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作者&投稿:仲薛 2025-05-22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

  这首诗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结果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古诗的难点。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说出“山”的“高大”、“云”的“纯洁”,“松”的“正直”、“四季常青”。接着学生思考:这些景物与隐者有什么联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隐者上山干什么去了?他做这些是为了什么?隐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令诗人如此的仰慕?指导学生把隐者与前面的云、山、松各自特点相结合,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隐者的正直、高大、纯洁、心系百姓的形象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2

  我在《寻隐者不遇》古诗教学中,努力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走进生活,感同身受

  学生的思维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自己经历过的、感受过的事情在他们的心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将此作为自己了解其他类似事物的基础。所以我在上课伊始,以谈话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怀着无比向往的心情兴冲冲地跑去找朋友玩耍,可没能找到朋友的经历,当时心情怎样?”这一话题,学生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像这样调动学生的类似于诗人贾岛寻访隐者而不遇的生活经历,会很快引起他们与诗人思想上的共鸣,感同身受,效果很好。

  二、学习阵地,学生主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课堂的主动权应该交给学生,他们才应该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所以,在理解诗句意思时,我并没有将字、词、句的意思一股脑地全灌输给学生,改死记硬背为引导他们调动小组的力量,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独立探究,合作完成。通过主动地学习与探究,哪怕只学会了一个词语,只理解了一句话,那也是他们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那种成功后的喜悦,树立起来的自信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抑制的。

  三、形式灵活,激发创新

  本首诗的体裁很特殊,属于问答体诗,有问有答或有答无问,问题隐去。有些学生缺乏想象、联想的能力,使其对诗的理解一知半解,对诗意的描述也是有上句没下句,前言不搭后语。如果能通过表演的形式来丰富古诗内容,展现寻访的经过,不仅使那一部分学生明白诗意了,体会诗境了,也使那些活跃的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理解有了新意,可谓一举多得。果不其然,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学生实现了自编、自导、自演的愿望,表演让那些对诗意一知半解,如坠云雾的学生豁然开朗,兴奋不已,表演让那些对诗意已有些许理解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慨叹:唉,此次白走一趟啊!

  在教学中,对于新理念的解读还有一定的`偏差,理解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农村学生的课堂同样也能大放光彩。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3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本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这样以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有了这明确目标之后,那么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它服务。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只”,“云深”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

  二、再读古诗,触摸心情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松下问童子”:兴奋急切,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深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学坚持认为,他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却也有同学认为,他虽未能一睹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松”、“云”之物,及“采药”之事上已领略到隐者的气质风范,所以是不枉此行的。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无论是哪种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古诗意境较为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体会意境才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寻这最后的答案一致呢。

  四,指导谋篇,改写成文。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但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这堂课,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确目标是备课(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




你是否需要了解?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在本次《寻隐者不遇》的教学中,我主要遵循了“看–读–议–说–演”的教学流程,并对此进行了以下反思:教学流程的有效性: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有效地帮助他们初步理解了诗的意境,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读:朗读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诗歌...

古诗《寻隐者不遇》《所见》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教学反思一: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 这首诗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结果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古诗的难点。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说出“山”的“高大”、“云”的“纯洁”,“松”的“正直”、“四季...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简洁的文字,精练的诗句,寓问于答,引人深思。诗中,"松下问童子"之后,四字"师采药去",可见寻隐者问话的期待与好奇。接着"只在此山中",隐含了问"采药在何处",展现了从满怀希望到情绪低落的转变。最后"云深不知处",又揭示了寻隐者在失望中仍抱有希望,又在希望中感到...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下面给大家分享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欢迎借鉴!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布置学生熟读整首诗疏通字词后,引导学生所这首诗改...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感情,是目标之一。这要求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何深入理解古诗所传达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可以从标题开始提出问题:这首诗的隐者是何人?他们为何不遇?诗人与隐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进一步,可以追问诗中表现...

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
反思古诗教学,深感自我成长。此次《古诗两首》课堂,设计思路独到,摆脱常规借鉴,展现自我思考。灵感源自柳州王自文老师的古诗教学,其将背景相似的两首整合,以异景同情之法,新颖高效。《寻隐者不遇》与《所见》同样描绘野外情景,皆有孩童身影,此为突破口,先教内容,再拓展相关孩童古诗,思路明晰。...

古诗寻隐者不遇朗诵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

幼儿大班教案古诗寻隐者不遇
5、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六、教学反思: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别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