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 民族精神 历史这个词的由来

作者&投稿:咸史 2025-05-13
什么叫历史?

中国历史年代表∶
1、原始社会
五帝∶炎帝、黄帝、尧、舜、禹
约前2528年-前2029年(约500年)
2、先秦时期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
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
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
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
3、秦汉时期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
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
汉朝∶
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东汉∶25年-220年(195年)
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
玄汉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
4、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吴;
魏∶220年-265年(45年)
蜀∶221年-263年(42年)
吴∶222年-280年(58年)
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
西晋∶265年-316年(51年)
东晋∶317年-420年(103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135年)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
南朝·齐∶ 479年-502年(23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
南朝·陈∶ 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148年)
北朝·东魏 ∶534年-550年(16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22年)
北朝·北齐∶550年-577年(27年)
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
5、隋唐时期
隋朝∶581年-619年(38年)
唐朝(618年—907年)包含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后期
唐朝前期∶618年-690年(72年)
武周∶690年-705年(15年)
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202年)
6、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891年-979年(89年)包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
7、宋元时期
宋∶960年-1279年(320年) 含北宋,南宋;
北宋∶960年-1127年(16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152年)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66年)
元∶271年-1368年(98年)
北元∶1368年—1402年(35年)
8、辽金夏
辽朝∶916 年-1125年(210年)
西辽∶1124年-1218年(94年)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190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大理国包含前大理,后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
9、明清时期
明 ∶1368年-1644年(277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19年)
后金∶1616年-1636年(21年)
清前期∶1636年-1840年(205年)
10、近代时期
晚清∶1840年-1912年(73年)
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38年)
11、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
一、原始社会
人类蒙昧时代∶公元前100世纪以前
旧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100世纪-公元前41世纪
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三皇(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公元前41世纪到公元前26世纪
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五帝(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约前26世纪-前2070年
二、奴隶社会
1、萌芽阶段∶ 前2070年-前1559年
2、发展阶段∶前1559年-前1046年
3、衰落阶段∶前1046年--前221年
三、封建社会
1、萌芽发展阶段∶前841年--前221年
2、大一统时期∶前221年--316年
3、大分裂时期∶420年--581年
4、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907年
5、民族分裂时期∶916年--1271年
6、封建没落时期∶1271--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封建崩溃时期∶1840-1912年
2、封建终结时期∶1912-1949年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
初级阶段∶1988年-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年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信仰等方面的综合与提炼,它在思想层面上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的本质差别。民族精神折射了一个民族的过去,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现在,规划了一个民族的未来。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民族精神。在保持民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民族精神与时共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民族的现实诉求。经过数百年历史沧桑,满族在光荣与屈辱,振奋与沮丧之间迈入新世纪。在当代,满族需要一个怎样的民族精神?就此问题我谈谈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 爱国精神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爱国主义有不同的认定标准,但是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贯穿于整个满族民族精神之中。

  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满族联合汉,蒙,藏等兄弟民族为奠定今日中国的版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在实现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抵御外敌的战斗中,无论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还是汉军八旗,我们的祖辈都曾经流过鲜血。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西南的热带丛林,从青藏高原的皑皑雪山到东南的万里海疆,无数八旗将士的忠魂仍在望故乡。对于这种用鲜血锻造的爱国精神,满族的认识尤为深刻。

  正因为如此,进入共和时代,满族尽管处于民族的低潮,但仍矢志不渝地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抗战中,在日寇操纵下,少数满族败类勾结汉奸盗用满洲的神圣称谓,成立伪满洲国。面对这条日,汉,满一体的三头毒蛇,满族再次举起民族反抗的长矛,用巨大的民族牺牲洗刷了这些败类带给满族的耻辱,满族的荣誉没有因为这些败类遭到丝毫损坏。满族无愧于中华民族,无愧于我们光荣的先辈。

  历史业已证明,满族的骨头是硬的!满族崇尚自由,但决不需要刺刀下的伪自由。满族崇尚独立,但这种独立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今日的中国是满,汉等民族的伟大祖先共同留给我们的家产,历史已经把各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哪个民族当家,我们都没有任何权力让这份家产在我们手中遭受丝毫损失。在当代,发扬满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各民族携手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加民主文明与和谐,是时代赋予满族的历史使命。这也必将迎来满族伟大振兴的新局面。

  二 团结精神

  满族的团结精神是历史上在民族大业的鼓召下,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形成的,也是满族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凝固剂。一个战斗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宋政和四年10月,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得兵2500人,至宋宣和七年2月灭辽,前后不出12年。明万历十一年5月,努尔哈赤以遗甲13副起兵抗明,得兵仅500—600人,至明崇祯十七年9月定鼎北京,前后不过30年。很难想象,一群缺乏团结的乌合之众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完成以寡击众,以弱抗强的辉煌事业。“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的古语在满族的形成发展与壮大过程中再次绝佳证明。

  由此可见,从女真到满洲,满族从地处东亚一隅的弱小民族发展壮大为改变历史进程的强大民族,团结精神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对民族自由独立与繁荣的共同诉求,凝练了满族团结精神的思想基础;行之有效的八旗制度为实践团结精神提供了技术手段。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在历史上满族团结汉,蒙,藏等民族共同开创了清代前期的鼎盛时代。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宋,辽,元,明等朝代的皇室后裔,范仲淹,岳飞,袁崇焕等名臣的子孙与满洲将士共同站在八色军旗之下同仇敌忾建功立业。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满洲吸纳了大量汉,蒙等兄弟民族的俊彦之材,补充了民族新鲜血液,使满洲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渔猎民族发展为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的先进民族,并由此融合成现代的满族。

  当然,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局限,这种团结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或多或少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目的。但是这决不能认为这种团结精神是当时满洲统治阶级为达到统治目的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种团结精神根植于满族世代相传的民族性格,融合了汉文化的精髓,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合现代的需要,但其基本价值内涵至今不变。

  在现代,团结精神对于满族至关重要,它是实现满族振兴的最根本保证之一。发扬满族传统的团结精神,我认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满族内部的团结。

  实现满族的振兴,是当代满族最基本的民族诉求。满族同胞应该围绕这一基本诉求,多做建设性交流,屏弃无谓的宗派之见,血统之争以及个人间成见,求大同存小异。在交流中建立信任,在信任基础上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巩固发扬新的团结精神。群策群力完成民族振兴的大业。但遗憾的是,我认为当代满族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团结精神。尽管几乎所有的同胞都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但是敏于言者众,敏于行者寡。宗派之见,血统之争以及个人间成见等等导致满族内部争吵乃至漫骂的事情层出不穷。在满族内部,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者有之,忘公益谋私利者有之,勾心斗角相互拆台者亦有之,这不能不说是令人痛心的现象。

  其次,保持发展与其他兄弟民族的团结

  满族要实现振兴,离不开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流合作,这就要求有一个安定和谐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取得其他兄弟民族的理解与支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集其他民族之长,补满族之短。当然,在社会上的确存在某些对于满族的偏见与误解。我们对此应该冷静地加以定量与定性分析。对于误解,我们应多作解释说明。对于别有用心的极端分子则毫不留情地坚决加以回击。切不能把少数极端分子的个人言论上升到民族关系的高度,更不应该针锋相对地散布一些同样极端的言论泄愤。“发展才是硬道理”,满族在事实上的振兴是回击这些极端分子最犀利的武器。争取最多的朋友,孤立打击最少的敌人,为满族的振兴创造安定团结的外部环境,这应该成为当代满族新八旗精神之一。

  三 自强精神

  自强是推动一个民族不断开拓进取的民族内在驱动力之一。一个自强的民族始终善于把影响民族发展的各种因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从而使民族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自强者,天亦强之。惟有作为主体的自强者存在,才能自觉利用作为客体的物质因素,即所谓的天。“人定胜天”既是自强精神的本质反映。

  自古以来,满族就是一个自强的民族。满族早期恶劣的自然与社会生存环境铸造了满族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民族自强精神。面对诸多自然与人为制造的困难,满族从不退缩,也决不把希望寄托在不可预测的未来上,始终以昂扬的民族斗志与现实主义态度靠自我奋斗把握民族的命运。

  满族的自强精神主要表现在决不屈服于外来压迫,遇强更强;遇挫不折。

  辽,明两代,面对民族压迫,女真既不逆来顺受也不远遁异乡,为捍卫民族自由与神圣家园毅然揭竿而起。女真与之对抗的对手,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在人口等各方面都占据压倒性优势。而女真审时度势沉着应对,以压倒性自强精神最终战胜对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胜利是精神战胜物质的结果。“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正是这种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

  不可否认,在近代,由于深受封建主义影响,在满族贵族上层中,自强精神一度有所减退,但是在广大满族民众中间,决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民族传统始终未变。在抵抗西方帝国主义者侵略的战斗中,八旗官兵与民众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浴血奋战。在鸦片战争中,驻守在浙江乍浦观音山天尊庙里的八旗兵,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 276名满族官兵,几乎全部战死在阵地上。守卫镇江的八旗兵,面对十倍于我的敌军和洋枪洋炮,浴血奋战,寸土不让。这样的例子在近代史上随处可见。正是依靠这种自强精神,虽然满族在近代处于民族低潮,但仍得以浴火重生,民族英才辈出不穷,佟麟阁,李兆麟,陈翰章,关向应,老舍,安业民等等,这些民族的脊梁用行动再次证明了满族的铮铮铁骨。

  在当代,继承发扬自强精神,不彷徨等待不怨天尤人,实现民族的振兴,是每个热爱满族的同胞应尽的民族责任。

  四 民主与平等精神

  现代民主与平等观念源于西方,但它体现出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追求。民主与平等是衡量现代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实践证明,充分发扬民主平等精神,可以使一个民族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性,依靠群体智慧和力量把握民族前进的正确航向。

  民主对于满族并非陌生。八旗制度在早期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军事民主色彩。例如若汗“不纳谏,不遵道”,议政王大臣会议“可更择有德者立之”;而八和硕贝勒享有“集合商议处理国事”的决策权力,对重大国事必须得到八人一致通过方可实施等等。随着封建皇权的加深,这种原始民主色彩逐渐消退,八旗制度成为巩固皇权的一个附属工具,一个人或者家族的意志与命运成为整个民族的意志与命运,满族在思想与制度创新方面逐渐失去活力,从而与现代化失之交臂,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清朝的建立,标志着满族封建化进程的结束。然而,正是深受封建主义的影响,尽管满族在早期曾经做过民主的的初步尝试,但是由于满族贵族上层在思想上的固步自封,这种尝试昙花一现。在近代,满族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向现代化的转变,在民族新精神的发掘与创新方面处于一个相对停滞时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使当代满族在思想上与现代民族尚有一定差距。

  由于对历史了解的不全面以及当今一些影视文艺作品的误导,在某些满族同胞思想意识中还存在少数与现代民主平等精神格格不入的东西。有的基于祖辈显赫的出身,在与其他人交往中显得盛气凌人;有的容不得与自己相左的意见看法搞一言堂等等。这些在客观上对满族的振兴都或多或少起到消极作用。

  新的满族需要新的民族精神。在当代,满族不再需要什么“亲王”,“贝勒”,在天平上,每个热爱满族的同胞的心都是平等的,当代满族需要的是脚踏实地为实现民族振兴尽职尽责的现代男女巴图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待人,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待事,亦应该成为满族新八旗精神之一。

  因此,如何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基础上,创造发扬适合满族特点的民主平等精神;如何在结合中国国情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满族特点的民主手段,已经成为当代满族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 开拓进取精神

  在继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应时代需要,求新求变求发展是民族活力的具体体现。开拓进取精神实质上是一个民族针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自我反省与调整。通过自省,找出内在差距与机会;通过调整,消除差距,实现民族利益最大化。一个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民族注定要被历史淘汰。许多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民族现在剩下一个名字,考查其消失的原因,民族开拓精神的丧失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可以说,整个满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开拓史。在历史上,满族不仅是一个渔猎民族,在某种程度上满族也是一个海上民族。根据历史记载,渤海兴盛时,与日本的官方以及贸易往来见诸于史书的不下五十余次。渤海覆亡,女真兴起,女真舰队常常以巨舰数十艘进攻朝鲜与日本。金、清两代,女真从建立地方政权到统一中国,从落后的马上民族到登上政治中心舞台,这些史实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开拓进取精神在满族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

  满族的开拓进取精神不仅仅表现在征服自然、开疆辟土的战斗过程中,同时也表现在主动吸取外来先进文化以适应民族发展需要的思想开放性与创新性之中。金代,女真在猛安谋克基础上汲取中原文化的养分,使中国北方获得自唐朝中期以来从未有过的安定局面。金世宗在位28年,号称文治。“小尧舜”的称号就是对女真这种思想开放精神的最好褒奖。清朝前期,满洲依靠这种开放性思想,吸纳了大量其他兄弟民族的优秀人才以及汉文化的精髓,并独创八旗制度以适应外来文化与满洲文化的融合,使满洲迅速完成从落后到先进的历史进程,满洲的民族活力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而自清朝中期以来,由于旗人把自己封闭于散布全国的“满城”、“满营”之中。正是由于这种自我封闭,使思想逐渐丧失开放性与创新性,旗人由主动吸取汉文化的精髓变成被动接受汉文化的糟粕,由奋发进取变得墨守成规,从而导致满族在近代开拓进取精神的丧失。旗人封闭于满城,中国人封闭于清朝。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近代中国以及包括满族在内整个中华民族的衰落,清朝统治者尤其是满洲贵族上层难辞其咎。

  在当代,满族要重新焕发民族活力,必须呼唤新的民族开拓精神。在思想上,我们应该放弃狭隘的民族本位主义,以谦虚地态度学习外来现代先进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精髓。诚然,在此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丧失部分民族传统,淡化民族特有的色彩,但是应该看到,这也是一个机会,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需要。这不是所谓的汉化,是满族根据自己民族的实际需要,主动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交流的过程。而那种在思想盲目排斥,而在实际中被动接受才是所谓的汉化。在保持满族基本价值与思想认同基础上,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与满族民族文化之所长为我所用,谁又能说这种新文化不具有满族的民族特色呢?

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凝聚和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漫长经历的历史积淀和升华,它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民族的全部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民族的宗教、伦理、风俗、科学、艺术等具体内容的共同特质和标记。中华大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弘扬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心力和汗水。现在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古代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大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相互吸收、演化、发展而形成的。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创造中华的伟业中,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紧密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各民族在共创中华过程中的贡献,主要通过族体上的相互吸纳、对中国边疆的共同开拓、经济上的开发和相互促进、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出来;在近代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更是在反对侵略、保卫中华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的各历史阶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精神,正是随着我国各民族共创中华伟大事业的发展深入而日益发展和逐渐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伟大实践在各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集中反映。

中华民族精神是由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渗透在其血脉、贯穿其悠久历史、熔铸在灿烂文化及光荣革命传统之中的性格特征和意志品质,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从发展阶段及其形态上看,中华民族精神大致经历了古典民族精神、近现代民族精神、当代民族精神几个阶段。古典民族精神反映的是各民族自然经济、宗法社会条件下道德至上、贵和求稳的守成精神;近现代民族精神体现的是各民族在内忧外患挤压下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精神;当代民族精神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背景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开拓创新精神。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看,爱国团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等等,都是贯穿古典、现代、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主要集中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国各民族都无限热爱自己的家园,向往与自己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原地区。历史上,各民族所反映出的对中原地区的向心力,经过各族人民长期对中原地区以及广大边疆地区的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我国历史上虽然有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上,虽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政治挑唆、物资利诱、武力威胁,但各民族人民始终坚守边疆,最终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无数次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在长期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各民族深入人心的民族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建立和保卫祖国的强大动力。

其次,中华民族精神还表现为各民族追求祖国统一的团结互助精神。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相当长的大统一时期,也有不短的时期处于地方政权割据分裂状态。分裂给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灾难。因此,追求团结统一和共同发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孔孟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以华夏的统一为核心。到十六国南北朝时,少数民族的一些统治者,也提出过统一的思想,并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此后,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分裂时期,不管其动因是什么,许多民族的统治者都以统一中华为己任,以建立统一的中华政权为最大的光荣。众所周知,除了汉族建立过统一的中华政权外,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也建立过长时期统一的政权。以中华统一为正常,以分裂为异常,已成为各民族的共识,这种共识为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历来还十分珍视民族团结,相互尊重各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而且主张平等地对待其他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早在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中华先民希望天下太平、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的愿望,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情怀。这种追求和平的风范,表明了中华民族对民族、国家利益的独特态度,即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获得和维护只能建立在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携手共进和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基础上,主张以道德为教化之本,以治理好自己的家园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感化其他民族和国家,以达到"协和万邦"。这种态度使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兄弟民族始终保持着持久的亲和力、感召力。

再次,中华民族精神还表现为各民族自强不息、共同发展的精神。中华各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聪明智慧,具有广纳博取、热爱生活、不甘落后、善于创新的可贵品质。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在广阔的土地上,不管生存条件多么艰苦,都能以顽强的精神辛勤劳动,努力开拓,不断进取,各民族都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绚丽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千百年各民族的共同生活中交织汇流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成为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近代以来,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状况,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奋发图强,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些都是中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自强不息揭示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来源。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来自她的成员对国富民强的不懈努力,来自对民族自立、自尊、自强的强烈渴望,来自对至善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就民族、国家的发展而言,在民族兴旺发达、繁荣向上时期,人们总是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关头,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人们顽强地反对侵略;就个人的人生价值而言,自强不息表现为仁人志士在强暴面前坚持正义,宁死不屈,在人生遭遇挫折时则奋发图强,为理想不懈奋斗。

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精神要素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有一个逐渐积累、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并为人们所认识的过程。在中国古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仇视政策,影响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交往和内在联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各种因素,实际上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出现和存在。自19世纪中叶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以及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觉醒,各民族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精神开始强烈表现出来,各民族爱国志士在民族精神的激励下,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民族观为指导,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进步、共存共荣为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历程中,由于党的民族理论的科学性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各民族在共创中华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提炼,给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内容,诸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代、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新体现、新亮点,并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祖国的凝聚力量。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丰厚的文化和历史的沃土之中,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始终是重要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亿万人民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倡导者、发扬者、实践者。对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充满希望又充满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也突出体现在民族凝聚力方面。民族凝聚力的加强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源于各民族的共同理想,来源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它既同我国传统美德相承接,又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相统一。它以与时俱进为特征,既反映了历史上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满族的清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任何民族比不了的,甭说别的,就祖国现在的疆域和4万万人口哪个民族做到了?汉族干了4,5000千年,稳定的疆域不过300万,人口不上亿。满族清朝交到汉族手里疆域是1200万,现在还剩多少?不要总是抹黑清朝。历史上汉族快被灭种的朝代不止一次,哪一次不比清朝后期惨。从汉族几千年的统治疆域和征伐能力来看,从汉族统治时人口发展来看,没有清朝,现在的中国说不定就是八国联军的,汉族说不定早已被灭种。正是清朝极大发展了人口,外国势力才没有能力吞并中国。


你是否需要了解?

满族 民族精神
由此可见,从女真到满洲,满族从地处东亚一隅的弱小民族发展壮大为改变历史进程的强大民族,团结精神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对民族自由独立与繁荣的共同诉求,凝练了满族团结精神的思想基础;行之有效的八旗制度为实践团结精神提供了技术手段。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在历史上满族团结汉,蒙,藏等民族共同开创了清代...

海东青的象征意义
海东青象征着勇敢、智慧、坚忍、正直、强大、开拓、进取、永远向上的精神。在满族文化中,海东青被奉为“万鹰之神”,是满族人的神鹰图腾。它代表着满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满族人不断开拓进取。此外,海东青也象征着高贵和权力,曾被视为皇帝钦赐功臣的信物,代表着崇高的地位和权力。在历史和文化中...

满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最后,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满族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这些文化是其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身体上的三个特点
其次,满族人在身材上普遍较为高大健壮。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满族人的平均身高和体型都相对较大。这种身材特点可能与其长期适应寒冷的北方气候,以及从事狩猎、骑射等体力活动有关。满族人的身材不仅高大,而且肌肉发达,体魄强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最后,满族人的...

满族民族的服饰特点
满族的服饰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精神,这些特点源自满族在其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长期生活积累。满族服饰的历史特点显著,这与历史的痕迹紧密相连。满族继承了女真族的传统,包括发式和服饰。女真族的男子剃发编辫,满族男子亦然。《大金国志》记载,女真人是善于骑射、喜欢耕种、爱好狩猎的民族,他们...

满族人的特征是什么?
满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承。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他们对家族、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重视,体现了满族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四、民俗与习俗 满族人的民俗和习俗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例如,满族有独特的婚嫁习俗、祭祀仪式等。

满语鹰是什么意思?
满语鹰指的是北方民族满族所称呼的鹰。满族人崇尚勇气、智慧和力量,将鹰视为精神象征,代表着英勇、威武和高贵。据传说,满族的祖先女娲曾将一只鹰送给满族祖先神农,鹰以其锐利的目光、敏捷的身姿和强大的力量帮助神农开垦了土地。因此,满族人更加崇拜鹰,并将其视为代表英勇和战斗的战斗之魂。如今,...

揭秘满族的鹰崇拜 满族人为什么会崇拜鹰
生活中的鹰能凌空展翅,日行千里,而满族的先人们的思维比现实中的鹰飞翔得更加高远。因为在它身上,寄托着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折射出人类早期人本主义的晨光,所以鹰就升华为神鹰。鹰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升华与高扬,这种精神是满族能迅速掘起,并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内在的文化原因之一。

满族人现在都分布在哪
这些节日活动不仅丰富了满族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总的来说,满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满族人民将继续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东青民俗文化
女真称号就是女真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女真人势如破竹,腾飞于白山黑水之间,问鼎中原,开辟了一个幅员万里的辽阔疆域。总之,海东青不仅仅是一种鹰,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满族民族精神的体现。它以其勇猛和智慧,融入了满族的历史和文化之中,成为了满族人民精神世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