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对气候的影响 怎么理解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由16,17世纪佩罗和马略特发现。
水循环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② 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
③ 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
温室效应径流水土流失
中图分类号:P4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06-0231-02
一、前言
大气层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可以让太阳辐射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全球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强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导致大气中的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的浓度在明显升高,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风暴增多等全球性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暖,必然从多方面影响河流,其中包括径流量、水土流失、河流生态系统等等。本文将尝试概括介绍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对我国河流的影响。
二、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对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影响
气候变暖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河流径流量:
降水。降水是一切水资源的总来源。气温升高将使水文循环更加强烈,导致更多的蒸发和降水,引起某些地区严重的干旱和暴雨。
蒸发。一般认为,若假设其它条件没有太大的变化,气温升高将导致区域潜在蒸发增加,而实际蒸发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气温升幅越大,蒸发增幅越大。
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含量将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而改变现有的时空分布规律。
当温度升高时,无论夏季或冬季,也无论降水量增加或减少,土壤含水量都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其最大减少值出现在夏季。
冰川。未来全球变暖将导致我国西北高寒山区冰川萎缩,以冰川补给为主的河川径流也将随之逐渐减少。
气候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的定性猜测及定量评价,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为进行大范围甚至全球尺度上的研究,宏观的水文模型与GCMs输出结果的连接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游松财等,利用间分辨率为月;空间分辨率是0.5×0.5经纬度网格。采用IPCC的数据中心的7个GCMs的输出结果和CCSR/NIES,依据流域单元边界,累加流域内各网格点的地表径流获取各流域内的地表径流平均值。得出黄河和长江流域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地表径流变化:①黄河流域的地表径流将增加。②长江上游四川段的夏季径流增加,春季径流减少,但全年总趋势是增加;全年大部分时间,长江中游的上段的径流是增加的;长江下游的夏季及秋季径流将减少,然而春季的径流将显著增加。
另外,游松财等还认为,中国的地表径流是增加的。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及华南地区径流是增加的。各个不同的GCMs输出的结果所显示的未来中国地表径流的变化的趋势也不尽相同。
西南诸河流域、西北内陆河流域、黑龙江流域、鸭绿江流域、图门江流域、辽河及辽东半岛诸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滦河流域、淮河流域等的地表径流将增加。福建、浙江及台湾的夏季径流稍微减少,但春季径流大幅度增加。珠江、广东及广西的沿海河流及海南岛的径流总体趋势是增加,但是基于有些气候情景模拟的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夏季径流将减少。
三、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根据降雨——径流、侵蚀的相关性分析,水土流失和径流量、降雨、植被密切相关。径流量增大将引起地表和细沟中水流的剪应力增大,从而增强水流对土壤分散力和对泥沙的输移力。增大径流量和径流率,其它条件不变,土壤流失量将增大。随着降雨的增加,溅蚀和沟间侵蚀量也增大。引起径流和土壤流失灵敏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植被量的不同。
全球变暖会导致未来的水循环更加剧烈,暴雨和干旱天气增加。暴雨的频率增加,将直接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加剧。水文模式模拟的结果表明,对于我国的半干旱地区,若降雨量增加10%,蒸发量增加4%,则地面径流量增加18%。对于干旱地区,在给定的上述降雨量和蒸发量条件下,地面径流量将增加30~50%,从而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根据未来50年我国气候变化的猜测,华北、西北地区夏季明显增温,土壤含水量将减少,而黄河径流将增加,因此对水土流失严重的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极为不利,有可能加速河道淤积。而长江上游夏季径流增加也可能加剧水土流失程度。另外,假如未来10~20年间全球平均温度若上升2℃,将导致10~15%的永久冻土融化,从而增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程度。
四、全球气候变化对河流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温升高无疑会改变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生存在其中的生物。淡水水体的平均温度由于全球气温升高而升高,使冬季的冰冻期缩短,夏季的最高水温上升,直接影响整个淡水生态系统。一般淡水动物都是变温动物,它们的生长繁殖、种群结构和地理分布,非凡是个体的早期发育,都受到温度的制约。另外,一些冷水鱼类,在其正常的性发育过程中需要较低的温度。冬季温度的升高无疑会降低其繁殖率。
绝大多数的水生生物需要氧进行呼吸,缺氧可引起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水温升高会使水中氧气溶解量下降,有机体的呼吸强度增强。两者叠加作用使水体缺氧更加严重,对水生生物造成极大伤害。
温度的变化还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和多样性变化。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形态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使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从而改变生物群落的边界。水温升高势必使一些喜高温的生物数量增加,而适应低温生活的生物数量减少,以致群落优势种发生演替,并改变了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
五、应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建议
1.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解决干旱地区供水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宝贵的雨水资源,加强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做好“北水南调”、“西水东调”工程,以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缓解供需矛盾。
2.保护生态环境,多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气候
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可以减小洪水的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土壤的蓄水量,林地土壤蓄水量通过转换,增加枯水季节的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资源,并能改善生态环境和气候,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创建节水型城市与工农业系统
应提高全民的资源价值观念,通过立法、行政、经济等措施使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修建保水梯田,发展径流农业、雨养农业,是利用雨水解决缺水的一种途径。应广泛研究和推广抗旱和节水保水技术,提高降水利用率,使之增加自然水循环的降水能力。
4.加强水环境治理
河流水质受流速、流量及混浊度的影响,对于干旱区水量少的季节性河流,河流水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流量减少和季节变换将波及鱼类及水生生态系统;半干旱区的常年流水河流也可能因干旱发生频率的增加而向季节性河流转变。故应大力进行加速污水治理,使其资源化。
5.加强气象服务工作,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抗御能力
目前气候变化的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中、短期天气预告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学地利用这些成果、结果,将给水库的存蓄、排放,水利工程的选址、布局,水资源的合理调配起很大的指导作用。
1.从海洋或其他水体中也可以从动植物体内蒸发进入空气;
2.从天空中下沉进入海洋,从陆地径流进入海洋;
3.大多数水蒸气从海洋蒸发又返回海洋,但是风将水蒸气刮走穿过陆地从陆地径流流回海洋,大约每年36Tt。水从陆地上蒸发每年71Tt。每年有107Tt的降水,有如下几种形式:最普通的是降雨,冰雹,雾和露水。浓缩的水可以反射阳光形成彩虹。
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形成了云,云中的水通过降水落下来变成雨,冬天则变成雪。落于地表上的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从地层里冒出来,形成泉水,经过小溪、江河汇入大海。形成一个水循环。
雨雪等降水活动对气候形成重要的影响。在温带季风性气候中,季风带来了丰富的水气,形成明显的干湿两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水还会以冰雹、雾、露水、霜等形态出现并影响气候和人类的活动。
大气降水是大多数陆地水体的直接来源,所以,我国东部绝大多数河流的径流与降水量季节变化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其汛期出现的时间与降水量出现的季节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为不同的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并非都在夏季。在内陆地区,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所以,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直接的相关性,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但是应该注意: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因此,在冬季,我国大多数河流进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湖泊对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库会起削减洪峰的作用。
在海洋内部和陆地内部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陆地循环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水。这就是水的陆地循环,但不论是其发生的空间领域,还是参与的水量,陆地循环都不如海陆间水循环的规模大。因此,海陆间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影响最大。
正是海陆间水循环,使海洋水蒸发,源源不断变为水汽输送到陆地,实现了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陆地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所以,海洋水汽能够到达的区域,生态环境充满了生机。宜人的自然条件使农业成片分布,也使人口和城市相对密集。这也正是前面讲到的目前全球有50%多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的重要原因。可见,海陆间水循环对于地理环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响是既广泛又深刻的。
你是否需要了解?
水循环地理意义
此外,水循环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也十分显著。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外力作用,它不断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为我们所见的各种地貌景观奠定了基础。最后,水循环对土壤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水循环,如陆地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海上内循环,尽管其水量庞大,但对补充陆地水体的贡献相对有限,却对全球气...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首先,水循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水体更新。通过水循环,淡水资源得以不断补充和更新,确保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能够持续利用。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水作为载体,携带各种溶解物质和能量,在循环过程中不断交换和传递,对生态、气候、地貌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
水循环的意义
此外,水循环对于调节地球气候也至关重要。水体蒸发时能吸收热量,释放到大气中后能降低气温,形成冷却效应。同时,降水、径流等环节又对地表温度和湿度产生影响。这种动态平衡机制,有助于缓和极端气候现象,如干旱和洪涝,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支持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水循环还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它为...
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意义概念
最后,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的影响不可忽视。它通过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影响着地形地貌的演变;同时,水循环还通过调节气候系统,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就是通过水循环实现的,这对全球气候的调节具有关键作用。综上所述,水循环不仅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
「热点探究」水循环是如何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02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已经发现气候变化对地球的水循环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碳排放、农业和工业导致地球平均温度整体上升。这种平均增长对水循环产生了一些直接影响,尤其是在蒸发和降水以及水在全球的流动方面。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产生哪些影响呢?01 蒸发 蒸发是水(通常在地球表面的地面或水体中)...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③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④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⑤水循环可以对土壤的优质产生影响。
水循环地理意义
地下水是指位于地下的水资源。降水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层。地下水通过地下溶蚀、渗流和泉水等方式循环,并最终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地下水循环对于地质学和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它可以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衰竭、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地下水污染等问题。4、气候模式 水循环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意义
2、迁移交换作用: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吸收、转化、传输的作用,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影响塑造作用:水循环运动还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
水循环的意义
这一过程中,水循环有效地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维持地球的气候系统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地作用在地表,通过侵蚀、沉积和溶蚀等过程,塑造了多样化的地表形态,形成了丰富的地貌特征。这些地貌特征又进一步影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方式。
水循环的存在十分重要,对于陆地有哪些意义?
1.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 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2.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 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影响;3.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