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村的历史沿革 广州芳村为什么叫新芳村?

作者&投稿:师伟 2025-05-15
广州芳村历史

芳村地区,古代原是古海和沼泽地,现在到处还可以发掘到贝壳层,海北斧头岗可以清晰看到古海冲蚀的痕迹,这里水草丰盛,一度曾是巨型古脊椎动物恐龙活动之地。七十年代,广州钢铁厂在挖掘地道时,第一次发现恐龙蛋化石,处于同一地域的平洲。1987年在修筑公路时,又再次发现恐龙蛋化石,而且保存比较完整,经专家鉴定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恐龙蛋化石。这些发现,证明了芳村这一带在中生代确曾是恐龙之乡。 

  秦汉时代,还看不到关于芳村地区的记载,那时候这带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几个沙洲露出水面。在《永乐大典》中的《广州府地图》里,也只标有大通寺,西林巡检及一个无名岛,这三个岛按位置应是今花地、海北、鹤洞等地区。海北一带是我区最早露出水面之岛屿之一,古名“芙蓉沙”,俗叫“海心沙”。据传“荚蓉沙”在南越王赵佗时就已得名,那时海面辽阔,烟波浩淼,远看海中浮起几个小沙洲,酷似一朵出水芙蓉,因以“芙蓉”名之,历史上一直沿用此名,如芙蓉八乡,芙蓉三约。海外华侨港澳同胞至今还喜用“芙蓉”其名。

  唐代芳村南部大部分是海滩和芦苇荡,而与唐代有关的地名有“大王滘”(大黄滘)和“黄巢墩”。黄巢墩在大王滘边南滘一侧,现属南滘花果场范围,传说是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入广州后,将一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及番商押到此地处死,故这一块千年前的刑场,一直被人视为凶险之地,长期荒芜。每有龙船过此,都要握偃旗息鼓,已成通例。

  至于大王滘,是指东塱至南滘的一条人工河。其得名一说是黄巢进军广州时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一夜之间加工开成河道,突然绕到唐军背后,攻下了广州,其后又利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一说与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兵败至此有关。地方父老相传,言之凿凿,有待历史学家考证。

  芳村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是从南汉开始。《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僧达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于是大阐宗乘,参学至者,舍不能容,多就田间结庐居”。南汉时的“城河西”是指石门、灵洲一带,而要渡的河则是今珠江大桥至石门这一段,“阻风登南岸”的“南岸”正是花地这一角,大通寺所在地。“多就田间结庐居”,说明花地这一带当时已有村民聚居。

  宋代,花地开始繁荣。据番禺县志记录。大通镇是宋代广州八大镇之一。《芳村地名志》资料也表明,芳村地区绝大部分居民,是宋代或宋代以后由中原南迁而来的。大通镇因大通寺而得名,大通寺原是南汉宝光寺,宋政和六年(1116年),“由经略使觉民题额“大通慈应禅院”,大通寺因而得名。寺里有烟雨井,能预报天气,雨前井里会冒出烟霞,是广州的一大奇景,称之日“大通烟雨”,宋代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广州是广东东、西、北三江的汇合出口处,造船与航海技术历来比较发达,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港口。秦汉以来,中原地区及四川等地的物资,多在广州集散。《宋开宝南海神庙碑》就有“限六蛮于外服,通七郡以来王”的记载。宋代广州外贸的重要港口,除南海神庙附近的黄木湾和广州内港西澳外,现在芳村白鹅潭西侧的大通港,也是宋代重要港口之一,这里水深港阔,港内与大细海、中澳连成一片,风平浪静,也是一个较好的避风塘。宋代的芦苞水及官窑附近的西南涌,是水上交通要道,西江和北江的航船,到广州都先经过大通港。据《粤东笔记》记载,这个港口经常的航线有三条:往东可通虎门,从惠州出海抵潮州和福建;出海往西可抵雷州、廉州、琼州;往北循北江而上可达韶关、南雄。宋代为方便使臣及官员来往及传递文件,在大通港设有大通铺,这是广州向西南及粤北从水上传递文书的第一站。在此不远还设有“西林弹压”,据《大德南海志》记载,它属广州经略司管辖,驻兵六十人。

  宋代称白鹅潭为鹅湖,《甘蕉蒲氏家谱》记宋代广州之盛中有“贡舶商帆,鹅湖云集,阛阓之盛,溢郭填城”。白鹅潭得名始于明代,《广东新语》卷四中说: “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自鹅浮出,则船楫坏。丙申五月朔。二自鹅状如小艇,随波而下,时无风雨,舟经此皆见之。……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在历史上,白鹅潭有很多可歌可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事迹。鸦片战争时期,白鹅潭就是侵略者炮舰停泊炮轰广州和芳村的地方,芳村人民对此尤为痛恨。崇文社学组织民团,与南海县人民一起,抵制英国殖民主义者在石围塘购买土地,揭露痛斥汉奸蔡老六出名瞒买芳村寺岸安姓围,叶姓围和高沙围及鹅潭一带海旁以建立夷馆的阴谋,给当时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诸如此类的反帝事迹,至今芳村人民还津津乐道。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的领导下,芳村地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1924年,芳村地区第一个农会(广州市郊一区农民协会)在谢家祠成立。1925年5月6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派农民部黄谦同志,到西塱裕安围开展革命活动,成立“广州市郊区裕安围村农民协会”,并组织农民自卫军,由陈锦生任队长,队员有陈秋成等七人。接着成立了“中兴会”,开展抗交苛捐杂税等活动,与当地的封建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芳村地区的各村乡,也相继建立农会及农民自卫军,农运形成高潮。1927年4月27日,广三铁路工人与粤汉,广九铁路工人,为抗议“四、一五”反革命事件而进行了罢工斗争。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广州郊区农民纷纷加入战斗,石围塘车站工人赤卫队及南海县,芳村花地、西滘和裕安围等地农民自卫军一起,攻占石围塘车站。五百余人渡过白鹅潭,入城与起义军并肩战斗。

  由于裕安围村的革命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贡献,1963年裕安围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红色游击区”。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引进新良品种和科学管理,芳村花卉的发展又添了新的一页。1987年,在芳村海南举办的全国性的花卉展览会上,展出的各种花卉,品种多达七百多个,但这并不是全部。近年来,芳村区农委和东漖镇农办,对本区花卉进行了普查,芳村区现种植的花木有173个科,482个属,共有960多个品种。花卉、盆景、观赏鱼,远销港澳和欧美各地,已成为芳村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益。

  芳村是水果之乡,其出产的各种佳果中,以花地杨桃、茶滘生榄最为著名。

  芳村也是鱼菜之乡。芳村地区河涌纵横,鱼塘星罗棋布,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且水陆交通方便,给发展蔬菜和塘鱼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芳村地区历来就是供应广州新鲜蔬菜塘鱼的主要基地,坑口的冬瓜和头菜,麦村的红金笋和香荞,鹤洞的秋茄,都被认为是名牌蔬菜。除饲养塘鱼外,劳村人民还利用河涌及珠江自然资源,捉鱼捞虾,一年四季,都有水产供应市场。

  芳村概况
  芳村( Fangcun )在广州西南部,珠江西岸,北、东面临珠江(南航道),与白云区石井、荔湾区西关地区、海珠区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与番禺区大石、南海平洲相邻;西与南海盐步、黄岐接壤。总面积46.2平方千米。总人口19万人(2003年)。芳村原称“荒村”。明末清初,遍植花果,四野芬芳,遂谐音改名芳村。
  [编辑本段]芳村交通
  芳村地处珠江西岸,北部由珠江大桥、珠江隧道与荔湾区的西关地区相连,东部由鹤洞大桥与海珠区相连,南部由东沙大桥与番禺区相接。芳村大道、花地大道横贯芳村南北,龙溪大道、鹤洞路连灌芳村东西。地铁一号线在芳村有芳村、花地湾、坑口、西朗四个站,地铁五号线在芳村有窖口站。芳村的窖口客运站和芳村客运站是广州市重要的客运枢纽,班车主要发往粤西、广西等地。
  [编辑本段]芳村经济
  芳村是传统的花鸟之乡,花卉、园艺等是这个地区的传统产业,而且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芳村的花卉种植已十分兴盛,花市亦应运而生。清乾隆《番禺县志》刻本记有:“粤中有四市,花市在广州之南,有花地卖花者数十家,……”花地观音庙是花卉集散地,称花墟。这个有数百年历史的花卉墟市,后来逐渐式微,终被废弃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广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花卉、园艺等观赏休闲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原分散经营的花鸟虫鱼个体商户也逐渐向花地湾区域聚焦,并形成规模效应。位于芳村窖口的岭南花卉批发市场、龙溪大道的广州花卉博览园、花地大道的花鸟虫鱼市场是芳村几个最重要的花卉、宠物市场。芳村的“休闲经济”也因此而成为广州的一个品牌。
  近年,芳村大道一带又成为了茶叶批发的集散地。芳村大道中的山村段沿线、花地大道中沿线,更是闻名广州的茶叶销售一条街。
  白鹅潭风情酒吧街位于芳村长堤路、珠江白鹅潭畔,是广州市惟一经政府规划、独立投资者投资兴建的,也是广州市十大特色商业街和广州市重点光亮工程,自2002年10月初试业以来,每晚吸引着来自广州市和珠三角、南海、佛山、东莞等地的民众前来参观消费。酒吧街一律为2至3层欧陆风格建筑,高塔、钟楼和水塔凡车等独特建筑错落有致。风情酒吧街的灯饰也别具一格,每栋房子的色调各有特色,却又和谐统一,整条酒吧街无论从芳村码头、珠江夜游的船上、白天鹅宾馆、洲头咀等各个角度观赏都别有一番风情。
  芳村的工业最有名的企业就是广钢集团和广船集团(又名“广船国际”),这两家重工业企业均位于芳村白鹤洞,且连成一片,令成为白鹤洞成为芳村乃至广州的一个重工业基地。
  [编辑本段]芳村名胜
  大王滘(大黄滘) 大黄滘是指东塱至南漖的一条人工河。传说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军广州时,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于一夜之间开筑成一条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绕到唐军背后,攻下了广州。其后还利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把一批唐朝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押到此处处死,人心大快。
  大通寺和“大通烟雨” 宋代广州八大镇之一的大通镇,位于芳村花地,镇内建有一寺,即大通寺。据《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载:“僧达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宋政和六年(1116),由广州经略使觉民题“大通慈应禅院”额后,“大通寺”才因而得名。寺内有一井,同治《番禺县志》卷五记载:“烟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袅轻烟,所谓‘大通烟雨’是也。”“大通烟雨”从宋代开始就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原址在今广州果子食品厂内。
  白鹅潭与“鹅潭夜月” 白鹅潭宋代时称为鹅湖。而白鹅潭之名则始自明代,《广东新语》卷四中载:“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白鹅浮出,则船楫坏。丙申五月朔,二白鹅状如小艇,随波下上,时无风雨,舟经此者皆见。……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鹅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花地黄大仙祠 花地黄大仙祠位于花地大氹尾街,祠始建于清咸丰六至八年间,初时只是一连三搭的平房,对人赠医施药。光绪甲辰年(1904)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倡议重修该祠。重修后的黄大仙祠是一间极为壮观的庙宇。该祠所供神佛为儒、道、释三教合一,故各种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达微先生在此办幼儿院,后日军侵占,将其作为宪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儿院,1952年改为儿童教养院,后为广州包装制品厂,已复建。
  车歪炮台 正名大黄滘炮台,坐落芳材东塱大黄滘口,珠江河畔。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两广总督阮元筹建。该炮台工程浩大,建筑坚固,炮台基础厚约3米,炮位通道墙厚2.1米,垛口高约1.2米,厚0.9米。药局建在海心洲龟岗北岩石下,是贮存弹药仓库,高约5米,直径为8米,墙厚达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该炮台曾先后有过抗击英帝国侵略者的光荣历史,是个有纪念意义的古迹,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国教堂 位于冲口街的下芳村。德国教堂是1902~190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准备在广州起义的秘密据点,该据点是用以秘密筹划军事行动及储藏军用物资之所。在1903年1月25日起义计划暴露后,被两广总督会同德国公使进行调查,抄没了全部军用物资,秘密机关被破坏,且有10多个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杀害。这次起义是兴中会组织的最后一次武装起义,其功虽不成,其事已轰动全国,震慑了清政府,鼓舞了革命者斗志。
  中市谢家祠(南便祠) 这是一间古老祠堂(深三进)。1924年秋天,市郊一区农会在这里成立。该农会是广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区一级的农民协会。在农协会成立的同时,农民自卫军也组织起来,大队部设在附近的“北便祠”。现在农协会旧址谢家祠(南便祠),还保存比较完好,成了教工幼儿院;北便祠毁后,已建成民居。
  毓灵桥 该桥横跨芳村大冲口河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古桥,建于清代中叶(一说建于明代)。桥名“毓灵”,是取“钟灵毓秀”之意,历史上这里属钟秀乡。桥长25米,宽2.04米,全桥分三段,中间一段主桥长7.06米,其余两段各为6.25米,两头有引桥。整座石桥全由青油麻石构成,石料质地坚硬,结构紧密,造型古朴。80年代区政府曾重修。
  五眼桥 该桥坐落在石围塘厚水河(又名秀水河,即今五眼桥河)上,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南海县户部尚书李待问捐资筹建,是芳村区现存古老石桥之一,原名“通福桥”,因其有五道桥孔,俗称“五眼桥”。历史上,五眼桥是广佛大道第一桥,以红米石建造,结构坚固,造型优美,桥石级坡度小,便于轿马上落。该桥现保存完好,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醉观公园 清末,在花地河畔及其交流策溪一带,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烟雨”为起点,分布着留芳园、醉观园等八大名园,既经营花木,又供人观赏。民国27年(1938),这些名园遭战火摧残。抗战胜利后,虽有恢复,但园林面貌大不如前。建国后,在诸园旧址建成现在的醉观公园。
  真光中学旧教学楼建筑群 真光中学旧教学楼建筑群位于广州市真光中学校内,共5座,始建于1918年,主体建筑为“真光堂”(即先在的真光中学图书馆)。
  广州市真光中学
  [编辑本段]芳村教育
  芳村地区学校众多,实力雄厚,教育资源丰富。规模较大的学校有:广州市真光中学、广州市荔湾区真光实验学校(真光中学初中部)、广州市汾水中学、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广州市花地中学、广州市金道中学、广州市东漖中学、广州市文伟中学、广州市培英中学(属白云区教育局)、芳村小学、广州市芳村实验小学、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广州市林风娥小学、广州市正南街小学、广钢小学等。
  芳村主要学校简介:

  广州市真光中学

  广州市真光中学坐落在白鹤洞山顶,占地面积79739平方米,建筑面积56311平方米。广州市真光中学现有60个高中教学班,学生3100多人,教职工222人,专业教师177人,其中特级教师3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57人,研究生学历12人,占教师人数的38.9% 。新教学大楼建筑面积25600平方米,有60个课室,90个办公室,实验室,配有1000兆校园网,每个课室都有多媒体平台。学校还拥有标准的400米田径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和完善的体育设施。还有能容纳2000多人住宿的学生公寓,供4000多名师生就餐的食堂。真光中学历史悠久,创办于1872年,前身为真光书院,是岭南办学最早的学校之一,曾经培养出著名华人女政治家陈香梅、现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广州市汾水中学

  广州市汾水中学创办于1996年,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34个,学生1615人,教职工132人。学校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强化质量目标意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五届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二等奖。建校以来,学校获得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优秀学校、广州市先进学生会、三次被评为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英语科,化学科和地理科分别获得广州市先进科组的荣耀称号。

  广州市芳村实验小学

  芳村实验小学的前身是冲口小学,建于1949年,2003年7月,搬迁至芳村中市南街2号,2003年10月更名为芳村实验小学。2003年2月被评为“广州市绿色学校”,2003年7月被评为“芳村一级学校”,2006年4月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曾先后被授予“广州市科技先进单位”,“广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芳村区文明单位”,“芳村区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芳村区先进党支部”,“芳村区先进共青团支部”,“芳村区少先队红旗大队”,是“广东省无烟学校”,科技项目曾获得全国一等奖

  芳村小学

  芳村小学创办于1905年,1995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3315平方米,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1472人。学校是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学校,承担了中央教科所规划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EPD)项目《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子课题的研究。近三年来,学校师生共有1800多人次获得各级奖励,先后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校长培训实践基地、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州市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基地、广州市科技特色项目学校、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州市民主管理三星级学校、广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广州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芳村地区原是一片古海。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14),派兵南定百越,增设闽中、南海等4郡,此时芳村地区属南海郡管辖。
  明洪武二年(1369),设广东行省广州府,辖南海、番禺等县,芳村地区分属南海、番禺县管辖。即花地河以东之上、下芳村、白鹤洞等属番禺县;花地河以西之石围塘、秀水、海北、海中、海南等属南海县。
  民国10年(1921),广州建市。市政厅下设公安等局,公安局下设区署、分署。芳村花地分设公安分署,芳村部分地区首次直接纳入广州市警察区域。
  民国26年(1937)7月,原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之祟文社乡(即祟文二十四乡),划归广州市。较之民国20年广州市公布的“权宜区域”有所扩大,大体包括现芳村区花地河以东区域。民国35年11月,原属南海县管辖的葵蓬、凤溪、西滘划归广州市。民国36年,广州市政府将市区划为28个行政区,芳村地区设芳村、祟文两个区公所。
  1949年1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芳村、祟文两个区公所合并,成立芳村区人民政府。自此,芳村首次单独设立区一级政权,直属广州市。
  1954年6月,撤销芳村区,将其所辖之山村、芳村、花地、冲(涌)口等4镇划入河南区(今海珠区;)沙涌、鹤洞、东滘、西塱、南滘、东漖、茶滘、葵蓬等8乡划入新滘区。1959年4月,龙溪、海北、海中、海南、增滘、秀水从南海县划归广州市,并入郊区(新滘区已撤销)的鹤洞公社。至此,今芳村所辖区域全部划人广州市。
  1960年5月23日,成立芳村人民公社,同年7月6日,芳村人民公社改为芳村区,受广州市管辖。1961年11月,广州市荔湾区的石井,海珠区的新洲、新风、新滘,越秀区的三元里、嘉禾、龙归等7个人民公社划入芳村区。
  1962年5月,再次撤销芳村区,芳村地区归广州市郊区管辖。
  1985年11月2日,选举产生了芳村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区政府领导成员,胜利完成了第三次建区。按市规定,中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中共区纪委的届次从头计算。辖鹤洞区公所和芳村、白鹤洞两个街道办事处。鹤洞区公所领南漖、沙洛、鹤洞、坑口、东漖、茶滘、花地、山村、葵蓬、五眼桥、海中、海南、海北、龙溪、增滘、西塱、东塱等17个大队。1987年1月,撤销鹤洞区公所,改设东漖镇人民政府,同时将芳村街、白鹤洞街调整为花地、白鹤洞、冲口和石围塘街道办事处。
  1990年底全区设上述4街1镇,共38个居民委员会(含家属委员会),17个村民委员会。38个居民委员会是:海龙、西塱、茶滘、东漖、水运(以上属东漖镇)合兴苑、山村、山溪、杉栏、火车站、南塘、秀水、塞坝口(以上属石围塘街)、鹤松、墩头、杏花、招村、下市、沙涌、兄弟园(以上属冲口街)、陆居路、上市、镇东、新隆沙、明心、全福里、大策、小策、民治、中市、外约(以上属花地街)、东塱、鹤洞、山顶、鹤建、坑口、广钢、广船(以上属白鹤洞街)。17个村民委员会是:龙溪、葵蓬、南漖、西塱、海南、茶滘、东漖、沙洛、东塱、增滘、海中、坑口、海北(以上属东漖镇)、山村、五眼桥(以上属石围塘街)、花地(属花地街)、白鹤洞(属白鹤洞街)。
  [编辑本段]芳村地区街道
  2004年,芳村区辖9个街道。
  白鹤洞街道:辖 鹤洞、鹤建里、观鹤一、观鹤二、山顶、金光、金达、鹤平、鹤翔9个社区;广船家委会。
  冲口街道:辖 鹤松、沙涌、华丽苑、杏花、联合围、兄弟园、聚龙、罗涌、坑口、汇兴10个社区。
  花地街道:辖 明心路、陆居路、民治、新隆沙、怡芳苑、小策、大策、中市8个社区。
  石围塘街道:辖 山村、山溪、杉栏、如意、南塘、秀水、塞坝口、万盛、桥东、滘口、芳雅苑、逸彩、岭南13个社区。
  茶滘街道:辖 茶滘新村、合兴苑、汾水、花苑、永安、芬芳、金兰、葵蓬、红棉、茶滘、乐怡居11个社区。
  东漖街道:辖 芳村花园、芳园、康乃馨、东鹏、东漖、西塱6个社区。
  海龙街道:辖 增滘、海北、龙溪3个社区。
  东沙街道:辖 金宇、东塱、南漖、沙洛4个社区。
  中南街道:辖 海中、海南2个社区。
  2005年4月28日,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

芳村地区原是一片古海。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14),派兵南定百越,增设闽中、南海等4郡,此时芳村地区属南海郡管辖。
明洪武二年(1369),设广东行省广州府,辖南海、番禺等县,芳村地区分属南海、番禺县管辖。即花地河以东之上、下芳村、白鹤洞等属番禺县;花地河以西之石围塘、秀水、海北、海中、海南等属南海县。
民国10年(1921),广州建市。市政厅下设公安等局,公安局下设区署、分署。芳村花地分设公安分署,芳村部分地区首次直接纳入广州市警察区域。
民国26年(1937)7月,原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之崇文社乡(即崇文二十四乡),划归广州市。较之民国20年广州市公布的“权宜区域”有所扩大,大体包括现芳村区花地河以东区域。民国35年11月,原属南海县管辖的葵蓬、凤溪、西滘划归广州市。民国36年,广州市政府将市区划为28个行政区,芳村地区设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
1949年1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合并,成立芳村区人民政府。自此,芳村首次单独设立区一级政权,直属广州市。
1954年6月,撤销芳村区,将其所辖之山村、芳村、花地、冲(涌)口等4镇划入河南区(今海珠区;)沙涌、鹤洞、东滘、西塱、南滘、东漖、茶滘、葵蓬等8乡划入新滘区。1959年4月,龙溪、海北、海中、海南、增滘、秀水从南海县划归广州市,并入郊区(新滘区已撤销)的鹤洞公社。至此,今芳村所辖区域全部划人广州市。
1960年5月23日,成立芳村人民公社,同年7月6日,芳村人民公社改为芳村区,受广州市管辖。1961年11月,广州市荔湾区的石井,海珠区的新洲、新风、新滘,越秀区的三元里、嘉禾、龙归等7个人民公社划入芳村区。
1962年5月,再次撤销芳村区,芳村地区归广州市郊区管辖。
1985年11月2日,选举产生了芳村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区政府领导成员,胜利完成了第三次建区。按市规定,中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中共区纪委的届次从头计算。辖鹤洞区公所和芳村、白鹤洞两个街道办事处。鹤洞区公所领南漖、沙洛、鹤洞、坑口、东漖、茶滘、花地、山村、葵蓬、五眼桥、海中、海南、海北、龙溪、增滘、西塱、东塱等17个大队。1987年1月,撤销鹤洞区公所,改设东漖镇人民政府,同时将芳村街、白鹤洞街调整为花地、白鹤洞、冲口和石围塘街道办事处。
1990年底全区设上述4街1镇,共38个居民委员会(含家属委员会),17个村民委员会。38个居民委员会是:海龙、西塱、茶滘、东漖、水运(以上属东漖镇)合兴苑、山村、山溪、杉栏、火车站、南塘、秀水、塞坝口(以上属石围塘街)、鹤松、墩头、杏花、招村、下市、沙涌、兄弟园(以上属冲口街)、陆居路、上市、镇东、新隆沙、明心、全福里、大策、小策、民治、中市、外约(以上属花地街)、东塱、鹤洞、山顶、鹤建、坑口、广钢、广船(以上属白鹤洞街)。17个村民委员会是:龙溪、葵蓬、南漖、西塱、海南、茶滘、东沙、沙洛、东塱、增滘、海中、坑口、海北(以上属东漖镇)、山村、五眼桥(以上属石围塘街)、花地(属花地街)、白鹤洞(属白鹤洞街)。




你是否需要了解?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属于哪个市哪个区
历史沿革荔湾,旧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荔湾区人民政府驻中山七路。对新组建的越秀区和荔湾区的部分边界线进行了调整。调整前,荔湾区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

源芳乡历史沿革
源芳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的行政划分并不包括源芳乡这个名称。在民国时期,万金台村、芳田村、幸川村的蜈蚣坑、火烽尖组以及东临溪镇的派田、四堂等地组成一个保。解放后,这些地区归属临溪管辖,设有一个大队,包含了梓源村、临源村和派芳村。1951年划分乡时,以临源...

沙地镇历史沿革
同时,攸镇乡的面积为94.1平方千米,人口约1万,下辖利群、西山、锡溪、攸镇、韶溪、芳村、里堡、岗上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在攸镇圩。2001年,攸镇乡撤销,划归沙地镇。综上所述,沙地镇的历史沿革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先锋公社到沙地公社,再到沙地镇,经历了螺田、攸镇等公社的并入和析出,最终...

荔湾区大策直街小学简 介
荔湾区大策直街小学简介:历史沿革:大策直街小学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其历史可追溯至解放前,初创时为一所私塾性质的学校。随着时代的变迁,解放后逐渐发展成为服务于郊区的教育机构。一九八七年芳村区成立后,该校成为区内的四所重点学校之一。校园设施:一九九五年,学校建设了现今的校区,占地面积3785平方...

汤口镇历史沿革
设立黄山市,歙县的黄山乡(原为黄山公社,后改为黄山乡,即现在的汤口镇)划入黄山市。1985年,黄山乡正式更名为汤口镇,并于1987年归属黄山区,该区划变动由国务院于同年11月27日的批复确定。汤口镇现下辖六个行政村:汤口村、山岔村、寨西村、芳村、大岭下村和冈村。汤口镇的行政中心设在汤口。

广州介绍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在远古时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骑着嘴衔稻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稻穗赠给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的象征。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14年, 这里便修筑了城垣,建城至今已有2210年的历史。

广东的历史沿革
广州历史沿革 广州地区附近约在古代已有南越民族在此从事渔猪和耕种,商代时广州地区称为“南越”,周代时又有称为“百粤”、 “扬粤”“南海”。有春秋战国时,广州地区南越民族与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往来,并归属于楚国,划为南楚,据府志、文物记载, 曾于广州建立“楚庭” (也叫楚亭),归属楚国。现越秀山上有...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历史沿革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1995年,该学院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为医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力量。接下来的几年,1998年,学院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层次,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显著增强。200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原有的附属骨伤科医院和芳村中医医院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组建成立了第三附属医院,...

广州东山区现在属于哪个区
广州东山区现在属于越秀区,东山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昔日的一个市辖区,已于2005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并入越秀区,是广州市著名的老城区(老四区)之一,昔有“有钱有势住东山”之说。历史沿革:东山之名,起源于明代的东山寺,因广州人习惯把岗地称为“山”,故此“山”与...

广东实验中学历史沿革
广东实验中学的历史沿革起源于民国时期,1888年创办了广东格致学堂。随后,学堂经历了多次更名,包括两广优级师范学堂(1910-1924)、广东大学附中及附小(1924-1926)、省立中山大学中学及附小(1926-1927)、中山大学附中及附小(1927-1936)、省立中山大学及附小(1936.02-1936.09)以及中大附中及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