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Ⅲ活性和抗凝血酶Ⅲ抗原检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抗凝血酶Ⅲ的作用原理
为什么用免疫抑制法可得出CK-MB>CK可笑结果 其原因为:1、 血中只含有CK-MB和CK-MM,加入抗M抗体后所有M亚单位活性被抑止,2、 所测酶活性为MB中B亚单位活性,故将此活性乘以2,即为CK-MB活性浓度(U/L)3、 当血中存在CK-BB或巨CK时,将出现!!!
概念:将凝血酶按比例加入血浆中,使其与血浆中的抗凝血酶结合成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释出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显色的深浅与剩余凝血酶呈正相关,而与抗凝血酶复合物呈负相关。
根据受检者吸光度(A值)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AT:A的含量,即“血浆抗凝血酶活性”这一指标。
临床意义:
1. 增高 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也见于口服抗凝药治疗过程中。
2. 减低 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缺陷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和肝脏疾病等。
抗凝血酶Ⅲ活性0.90~1.20(发光底物法)。抗凝血酶Ⅲ抗原250~330mg/L(免疫比浊法)。
抗凝血酶Ⅲ活性和抗凝血酶Ⅲ抗原检查的作用
降低见于:
先天性和获得性抗凝血酶缺乏症,如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外科手术后、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肾小球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
升高见于:
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出血期、单纯性紫癜、肾病尿毒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抗凝血酶Ⅲ活性和抗凝血酶Ⅲ抗原结果偏低可能有的疾病: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抗凝血酶Ⅲ活性和抗凝血酶Ⅲ抗原结果偏高可能有的疾病: 白血病
抗凝血酶Ⅲ活性和抗凝血酶Ⅲ抗原检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应用黄体酮、雌激素类避孕药、抗凝类药物,可使这两者结果升高。因此,检验前必须禁用这些药物。
抗凝血酶Ⅲ活性和抗凝血酶Ⅲ抗原检查的方法
(1)将溶解后的兔抗人AT-Ⅲ血清(试剂A)按瓶签标示稀释倍数的一半,用电泳缓冲液稀释备用。另用水配成20g/L浓度的琼脂糖溶液。将上述两种溶液在56℃等量混匀,倾入夹有80mm×80mm×1.5mm“U”形模框的两块玻板中,待凝固后,于板之一侧打一排加样孔,孔径2mm,孔距3mm。
(2)将溶解后的标准血浆(试剂B)用水作1∶2、1∶4、1∶8、1∶16的稀释,样品也用水作1∶5稀释,然后用微量加样器分别定量加入加样孔,每孔5μl,于15V/cm电势梯度下,电泳6h(加样孔应置于负极侧)。
(3)电泳完毕,将凝胶板置4.4mmol/L磷钼酸溶液中,固定15min,量取各火箭峰,自加样中心至峰尖的高度(mm)。以不同稀释度标准血浆的峰高(X)对相应的AT-Ⅲ抗原含量(Y)在正坐标纸上制作标准曲线。再将样品的峰高在标准曲线上直接读出AT-Ⅲ抗原含量;亦可作直线回归运算,得回归公式Y=bx+a,将样品的峰高代入式中x,即得出ATⅡ∶Ag的含量Y。
你是否需要了解?
常用的ATⅢ活性检测的方法是( )。
【答案】:B ATⅢ(抗凝血酶Ⅲ)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为肝素依赖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分子中有肝素结合位点和凝血酶结合位点。其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
抗凝血是什么意思
抗凝血,可抑制凝血酶作用的内源性或服用的物质。主要分为抗凝血剂和抗凝血酶。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抗凝血酶 英文名称:antithrombin 其他名称:凝血酶抑制剂 定义:可抑制凝血酶作用的内源性或服用的物质.通常是指抗凝血酶Ⅲ.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中风或其它血栓性疾病。是通过...
凝血四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是产科纤维蛋白原的特异性。如果纤维蛋白原减少<1.5g\/L,见于原发性纤溶重症肝炎和肝硬化、降纤维蛋白原药物治疗,这种高凝状态时就要用药物治疗,并且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的重要指标。PT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和肝素类物质增多。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多见于低或者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凝血哪项高会影响胎停
凝血中的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等项高可能会引起胎停。根据查询百度健康得知,凝血中的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等项高可能会引起胎停,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1、D-二聚体:D-二聚体属于凝血系列中最重要的指标,当孕妇体内的D-二聚体出现增高,有可能发生栓塞,从而...
易栓症筛查是检查什么
易栓症筛查主要是查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有时还会查其他的指标,但主要查这三个。易栓症指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者存在获得性缺陷、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的倾向。易栓症患者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两者可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易栓症血栓栓塞的类型主要为...
tt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在医学上,tt(凝血酶时间)的测定涉及多个因素,包括肝素或类肝素物质的增多、AT-Ⅲ(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以及纤维蛋白原的量和质异常。这些变化均可影响凝血酶时间的长短。具体来说,凝血酶时间的检测是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观察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这一过程中,生成的凝血酶促使纤维...
抗凝血酶Ⅲ的临床意义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的最重要的阻碍因子,它控制着血液的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其血液中ATⅢ的水平根据各种疾病、症状而变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疾患、肾病综合症等降低。血液中的ATⅢ水平降低可能会导致肝素治疗效果无法呈现。因此,掌握ATⅢ的活性作为对于此类疾病的...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活。肝素能加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及加速凝血酶失活,还能使血管内皮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近年来发现血浆中蛋白质C可灭活因子V和Ⅷ、限制因子Xa与血小板结合和加强纤维蛋白溶解。凝血异常引起的疾病有...
重组人抗凝血酶Ⅲ应用
在血液凝固与止血过程中,重组人抗凝血酶Ⅲ(ATIII)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凝血酶和凝血因子Xa等丝氨酸蛋白酶的主要抑制剂,ATIII通过与这些酶结合形成可迅速从血液循环中清除的复合物,有效地抑制它们的活性。当与肝素结合时,抗凝作用会显著增强,可达300至1000倍的效果。因此,ATIII在防止血栓形成,特别...
抗凝血酶Ⅲ的作用原理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AT Ⅲ是凝血酶及因子Ⅻα、Ⅺα、Ⅸα、Ⅹα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肽键相结合。形成AT Ⅲ凝血酶复合物而使酶灭活,肝素可加速这一反应达千倍以上。肝素与AT Ⅲ所含的赖氨酸结合后引起AT Ⅲ构象改变,使AT Ⅲ所含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