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故事(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简短)

作者&投稿:潮亨 2025-05-22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简短概述如下

  • 故事背景:发生在蜀汉灭亡后,刘禅被俘至魏国。
  • 主要人物:刘禅、郤正、司马昭。
  • 故事情节: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地,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大臣郤正认为这样回答不妥,便教刘禅如何回答以表思乡之情。当司马昭再次询问时,刘禅按郤正的指点回答,却被司马昭识破,刘禅坦言是郤正所教,引得司马昭大笑,从此放松了对刘禅的戒备。
  • 成语含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 后世误解:世人常将刘禅视为无能昏君,但历史上刘禅并非完全如此,他在一些史料中被评价为有才能的君王。其“乐不思蜀”的行为,更多是为了自保而非真正贪图享乐。



你是否需要了解?

乐不思蜀的故事已流传了上千年,它的主要故事内容是什么?
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后...

乐不思蜀故事20字左右。
乐不思蜀故事:蜀国灭亡,刘禅被带到魏国,他觉得在魏国每天过得很快乐,就没有思念蜀国。乐不思蜀:【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

乐不思蜀的故事典故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乐不思蜀的故事50字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哪一位历史人物?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蜀汉被曹魏灭了之后,到洛阳,当时的晋王司马昭问他,在这里住的习惯吗?他乐呵呵地说很好,比在四川好多了。他的旧臣听到后,于是教他要悲悲戚戚地说思念故土。后来司马昭再一次问他,他于是按着大臣的说话跟司马昭说,司马昭跟他说这是你的大臣...

「乐不思蜀」的典故?
」 「乐不思蜀」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忘记他原来的国家,只懂得享受。现在普遍把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在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的情形里。「乐不思蜀」是起源于我国三国时代的故事。刘备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一开始,由于有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辅佐,所以还没有什么大...

乐不思蜀的故事 乐不思蜀故事梗概
乐不思蜀的故事梗概如下:1. 背景介绍: 三国时期,蜀国刘备去世后,将皇位传给儿子刘禅。 刘禅在位期间,每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多亏有丞相诸葛亮辅佐,蜀国才得以强盛。2. 国家灭亡: 诸葛亮去世后,魏国迅速派兵攻打蜀国。 蜀国不敌魏国,刘禅选择投降,并带着一些旧大臣前往魏国,被封为“...

乐不思蜀的典故
乐不思蜀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三国时期,刘备建立蜀国,其儿子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死后,蜀国灭亡。后主刘禅被迁到洛阳,一次晋王司马...

请简述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
不思蜀”。司马昭讥笑他麻木不仁。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乐不思蜀是谁的故事
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故事寓意: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用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也常用来形容人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总结: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源于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的故事,形象地描绘了他在新环境中安于现状、忘却故国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