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存在那些画派?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其代表人物都有谁?

作者&投稿:詹盼 2025-05-15
中国画有哪些画派?分别是那些呀?

  画派,也是艺术流派,是一定历史时期内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大致相同或近似的某些画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而成的统一体,或称派别。它在严格意义上指有共同的思想倾向、艺术观点,并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结社名称的画家群体。中国画画派主要派别大致有:
  1、【黄筌画派】 五代
  代表画家黄筌。黄筌画派又称“黄派”、“黄家富贵”。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
  2、【徐熙画派】 五代
  代表画家徐熙。徐熙画派又称 “徐派”、 “徐家野逸”。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
  3、【六朝四家】六朝指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皆以建康(吴名建业,江苏南京)为首都。
  四家,画史上指东吴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唐代张怀瑾评六朝画谓:“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六朝画罕见,尤以曹不兴之迹无存。元代汤后土认为曹不兴《兵符图》一卷,“笔意神采,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
  4、【北方山水画派】 北宋
  北方山水画派的几位画家是各有特点;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历来被称为“三家山水”。
  5、【南方山水画派】北宋
  亦称“江南山水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
  6、【南宋四家】
  南宋四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亦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四家画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
  7、【米派】 宋朝
  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绘之画.画史上称“大米”“小米”,或曰“二米”。
  8、【元四家】 元代
  主要有二说:一是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二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第二说流行较广。也有将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六家”。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9、【湖州竹派】
  北宋文同、苏轼、元代赵孟頫、清晚期海派吴昌硕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0、【南北宗】 明代
  “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画家、书法家董其昌提出的艺术思想和理论。
  其大意是用当时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流行的心禅之学,以禅宗的南北分宗比喻山水画的流派分野,将山水画的发展史截然分为两派。如同禅宗以“顿悟”与“渐悟”的修持观念分南北一样,山水画的分派依据的是风格技法方面的“渲淡”与“钩斫”的不同。历史上,禅宗的北宗在与南宗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逐渐势微,在董其昌看来,山水画的北宗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而他所推崇的则是南宗。
  11、【明四家】
  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称。他们之间有师友关系,画艺各具风格特点,对后世颇有影响。沈、文画风较近,后来发展形成了吴门派。
  明代卓然成家,前期有戴进,中期有林良、吴伟、吕纪,后期有陈洪绶等。
  12、 【吴门画派】 明代
  简称“吴门派”。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
  13、【松江画派】 明后期
 又称“云间画派”。代表人物有董其昌等。
  14、【吴派】  明代中、晚期
  明中期画坛以“吴门画派”为首,晚期则推崇“松江画派” 。松江原属吴地,后人遂合称两派为“吴派”。代表画家有董其昌、陈继儒等。
  15、【浙江画派】 明代
  简称“浙派”。开创者画家兼学者戴进是浙江钱塘人,故得名。浙派绘画有重要旁支江夏画派,代表人物是江夏的吴伟。浙派三大家为:戴进、吴伟、蓝瑛。
  16、【金陵八家】 明晚清兴
  金陵八家是指: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八人。
  17、【江西画派】 明末清初
  简称“江西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画家罗牧为代表。
  特点:初师同代人魏石床,后又宗法董源、黄公望。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则充分地体现出了这一绘画新生力量所应有的整体风格和个性特征,其作品“林壑森秀,墨气滃然”,展现了一派平淡天真、岚气清润的景象。
  18、【黄山画派】 清初
  是指清朝初所扎根黄山,潜心体味黄山真景,描绘黄山神妙绝伦的境名胜,在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一个不同籍贯的山水画家群。石涛、梅清、渐江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都是长期深入黄山,既师造化又师古人的画家。 他们不受古法束缚,虽同属一流派,却都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19、【新安画派】 清初
  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他们善用笔墨,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画论上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格调,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因为这群画家的地缘关系、人生信念与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 新安画派主要亦师黄山,故有人主张归入黄山画派,但风格不同,正如渐江与程邃各有特色。
  20、【扬州八怪】 清代中期
  21、【常州画派】 清代
  亦称“毗陵画派”、“武进画派”。代表人物恽寿平和唐匹士,同时擅长山水和花鸟。
  特点: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讲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有文人画的情调、韵味。其山水画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韵、情趣取胜。
  22、 【四王】
  王时敏、王鉴、王恽、王原祁四人的合称。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四王”加上吴历和恽寿平又合称“清代六家”,一直被视为清画坛的正宗代表。
  23、【娄东画派】 清代
  以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为核心。
  24、【虞山画派】清代
  虞山画派简称“虞山派”。 “虞山画派”的奠基之祖为黄公望。开山之父为王翬。
  25、【清初四高僧】
  即弘仁(江韬)、髡残(刘介丘)、八大山人(朱耷)、石涛(朱若极)。皆明末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系明宗室,后出家为僧。均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髡残号石溪,与石涛并称“二石”。
  26、【画中九友】
  清初吴伟业所作《画中九友歌》中,赞明末清初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李流芳、王时敏、王鉴等9位画家为:“画中九友”。
  27、【画中十哲】
  “画中十哲”指清代娄东画派的10位画家。即董邦达、高翔、高凤翰、李世倬、张鹏翀、李师中、王延格、陈嘉乐、张士英、柴慎等10位。
  28、【海上画派】
  简称“海派”, 代表画家有虚谷、任熊、任熏、任颐(伯年)、吴昌硕等人。
  29、【岭南画派】 近代
  简称“岭南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画家在艺术、文化传承中往往形成群体艺术个性,形成流派,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又有利于画家艺术个性的进一步凸现和完善,对于画家与流派的整体辨析,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山水画史的丰富性、生动性,更为清晰地梳理其发展脉胳、衍生路径。
  对于画家与流派的整体辨析,可以发现在中国山水画的演进过程中,有亲缘传承、师徒成脉、流派衍生,确切地说,有时是三者互融共生。南朝画家宗炳在山水画方面垂名画史,宗炳之孙宗测“传其祖业,志欲游名山”(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亦善画山水。唐代李思训对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一家五人并善丹青,其弟思诲任朝散大夫、扬州参军,死后赠礼部尚书。侄李林甫官至中书令,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孙李凑,初任广陵仓曹,天宝中贬明州象山县尉,五人中除李凑擅长绮罗人物,其他四人都是山水画家。李昭道的山水画“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创海图之妙,画风工致,与李思训并驾齐驱,欲称“二李”。李昭道虽官不至将军,因其父李思训曾任左羽林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父子并称大小李将军。在五代山水画史上,关同继承发展了荆浩画风,共同奠定北方画派。而当时的南方画派则是董源、巨然,巨然又是董源的学生。据传与巨然同时的尚有刘道士,画风也师法董源,巨然与刘道士不同的是,在山水点景人物中“巨然画则僧在主位,刘画则道士在主位,以此为别。”(米芾《画史》)北宋山水画家许道宁学李成,在李成传派中成就卓著,他擅画林平野水、山峦峰崖,山水中多点缀渔樵行旅等山野生活,颇有特色。北宋李成画派兴盛,翟院深、李宗晟皆属这一画派,有此一说:“许道宁得成之气,李宗晟得成之形,院深得成之风。”米芾、米友仁父子并称为“二米”,以墨点作山水,运用简率的泼墨表现烟云迷漫的境界,拓展了新的表现方法。在南宋山水画家中,刘松年师承张敦礼,而张又师承李唐。马远进而把李唐山水画派推到新的局面,尤其推进了李唐的水墨山水画。马麟为马远之子,亦待诏画院,在画风上紧随其父。夏圭与马远并称“马夏”,夏圭之子夏森,亦能运用笔墨、调遣山水。赵伯驹、赵伯骕兄弟的青绿体山水画在南宋山水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赵大亨、卫松当时为二赵研朱调粉,也能驾驭笔墨、营造山水。元代大家赵孟頫在画史上有“一门三代众多画家”之称。其妻管道升“翰墨辞章,不学面能”,赵孟頫画《枫林抚琴图》,她补写水墨新篁坡石,她的佳作《竹林泉绕图》今藏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录》名为《烟雨丛竹图》)。次子赵雍的山水画师董源清远之作,又子赵奕“日以诗酒自遣,书画都不脱家法”。孙赵凤亦能把握艺术传承之链。孙赵麟也画山水。弟赵孟亦增赵家艺术之风。外甥崔彦辅画风雅逸,颇具清趣。外孙王蒙便是声名赫赫的“元四家”之一。孙女婿崔复,传有设色绢本《吴兴清远图》,系赵孟頫与他“合卷”。当时受赵孟頫及其一家影响的画家很多,陈琳、王渊、雷青成、朱禹玉、郑禧等都在画史上留有其名。明清山水画也是流派纷呈,颇多传承。明初宫廷绘画,多临摹南宋马夏一派,形成浙派。明代中叶以后,“元四家”再起,吴派瞩目。清代画派活跃,有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与娄东派;王翚与虞山派,在王翚的子孙里,家学传承者有十多位,如子王畴、孙王复祥、曾孙王大椿、王玖、王玖长子王廷元和次子王廷周等,王翚的弟子及其传人见于画史记载的竟有近80人。从亲缘传承、师徒成脉中,可以更深入地考察流派衍生的渊源及其机制;在流派衍生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剖析亲缘传承和师徒成脉,又能对中国山水画的家学特征、师徒模式、演进途径等有更为深刻的解读。
  对于画家与流派的整体辨析,有时具有大时空意义。谢稚柳先生在《谢稚柳谈艺录》(张春记编,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中对类型与流派作了大时空览读式的研究,对中国山水画中的画家与流派作了一次高屋建瓴的整体辨析:山水画,在唐代李思训、李昭道、吴道子、郑虔、王维之后,进一步发展的是五代的荆浩、关同。而李成、董源、范宽这三家在北宋初期是划时代的人物,后学所仰望的宗师。后来的画派,有“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之势,都是从这几个画派流衍而来。当时在北方,李成的画派声势大,江南是董源的领域,李成从荆浩出来,而董源的画笔,据北宋米芾说是“平淡天真,一片江南景”,是“唐无此品”的。可是,当金人入侵,宋王朝逃难到了临安,北宋的画派也随着湮没了下去,此时勃兴的山水画完全与北宋的分道扬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豪纵简括的风貌,以李唐为首的画派影响了南宋一百四五十年的画坛。历史所称的刘(刘松年)、李(李唐)、马(马远)、夏(夏圭),实际都是李唐画派的继承者,当时在画坛上旗鼓称雄的健将,这是南宋画派的主流。当临到南宋最末的时期,这一盛极一时的流派,开始遭遇到逆风,波澜壮阔的画格被视作粗野,北宋的规范又开始抬头,它讲求内容繁复的结构,讲求以圆笔中锋为主的艺术修养,纸本水墨画进入到新的天地,以赵孟頫为首的元代山水画派开始形成。元代的画派,通过赵孟頫的四图,明显地可以认清它的渊源与爱尚。如《百尺梧桐轩图》,工整着色,是超越了近几百年间的规模而更吸收了唐人的风格的。他的《江岸望山图》、《秋林远岫图》、《江深草阁图》与《百尺梧桐轩图》,形体、风骨都判然二致。这三图的情意偏重于董源和巨然的一面,是从董、巨规范中所炼化出来,这正是他影响所及的元代画派所走的道路的一端。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盛懋等,都是从他的这条路子修行成果的。在一脉相承之下,又各有自己的风格,显示了他们的通变之迹。真正形成明朝一代的风格,要从沈周开始。明代的山水画,在二百几十年之中,它的流派大体可分为三类,在画院,以南宋的画派为主,虽然也有兼走北宋郭熙的路子的,如宣德画院中的李在,但是他们却与元人的风格截然不同,毫无感染,正如元人废弃南宋的画派一样。南宋画派,经过元代将近百年间的湮没不彰,至此又大为风行起来;还有一类是徐端本、郭诩,他们的画笔,虽从南宋的风格出来,但又配合了元人笔墨荒率的情意,秃笔狂舞,乱头粗服,是一种脱略形迹的体制。这一派的影响在当时并不大。此外就是历史上所称为正宗的沈(沈周)、文(文徵明)、唐(唐寅)、仇(仇英),其实这四人之中,不完全是一系,文徵明完全接受了沈周的传统与信仰,唐寅接受了一半,仇英完全皈依南宋工细与豪放的画派。董其昌是明代后期的一位突出作家,他提倡黄、倪,超越了沈、文的规模。整洁而善于修饰的笔墨,静穆而秀润的情意,特别使人另眼相看,他的风格和对于绘画的论据,是导引清初画派而成长的。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到清初,起了巨大的影响,如王时敏、王鉴,无不以董为依归,竭力推崇与模仿宋、元,而鄙弃南宋画派,在当时,南宋的画派几乎是“不入赏鉴”之列的。王时敏、王鉴所培养的后起之秀,如王翚、恽寿平、吴历、王原祁,即后来所称的“四王恽吴”,都是走董其昌的路线。同时,在此六家之外,查士标亦从黄、倪而来,踪迹是很明显的。号称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说是吴镇的传统,却已完全找不出他本家的面目。梅清专门描绘黄山,但不是刻意的写实。他经常自称学元代的哪一家,也已完全是意会,不属于模拟的范围,开辟了自己的境界;石涛的画笔,多少受了他的影响。号称“四僧”之一的弘仁与髡残,也是从元人的影响而来。弘仁的画笔最受称道的,是他出于倪瓒的体制,情意的整洁,境界的空灵与劲挺而方折的笔势,是没有被倪瓒所束缚的新兴格调。他还有用王蒙一派的画笔,却不及上述一派的那样有峭拔的风骨。髡残是豪纵的、粗毛的、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的形体,他所用来表达云光山色的笔墨,是以“破烂”的方式来显示苍茫浑厚的艺术性格,是泛滥了元人的笔墨情趣,放浪地发展成那种不衫不履、狂歌醉舞的恣态。谢稚柳先生对于画家与流派的整体辨析充满真知灼见。

“黄河画派”方兴未艾——论中国北方山水画派之端倪

(2005-07-12 03:28:1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带,黄河、黄土高原、太行山、吕梁山等北国风光孕育了古往今来的北方山水画家,使他们的山水画形成了气象雄浑和阳刚大气的共同艺术风貌,这是古今中国北方山水画派形成的首要因素。

中国北方山水画派始于唐末五代,中国绘画史称:荆浩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荆浩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画家,他将后起的山水画推入中国绘画的首位,开创了中国北方山水画风,由此成为中国北方山水画派的奠基人。中国绘画史上的“三家山水”画派,被史家称颂为“三家鼎立、百代标程”、“三家,犹如诸子之正经矣。”“三家”乃指关仝、李成、范宽。关仝是荆浩的入室弟子,范宽、李成皆学出荆浩。荆浩以自己卓越的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上承晋宋隋唐,下开五代以下1500多年以来中国绘画的新局面。

五代以下,中国北方山水画派一直在延绵不断地向前发展。北宋郭熙、王诜等山水画家,兼取法荆浩开创的“三家山水”画派,并有所创造和发展;南宋李唐别开生面,创造了大斧劈皴(后世称为“李唐画派”),又一次开创了中国北方山水画派画风的新面貌,一直影响至今。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黄河、黄土高原、太行山、吕梁山为三晋山水画家提供了“外师造化”的“天然粉本”。在新时代的中国北方山水画派中,山西画家占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和重要地位。上述中国北方山水画派的三个特点,在山西山水画家的作品中体现得最为鲜明,特别是一部分画家作品中对黄河和黄河精神的描绘体现得最为突出。所以,我将山西的画家群体命名为“黄河画派”,是名副其实和理所当然的,完全符合历来“画派”主要以地域命名的习俗,同时也体现了“画派”应具有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建国50多年以来,山西的这个山水画家群体,经历了“人才培育期”和“发展成长期”两个阶段。

上世纪50年代,黄景涛先生从四川美专中国画系毕业以后,来到山西工作,先后任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山水画教授,山西群众画报、山西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等职务。他继承了李唐的大、小斧劈皴的中国北方山水画风,创作了不少表现黄河、太行山、吕梁山的山水画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以他为主并执笔合作的山水画长卷《同蒲风光》。这幅山水画是赵延绪、高寿田、黄景涛、邓相唐、段体礼、范华亭、张晓岚(作品署名次序)七位画家为建国10周年合作的献礼作品。作者以极大的创作热情,讴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铁路建设的伟大成就,描绘了同蒲铁路由大同至古蒲州(今山西永济市)的三晋千里锦绣河山。画卷中黄河、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五台山等三晋名胜尽收其中。《同蒲风光》发表于当时的《美术》杂志,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赵延绪、黄景涛、赵球三位先生,是当时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山水画教授,为培养新一代的山水画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活跃在三晋山水画坛的山水画家如:王朝瑞、张明堂、王茂彬、王学辉、梁海福、董智敏、任晓军和笔者等,都是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以及后来合并至山西大学美术系毕业的学生。可以说,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60年代是三晋山水画坛人才的培育期。上世纪7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是三晋山水画创作的发展成长期。在这30年中,原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和后来合并到山西大学美术系和其他美术院校毕业的爱好山水画的学生,以及自学成才和从外省、市调入的山水画人才,构成了山西山水画创作的基本骨干队伍。这批山水画家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成长并趋于成熟,他们在各种全国性的中国画大展中频频获得大奖,成为中国画坛一支令人刮目相看的生力军。其中在全国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山西画院的赵益超和张明堂,他俩合作的《晓色初动》,获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这是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布的中国绘画的最高奖励,也是建国以来山西美术界获得的最高奖项。《晓色初动》的艺术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他俩对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方面。张明堂是我在山西艺术学院时的同班同学,据我所知,张、赵联手合作多年,在创作中,往往因为创作思想不一致而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争论使他们的创作思想在不断升华的同时,又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张、赵原来致力的画种并不是山水画,他俩的中国山水画传统功力并不深厚,正因如此,他们在创作中没有传统模式的束缚。当他们进入山水画创作领域以后,在正确的创作思想和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很快就在山水画的创作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张、赵在创作《晓色初动》的过程中,首先是紧紧抓住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又吸收了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点子皴法,抽掉了传统山水画法对线的表现,将点子皴和素描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耳目一新的黎明前“朦胧美”的绘画效果。作者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学校的小学生在黎明前上学途中的景色,在主题思想上,紧扣当时全党重视教育的时代脉搏,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这种“解构传统”和“中西融合”的艺术法则,能否成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主流意识姑且不论,但它却不失为一种新的艺术创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山西山水画创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事实。

但遗憾的是,山西的山水画家们,多年来关门闭户、各自为政,缺乏“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换句话说,就是缺乏在创作方向上共同性的艺术追求(这与绘画艺术个性追求并不矛盾);缺乏群体性的学说研究讨论,在艺术创作和创新上,形不成大气候。张、赵二人在调到陕西画院后不久,便不幸先后英年早逝,山西的这种“领先地位”也就很快地“昙花一现”了!

笔者在学习中国绘画史的过程中,逐渐看清了中国北方山水画派发展的端倪,大胆地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打造和创立“黄河画派”的观点和倡议,2004年3月,在张明堂同志逝世后,笔者撰写的《“黄河画派”的奠基人》一文,将他俩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成就给予了应有的肯定和赞扬。文章寄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室研究员、中国著名美学史家韩林德先生手中,先生看后来电话表示:“‘黄河画派’的概念和创立‘黄河画派’的观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一定的根据,它是五代荆浩开创的中国北方山水画派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延续。”

目前,三晋山水画坛有成就的山水画家约有10多人,老一辈的在70岁左右,中年一代的在60岁左右,青年一代的在50岁左右,大多年富力强,后劲十足。进入20世纪以后,三晋山水画坛的这个画家群体已经进入出作品、出人才的成熟阶段,只要能抓住时机,创立三晋“黄河画派”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中国著名美术史家陈传席先生说:“画史上凡称画派者,必备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其一是有画派之首或骨干画家;其二是画派的基本风貌有某些共同因素。否则,便很难称‘派’”。陈传席先生的立论吓倒了不少画家,谁都知道,历来的“画派”和“画派”的“领袖”人物,是社会和历史公认的结果,不是自封的。充当“画派”的“领袖”人物,必须是开宗立派的大师级画家,谈何容易!

但是,须知陈传席先生立论的“画派”的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第一个因素中,“画派之首或骨干画家”,一个“或”字,说明了一个“画家群体”,只要具备了骨干画家和一定的共同风貌,就可以称为“画派”。例如清代的“扬州画派”中的“扬州八怪”,各家的画风并不一致,也没有公认的“扬州画派”的“领袖”人物,“严格地说,扬州并没有一个‘画派’”,“但总的来看,扬州画坛上还有一个主流画风,还有一个大概的精神状态”(陈传席《西山论道集》),这就是陈传席先生论“扬州画派”所以能够成立的主要依据。由于扬州的这个“画家群体”在中国绘画史上形成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美术史家也就公认“扬州画派”的存在了。

笔者对中国山水画史、对中国山水“画派”、对三晋山水画坛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以后得出结论:山西的这个山水画家群体,基本上具备了“画派”形成所必需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黄河画派”完全可以认定,打造和创立三晋“黄河画派”的时机已经到来。创立和打造三晋“黄河画派”的宗旨,明确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先进文化方向,符合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打造三晋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符合三晋山水画坛全体画家的根本利益。我以不知进退之愚见,希望能促成三晋山水画坛全体同仁的共识,只要大家本着“搞流派,不搞宗派”的原则,不计较名利得失,目标一致,携手共进,坚持求索,创作出一批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中国山水画力作,那么,可以断言:三晋“黄河画派”也就一定能够很快地得到社会和历史的承认!


回答者:匿名 7-11 09:28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山水画之先河;
唐代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富丽堂皇;及王维的水墨风格,纯净自然;
五代号称“荆、关、董、巨”之盛名;(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宋代是山水画繁荣时代,范宽、李成等为一时名家;
元代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元四家”名噪南北;
明朝“四王”,堪称坚守传统之典范,风格高古;
清代“四僧”,亦为水墨高手;
近代,黄宾虹“浑厚华滋”开一代之先河。

岭南画派
新吴门画派
新金陵画派
齐白石的京派 或是齐派
新海派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中国山水画的五个重要阶段
1.唐代:灿烂辉煌的蜕变 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 2.五代: 南北分野 3.两宋: 南宋院体和北宋的大山大水 4.元代:书写隐逸之情的文人画 5.明代:画派林立 (浙派 吴门画派 华庭派)6.清代:摹古为主 复古主义盛极一时 7.近现代:山水画百家齐放 注重色彩的变化 主张现代水墨 ...

中国山水画在两宋和元代各有什么特点?
北宋时期山水画艺术成就凌越前代,首推李成、范宽,形成“齐鲁画派”、“关陕画派”。前者特点是“描写烟林平远”的景色,变雄劲深厚为清旷萧疏;后者“为山川传神”,丰满宽远,气势逼人。北宋山水画,重总体气势,重深入刻画,重客观真实与情感意蕴,“远观其势”,“以大观小”。南宋处于动荡年代...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前面我们已谈到,绘画史一般把他看着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这样,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至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家辈出和山水画派叠现的时代,这些画家...

舒士俊北方山水画派“文”的脉系
改写后的文章:在宋代的中国山水画发展中,北方画派由荆浩开启,分化为李成与范宽两派,李成的传承者包括郭熙和王诜,他们的作品擅长表现岚霭映带的宏大景象。江南画派则由董源创立,影响了米芾父子的“云山墨戏”风格。南宋时期,李唐受到范宽的影响,与马远、夏圭一起发展出“一角”、“半边”等小景化的...

简述南宋四家的山水画风
然而,后人对南宋以马、夏为代表的边角院体山水画多有非议。他们认为“边角之景”为“残山剩水”,与南宋小朝庭的“半壁江山”联系在一起,认为画家是在抒发山河沦陷的政治感慨,寄托了对故国的思念。事实上,这种观点未免牵强附会。南宋画派在北宋画风发展至极致的情况下,寻求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将...

中国十大著名山水画家有哪些
董源:五代山水画开山鼻祖,水墨山水画风独步一时,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图》被誉为宋代绘画第一神品。范宽:中国山水画十大名家之一,代表作《溪山行旅图》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画巅峰之作。巨然:南唐后主降宋后的重要画家,与董源并称为“董巨”,其画风对后世江南山水画派产生重大影响。石涛:明末清初...

山水画简史
此画为研究中原和契丹绘画艺术的相互影响,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明清两代,画家众多,画派丛起,画法变新,明清的画家,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传统模式,多强调自由安排和主管的审美感受,突出笔墨情趣。《深山秋水图》石涛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时境的变迁,中国山水画也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审美状态。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
1、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早期山水主要作为地图的形式存在,出现在四川的画像石上。地图上山水存在的目的是“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但其并不具有审美价值,只是体现出它的实用性。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政治混乱,世人朝不保夕,百姓生活颠沛流离,社会上长期笼罩着悲观消极的情绪。文人名士们对社会...

明代画家董其昌将中国山水画分为南北宗其中南宗之祖是谁
8. 中国的山水画在东晋时就已形成独立的画种,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第一次将中国山水画与其他画种独立开来。9. 随着山水画的逐渐成熟,山水画也逐渐产生南宗与北宗之分,所以南北宗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必然。10. 关于绘画流派的划分,欧洲绘画史也有相似情况,例如对文艺复兴...

画派的中国画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为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山水画派产生于五代北宋间,宗师为关仝、李成、范宽。关仝(生卒不祥)是五代后梁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师荆浩,晚年有出蓝之誉。擅写关河之势。笔简气壮,景少意长。善写秋山寒林、林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等景,时称“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