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为什么? 《杨修之死》一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投稿:门闹 2025-05-22
《杨修之死》中,为什么曹操有了“杀修之心”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人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是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纪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忧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是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的。……   
  杨修年纪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军事倥偬的时代,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出来的。此后,杨彪就一直十多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了,祢衡也被杀了,这在杨修心头上,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也是不可能没有的。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之所料。这样日久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的,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已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杨修终于被曹操杀了。
杨修觉得死得冤,死得太不值了,所以他的魂魄不愿投胎。等啊等,有一天,他见到了曹操的亡魂,急忙上前问道:“明公慢走,你当初为什么要杀我?”
曹操一看是杨修,便停住了脚步,笑了一下,答道,你想知道我为什么要杀你吗?听我慢慢道来:
你的智力过人,非常聪明,你上知天文,下查地理,懂奇门,会八卦,可以说是一个奇才。但是你恰恰忘记学习一门人生的必修课,那就是领导者的心态。今天闲着也是闲着,我给你补上这一课。
领导,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来讲,曾经遭受过多少坎坷,又遭受过多少艰辛,还遭受过多少他人的冷眼,你知道吗?在创业阶段流过多少汗,淌过多少泪,吃过多少苦,你知道吗?成功后又承受着多大的压力,面对着多大的困难,忍受着多大的指责,你知道吗?
他们不缺钱花,也不缺衣穿,唯独缺少的就是他人的认可,希望的是别人来赞美他几句,哪怕是违心的,起码让他觉得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而现实呢,没有人这么做,他们招来的只有嫉妒的目光和无穷的排挤。这些你知道吗?孤独是领导者的难言之隐,他们不敢奢求其他人来赞美他,让自己的下属赞美一下,这个要求过分吗?不过分!一点儿都不过分!但是你,杨修,没有做到,相反处处和我作对。
记得有一次我拿给你们一盒点心,只不过想让你们来和我说一声想吃,我不会不给你们吃的,兴许我还会多给你们几盒。我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意思就是让你们不知道其中的含义,而来向我请教,然后我会告诉你们,‘合’字下面没有‘皿’,也就是说,没有东西盛放,你们无法吃,我把盘子给你们,你们不就能吃了吗,这样显得我既聪明,又和蔼,有什么不好?可是你偏要把它理解为‘一人一口酥’,全给我吃掉了,你说,当时我的面子往哪儿搁啊,我的心里能平衡吗?不能!
记得有一次,好像是工人修一座门,问我是宽一些还是窄一些好,我身材较胖,当然想让门宽一些,但是我要是如果这么直说,显得我太没有水平了,于是我灵机一动,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同‘门’字合在一起就是个‘阔’字。
有话不明说,这是领导显示其尊严的一种手段,当人们无法猜出的时候,我再给予解答,你知道吗,这样的感觉是多么多么的爽吗?
然而,就是因为你,杨修,我没有爽成,反到让你爽了一下,你毫不留情的把谜底给我揭穿了。你知道后来他们说我什么吗,他们说:‘我们的丞相怎么这么爱卖弄啊,简单的事非要搞复杂了。’你让我的尊严荡然无存,我能不恨你吗?我要在我的两个儿子中选出一个来继承我的大业,曹丕和曹植都是可造之材,我有心考核一下他们的能力,这是关系到我的千秋大业的事情。结果你,杨修,偏要给曹植出谋划策,严重影响了我对他们绩效考核的真实性,从而误导了我的选择方向,你罪不容诛!曹植的落选,和你有直接的关系,你难辞其咎!你的魔爪已伸向了我的家庭,破坏了我们的父子关系,你无情的撕下了我隐私的面纱,你太可恨了!大家公认我爱才,求贤若渴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当年,祢衡是多么的嚣张,当众脱光衣服,敲着鼓骂我,我没有生气;徐庶之母当众数落我的不是,还用砚台打我,我还是没有生气;我待关羽如同至亲,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还把赤兔马给他,但他还是弃我而去,我仍然没有生气。他们这些行为,我都可以忍,唯有你,杨修,让我忍无可忍,你比他们更可恨一千倍,一万倍,因为你是我的下属,是我一手把你栽培到今天,所以你最可恨。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暗下决心,要把你杀死,只是缺个机会而已。我带兵去汉中攻打刘备,久战不胜,反而损兵折将,当时确有退意,可是我并没有表态,而你却自作聪明,把我的口令‘鸡肋’引申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我要退兵,搞的军中将士心无战意,我被你逼的没有选择了。我真不明白我这个领导者在你面前,居然被你左右,你是我的领导,不,你是我的祖宗!不过这次你还不知道,你聪明到头了,正好给了我杀你的机会,我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了,如果我错过这次机会,今后在你面前,我永远都是孙子。我还是那句话,你的确很聪明,但正是你的小聪明,把你的性命害了,应了古训,‘聪明反被聪明误’。你太爱耍小聪明,已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了。你眼里跟本就没有‘领导’这个概念。所有的人当中,就你敢拿领导‘开涮’,就你敢挑领导的毛病,就你敢违抗领导的命令。有句俗话,你应该知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你偏要摸,可想而知,你是在自寻死路!杨修听到这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曹丞相,我服了,我杨修是生的窝囊,死的活该。我这辈子算是白活了,不过今天这节课补得好啊,我全明白了。时候也不早了,咱们一同去投胎吧,来世我还做您的下属。”曹操哈哈大笑,挽着杨修的胳膊走向了奈何桥。但由于他们谈话的时间太长了,比别人晚投了一千多年。
从此,人世间多了一对君臣:乾隆与和珅。

1.造花园事件 --甚忌之
2.一合酥事件 --恶之
3.梦中杀人事件 --愈恶之
4.“陷害”曹丕事件 --愈恶之
5.出城门事件 --大怒
6.答教条事件 --大怒(杀修之心)
7.鸡肋事件 --怒杀之

有了“杀修之心”应该是在杨修搞出“答教条”事件之后。

原文如下: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换言之,是在杨修参与了曹氏集团继承权的争夺斗争之后,曹操才动了杀心。

在杨修为曹植作答教时,曹操已有杀修之心。
因为曹操想试探曹丕和曹植的真正水平,杨修为曹植作答教,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曹操已有杀修之心。


你是否需要了解?

杨修之死因
身死因才误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杨修遭曹操嫉恨而惹杀身之祸。 杨修是杨彪之子,字祖德。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绝顶聪明,真所谓"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举孝廉,除郎中,为丞相曹操主薄。"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

你知道杨修之死中哪些段落是插叙 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插叙内容从“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到“此时已有杀修之心”。插叙了之前杨修冒犯曹操的六件事:改建园门,一盒酥,梦中杀人,藏吴质,试才干,教植答教事件。作用是补充说明杨修之死是曹操积聚多时的阴谋。

在《杨修之死》中,曹操梦中杀人,杨修"临葬时指而叹"说出真话,反应了他...
答教事件:杨修曾经为曹植作了十几条「答教」,当曹操每次以军国的事问曹植,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疑。其后,曹丕收买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来通知曹操。曹操见了,已有杀杨修之心。鸡肋事件: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运用」他的智慧,想出「鸡肋」的真正意义,还叫士兵...

《杨修之死》中“鸡肋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中,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

“一合酥”事件中,杨修所说的一人一口酥是曹操的本意吗?
正好杨修又跳出来卖弄小聪明,说“鸡肋”是撤军的命令。说不定曹操当时正有进退两难的想法,但是被杨修一揭破,只好硬起头皮继续和刘备交战。同时,曹操也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杀死杨修的借口:干涉军事行动。于是,这次杨修是跑不掉了,不死也得死。说到底,杨修之死实在是因为他满脑子都是小聪明,而没有...

《杨修之死》的读书笔记?
除此之外,杨修又几次使曹操不 悦,直至后来的鸡肋事件,他被曹操以乱军心的罪名给杀了。 杨修因才而被曹操赏识,却又因才被曹操所杀,都是狂妄惹的祸。杨修之死也非都是 杨修的过,杀人者曹操的责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是奸诈至极,同时又气量不大。他在花园门上写...

曹操最后找个一个借口就把杨修杀了 杨修之死的真相是什么样的
三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有着“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等忠义故事,也有着魏国一方的猜忌故事,如“杨修之死”。杨修作为曹魏集团的一个谋士,他的聪明才智有时候连曹操都不能够比肩,为何会这样说呢?我们都知道,杨修是一个爱出风头,不懂得低调的人...

杨修之死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杨修死于何处以及曹操有没有在汉中因为“鸡肋”一事而杀他的问题。所谓“鸡肋”一事的确有,事见于《三国志》和《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杨彪、杨修附录,意同而言词稍异,《后汉书》中的全文如下:“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

为什么只有杨修知道曹操在梦里杀人?
曹操梦中杀人,是《杨修之死》里面的一个小故事,也是增加了曹操要早日杀他的原因之一;杨修之死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次曹操白天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

杨修之死的故事概括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小说中写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其实历史上的杨修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身为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便亲率大军20万为夏报仇,不想迭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