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有关 《秦亡汉兴的原因分析》历史小论文 秦亡汉兴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秦二世暴虐,昏庸无道,再加上秦朝采用郡县制,一定程度上,秦二世也是孤立无援而导致灭国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虽承秦朝制度,却借鉴了秦二世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以此加强中央集权。而且汉朝文帝景帝采用道教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实行宽简舒缓的政治策略,与民休养,使汉朝经济文化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之后汉武帝刘彻的一系列改革,推恩令也好,内外朝制也好,都让汉朝进入了一个更鼎盛的时期 额,在下高二学生,好久没碰书了,可能会漏掉一些,前辈莫怪…
(1)秦亡的原因:残暴的统治,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严酷的刑法。(2)汉兴的原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3)启迪: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残暴统治必然招致灭国的横祸,温和的统治能使社会安定,人民接受统治并促使社会向前发展。
凡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对于秦亡汉兴都能说上几句。如秦始皇严刑峻法,实施暴政,造成秦国赭衣塞途、囹圄成市的局面,结果导致秦的灭亡。而汉初则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扫除烦苛,务在宽厚,刑罚罕用,尤其是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的流行,使汉初社会呈现出祥和的中兴气氛。应该说,以法律的烦苛与简约来评价秦亡汉兴的原因,是秦亡以来两千多年间学者们的普遍观点,但这与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记述方式有很大关系。一个短暂王朝的历史往往要由下一个王朝来编写,其中掺入的主观因素可想而知。话虽如此,但如果没有新材料的发现,这些“凿凿”之言是很难被怀疑的。如今,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的发现,使我们对秦亡汉兴的历史终于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知道,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对传统的宗法血缘贵族制度予以较彻底的否定,厉行以法治国,力求各项事务做到有法可依。法制化使秦国从一个被它国视为“夷狄”的边缘国家,一跃而成为强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曾为推动历史巨大进步做出贡献的秦律怎么在统一后突然变得残暴起来了呢?难道秦统一前后对法律做了重大修改?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使我们对统一前后的秦律有了一定的理解。从睡虎地秦律看,说其细密是不错的,但却不能得出像后来的政论家、史家及世人所说的秦律残暴的结论。当然,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秦律的剥削阶级本质是存在的,但这是另一回事,与残暴与否无关。
根据新近出土的江陵张家山汉简,我们则惊奇地发现,仅以“约法三章”也远远不能概括汉初的法律。汉初的法律不仅与秦律惊人地相似,而且量刑标准也几乎完全相同。如偷盗罪,秦律规定过六百六十钱就要“黥为城旦”,汉律也如此。相谋杀人者与杀人者同罪,秦律与汉律也相同。对于隐匿户口不报的逃亡者,秦律与汉律的处罚也极相似。凡此等等,还有很多。因此,汉初法律更多的是对秦律的直接继承,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那样另起炉灶。现在的问题是:几乎完全相同的法律,在两个阶级结构、社会状况基本相同的社会实施后,所产生的结果为什么有如此重大的差别?在秦被视为暴政的秦律为什么在汉初却促进了社会的繁荣?秦亡汉兴的真正原因是否可以完全归结为秦律与汉律的差异?这些问题从单纯的制度史层面是很难得到圆满解释的。
我以为,这其中是人的因素也就是最高统治阶层素质的不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统一后的秦始皇与统一前的秦始皇心态已发生重大变化,如对自身专制权力的极端维护,使始皇帝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他好大喜功,怀疑一切,猜忌一切,这就使他既未能建立一套有效的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更迭机制,也破坏了中央行政中枢的运行,更使社会受到巨大的创伤。其继任者秦二世更将秦始皇的人治特点推向极致。二世的荒唐可笑,世人皆知。因此,史书上记载的始皇“事皆决于法”,“急法”,二世的所谓“申法令”等等,与秦律应是有区别的,与法家思想也应是有区别的,实际上是指他们将法制变成了人治。赵高指鹿为马,又将“诸言鹿者以法”等,也不是法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这种人治的特点不仅在秦的上层存在,实际也波及到中下层官僚。
汉初法律在大体上虽继承了秦律,但其执行者的思想水平已有了很大变化。如有了奏谳制,使疑狱逐步上报裁定,避免了主观臆断性。刘邦本人文化虽不高,甚至还有点无赖气息,但他却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如娄敬提出的迁都建议,陆贾提出的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等等,他都采纳了。对于叔孙通等儒生阶层也没有极端的仇视,而是适当地吸收他们参政。吕后虽有夺天下之心,但她与二世的为人、为政也不可同日而语。不因己喜而赏人,不因己怒而刑人,对法律持基本尊重的态度,是汉初几位统治者的特色。
由于秦代文法吏的遗存,军功官僚的大量存在,使汉代统治阶级的整体素质提高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直到文景时期,还有不少人在谈官吏的残暴、不奉法的问题,还在强调秦末的历史极可能再现。但毕竟汉初统治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法律的执行上更为慎重,将秦代少数确实苛刻的法律逐步废除,在官吏的思想上灌注一些“无为”观念,在选拔官吏的类型与结构上也有重大调整。因此,虽然汉初大体因循着秦律,但结果与秦政迥异。这是时代在变化,统治阶级的素质也有了变化。
历史上的昏君并不一定是“昏律”造成的。历史上的明君也未必是“明律”培养出来的。儒家思想或法家思想何者占上风,与政治的善恶与否也不可一概而论。归根到底,封建时代的法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治的问题,因此善政或暴政与人的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不能全归咎于法律。秦亡汉兴就是一个证明。
噗。0 0所以亲你也是YJ的么~
你是否需要了解?
黄老思想汉初统治
这一政策源自汉初流行的黄老学派,该学派主张道家的自然法则。黄老思想由老子和庄子创立,虽然有人将黄帝视为道家学派的始祖,但其核心是道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陆贾是黄老思想在汉初的倡导者,他向刘邦阐述了治理国家应文武并用,实行无为而治的理念。陆贾的《新语》一书详细阐述了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韩信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韩信死亡的真正原因,学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普遍的看法认为韩信因谋反而遭杀戮,但实际上,韩信无意叛汉。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韩信为刘邦的帝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多次援救刘邦于军情危急之时,拒绝自立为王的劝诱,并表示对汉王的忠诚。但当刘邦怀疑韩信的忠诚,封韩信为楚王后,韩信初至楚地,出入都...
一代名将,韩信是如何死?
并未因将其改封楚地而稍减。果然,不久刘邦就发现:项羽故将钟离昧与韩信交往密切,项羽败亡后,钟离昧竟亡归韩信。于是,刘邦命令捕昧归案。此时,韩信初至楚地,出入都以重兵保护,更加引起刘邦怀疑。恰值高祖六年(前201)又有人告其谋反,这就更坚定了刘邦诛锄韩信的决心。刘邦采用陈平之计,...
山坡羊·大江东去赏析
他为萧何剖析利害关系,劝其让封不受。召平于秦亡汉兴后之所以高蹈远祸,归隐不仕,当是对刘邦大肆屠杀功臣的行为有所不满。在薛昂夫售勺散曲中多次提到召平,如“召圃无荒地”(《双调·庆东原》)、“瓜苦瓜甜,秦衰秦盛,青门浪得名”(《中吕·朝天曲》)等。作者在官场竞逐中青春消尽,两鬓...
《资治通鉴熊逸版》学习经典的正确打开方式
以《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三辑为例,它对应原版书籍中秦亡汉兴的历史过程。熊逸老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不仅还原了这段历史,还让读者在深度与厚度中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熊逸老师的解读版本易于理解,得益于他有条理的解读方法。在解读正文前,他会对之前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即将登场的历史进行概括。这种...
项羽本纪赞注释
然而,最终败于刘邦,被困于垓下,在乌江自杀。在秦亡汉兴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着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评价道:“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这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自己的立场和视角对项羽进行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太...
在汉匈河南之战后,河套地区是如何失而复得的?
卫青率军三万,出云中郡后,急速沿秦长城内侧、黄河北岸行军。这步棋走得十分大胆,此处位于匈奴右贤王与楼烦王、白羊王的三方辖区交界之处,经过前期斥候多次打探,这条地带处于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状态。自从秦亡汉兴,八十年了,从未有汉军出现在这里,匈奴已经习惯了不设警戒。机不可失。卫青军团...
关于华夏文明的诗句及诗意
刘邦称帝得天下,秦亡汉兴四百年。 摘自《歌咏中华五千年》 中国第一部诗歌体通史。 诗体历史,诗话中国,承先启发,以励以策。 5. “歌颂或赞美中华文明”的诗句有哪些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唐]孟浩然 2、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禹尊...
韩信是怎么死的?
因谋反罪名被杀。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公元前196 年,吕后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
重农抑商出现的历史背景?
而商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是商人的乐土,无论这片土地是祖国的,还是敌国的。所以,商人和农民相比,缺乏的是忠诚。比如秦相吕不韦,最初是卫国人。另外,你会发现,农民相对商人讲,对统治者来说,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就是愚昧。商人相对见多识广,没有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