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羲农去我久的作品鉴赏

作者&投稿:沙凡 2025-05-16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饮酒”,两篇文章所表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何不同?鉴赏

欧阳修饮酒表现的是与民同乐,而心中却有着谪居生活的苦闷。
五柳先生饮酒表现出一种率真自然,不拘小节,同时借饮酒缓释自己身处浊世的巨大痛苦

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失群的鸟不得已成为了个体,所以它要寻找,在寻找中悲鸣,这寻找的飞翔是孤独的。这鸟是一种动。当失群鸟在经过了一场漫长的寻找,恰巧碰到一株孤生松的时候,失群鸟从这孤生松上认出了自己,或者说找到了知音,有了皈依。孤生松是一种静。人在社会的大风之中,动荡无已,何以安宁?草木在自然的大风过后,何能不枯?但在自然和人之间,恰好有这一动一静的两物——失群鸟和孤生松,它们合理地认同在了一起,鸟得以托身,松得以放飞自己静的灵魂,有此相遇,自不相违!
这都是很偶然的,鸟偶然失群,松偶然孤生,但恰是这偶然成就了它们,它们因这偶然超越了集体,互相肯定了完整的个体自我,还拥有了同志般的响应和交流。当然,不用说这两物也都是人的喻体。
这两个意象还有待好好挖掘,一个叫失群鸟,一个叫孤生松。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读陶渊明诗,想见其为人,其性情之真而且正,比较容易体认,其思想境界之深沉,则须细心了解。《饮酒》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即是了解渊明思想之一重要作品。此诗可以当作渊明的一部中国学术文化史读,但是其终极关怀,则在于现实社会。
在这首诗里,陶渊明直接陈述了“羲农时代那淳真的风尚久已遗失难再”的观点,抒发了他对现实社会败坏的悲慨。
有人说,这首诗可以当作一部中国学术文化史来读,的确如此,从上古淳真的羲农时代,到孔子复兴礼乐的春秋战国,到焚书坑儒的狂暴秦朝,到老翁殷勤传授经书的汉代,再到世无孔子之徒的魏晋宋,无不显示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江河日下。
与其说这是陶渊明对中国儒家文化衰落的回顾,毋宁说这是陶渊明对中国整个社会的世风日下、堕落败坏的悲慨。陶渊明通过这一回顾,证明了自己关于“羲农时代那淳真的风尚久已遗失难再”这一观点的正确。
由于所处历史背景的原因,为避免招致杀身之祸,陶渊明只能说自己的观点多是谬误的“酒话”了!
羲农时代已经逝去很久了,整个社会很少再有淳真的风尚。鲁国孔子的匆忙营求,是希望修补完整这个破裂的社会使之返回淳真。虽然天下无清明之望,但礼乐得到重新整理而使世人得以遵循。洙泗间礼乐弦歌、微言大义断绝了,江河日下到了狂暴的秦朝。诗书又有什么罪过,为何被瞬间化为灰烬。微不足道的汉代读书老人,却殷勤地传授经书。为什么汉世既绝之后,我们这个时代却无人再读六经?大路上追名逐利的车马整日奔驰,现在再也见不到有孔子那样的人停车问路了。我要是不痛痛快快地喝酒,就对不起我用来漉酒的头巾。只是遗憾说了这么多得罪大家的谬误酒话,你们要原谅我这已经喝醉的人。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谓伏羲,农谓神农,皆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古人以上古社会作为一种政治理想。起笔感叹羲农时代离开自己已经很久远,整个社会很少再有淳真之风尚。起笔从上古一笔写至现在,其重点,是“我”所处之“世”。读者当著眼于此。“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汲汲,勤劬貌。鲁中叟,指孔子。孔子是春秋鲁国人。弥缝,谓补救、挽救。孔子勤劬一生,为的是挽救世道人心,返之淳正。淳字与上文真字同义,皆指道德风尚。或以为渊明诗喜用真字,故渊明为一道家。其实并不那么简单。此诗即用真字,而全幅赞叹儒家。可见儒道二家学说,在渊明心中乃是会归一致的。“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凤鸟,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传说以凤鸟到来为“圣人受命”、天下太平之象征。《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知道之不行,遂归鲁,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以教弟子。诗言孔子虽然未能使天下太平,但是整理弘扬《诗》《书》礼乐,却使传统文化焕然一新。以上四句,赞叹孔子平生精神与文化业绩,景仰之情,溢于言表。“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洙泗,即洙、泗二水,流经鲁国,洙泗之间:是孔子设教之地。微响犹微言,精微要眇之言,指孔子的学说。《汉书·艺文志》云;“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此二句诗言,孔子师弟子相继去世,世间已不闻微言大义,岁月流逝如水,遂至于暴秦时代。漂流二字下得好,可以玩味。就字面言,是承洙泗二水而来,就意蕴言,则暗寓“滔滔者天下皆是”(《论语·微子》)之意。从孔子所处之春秋至于秦代,中间经历的是战国时代。漂流二字,正指战国。狂之一字,论定秦朝。渊明下笔若不经意,实则极有分寸。“《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此言秦代之文化浩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实行李斯之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诗》《书》何罪,文化何罪,竟一旦焚之为灰。此二句诗可谓一针见血,揭穿秦始皇专制主义反文化之本质。在渊明之心目中,以《诗》《书》为代表的学术文化,实与暴政格格不入。“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此二句,写到秦汉之际的儒家学者。区区犹拳拳,忠诚勤恳貌。《史记·儒林列传》载,秦末,儒家学者曾冒着生命危险保存《诗》《书》典籍,并且参加了推翻暴秦统治的陈涉起义军。汉兴,幸存的儒家学者皆垂垂老矣,又努力传授儒家典籍。譬如济南伏生研治《尚书》,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汉兴,以教于齐鲁间,汉文帝命晁错往受之。时伏生已九十余岁。此二句诗,是对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护惜、传授文化典籍的热情唱叹。“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绝世下,指的是汉世以后的三国、两晋,一笔遂写回东晋现实。六籍即六经,儒家群经。晋人干宝《晋纪总论》云:“学者以老庄为师,而黜六经。”此二句诗慨叹当世学风,无人亲近六经。干宝所记,正可印证。“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问津,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是春秋时代的隐士。津指渡口。此二句诗,勾画出当世士人终日驰车奔走、竞相争逐名利之丑态,悲慨时无如孔子师弟子那种有志于世道人心者。《晋书·王雅传》载:“以雅为太子太傅,时王恂儿婚,宾客车骑甚众,会闻雅拜少傅,回诣雅者过半。时风俗颓弊,无复廉耻。”渊明所指斥的,正是当时这种无耻之世风。以上四句,感愤当世之学风、世风,遂回应起笔“举世少复真”。世风浇漓如此,“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宋书·陶潜传》载,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诗盖自用其事。如果再不痛饮,真是白白辜负了头上这葛巾。此是故作醉语。结笔顺此云:“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意谓:我亦自恨谬误甚多,不过,世人亦当恕我醉人。上文感愤现实,皆庄语,结笔醉语自解,出之以谐语。这里透露出当时政治社会之黑暗。清李光地《榕村诗选》说得不错:“曲蘖之托,而昏冥之逃,非得已也。谢灵运、鲍明远之徒,稍见才华,无一免者,可以观矣。”
渊明此诗对历史文化心诵默念,作全幅体认,其终极关怀则是现实社会。如诗所示,渊明观察历史、现实,乃将学术文化与世道人心密切连系。“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的晋代世风,与“六籍无一亲”的学风相连系。“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此言汉代学风。而汉代之盛,则不言而喻。秦代呢,“《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而秦之短命,亦不言而喻。渊明深于传统思想文化,故其观察历史现实,作如是观。对于渊明此诗,可以见仁见智。但是,了解渊明思想情感,此诗为一重要作品,则无庸置疑。渊明关心社会现实之情怀,亦应当肯定。
此诗可以说是以议论为诗。唯诗人渊明情感深挚,感愤深沉,故虽议论,而不失诗之体性。诗中赞仰唱叹,低徊流连之致,发抒悲慨,而又亦庄亦谐,亦足可回翔玩味。中国诗歌重比兴,但亦兼重赋笔,甚至议论。此中国诗歌之所以成就其大,读渊明诗,以至杜甫诗、宋人诗,当知乎此。




你是否需要了解?

饮酒·羲农去我久作品鉴赏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陶渊明对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他的社会关怀和情感世界。《饮酒·羲农去我久》不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我们认识其思想的重要窗口。

饮酒·羲农去我久作品注释
在古代,伏羲氏和神农氏,两位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时代已经远去,象征着淳真朴实的社会风气如今已难觅踪迹。"羲农去我久,真淳质朴"这两句描绘了那个久远时代的风貌。孔子,作为鲁国的智者,他以不懈的努力试图弥补社会风气的衰败,希望恢复古代的质朴。"汲汲鲁中叟,弥缝衰败",体现了他对于恢复礼乐...

饮酒·羲农去我久的作品鉴赏
《饮酒》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即是了解渊明思想之一重要作品。此诗可以当作渊明的一部中国学术文化史读,但是其终极关怀,则在于现实社会。 在这首诗里,陶渊明直接陈述了“羲农时代那淳真的风尚久已遗失难再”的观点,抒发了他对现实社会败坏的悲慨。有人说,这首诗可以当作一部中国学术文化史来读,的确如此,...

饮酒·羲农去我久作品原文
在遥远的古代,饮酒的传统伴随着羲农时代的逝去而变得稀有。鲁地的智者们,他们竭力维护着淳朴的美德,尽管凤凰之祥瑞并未降临,但他们依然坚守礼仪乐章,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洙泗河畔曾经的学问声息渐行渐远,直至秦朝的混乱时期,文化典籍遭受了严重的冲击。《诗》与《书》的罪过何在?它们在一夜之间化...

饮酒·羲农去我久的注释译文
(2)羲农:指伏羲氏、神衣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去:离开。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3)汲汲(jí级):心情急切的样子。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闭失。《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4)凤鸟虽不至:凤鸟即凤凰。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之鸟,如果...

陶渊明饮酒诗 注释,译文
鉴赏读陶渊明诗,想见其为人,其性情之真而且正,比较容易体认,其思想境界之深沉,则须细心了解。《饮酒》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即是了解渊明思想之一重要作品。此诗可以当作渊明的一部中国学术文化史读,但是其终极关怀,则在于现实社会。“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谓伏羲,农谓神农,皆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古人...

饮酒·二十原文_翻译及赏析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魏晋·陶渊明《饮酒·二十》...

饮酒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译文】第一首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

陶渊明的饮酒诗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

《饮酒》的诗意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