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三绝”给学生的启示:三国演义三绝
中学生读小说,特别是读古典小说,最关注的是情节,容易忽视人物形象,即使注意了人物形象,也只是注意人物性格特点而忽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很少从小说人物形象身上获得经验。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小说时,既要让学生欣赏乱世英雄,获得乐趣,又要让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中国历史,品味传统文化,从中获得智慧,以便于他们构建健康的心理,塑造完美的性格。这样才能实现古典小说“以通俗谕人”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以“三绝”为例,谈谈如何指导中学生从古典小说人物形象身上受到启发,塑造个人性格。
一、“智绝”孔明对中学生的启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熟语说明了人们把孔明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孔明塑造成了三国第一智者,第一贤相形象。这一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代代相传。
我们读《三国演义》时,最佩服诸葛亮的莫过于他的三分天下的先见之明。一席“隆中对策”,让刘备有了定国之策。鼎立的三国成就了刘备,更成就了诸葛孔明。我们在佩服之余,静下心来想一想,孔明为什么能提出三分天下而别人没有提出呢?为什么刘备会屈驾三顾茅庐呢?别看孔明隐居隆中,可是他在潜心博览群书,他在广交朋友,洞悉天下形势,他在待明主而事。一旦“欲伸大义于天下”、“求安邦定国之策”的刘备真诚地请他出山时,他便道出了自己的策略,同时也是自己的理想。孔明三分天下的策略,不是他妄为的假想,而是他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之后提出的奋斗目标。然后君臣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终生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
孔明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俗话“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孔明身上得到了再好不过的体现。
二、“义绝”关羽对中学生的启示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成为千古美谈。特别是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成了“义”的化身。中学生读《三国演义》,往往只看到了关羽“义”的表象,没能体味到“义”的深层意义。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关羽的“义”。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关羽的“义”的积极的一面。刘关张“三结义”,不是凡人的结义。他们的“义”体现了“同心协力,扶困济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原则,他们的“义”巩固了他们三人“朋友而又兄弟,兄弟而又君臣”的特殊关系。他们能够使刘邦政治集团肩负起常人所无法承受的重担,以超人的才德和勇武为理想政治的实现奋斗到底。以刘关张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他们注重政治廉明,爱民如子,“仁义布于四海”。因此,我们可以说关羽的“义”体现了为劳苦大众谋福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进步意义,有它正确的一面。
其次,我们还应看到关羽的“义”的局限性。关羽的义释曹操就充分暴露了他的“义”的局限性。他立下军令状,把守华容道。曹操赤壁大败,逃至华容道时,关羽本有机会活捉曹操,但他念及曹操往昔的容留款待之恩,放走了曹操。关羽违反军令,不讲原则,这种“私义”是他性格中的不足之处。
关羽给我们的启示是:讲义气,要讲正义,不要讲私义。
三、“奸绝”曹操对中学生的启示
“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匿途中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又故杀吕伯奢本人,遭到陈宫批评时,公然亮出的人生哲学。这句话也成为后来有些人的处世“名言”。
《三国演义》中曹操成了古今第一奸雄。在书中,曹操的性格是雄才大略与奸诈凶残两种对立人格的矛盾统一。曹操智高胆雄,见远识卓,集政治家、军事家双重素质于一身,自己也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甚至不缺爱民惜民品质,多数时候心胸宽大,危难关头不失幽默。他重视人才,善于招揽四方之士,他手下谋臣如云,战将如雨,算得上是一代“命世之才”。可是,在他的那种极端利已主义处世准则指导下,一切被他视为敌手或遭他疑忌的人,他都煞费心机,有的借故而杀,有的假借他人之手而杀。当对他有用的时候,他就竭力拉拢收买,而当触犯了他的利益的时候,他就会毫不客气地下毒手。帮他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的许攸对他微露不敬,被他的心腹许褚所杀,多次猜透他内心隐秘的杨修“恃才放旷”被他以扰乱军心为借口而杀。他一方面用残暴手段铲除异已,另一方面又用狡诈手法揩干血迹,稳定人心,把残暴和狡诈巧妙结合。他的这种不以德服人,靠权术诡计称王的做法同刘备的“仁义”治国之道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他只能以一个“乱世之奸雄”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了恶德的化身。
曹操给我们的启示是:待人要真诚,不要怀疑猜忌,更不能耍权术诡计。
《三国演义》中“三绝”的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去研读体会,在审美享受中反思历史,认识社会,品味人生。让中学生以“三绝”为参照对象,吸收他们的优点,摒弃他们的不足,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来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演义》中“三绝”给学生的启示:三国演义三绝
《三国演义》中“三绝”的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去研读体会,在审美享受中反思历史,认识社会,品味人生。让中学生以“三绝”为参照对象,吸收他们的优点,摒弃他们的不足,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来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哪三绝
该名著的三绝是智绝、义绝、奸绝。1、智绝:诸葛亮以其深思熟虑、神机妙算、决胜千里的智谋而著称,是智慧和忠诚的化身,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都充分展示了其智谋超群的形象。2、义绝:关羽以其重义轻利、忠贞不渝、英勇无敌的性格特点被人称颂,特别是...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哪三绝?哪三个人?绝在哪?
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中,诸葛亮、曹操和关羽被誉为“智绝”、“奸绝”和“义绝”。这三位英雄人物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人格特质,为后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被尊称为智绝。他不仅是智慧的象征,更是智慧与品德的完美结合。诸葛亮在乱世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多次运筹...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指的是什么?
一、智绝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被赞誉为“智绝”。作者通过一系列经典情节如“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和“空城计”,深刻描绘了诸葛亮的多智谋,使他在民间成为智慧象征,甚至有人预言五百年后才会出现如诸葛亮般的人物。二、义绝关羽 关羽被誉为“义绝”,他的忠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什么?
三绝分别是:诸葛亮的“智绝”(亦说忠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1、“智绝”诸葛亮 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刻划非常成功,其最为经典的是对诸葛亮的刻画。作者通过《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等一系列的名篇,着力刻划了诸葛亮足智多谋,使诸葛亮在民间成了...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哪三绝,分别指的是哪三个人?
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不仅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一部巨著,更是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千百年以来的文坛,都享有着崇高的地位。罗贯中以历史上的各大三国人物为原型,独创出了这段让人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令所有人追思传颂。特别是,他极力塑造的三大人物,...
三国的“三绝”是指什么?
今日再谈《三国演义》,感怀《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所谓“三奇”是说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所谓“三绝”是指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位被大书特书的人物,...
三国三绝的故事有哪些?所有的谢谢
一、“智绝”诸葛亮。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刻划非常成功,其最为经典的是对诸葛亮的刻划。作者通过《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等一系列的名篇,着力刻划了诸葛亮足智多谋,使诸葛亮在民间成了智慧的代名词,有“五百年才出一个诸葛亮”的说法。诸葛亮得以千古流芳,成为中华...
三绝指什么 三绝的简介
一、诸葛亮的“智绝”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被尊称为“智绝”。作者通过一系列篇章如《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等,深刻描绘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因此,在民间,诸葛亮被誉为智慧的化身,人们常说“五百年才出一个诸葛亮”。二、关羽的“义绝”...
三国演义中三绝指的是谁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指的是“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和“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刻画为足智多谋的形象,通过《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等一系列名篇,展现了其非凡的智慧和战略眼光,使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义绝”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