数,难吗?
再者有曹冲称象,孔明点兵(韩信点兵),连这二十多万只箭都算不出还得了吗?
最后说一句,草船借箭是虚构的!
他在船中饮酒取乐,实际却是以杯中之酒来判断受箭程度。
你是否需要了解?
草船借箭 诸葛亮明知周瑜妒忌他,为什么还要答应他三天造好十万支箭...
我知道知道!是我们课堂作业本上的一道问题。握手喔 有三个方面,1、诸葛亮从大局出发,从大局出发,愿为战士准备箭。2、诸葛亮早已识破周瑜的计谋,想以借箭成功来挫败周瑜的计谋。3、他算准第三天四更必有大雾,能诱惑曹操中计借到箭。所以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我这个是人教版的 而且是正确的...
课文《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
1、“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2、“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3、“掉转船头”“驶回南岸”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草船借箭》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
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改造10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
一者诸葛亮为了孙刘联军能门团结,更好的和操军作战,再有诸葛亮计谋深广心有良策,知天时地利,利用天时地利草船借箭,并且立下军令,也显示自己的本领。
孔明为什么料定他的草船借箭能成功?
知道三日后有大雾垂江,所以故作迷阵,对方绝不会出船,指挥射箭以对,孔明其实是想上头条。 草船借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作文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 他专心致志地辅佐刘备,为刘备出谋划策。 后来,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 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读了...
草船借箭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
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草船借箭》)答:“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下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经过周密策划,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落入他设计好的圈套,周瑜当然高兴。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
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原因
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诸葛亮明知,周瑜妒忌他,为什么还要答应周瑜三天造...
只是个人看法,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把握能借到十万只箭,既然这样,当着众人的面,不如就卖周瑜一个面子。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得出周瑜是故意刁难,目的是置诸葛亮于死地,在这种状况下拒绝,周瑜虽然也不会立刻翻脸,但肯定会再想一个更狠的办法除掉他,与其这样,不如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以此给周瑜...
草船借箭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原来他想的是“借箭”.2.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孔明看准气候,知道晚上将起大雾,而大雾将使敌方的可视度降低,不能看见船上原来是草人.3.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孔明心知曹操生性多疑,因大雾的关系恐防有埋伏,必定不敢贸然追击,只敢用远距离的攻击方式逼退敌军,而当时远距离的攻击方式就是放箭.
诸葛亮早就知道,曹操在草船借箭的时候,不会射火箭吗?
在《三国演义》当中,赤壁之战将谋略推向了极致,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周瑜的欲擒故纵、诸葛亮的无中生有、曹操派场蒋干劝降周瑜,周瑜将计就计,曹操又中了反间计,还有曹军不擅水战的连环计,草船借箭也是赤壁之战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周瑜故意提出让诸葛亮造10万支箭,周瑜还以十日作为期限,...
在《草船借箭》中为什么诸葛亮会知道那天刮的是东风而不是南风,北风...
风向不定”来说明。5. 在野外时,可以根据树冠形状来判断方向。6. 在古代,把农历冬至的前一天称为暖阳回春之日。中国地处北半球,本来冬至已入冬,应刮西北风。可偏偏在冬至前一天刮的是东风。现在草船借箭真假还无定论。若史历真有这一事件,那可以肯定的是赤壁之战发生在冬至曰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