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的资料?详细点,最好带有标题。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朱元璋?
他占领的地方地处长江流域,适宜发展水军,然后就是因为他占领的那些州县每年的税收就不得了。况且他本人有才,本来就是渔民出身,而且他也是在天完政权的基础之下来建立大汉的。陈友谅还是挺厉害的一个人。你看 《明朝那些事儿》就知道了
孙斌
年 龄: 28
星 座: 白羊座
身 高: 178 cm
体 重: 67 kg
民 族: 汉族
语 言: 汉语
籍 贯: 北京市
学 历: 本科
居 住 地: 北京市
所学专业: 表演系
毕业院校: 上海戏剧学院
经纪公司: 北京嘉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自我评价:
孙斌的性格时而温和安静,时而充满感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双重性格使他赋予了角色很大的张力。多年影视圈的演艺生活,使孙斌坚定要把自己锻炼成为实力派演员,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向前走,始终如一、扎扎实实地发展他的事业,并希望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受到观众的肯定。在很多人眼中,命运的决定往往取决于性格,也许孙斌命中注定就是要在荧屏中像春天般静悄悄地耕耘撒种,等待在秋天中那场轰轰烈烈的收获。
演艺经历:
电视剧作品:
《大明宫祠》(导演李少红)饰演二皇子贤(主演)
《上海沧桑》(导演黄蜀芹)饰演唐四浦(主演)
《白色陷阱》(导演尤小刚)饰演钟尚天(主演)
《孝庄秘史》(导演尤小刚)饰演洪承畴(主演)
《倚天屠龙记》(导演赖水清)饰演陈友谅(主演)
《江山》(导演巴特尔)饰演张纪(主演)
《母亲》(导演尹力)饰演陈凯(男一号)
《便衣警察》(导演赵毅维)饰演陆振羽(男二号)
《卧薪尝胆》(导演侯咏)饰演苦成(主演)
《同学》(导演欧阳奋强)饰演于国庆(主演)
主演CCTV-6电影频道大型多媒体音乐剧《电影之歌》
导演:张婉婷 音乐总监:李宗盛 饰演:影生(男一号)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B%EF%B1%F3+%B3%C2%D3%D1%C1%C2&in=20567&cl=2&cm=1&sc=0&lm=-1&pn=1&rn=1&di=10138346100&ln=6&fr=&ic=0&s=0&se=1
一、陈友谅祖籍不在浙江
陈友谅自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战死于鄱阳湖后,迄今已将近六个半世纪,很少有人对陈友谅的籍贯提出过质疑。1986年浙江永嘉县蓬溪《谢氏宗谱》中有一篇题为《陈友谅与灵运公》的文章,文中说陈友谅本姓谢,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二十六世孙,灵运后裔谢复经的七世孙分庚、丹、千、崇四派,因自相残杀,将先世房屋典籍尽毁,谢岙成为废墟,崇八迁渔湖,谢千一妻陈氏,其长子十三府君讳精迁往鹤阳,千一自率友谅等迁往湖北沔阳,改名普才,捕鱼为业。友谅入赘于陈,因从其姓。这份家谱第一次将陈友谅的祖籍定在浙江省永嘉县谢岙村,并说谢千一就是谢普才。浙江省浙南谢氏宗谱纂修委员会于2000年编印的《浙南谢氏宗谱》承袭了永嘉县蓬溪《谢氏宗谱》的观点,但又有不同之处,认为谢千一与陈普才并非一人,而是父子关系。
1994年5月间的浙江《温州日报》上刊登了陈赞鼎撰写的《上海嘉定双塘陈氏源出浙江永嘉谢氏的调查》一文,指出上海嘉定双塘陈氏出自浙江永嘉谢岙,而永嘉谢岙正是陈友谅的祖籍所在地。该文说:“双塘《陈氏宗谱》已失,始迁祖与朱元璋争天下,自江西乘船逃来,累代口碑凿凿。族人说见到谱上记有陈友谅。”又说:“陈友谅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一带,败亡于江西鄱阳湖,与‘浙江永嘉县’蓬溪远隔千里,若非本族,且有族人兵败后逃归。‘败则为冠的陈友谅’决不可能深深铭记在这里谢氏族人的心中,以后载入族谱,引以为荣。”结论是陈友谅是谢灵运之后,谢灵运住会稽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县),南宋谢复经自黄岩县路桥迁来,初居谢岙。宗谱序列谢玄为第10世,谢灵运为第12世,谢千一(陈普才)、谢崇八为第37世,陈友谅为第38世。2001年《温州日报》上又刊登胡珠生撰写的《大汉皇帝身世之谜揭开,陈友谅祖籍在永嘉谢岙》一文,结论仍是:“湖北沔阳的陈友谅祖籍之谜得到初步解决,来自浙江永嘉楠溪谢岙。”此观点与前文完全相同,没有提供新证据。
以上两篇文章虽然说得煞有介事,可惜与史实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查《浙南谢氏宗谱》中所载永嘉蓬溪谱云,其开基祖谢复经一生未仕,南宋初年由永嘉城内迁往楠溪谢岙,他的七世孙分庚、丹、千、崇四支,其中千字派中有千二、千四、千五、千六、千十四等人,惟独没有千一,更无千一改名普才,友谅入赘于陈的记载。千一改名后率友谅迁往湖北沔阳一事,更是向壁虚构。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谢氏研究会编纂的内部刊物《谢氏研究》第十三期上有一篇《陈友谅源出永嘉鹤阳探》的短文,文中说:“考《蓬溪谢氏》民国十六年谱载陈普才与崇、千、庚、丹四字同辈份,全是凭空编造,根本无据可考,所以在1986年新辑的族谱中竟将陈普才与谢千一混同为一人。后悉,这是蓬溪族居谢纯欢(又名云汉)先生亲临鹤阳谢纯波家查阅了《鹤阳谢氏宗谱》后,将千一公的条目抄搬到蓬溪宗谱上去的。”本文作者谢修道是浙江永嘉鹤阳人,所述情况自然可靠。事实上,陈友谅的祖父又叫谢千一,父亲名陈普才,这在许多史籍中均有记载,浙江永嘉蓬溪的《谢氏宗谱》竟将父子说成一人,并编造出一桩莫须有的公案来,委实荒唐可笑。
还是这篇《陈友谅源出永嘉鹤阳探》的短文,认为陈友谅祖籍是在浙江永嘉县,但不是蓬溪谢岙,而是鹤阳。因为鹤阳《谢氏宗谱》上确实有个叫谢千一的人,其妻子正好姓陈,与陈友谅祖父入赘于陈的记载相吻合,将陈友谅的祖籍定在鹤阳是顺理成章的事。查《浙南谢氏宗谱》所载《永嘉鹤阳诜公分支》,鹤阳谢氏始迁祖是谢诜,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由郡城永嘉迁居鹤阳塘下,其子千一名仁字宗元,一生未仕,垦田置业以课子孙,妻陈氏,死后葬上湾燕藏窠。千一之子又称谢十三,名精字韧中,妻徐氏,葬三里国庄。有三子:谢赵、谢士强、谢粹。谢赵有五个儿子,其第三子谢元宽生于建炎二年(1128),卒于庆元五年(1199),其妻周氏生于绍兴六年(1136),卒于庆元五年(1199)。其他几个儿子家谱上未载生卒年月。从此谱判断,陈友谅也不是这一支谢姓后裔。首先,年代不合。该谱载,谢诜于太平兴国年间迁往鹤阳。太平兴国共有8年,即公元976年至983年,假定他迁徙于太平兴国五年,也即980年,他那年25岁,可知他约略生于公元955年,即宋朝建国之前。谱上未载其子千一生卒年,以一代20年计算,他大约生于公元975年,也即宋太祖开宝八年。千一为陈友谅祖父,而陈友谅却生于元仁宗延�七年(1320),祖孙相隔近三个半世纪,无论如何不能使人相信。谱载谢千一的曾孙元宽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卒于宁宗庆元五年,他应该是陈友谅的侄子辈,岂有叔父生于元朝,而侄子生于南宋之理?
其次,姓名不契合。史载友谅之父名叫普才,但鹤阳谱载谢千一之子名精字韧中,未改名为普才。史载普才有五子:友富、友直、友谅、友仁、友贵,而鹤阳谱载谢精只有三子,且无友谅之名。
最后,同是谢千一其人,谢氏宗谱与陈氏宗谱记载葬地不同,使人无所适从。《鹤阳谢氏宗谱》载:“二世祖千一府君……妣陈氏,子一精,葬上湾燕藏窠。”湖北沔阳《陈氏族谱》载:“千一公,子三,妣孙氏,葬沔阳黄蓬山。”很显然,两个谢千一并非一人,只是姓名偶合而已。谢氏族谱上的谢千一并不是陈友谅的祖父,葬于沔阳黄蓬山的谢千一才是陈友谅的祖父。但陈氏谱上说谢千一妻为孙氏,与史实不合,应该纠正。通过对浙江永嘉县蓬溪、鹤阳谢氏族谱的考查,可以肯定地说,陈友谅的祖籍根本不在浙江永嘉县。
二、从史籍觅证据
既然家谱不可靠,我们还须从史籍中寻觅线索。记载陈友谅祖籍的史书甚多,不独《明史》一种:
《明太祖实录》卷十三:“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元代沔阳府治在玉沙县,即后来湖北省沔阳县西南的沔城。如今沔阳县已改为仙桃市,南与洪湖市毗邻。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克谨篇》:“友谅,原沔阳人。”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四《陈友谅》:“友谅,玉沙县人。”
童承绪《平汉录》:“陈友谅,沔阳人,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遂从其姓。父普才,黄蓬渔子也。”
高岱《鸿猷录》卷三《克陈友谅》:“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家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
上引古代史籍中年代最早、史料价值最可靠的当推《明太祖实录》、《草木子》、《平汉录》、《鸿猷录》5种。《明太祖实录》修于洪武五年(1372),而陈友谅死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相隔只有9年,朱元璋刚刚建立起大明王明,实录作为官方档案,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人,而且是“世业渔”——即祖祖辈辈打鱼,所言肯定不诬。从“世业渔”三字来看,陈友谅是沔阳当地土著,并非从外地迁来。
再看《草木子》一书。该书作者叶子奇与陈友谅同时,浙江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与青田刘伯温、浦江宋濂同为浙西有名学者,明初曾官巴陵县(今湖南岳阳)主簿。洪武十一年(1378)因事下狱,在狱中写成《草木子》一书。他说陈友谅是“原沔阳人”,必有所本,至少友谅祖上已在沔阳定居了许多代,因而才得出“原沔阳人”的结论。
比《草木子》一书稍晚的是《平汉录》。凑巧的是该书作者童承绪就是湖广沔阳人,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平汉录》一书中载有朱元璋的股肱之臣、《元史》纂修者宋濂写的《平江汉颂》一文,该文扼要叙述了朱元璋翦灭陈友谅的经过,《平汉录》即据此敷衍铺陈而成。还附录有史臣的赞词一首,对朱元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童承绪既是沔阳人,比陈友谅晚生不到一个半世纪,他以家乡人写家乡事,自然更为熟悉,所说也远比他书详尽。他说友谅是沔阳人,并第一次披露出其祖父的名字叫谢千一,因赘于陈,遂改为陈姓。又说友谅之父普才是黄蓬渔子,指出普才时家住黄蓬。这则记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由此可知,谢千一祖籍就在沔阳,并非从他处迁来,入赘陈姓后,迁入陈姓所居住的黄蓬,以打鱼为业,因此其子普才是“黄蓬渔子”。若是谢千一由外地迁入,童承绪决不会惜墨如金,略而不书的。黄蓬原属沔阳即今之仙桃市,现归洪湖市管辖。《明太祖实录》只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人,未注明具体地望。玉沙县在沔阳西南,已靠近今洪湖市,黄蓬今属洪湖市,黄蓬在玉沙县内是毫无疑问的,但《平汉录》说得更为详尽具体。
《鸿猷录》的作者高岱与《平汉录》作者童承绪同时,他是湖北京山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进士,比童承绪中进士稍晚。京山在沔阳之北约200里之遥,距陈友谅出生地不远,而陈友谅又是名噪一时的大汉皇帝,《鸿猷录》取材于前人传志、奏疏、案牍,该书说陈友谅是“湖广沔阳渔家子”,其可信度是不言而喻的。这一记载与《平汉录》如此吻合,当不是抄袭,而是根据有关史料得出的一致结论。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陈友谅就是元代沔阳人,没有理由再节外生枝,把他的祖籍定为浙江永嘉,更没有必要附庸风雅,说他是大诗人谢灵运后裔。
三、陈友谅祖籍在湖北省仙桃市谢家湾
陈友谅祖籍为沔阳(今湖北仙桃市),已成定谳,毋须多说。但在沔阳何处,也就是说,具体地望在哪里,以上所引史籍中均无记载,仍须细细寻觅。《新元史·陈友谅传》云:“沔阳黄蓬人。”前几年出版的湖北省《沔阳县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值得重视。该书卷29《人物·陈友谅传》云: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沔阳黄蓬山(今洪湖县)人,祖籍排湖东南岸谢家湾。本姓谢,祖父入赘陈姓。父普才有五子,友谅行三。幼读私塾不及三年而辍学操渔业。在其父指引下,练就一身超群武艺。友谅曾任县小吏,元至正十五年(1335)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终年44岁,其遗体由太尉张定边护送武昌,葬于蛇山之麓。
这一段叙述首次提出陈友谅祖籍为沔阳排湖东南岸谢家湾,祖父谢千一入赘黄蓬山陈姓,遂改姓陈,以打鱼为业。其父陈普才生于黄蓬山,因此所有的史籍均说他是“黄蓬渔子”,陈友谅也出生于黄蓬山,辍学后承袭父业,捕鱼为生,死后葬于武昌蛇山之麓。此说颇可采信。揆诸情理,谢家湾既在沔阳境内,黄蓬山也属沔阳管辖,两地相隔只有咫尺之遥,千一入赘陈姓后,由谢家湾迁往黄蓬山,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所有史籍均未见有谢千一播迁的记载。浙江永嘉县鹤阳谢姓家谱上有个谢千一,与陈友谅祖父名讳偶合,加上两个千一之妻均姓陈,便误认为两个千一为一人。
《沔阳县志》说陈友谅在至正十五年徐寿辉的大将倪文俊再次攻破沔阳时,才于黄蓬山加入红巾军,似不惬。《平汉录》云:“(陈友谅)尝为县吏,不乐,会罗田徐寿辉与倪文俊兵起,慨然往从之,为文俊簿书掾。”《罪惟录·陈友谅传》云:“友谅遂与其弟友仁等聚众应天完徐寿辉于汉阳,隶倪文俊,年三十有余矣。”《明史·陈友谅传》亦云:“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书掾。”而徐寿辉攻陷汉阳是在至正十二年(1352)。《罪惟录·徐寿辉传》云:“壬辰(至正十二年)春正月,遣丁普郎等陷元汉及兴国府。”可知陈友谅是至正十二年加入红巾军的,而非《沔阳县志》所说的至正十五年。
综如上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陈友谅祖籍为今湖北省仙桃市谢家湾,祖父谢千一入赘黄蓬山陈姓,遂改姓陈。其子普才、孙友谅均出生于黄蓬山,因黄蓬山已划归洪湖市,陈友谅应是今湖北洪湖市人。
渔民皇帝——陈友谅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红巾军是主力之一,其杰出领袖就是今属荆州市洪湖的陈友谅。他不但严重打击了元朝统治者,还建立了自己的“汉”国,自称皇帝。
陈友谅(1320年-1363年)元代玉沙县黄蓬(今洪湖市乌林镇)人。出身渔家,饱尝生活艰辛。
至元六年(1340年)五月,陈友谅到玉沙县城考试武科。被县尹任为录事。至正八年(1348年)九月,黄蓬山崇鸣寺供神用的刀枪弓箭,没有“以土木纸彩假物代之,”而使用实物,违反元顺帝禁令,静空和尚被县尹下令就地处死。陈友谅回黄蓬安葬静空和尚。武友柳涛、范洪君说:“现在不少地方已起兵反元,你带领我们,干脆也扯旗造反!”陈友谅说:“反元得有器械,你们先在山中秘密组织渔民打造刀枪,再定举事日期。”至正十年(1350年)八月十四日,黄蓬山打造刀枪事泄,县尹通缉拿柳涛,范洪君等人。十五日,陈友谅赶回黄蓬散发烧饼,内藏“今晚杀鞑子”的字条,召集渔民千余人,在崇鸣寺斩白牛、白狗祭告天地,于十六日清晨,打败包围黄蓬的官兵。至正十六年(1351年)一月,倪文俊率红巾军攻占沔阳,陈友谅率百余人投奔倪文俊,被任命为录事参军。他继承和发展钟相的“陆耕水战”策略,多次打退元军的围攻。至正十三年(1353年),陈友谅已“拥众二万余”,占据了南达蒲圻、嘉鱼,东及汉阳沌口,北至沌水,西抵监利的大片地区。至正十四年(1354年)二月,湖广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率舟师五万进攻起义军。陈友谅经两月苦战突围,转移(氵筮)水一隐蔽,写下了“大禹导汉入(氵筮),吾要导汉入大海;不做河里缩项鳊,要做海中昂头龙”的托物言志之诗。他协助倪文俊攻占襄阳、中兴(今荆州)、武昌、汉阳等地立了大功,升为左将军。至正十七年(1357年),陈友谅率部攻占岳州、黄州、蕲州等地,被徐寿辉任命为左副元帅。是年九月,天完丞相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遂。倪文俊逃到黄州,令陈友谅统军反徐未果,三日后畏罪自杀。徐寿辉闻讯,封陈友谅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帅。
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1358年-1359年),雄踞建康(今南京)的另一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计划向大江东西两面发展。西面与谅冲突。陈友谅以轻骑袭击池州,却被朱元璋部将徐达击败,几至全军覆没。
当初,徐寿辉闻陈友谅克龙兴,意欲迁都至此。但陈友谅徐忌寿辉的到来于已不利,没有允许。徐寿辉只得领兵先驻汉阳,继而下江州(今江西九江)。江州为谅辖区,谅先布伏兵城郊,佯作出迎,徐寿辉一进城,即闭城门,城郊伏兵四起,尽杀徐寿辉军士,只存徐寿辉一人。谅自称汉王,立王府,置官属,大权尽归谅,而徐寿辉仅拥虚位而已。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五,陈友谅派人在江中沉杀了徐寿辉,于江州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谅称帝后,认为湖广、广西之地尽为己有,恃兵力强盛,欲东取应天(今江苏南京),以图大业。时朱元璋踞建康,惧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起来攻他,于是令谅旧友康茂才去伪降,嘱谅快来伐朱,康作内应。谅得信大喜,果引水军东下,及抵江东桥,按约连喊“老康”数声,无人应,谅始觉上了康的圈套。不旋踵间,康茂才纠合将士击谅,谅只得改乘轻舟逃走,继遭朱元璋遣兵追击,谅出皂旗迎战,又大败于慈湖,谅不得不放弃太平,直奔江州。朱元璋乘胜取安庆。派徐达,常遇春等统军与陈友谅军队在龙湾会战,由于大将明玉珍率部退出战斗,自立为王,大大削弱了陈友谅的力量,被徐达、常遇春击败。至正十一年(1362年)二月,陈友谅部将吴宏、王簿、胡延瑞等,在朱元璋谋士李善长,刘基等重金收买下,先后投降。其时,谅部将于光,欧普祥皆叛离,降于朱。使江西、安徽诸州县被朱元璋占据,形成了对江州包围局势。陈友谅只得放弃江州,退都武昌。经过近两年准备,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五月,陈友谅率两湖义军25万,战舰500余艘,进攻洪都(南昌)。洪都一直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驻守的重镇,粮食、军器储备充足,使陈友谅围攻达85天之久,八月初,朱元璋亲自督师,率军10万援救南昌。陈友谅得报,挥师迎击朱元璋。两军在鄱阳湖遭遇,陈军的战舰大,朱军战舰小,被陈军的战舰撞翻,撞沉百余艘,未战而溃。第二天再战,从辰时战到午时,谅军大败。谅退保鞵山(即江西大孤山),朱元璋已先在湖上堵住谅的归路。相持数月,谅乃与将帅谋划,右金吾将军说:“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谅不能决,思虑片刻说:“右金吾言是也。”当下左金吾执己见未被采纳,遂率部将叛离投朱;右金吾得此讯息,相继叛离投朱。朱元璋至康郎山,用李善长计,火攻陈军的战舰。时火攻陈军的战舰。时火烈风猛,陈军被烧死、溺死者近5万人。陈友谅退至保鞵山(大孤山),但朱军早已切断陆上退路,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陈决定从水上突围。陈友谅的座舰在泾江口(九江口)搁浅,在换乘小船时,他出舱指挥战斗,不幸被流箭射中头颅而死。谅之长子善儿被俘,太尉张定边连夜带着谅的次子理,并奉谅遗体返回武昌,葬于蛇山之麓。理即位,改元德寿。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二王邹普胜分裂,率水军去四川,削弱了陈理的力量,他只得向朱元璋投降,大汉政权亡。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荆州洪湖人。出身渔家,饱尝生活艰辛。自幼崇尚武艺,至元六年(1340)五月,到玉沙(洪湖)县城考试武科,虽"神力"过人,但名落孙山,只被任为录事。至正十年(1350)八月在洪湖率渔民千余人起义,到至正十三年已有二万余人。后投靠徐寿辉,被封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帅。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利用元军主力在北方与红巾军作战之机,加紧扩充地盘,使其领导的南方红巾军已拥有湘、鄂、赣以及皖、浙、闽部分地区。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派人在江中沉杀了徐寿辉,于江州(九江)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随即统军沿江东下,攻打朱元璋的据点应天(南京),因部下或自立为王,或被敌重金收买不战而降,只得放弃江州退都武昌。后经两年的准备,于至正二十三年五月率两湖军马25万(号称30万)并战舰500余艘进攻洪都(南昌),历85天久攻不下,后遭敌火攻,且被切断退路,被迫水上突围,陈友谅的座舰搁浅于泾江口(九江口),在换乘小船出舱指挥战斗时不幸被流箭射中头颅而死。
陈友谅 (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家世业渔。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陈友谅乘机袭杀倪文俊,并其部众,自称宣慰使,随后改称平章,掌握天完实权。此后两年继续进行反元战争,攻取安庆、池州、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
陈友谅在反元战争中竭力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合作,收罗了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
大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陈友谅穷奢极欲,不恤民力,又不善于抓住战机,也是他失败的原因。张定边等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理为帝,改元德寿。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
易直官著作佐郎,后授官池州知州。前年我去池州开会,特意委托当地朋友查找,《池州府志》卷二十七“府秩官”在李寿朋之后、徐谊之前有“钱敬直,字季庄,避庙讳改易直,由著作佐郎出”这样的记载。徐谊也是永嘉学派的重要学者。敬直即易直。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父名赵敬,宋时追帝号为翼祖。敬直因为犯讳,改名易直。易直是叶适的学生,叶适曾为作《著作佐郎钱君墓志铭》,其中说易直“以疾得知池州。嘉定四年五月丁亥卒,年四十四,于是池州未被命也。”也就是未到任已亡,但《池州府志》历代府秩官中还是记载了他的名字。钱易直的女儿嫁马道曹田陈友谅,以白石龙山为陪嫁,死后陈友谅与其妻子钱氏、干氏的墓葬,就在龙山之脉,也就是现在中雁风景区的龙山湖。陈氏宗族每年上坟,仪式隆重。上坟之际,多有山海货物相贸易之事,据云这是白石“三月初十”会市的起源。
----------------------------------------------------------------------------------------------
发现我们这边有个“陈友谅纪念堂“所以查了下,马道曹田是七里港镇,靠江边,那边以前就是靠打鱼多。
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战斗中被乱箭射杀,其部分残兵翻山越岭逃至徽州,随后又顺新安江而下。沿途,他们抢夺当地渔民的船只,装扮成渔民在水上苟且偷生 九姓渔民”的“九姓”分别指陈、钱、林、袁、孙、叶、许、何九个姓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是那次战役?
古代史上是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近代史是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巨鹿之战 百度百科-赤亭之战 百度百科-官渡之战 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百度百科-牧野之战 ...
何人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如何理解这个建议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由学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当然这和后来明代修长城关系不大。在朱元璋这里,“高筑墙”就是指加强防御、巩固实地。造就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元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加之连年战争,土地荒芜,户口锐减,极需休养生合。因此,安定社会...
刘邦和朱元璋的比较
朱元璋他的军事战略眼光和指挥才华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能数得着的,朱元璋在和陈友谅进行决战的时候,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力排众议将兵强马壮的陈友谅打败,反手又收拾了偏安一隅的张士诚,最后一举将元朝推翻,建立了大明朝,恢复了汉人河山,其丰功伟绩足以彪炳千秋!3.对待功臣的做法不同 刘邦...
汉武帝和明太祖,谁杀功臣最狠?
总的来说,汉武帝和明太祖都是非常有决断力的皇帝,他们在处理政治事 件和军事事务时都非常果断。虽然他们都杀过一些功臣,但这些功臣之所以被杀,往往是因为他们涉嫌参与了政治阴谋,或者与皇帝的政治立场不一致。因此,谁杀功臣最狠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需要从多个角度和因素考虑。
历史上十大英雄
正史中对岳飞之死没有详细记载。时年三十九岁。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抗金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留有《岳武穆集》。存词3首。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岳飞被诬害后金国人举国喝酒庆祝。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关天培(1781-...
明朝简介
公元1368年,时为韩宋吴王的朱元璋,在统一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群雄势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在应天府登基,国号大明[2]。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国力迅速成长,到明成祖时期,国势到达顶峰,皇帝极力扩张领土,是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
明朝有那些名将?
一、徐达:字天德,明朝开国名将,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参与灭亡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与常遇春率军消灭张士诚。二、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名将。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出身...
武昌蛇山(首义公园)的相关资料
3. 文化遗产:山上留存有许多古迹,如三国时期的夏口城遗址、黄鹤楼、八极楼、白云楼、留云阁、一览亭等。宋代以后,历代不断扩建,增建寺庙宫祠、亭台楼阁,如黄鹤楼、白云阁、落雁轩、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胜像宝塔、槌冰堂、古州城遗址和陈友谅墓等。4. 自然景观:蛇山呈狭长形,起伏自若,...
明太祖高皇帝的资料
当是时,元政不纲,民变四起。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濠州举事,附之,战辄胜,子兴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十五年三月郭子兴卒,元璋尽揽其部。十六年二月,陷集庆路,易名应天府。二十三年灭陈友谅,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二十七年灭张士诚,降方国珍。二十八年正月,应天称帝,国号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