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译文
一、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dàn)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二、译文
范仲淹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
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因为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此文为欧阳修著)
扩展资料
文中人物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
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文1: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吃不饱稠粥,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于是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要意,情绪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原文2: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dàn)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以至于谗言而被贬官,因为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受乐之后才享乐”。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没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依靠。他年纪轻轻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以效力国家为自己的责任;勤奋用功的读书,有时候夜里读书读累了头脑发昏,就用水洗脸来提神;吃饭很紧张,靠喝粥来读书。范仲淹走上仕途后,常常慷慨激昂的讨论国家的事情,完全不顾及自己。直到后来被谗官陷害而被贬职,由参知政事下派到守卫邓州。范仲淹勤奋刻苦自我激励,吃饭不吃第二碗肉,他的妻子儿女的衣食也仅仅够自己用而已。他常常告诫自己:“士大夫应当优先担忧国家社会的忧愁,天下百姓都安乐后才考虑自己的安乐。”第一层,讲范仲淹年少苦读,有天下志。第二层,讲范仲淹做官后为天下事奋不顾身。第三层,讲范仲淹生活自律,先天下而后自己。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虽然范仲淹年少贫苦,但他有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之发愤读书。
2、范仲淹做官正直,后被诬陷贬官。
3、范仲淹不追求物质的享受,经常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求自己。
你是否需要了解?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dàn)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是: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译文)_百度...
译文:范仲淹二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又嫁给常山姓朱的人。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动得流了泪,离开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刻苦读书。五年中睡觉都没有脱掉衣服,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这...
求《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翻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翻译 范仲淹年少时即有远大抱负,他立志要为天下百姓谋求福祉。这一志向源于他对百姓苦难的深切体会与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他在读书求学时期,就有着不凡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他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希望将来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改变社会的不公现象。当他得知天下百姓因战乱和腐败...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注释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和注释: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
求~~“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译文
范仲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有志于天下”的深刻含义。他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在道德层面树立了典范,以“先忧后乐”的理念,倡导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的崇高理想。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长历程的总结,也是对后世一代代人的激励与启示。范仲淹的生平和事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十翻译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 关于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和译文_百度知 ...
1、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
求《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翻译。
范仲淹自幼丧父,生活贫困,但他自小便怀有宏伟抱负,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他常常夜以继日地苦读,困倦时就用冷水洗脸,即便食物匮乏,也仅以粥维持生活,全心投入学问之中。后来,范仲淹步入仕途,他慷慨激昂地讨论国家大事,不畏艰难。然而,由于受到谗言的中伤,他遭受贬谪,从参知政事的高位...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古文翻译
范仲淹两岁失去父亲,家境贫寒,无依无靠。他从小就胸怀大志,立志要为国家尽一份力。勤奋读书,冬天晚上困倦时,常以冷水洗脸,夜读困了则以冷水浇头清醒,即使饿得连饭也吃不上,仍坚持学习。后来,他做官后仍热衷于谈论国家大事,不避险阻。曾因政见不合,被贬官至邓州。但范仲淹生活简朴,饮食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