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投稿:雍柿 2025-05-15
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三、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诸葛孔明,隆中对策,胸罗天下;联吴抗曹,识见独到;舌战群儒,唇枪舌剑,无可争辩;草船借箭,手段高明;空城设计,涉险不乱;七擒七纵,义薄云天;挥泪斩谡,法纪严明;辅佐幼主,尽忠守信,临终遗策,妙算无遗,死诸葛吓活仲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智、信、仁、勇、义五备俱全,自古至今,唯独亮一人!

扩展资料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
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蜀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
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
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参考资料:诸葛亮-百度百科

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诸葛亮的着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代]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
另附: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
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
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
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
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
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
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
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
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
(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
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
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
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
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
,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诸葛亮

(181~234)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杰出的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家世二千石。东汉末,牧守混战,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

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刘备闻其名,三顾草庐。亮拟定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隆中对策,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总的战略。诸葛亮成为刘备主要辅佐。次年曹操南伐,他和江东周瑜、鲁肃共同努力,并亲至东吴游说,促成孙权、刘备的联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随后,辅助刘备取荆州四郡,出任军师中郎将。后从荆州率军溯江入蜀助刘备包围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迁军师将军。刘备出征,常镇守成都,稳定后方,保证供给。刘备称帝,任丞相、录尚书事。章武三年(223),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当年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刘禅暗弱,朝政无论巨细,都取决于亮。

诸葛亮当政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信奉申、韩法术,法令严明,赏罚必信。不论何人犯法,都严惩不贷。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益州豪强大族自刘璋统治以来,长期专权自恣,蔑视君臣之道,诸葛亮对他们的不法行为,也毫不容情。这些措施保证了蜀国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统一。

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族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建兴三年(225),南中(主要当今云南、贵州地区)发生大族叛乱,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进行讨伐,打击为首分子,同时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从此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基本稳固,为蜀国提供了物质财富和兵力。

诸葛亮坚持与孙吴的联盟,并多次进行北伐,虽苦心筹谋,企图消灭曹魏,恢复汉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悬殊,屡遭挫败,未能成功。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谥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余言。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宁可自已累死也不信任别人的人

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最多只可以算个“张良”级的人物不是个好的军事家(多次北伐为取一地)。 是个成功的外交家,


你是否需要了解?

从三顾茅庐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写出诸葛
一、诸葛亮是个谦虚的人。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谦虚态度。他三次前往隆中拜访刘备,尽管自己的才华横溢,但他并不自负,而是以谦逊的姿态请教刘备,表达了自己愿意辅佐刘备、为国家效力的决心。二、诸葛亮是个深藏不露的人。在故事中,他的才华和智慧并未一开始就完全展现出来,而是通过...

三顾茅庐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一、诸葛亮是一位才智出众、细心谨慎、勤勉尽责的人。他初次亮相便展现出惊人的智慧,预示着他的卓越才智。二、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才得以说服他出山辅佐自己。这反映了诸葛亮的淡泊名利、深藏不露的性格。三、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形象是一个忠诚勤勉的臣子,他尽心尽力辅佐刘备,...

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和高尚道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评价:一、出身与早年经历 诸葛亮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失去双亲,与弟弟投靠叔父诸葛玄,在荆州开始游学生活。他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逐渐在当地声名鹊起。二、政治才能 治国理政:诸葛亮在荆州负责征收赋税和调运...

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一、不贪权势。诸葛亮身居高位,却淡泊名利,不因权势而迷失自我。二、不谋私利。他生活简朴,以俸禄为生,不曾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三、严于律己。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失职,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级。他鼓励臣下直言,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将过错推给别人。四、知人善任。他宽以待人,公正无私,选...

诸葛亮是什么的样人
诸葛亮是一个知恩图报,忠心耿耿,胸怀坦荡,志向远大,公正严明,大公无私,忧国忧民,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小心谨慎,多才多艺,足智多谋,淡泊宁静,鞠躬尽瘁的人。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

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的人。诸葛亮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知人善任,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认为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在军事上表现略显平庸的人物。以下是关于诸葛亮的具体评价:1. 出身世家,广结名士 诸葛亮出身于一个世家大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广结天下名士,有着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人脉资源。2. 政治才能卓越 他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辅助刘备联吴抗曹,为蜀汉政权的...

《出师表》中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忠诚勤勉、深思熟虑、具有高超政治智慧和强烈责任感的丞相。1. 忠诚勤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对刘备及蜀汉政权的深厚忠诚。他不仅承担北伐的重任,还细致入微地安排了国内的政事,以确保国家的稳定。他对刘禅的劝勉和期望,也体现了他的勤勉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2...

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三、高尚品格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为了蜀汉的统一大业,他呕心沥血,最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 他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综上所述,诸葛亮是一位集政治、军事才能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的高尚品格和卓越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知识渊博、忠心为国的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知识渊博...对他的形容有很多,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能看出他有多么厉害。他曾经发明出木牛流马、八阵图、诸葛连弩、孔明灯、馒头等,没有足够的知识是很难发明出这些东西,其中有些东西一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