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四回的好词佳句,精彩赏析模仿,内容,感想 三国演义第四回的好句加赏析
三国演义第四回的好词佳句,最精彩一句为: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负我。
意思是:宁可我对不起天下人,也不准叫天下人对不起我。
这是曹操误杀吕伯奢后,大家都骂他“恩将仇报”,他对陈宫说的话。他杀了人还口出狂言,这就是人们对他误解的一个原因。包括陈宫,由此他将曹操与董卓归为一类。其实曹操也很后悔,人犯了错,一般心里都说“我没做错,我是对的”。虽然后悔,但心里还是有这种想法,这时很常见的心理现象,那句话只不过是曹操的自我安慰。
仿句:宁可付出万般辛苦最终一无所获,也不因怕一无所获拒绝付出辛苦。
感谢信任,愿对你有所帮助!(陈老师)
《三国演义》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
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
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见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群臣震恐,
皆云一听尊命。宴罢,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曰:“袁绍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绍忿
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
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伍琼
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卓从之,即日差人拜绍
为渤海太守。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
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乃命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
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
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
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
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李儒读策毕,
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
臣无不悲惨。
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
简,直击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卓命牵出斩之。管骂不绝口,至死神
色不变。后人有诗叹之曰:“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
公是丈夫。”
卓请陈留王登殿。群臣朝贺毕,卓命扶何太后并弘农王及帝妃唐氏永安宫闲住,封锁宫
门,禁群臣无得擅入。可怜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废。卓所立陈留王协,表字伯和,灵
帝中子,即献帝也;时年九岁。改元初平。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威福莫比。
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徵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邕
曰:“如不来,当灭汝族。”邕惧,只得应命而至。卓见邕大喜,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
中,甚见亲厚。
却说少帝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一日,
偶见双燕飞于庭中,遂吟诗一首。诗曰:“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
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董卓时常使人探听。是日获
得此诗,来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诗,杀之有名矣。”遂命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弑帝。
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大惊。儒以鸩酒奉帝,帝问何故。儒曰:“春日融
和,董相国特上寿酒。”太后曰:“既云寿酒,汝可先饮。”儒怒曰:“汝不饮耶?”呼左
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
母子性命。”儒叱曰:“汝何人,可代王死?”乃举酒与何太后曰:“汝可先饮?”后大骂
何进无谋,引贼入京,致有今日之祸。儒催逼帝,帝曰:“容我与太后作别。”乃大恸而作
歌,其歌曰:“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唐妃亦作歌曰:“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
心中悲!”歌罢,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国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太后大
骂:“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恶,必当灭族!”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
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
还报董卓,卓命葬于城外。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尝引军出城,行到阳
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
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
散众军。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见卓残暴,愤恨不平,尝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
便杀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卓气力大,两手抠住;吕布便入,揪倒
伍孚。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
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孚至死骂不绝
口。后人有诗赞之曰:“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
丈夫!”董卓自此出入常带甲士护卫。
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书略曰:“卓贼欺天废主,人
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
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王允得书,寻思无计。一日,于侍
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众官皆曰:“必
来祝寿。”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
“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
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
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
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
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
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
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
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
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众官又坐了一回,亦
俱散讫。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径
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
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
“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
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
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
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
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
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卓曰:“吾亦疑之。”
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
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卓然其说,即差
狱卒四人往唤操。去了良久,回报曰:“操不曾回寓,乘马飞出东门。门吏问之,操曰‘丞
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儒曰:“操贼心虚逃窜,行刺无疑矣。”卓大怒曰:
“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儒曰:“此必有同谋者,待拿住曹操便可知矣。”卓遂令遍行
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且说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操言:“我
是客商,覆姓皇甫。”县令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
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至夜分,县
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
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县令屏退左
右,谓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
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县令曰:“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
卓:吾之愿也。”县令闻言,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
曹操亦拜,问县令姓名。县令曰:“吾姓陈,名宫,字公台。老母妻子,皆在东郡。今感公
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操甚喜。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剑一
口,乘马投故乡来。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
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
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
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
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
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
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
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
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
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
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
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
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
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
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
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正
是: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毕竟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帝王年少不懂事,董卓是相国,主掌朝迁大权,引起朝臣不满。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董卓摄君害民。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陈宫是当时县令,因为觉得曹操要杀董卓,其志向远大,所以夜里就把他放了,并就此跟随曹操。(在狱中曹操说过“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为经典句)。之后二人逃到曹操旧识——吕伯奢处暂歇,吕伯奢好客去给曹买酒出门后,因曹操多疑,因为在屋内听到磨刀的声音,曹以为是要杀自己,就把吕伯奢全家老小都杀了,后来知道他们是要杀猪才磨刀的。作孽了,不得已,又逃,逃至半路遇到吕伯奢回来,无奈曹操怕吕伯奢回去见到他全家被杀后派人来追杀,又把吕伯奢给杀了。因为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
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载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於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由是观之,卓为江湖豪杰,仗义疏财,聚啸山林何其乐尔,缘何柄国乎。若为国之虎将,效灌周之徒,亦可垂史,何至膏流满地,宗族就诛。人不知己,强为之者,祸遂至焉。《资治通鉴》载“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掷后、绞妃、鸩帝报仇也,武夫无怪。
卓亦爱操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演义操言:“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故作“卓大怒曰:“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
本回数显孟德智勇,自荐刺卓、豪言引颈为其忠勇,献刀、试马、诈姓为其智,全身而退者为高。时人谁可比?后人谁可比?且一生未篡汉,君尚问其由乎?
此回说董卓入朝执掌大权,曹操图谋行刺之事,却引出一个问题来,董卓何以能掌握东汉大权。
各朝对京城一带防范最严,往往以重兵把守,假若边关叛乱杀到京城,往往辛劳异常,而且等到到时,京城已经云集各地调集的大军,所以除非如实力已经雄厚到可居天下大半之外,要引兵入京执政难上加难,所以各朝的叛逆真造反时也是用伪诏(如安禄山),密诏(如刘备),清君侧(如朱棣)的借口。象董卓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入京借口的实在是太幸运至极了。这点上何进袁绍功劳不可不谓之大也。
而何进被杀,朝中无人统领,何进之弟何苗在乱中也被杀,剩下何系部属见董卓势大,纷纷投靠董卓。(之中董卓初来兵少,还用了夜晚撤出白天进入的疑兵之计,等到大家发觉董卓已经势大,)而另一大势力宦官则更不用说了,被袁绍杀了精光。所以……
等等,假如我这般说下去,那也未免太简单了,朝中其他势力呢?各位大臣呢?其中朱儁皇甫嵩都为讨黄巾的名将,他们人呢?朝中三公呢?还有袁绍是诛灭宦官的首谋,又是四世三公袁家之人,为何何系人马不投之于他呢?另外各地势力有何动作?当然,不免要说到董卓此人。
先说董卓其人,董卓陇西人,膂力过人,为人粗猛有谋,少时游历羌中,为羌胡所畏。之后为将有战功,将所得财物分于属下,不管说起豪爽也罢,收买人心也罢,他确实是一个人物,日后入京,他提拔蔡邕,取消党锢,收买吕布,听从周毖、伍琼之计,任用荀爽、陈纪、韩融等名士,还令韩馥,刘岱,孔伷等人出任各地州牧太守。(不过后来这些人也是反对他的主力。)所以虽然他纵兵行凶,但是对于官员名士,实在是十分巴结或者说收买的,这点上历史记载也公允的指出“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就这点也就可知为什么蔡邕会在董卓死后为之而泣了,确实董卓用自己新得到的权力收买了许多人,尤其在迁都之前。他并非一介武夫而已,而是颇有心计之奸雄。
演义中说董卓在入京之前的职位是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这前将军鳌乡侯到是不错,但是西凉刺史就不对了,董卓任过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在入京前是并州牧的职位,而他手下的那是征讨凉州作乱的羌胡时带领的人马。(董卓在征讨凉州叛乱时战绩倒也不差,董卓手下凉州人士不少,不过能不能如演义中称为二十万西凉大军还是问题,至少二十万只怕是假的。)
所以在得到何进密令后能第一个赶到洛阳的就是董卓,因为他离的最近,他在征讨凉州之后,朝廷给了他并州牧的位子让他交了兵权去就任,皇甫嵩也派来了,就准备接收他的军队,他呢?也没去并州上任,也不在凉州征讨了,就屯军河东。要真是凉州赶来,那黄花菜都凉了。
而且董卓在入京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虽然不能说宦官和何系的大火并是董卓主导的,但是他在其中添了一把火是肯定的,比如在诛杀何苗一事上,何苗是何进之弟,位列车骑将军,虽然素来和何进在杀宦官一事上有冲突,但是其地位至高,而且拥有大量部属,何进一死,应该是其掌权的大好时机,而且在何进死后,他同和袁绍入宫斩杀宦官赵忠,局面还是在控制之中,但是何进部属吴匡和何苗不和,所以:
“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通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即车骑也,吏士能为报仇乎?”皆流涕曰:“愿致死!”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
请见此文中董卓弟董旻参与了杀何苗一事,何苗死后宫中才开始大乱,而就在此时董卓突然进兵遇到在外的少帝,假若说巧合那实在是太巧了。(即便说是董旻是临机一动,但是想必也送信于董卓了。)
而且因为何进和何苗都死,使得何进何苗的部属都归于董卓之下,董卓得以控制朝中大权,若说董卓这位何苗被杀的最大受益者,没在此中做了一番手脚,实在难以想象。
当然,此事并不到此为此,我们还是要回答前面的问题,朝中大臣呢?袁绍呢?
当时朝中百官中,大将军和车骑将军都死,司空是刘弘,也是第一个被董卓取代的,司徒丁宫刚被罢免,应该空悬,刘虞由幽州牧升为太尉,不过未就任,再就是由后将军升为太傅的袁隗,和何进同录尚书事,又是袁家大族之人,可以说是袁绍的后台,但是也未正面对抗董卓,在董卓要求废帝时,掌管尚书的他只有“隗报如议。”这般,还主导废立大典,尚不如其侄袁绍。三公都是碌碌无为之人。(演义说当时司徒是王允,太尉是杨彪都是错误的,其实王允杨彪的职位都是董卓上台后委任。)
而朝中名将呢?朱儁在其时应该是就任城门校尉,河南尹,可怜他不久前出任河内太守,还要用家兵退弟,想来手中也是无兵。(不过等董卓离开洛阳,朱儁倒是意图起兵,但是手里还是无兵。)至于皇甫嵩他本是被派去接管董卓手下的将领的,结果一来董卓不交,二来很快就发生了何进被杀的事。倒是有人劝说他起兵和关东诸侯联合进攻董卓,但是被他拒绝了,反而回京。(董卓对皇甫嵩又恨有忌惮,颇想杀之,但是和皇甫嵩之子却交好,最终没有为难皇甫嵩,只是和皇甫嵩斗了一下嘴皮子。最终在董卓死后被用。)
还有一位袁绍,他当时就任司隶校尉,又是何进手下首将,主导杀宦官之事,还有叔父袁隗支持,本是抵御董卓的一大人选。不然也不敢和董卓说那句颇有气概的“天下健者,岂惟董公!”
但是一来袁绍资历尚浅,固然关东起兵能做个盟主,但是在这京城还只怕不够,尤其是之前处置失当,害得何进被宦官杀死,又造成宫中大乱,皇帝也流落乡野,实在是极大的过失。而且在当时不能阻止杀何苗一事,使得日后何进何苗部属心怀忌惮,投到董卓之下,不能不说是大问题。(杀何苗可能不能阻止,也可能是不想阻止,毕竟何苗何进死后,就是袁绍领大权了,不过没想到董卓这个黄雀,不管是如何,都失了何氏部属人心。)
二来袁绍胆气不壮,固然能对董卓说那句有气概的话,但是却不能采用鲍信(受何进派遣募兵回来,也是三国初年一个相当关键的人物)的趁董卓初来兵力不足疲惫的情况下先下手为强的建议,变得和何进一般犹豫了,不知是不是宫中大火打击了他。曹操称其干大事而惜身倒也不是说错。
而唯一能和董卓相对抗的只有比董卓早到的外兵,并州刺史丁原了。(演义中称之为荆州刺史是虚构,不过说起这并州强兵不少。)此时他就任执金吾,可惜被董卓拉拢了其部属吕布,身首异处。(就是前一回中的所说的“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了。)
朝中如此,各地势力自然也不服这前几天还是一州牧的乡下土包子董卓了,只是董卓挟天子令诸侯,地方诸侯也没有主心骨不得已从之了,不过各地离心势力一步步加重,做了益州牧的刘焉已经断绝蜀道,准备做土皇帝了。
而各地反董联盟形成也是迟早的事,而且还是董卓直接引起的。
吕后惨杀戚姬,而惠帝无子;何后酖死王美人,而少帝不终:岂非天哉!且也前有何进之弑董后,后有董卓之弑何后:天道好还,于兹益信。
丁管、伍孚,奋不顾身,若使两人当曹操之地,必不肯为献刀之举矣。曹操欲谋人,必先全我身。丁管、伍孚所不及曹操者,智也;曹操所不及丁管、伍孚者,忠也。假令当日,县令不肯释放,伯奢果去报官,而曹操竟为董卓所杀,则天下后世,岂不以为汉末忠臣,固无有过于曹操者哉?王莽谦恭下士,而后人有诗叹之曰:“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更说出“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之语,读书者至此,无不诟之、詈之,争欲杀之矣。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则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而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若使首回张飞于路中杀却董卓,此回陈宫于店中杀却曹操,岂不大快。然使尔时即便杀却,安得后面有许多怪怪奇奇、异样惊人文字?苍苍者将演出无数排场,此二人却是要紧脚色,故特特留之耳。
丁管、伍孚是个汉子,然死而无益,以谋之不远,发之太骤耳。若本初一书,孟德数语,侃侃正言,机微旨密,真可与干事之人也。
哭死董卓之语,非有廿分识、廿分才、廿分胆,亦何敢旁若无入,开此大口也?孟德人豪哉!孟德人豪哉!
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罪大矣!可恨矣!可杀矣!更说出“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话来,读史者至此,无不欲食其肉而寝其皮也。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故吾以世人之心较之,犹取孟德也。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天下人负我,毋使我负天下”。非不说得好听,倘(?)存心行事稍有一毫孟德者存。是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彼曹反为口君子身小人之罪人也。即孟德见此曹,亦何肯以之为奴也哉!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陈宫舍孟德而去,可谓有二十分识矣,亦可谓有二十分胆乎!
丁管击卓而死,伍孚杀贼而亡。两人并称丈夫。忠魂犹绕汉庭。
曹操谋杀董卓,固是英雄本色。然卓死之后,操之行事,罪百于卓,则谓之以卓刺卓可也。
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罪大矣,可恨矣,可杀矣!更说出“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无不欲食其肉而寝其皮也。李卓吾谓孟德之过人处,真谬论哉!
当众人都在为如何除掉董卓,因无计可施而抱头痛哭时,曹操却反而鼓掌大笑。一句“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的质问,足以让众人羞愧得无地自容,也体现出曹操豪爽直率的性格。曹操不仅敢于讥笑无能之辈,而且也敢于自告奋勇地去刺杀董卓,豪言壮语加上立即行动,使他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作者通过强烈对比的手法,将众人的无能与曹操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曹操借得王允的七宝刀,并且“沥酒设誓”,随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时,其壮志豪情和视死如归的气度,使读者仿佛又见到了另一个荆轲。
第二天,曹操以马弱慢行的借口故意迟到,引出下文董卓让吕布为其挑选西凉好马。这一个小计谋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让董卓自己把行刺的障碍搬掉,又让吕布为他挑选脱身时需要的马匹。吕布一走开,行刺机会便来到了。但曹操想到董卓身高力大,吸取之前一个叫伍孚的人行刺董卓,由于力小反比董卓制服的教训,没有轻举妄动。凑巧的是,董卓这时“倒身而卧,转面向内”,行刺的最好机会终于来临了。这时的曹操没有丝毫的犹豫,“急掣宝刀在手”,就在他将要大功告成的一刹那间,没想到董卓从镜子里发现了他在背后拔刀,并且立即回过身来喝问他要干什么,“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情况突然间发生了逆转,曹操一下子处于十分危急的时刻。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一看行刺失败已成定局,于是立即将行刺变为献刀,于万分紧急中镇定从容地寻求脱身之计。终于,凭借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应变能力,他牢牢抓住稍纵即逝的一点机会,从董卓的眼皮底下策马扬长而去。
行刺有成功与失败两种显而易见的结果,曹操必定料到这两种结果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因而他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谋划。为了预防万一行动失败后,能够顺理成章地将行刺变为献刀,他预先从王允处借得了七宝刀,因为行刺的准备过程与献刀的过程基本相同;为了提前做好行动后迅速脱身的准备,他故意迟到并且将原因归结为“马羸行迟耳”,引出董卓为其赠送西凉好马,因为只有这样试骑的理由才会成立。作者通过对行刺事件一波三折的描写,极力表现了曹操的机智与权变,使读者感受到曹操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善于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下,牢牢掌握事态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化险为夷。
赞成董卓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是野蛮的,他的做法是废立董卓进京不久,就提出要换皇帝至于理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少帝刘辩愚昧懦弱,陈留王刘协则有圣主的素质但他的真实意图,恐怕还是为了树立个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权然而董卓这么一闹,就把自己闹成了“人民公敌”,弄得“天下共讨之,全国共讨之”因为在当时正统的士大夫看来,皇帝是不能随便换的,因为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国之本”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老百姓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掌握着舆论的,就是这些人这样一来,维护现存秩序,保卫现任皇帝,就不但是“正义”,也是“民意”所以说,董卓在如何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
董卓是个军阀,粗野蛮横,嗜血成性,残暴,欺主弄权,既无人缘,又无威望,只能算个枭雄在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将注定他在中国历史上只能是过眼烟云,成为曹操的陪衬。
汉少帝《嫩草》: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借景抒情,通过“嫩草”“ 双飞燕”“ 青水”“ 称羡的陌上人”写出了初春自然景色的美好,以乐景写哀情,道出了诗人的感伤之深,愁恨之极
对比衬托手法,诗中“双飞燕”,浸透出作者的悲伤与孤独,点出了诗人身为阶下囚,受人监视的孤苦处境“旧宫殿”把自然的美好和现实的险恶暗寓其中,形成对比,写出了繁华故国的离愁
⑴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有正义感,坦率。
⑵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颇有心计,能屈能伸。
⑶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有野心,直爽。
⑷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奸险狠毒。
三国演义第四回的好词佳句,最精彩一句为: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负我。
意思是:宁可我对不起天下人,也不准叫天下人对不起我。
这是曹操误杀吕伯奢后,大家都骂他“恩将仇报”,他对陈宫说的话。他杀了人还口出狂言,这就是人们对他误解的一个原因。包括陈宫,由此他将曹操与董卓归为一类。其实曹操也很后悔,人犯了错,一般心里都说“我没做错,我是对的”。虽然后悔,但心里还是有这种想法,这时很常见的心理现象,那句话只不过是曹操的自我安慰。
仿句:宁可付出万般辛苦最终一无所获,也不因怕一无所获拒绝付出辛苦。
董卓 残暴不仁
王允 一心向汉,老谋深算。
陈宫 耿直正气。
此处省略!!!!!!!!!!!!!!!!!!!!!!!!!!!!!!!!!!!!!!!!!!!!!!!!!!!!!!!!!!!!!!!!!!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演义》第四到六回的好词好句。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三国演义第四回主要内容、好词、好句、阅读感悟
2020-03-06 三国演义的第四回好词好句?和原文? 2 2013-06-10 三国演义第四回的好词佳句,精彩赏析模仿,内容,感想 31 2017-05-29 三国演义的第二,三,四回,主要内容,好词好句,谢谢!!请尽快... 2 2015-11-03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好词好句感悟概括 38 2014-08-28 三国演义的读书卡有好词好句及感...
三国演义第四章王司徒巧施连环计好句,好词
2020-06-10 三国演义连环计好段摘抄? 2 2017-05-26 三国演义第四回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470 2013-06-14 三国演义第四回主要的好词、好句、 207 2017-12-02 《三国演义第四回》中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141 2022-03-21 三国演义第四回王允巧使连环计董卓大闹凤仪亭翻译? 2008-02-19 王司徒巧使...
三国演义第四回主要内容、好词、好句、阅读感悟
《三国演义》第四回主要描述了董卓废黜汉帝,立陈留王为帝的过程。董卓欲杀袁绍,李儒劝阻,袁绍辞别百官,愤然离去。董卓召见太傅袁隗,讨论废立之事。李儒提出赦免袁绍,拜其为渤海太守,以缓和局势。董卓大会文武,拔剑宣读策文,废黜汉帝,立陈留王为帝,群臣皆遵从。废帝被废后,群臣中有大臣愤怒高叫...
三国演义第五到九回好词,谢谢,,,快。。。急啊
第二回中,天下危机四伏,君主却仍与宦官共饮,实为不智之举。时局动荡,危在旦夕,君主应警惕四方,不可沉迷酒色。第三回,战事激烈,敌军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而英雄豪杰,却能左冲右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展现出超凡的勇气与智慧。第四回,风云变幻,局势瞬息万变。呼风唤雨,正是...
求三国演义的每章主要内容和每章好词好句
长坂坡(共四回)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益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赤壁之战(共八回)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
三国演义好词佳句摘抄及赏析
4.《三国演义》原著中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 ’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
三国演义的好词好句摘抄全抄
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第四回》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大丈...
三国演义佳句摘抄赏析
3.三国演义好句好词摘抄点评,请不要把歇后语搬出来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元末清初 一名罗本大体内容:汉末(公元210年),刘、关、张三人结义,联盟起义,诛董卓,扶汉室.事成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关、张失散.关羽诈降曹操,闻兄何在,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三兄重聚.曹操诈匡汉室,2万诛盟主袁绍7万...
三国演义里的佳句整理
5. 三国演义里的好句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