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完成下面的题。 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阅读《蜀相》一诗,完成1到3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2、这两句运用议论,既写出了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意对即可)3、流露了作者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1.D 2.C
1.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 2.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 3.“略”。 4.杜甫当时多病愁苦,到处漂泊,他写诸葛亮是为了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苦痛。陆游当时力图恢复,但为投降派所阻,他写诸葛亮是以其自况,以其自勉,表明他至死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
你是否需要了解?
蜀相和书愤诗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
《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 “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 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
、《蜀相》表达的情感以及手法?
书愤 陆游 蜀相 杜甫 一、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二、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而《书愤》先回忆自己的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
陆游的爱国诗《蜀相》
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都提及了蜀相诸葛亮。陆诗开篇即道出年轻时的复杂心情,北望中原,壮志凌云。他回忆起瓜洲渡夜雪中的战船,大散关秋风中的铁马,那些壮阔的场景仿佛就在昨日。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他感叹自己就像塞上的长城,徒有雄心壮志,却无法改变现状。镜中的衰鬓早已斑白...
<书愤>和<蜀相>在歌咏诸葛亮方面有什么不同?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陆游《蜀相》中表现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两句诗
诸葛亮,这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直深受人们的崇敬。杜甫在其《蜀相》中,通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陆游在《书愤》中,则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不仅赞美了诸葛亮的卓越贡献,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诸葛亮...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
【教师释疑】题目聚焦于诗歌的结构与情感分析,强调对比阅读的重要性。《书愤》通过起句与结句的精妙设计,凸显诗人对“愤”的情绪,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临安春雨初霁》则通过描绘江南春雨与闲适生活,流露出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与不得志的悲愤。陆游与杜甫的《蜀相》在歌咏诸葛亮时,侧重点不同,陆...
历代写武侯的诗
杜甫的《蜀相》: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时所写,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深敬仰和对其未竟事业的惋惜。特别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更是成为了咏叹诸葛亮悲剧命运的经典诗句。陆游的《书愤》:陆游在诗中借古讽今,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南宋朝廷不思...
陆游的爱国诗《蜀相》
杜甫的是蜀相,陆游的是书愤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这首诗的三处对比是哪三处?
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书愤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书愤》一诗中以诸葛亮自况,杜甫也曾在《蜀相》中感慨诸葛亮多次出...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