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个数学家的故事 100字左右 跪求数学家的小故事(100字以下)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数学家的故事:
①苏步青上初三时,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对学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从此他在数学上认真钻研,取得伟大成就。
②莱昂哈德·欧拉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数学,不满10岁就开始自学连老师都没读过的《代数学》,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事后再向别人请教。13岁时,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巴塞尔大学,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约翰·伯努利的精心指导,后来成为了伟大的数学家。
③高斯10岁的时候,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级,数学教师是布特纳,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道题“1+2+3······这样从1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令老师对他刮目相看,还买了算数书送给高斯,后来高斯成为了杰出的数学家。
④当时叙拉古城遭到了罗马军队的偷袭,而叙拉古城的青壮年和士兵们都上前线去了,万分危急的时刻,阿基米德让妇女和孩子们每人都拿出自己家中的镜子一齐来到海岸边,让镜子把强烈的阳光反射到敌舰的主帆上,千百面镜子的反光聚集在船帆的一点上,船帆燃烧起来了,火势趁着风力,越烧越旺,罗马人就慌慌张张地逃跑了,被称为“阿基米德是神话中的百手巨人”。
⑤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传奇式的人物和学习楷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步青
百度百科――莱昂哈德·欧拉
百度百科――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
百度百科――阿基米德
百度百科――陈景润
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
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上数学课很是调皮 结果老师想难为他就说如果能算出1+2+3+…+100就不处罚他 事实上老师也并不知道结果 当高斯很快答出5050时 老师也不能判断对错 后来经过验证 是正确的 高斯也由此研究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求法
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了一个故事:200 年前,一个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猜想:凡是大於2 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哥氏虽然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是正确的,但他本人却无法进行逻辑证明.就写信向数学大师欧拉请教。欧拉苦心竭虑,到死也没有证明出来.从此这道难题就吸引了无数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人能成功。因此,它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听了这个故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时常萦绕在陈的脑海中.他常想:那颗明珠究竟会落到什么人之手?他暗暗下了决心,更加发愤学习数学,甚至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最终摘得了这颗明珠。
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了一个故事:200 年前,一个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猜想:凡是大於2 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哥氏虽然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是正确的,但他本人却无法进行逻辑证明.就写信向数学大师欧拉请教。欧拉苦心竭虑,到死也没有证明出来.从此这道难题就吸引了无数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人能成功。因此,它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听了这个故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时常萦绕在陈的脑海中.他常想:那颗明珠究竟会落到什么人之手?他暗暗下了决心,更加发愤学习数学,甚至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最终摘得了这颗明珠。
陈景润在读书时聆听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他带着遗憾也离开了人世,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数学界一大悬案”“哥德巴赫猜想”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艰辛历程.
你是否需要了解?
数学家的故事大约100字(9则)
1. 华罗庚在店铺里计算数学题时,一位顾客询问棉花价格,他并未察觉。当他完成计算,随口报出一个数字,顾客误以为是价格,惊呼太贵。华罗庚这才意识到棉花的价格还未告知,急忙追赶已离开的顾客,最终追上并解释清楚,顾客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归还了草纸。华罗庚松了一口气,回家后继续他的数学研究。2....
求5个数学家的故事,一个故事100字左右,不用太长。
①蒲丰: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
求5个数学家的故事,一个故事100字左右,不用太长。
数学家的故事:① 苏步青在初三时,受到教数学的杨老师的启发,杨老师强调数学是国家科学发展的基石,苏步青深受感动。自此,他决心投身数学研究,并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② 莱昂哈德·欧拉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对数学的热爱。他10岁时就开始自学高年级数学,并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求帮助。13岁时,...
求几个数学家的故事 100字左右
数学陈景润的小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数学家雅...
数学家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
数学名人小故事100字左右
1、华罗庚 一九五三年,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带科学院出国考察。团员有华罗庚、赵九章等许多人。华罗庚题出上联一则:”三强韩、赵、魏,”求对下联。这里的“三强”说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战国,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隔了一会儿,华罗庚见大家还无下联,便将自己的下联揭出:“...
数学家的故事,100字左右?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自幼勤奋学习,通过刻苦实践,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数学家、天文学家。他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经过不懈努力,求得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且得出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与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这一成就在数学史上具有重要...
数字家的名人故事5篇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数字家的名人 故事 ,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故事相关内容推荐↓↓↓ ★经典安徒生童话故事★ ★真实感人的故事★ ★中国历史寓言故事★ ★三国演义经典故事★ ★中外著名儿童故事★ 数字家的名人故事1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出生于鱼米之乡的江苏太湖西北一个名叫金坛的小县城。
数学家的小故事简短
数学家的小故事简短1、陈景润: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在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发现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
数学家的小故事50~100字左右
在古希腊,数学家们为数学的进步奉献了无数心血,诞生了包括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等在内的众多杰出人物。阿基米德以其智慧解决了皇冠掺假的问题,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也彰显了古希腊数学家们的洞察力。希帕蒂娅,这位在古希腊数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性数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