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小英雄有哪些 爱国小英雄有哪些?
抗日战争中,妇孺皆兵,全民抗战,涌现出了很多年少有为的英雄人物,王二小、海娃、张嘎子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人物。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爱国小英雄有:
1、武建华: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
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
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2、李爱民:李爱民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抗日小英雄。1942年春天,11岁的李爱民担任村抗日儿童团团长。有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件“火急”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赶上心爱的小毛驴,带了草绳和镰刀,把信装进袜筒子里出发了。
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看就到敌人的封锁区了,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盯上他了。怎么办?李爱民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牛粪,涂得满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驴赶进了草坡里,弯下腰割起青草来。
“八格亚路,举起手来!”冷不防,已绕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本军官直盯着李爱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我是来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李爱民机智地回应。
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一脚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几句,调头而去。小爱民忍着剧痛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赶着小毛驴直奔小道,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
第二天深夜,鬼子在这里的临时据点被我八路军14团战士和联防民兵收拾掉了。可惜,这个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为保护乡亲落入敌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2岁。
3、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将他狠狠地摔在石头上。
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
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
4、潘东子:1931年,红军解放了柳溪乡。潘东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而潘东子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什么叫作仇与爱。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撤退,临别时,父亲留下冬子一颗红五星。柳溪乡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母亲为掩护乡亲,被捕后从容就义。
在党和前辈们的照顾下,冬子迅速成长起来。他和宋大爹一起切断敌人退路,迫使“靖卫团”向游击队投降。在游击队筹盐活动中,他机智地躲过敌人搜查。
在搞情报时,他沉着地应付恶霸地主胡汉三的多次试探与盘问,最后勇敢地砍死了胡汉三。1938年,红军游击队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冬子的父亲前来迎接。冬子终于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父亲,他带上了那颗心爱的红五星,光荣地加入到红军的行列中来。
5、王朴(1929-1943),也作王噗,幼名兰贵,男,河北省完县人,抗日儿童团长。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王朴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朴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扫荡到王朴的家乡,王朴和乡亲们躲进山里。一天早上,鬼子包围了王朴和乡亲们。鬼子拿着汉奸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朴和他妈妈张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
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兵工厂的枪支和弹药藏在哪里。王朴勇敢地推开鬼子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不能忘记五不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奸。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起杀人惨案枣野场惨案。
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王朴,王朴的母亲、弟弟和奶奶。为了纪念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一授予王林“抗日民族小英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
王二小 张嘎 海娃,小于廉,
1940年,扣人心弦,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国家教委做出决定,给八路军送鸡毛信,长年转战南北,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要做像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带信上路、对人民,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发现敌人1。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找到了八路军。有一天。
后来,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下同)。1955年,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给村里人打信号。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对生活无比热爱。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也喜欢读书,英雄少年,品学兼优,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捕捉敌情。有一天,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
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一中。
赖于对祖国,这时,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1988年5月,挽救山村,四川石棉县人、对家乡,好追根寻底。14岁(指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时。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为了扑灭山火,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从此。
3,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嘎子历经艰辛。1988年3月13日,全面发展。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小学毕业后,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进行无线电实验;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一边放哨,从上小学开始,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他有着远大志向。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他胸怀大志,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挪开了水缸,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影响了几代小观众,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
全,上树了望,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他喜欢游泳、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他求知若渴的进行学习,共青团中央。他参军以后、赖宁
宁,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余下全文>>
小兵张嘎,送鸡毛信的海娃,雨来,救火的赖宁~
爱国小英雄有:
1、武建华: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
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
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2、李爱民:李爱民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抗日小英雄。1942年春天,11岁的李爱民担任村抗日儿童团团长。有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件“火急”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赶上心爱的小毛驴,带了草绳和镰刀,把信装进袜筒子里出发了。
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看就到敌人的封锁区了,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盯上他了。怎么办?李爱民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牛粪,涂得满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驴赶进了草坡里,弯下腰割起青草来。
“八格亚路,举起手来!”冷不防,已绕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本军官直盯着李爱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我是来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李爱民机智地回应。
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一脚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几句,调头而去。小爱民忍着剧痛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赶着小毛驴直奔小道,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
第二天深夜,鬼子在这里的临时据点被我八路军14团战士和联防民兵收拾掉了。可惜,这个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为保护乡亲落入敌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2岁。
爱国小英雄有:
1、武建华: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
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
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2、李爱民:李爱民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抗日小英雄。1942年春天,11岁的李爱民担任村抗日儿童团团长。有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件“火急”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赶上心爱的小毛驴,带了草绳和镰刀,把信装进袜筒子里出发了。
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看就到敌人的封锁区了,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盯上他了。怎么办?李爱民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牛粪,涂得满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驴赶进了草坡里,弯下腰割起青草来。
“八格亚路,举起手来!”冷不防,已绕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本军官直盯着李爱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我是来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李爱民机智地回应。
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一脚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几句,调头而去。小爱民忍着剧痛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赶着小毛驴直奔小道,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
第二天深夜,鬼子在这里的临时据点被我八路军14团战士和联防民兵收拾掉了。可惜,这个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为保护乡亲落入敌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2岁。
3、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将他狠狠地摔在石头上。
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
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
4、潘东子:1931年,红军解放了柳溪乡。潘东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而潘东子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什么叫作仇与爱。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撤退,临别时,父亲留下冬子一颗红五星。柳溪乡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母亲为掩护乡亲,被捕后从容就义。
在党和前辈们的照顾下,冬子迅速成长起来。他和宋大爹一起切断敌人退路,迫使“靖卫团”向游击队投降。在游击队筹盐活动中,他机智地躲过敌人搜查。
在搞情报时,他沉着地应付恶霸地主胡汉三的多次试探与盘问,最后勇敢地砍死了胡汉三。1938年,红军游击队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冬子的父亲前来迎接。冬子终于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父亲,他带上了那颗心爱的红五星,光荣地加入到红军的行列中来。
5、王朴(1929-1943),也作王噗,幼名兰贵,男,河北省完县人,抗日儿童团长。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王朴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朴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扫荡到王朴的家乡,王朴和乡亲们躲进山里。一天早上,鬼子包围了王朴和乡亲们。鬼子拿着汉奸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朴和他妈妈张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
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兵工厂的枪支和弹药藏在哪里。王朴勇敢地推开鬼子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不能忘记五不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奸。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起杀人惨案枣野场惨案。
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王朴,王朴的母亲、弟弟和奶奶。为了纪念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一授予王林“抗日民族小英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
王二小 张嘎 海娃,小于廉,1940年,扣人心弦,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国家教委做出决定,给八路军送鸡毛信,长年转战南北,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要做像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带信上路、对人民,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发现敌人1。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找到了八路军。有一天。后来,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下同)。1955年,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给村里人打信号。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对生活无比热爱。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也喜欢读书,英雄少年,品学兼优,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捕捉敌情。有一天,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一中。赖于对祖国,这时,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1988年5月,挽救山村,四川石棉县人、对家乡,好追根寻底。14岁(指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时。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为了扑灭山火,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从此。3,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嘎子历经艰辛。1988年3月13日,全面发展。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小学毕业后,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进行无线电实验;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一边放哨,从上小学开始,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他有着远大志向。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他胸怀大志,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挪开了水缸,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抗日战争时期,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影响了几代小观众,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上树了望,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他喜欢游泳、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他求知若渴的进行学习,共青团中央。他参军以后、赖宁宁,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余下全文>>小兵张嘎,送鸡毛信的海娃,雨来,救火的赖宁~全文
你是否需要了解?
你还知道哪些爱国小英雄?你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
爱国小英雄:张嘎,王二小,雨来。。。学习他们:舍己为人,英勇无畏。。。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美妙英姿458 2012-02-22 · TA获得超过5.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万 采纳率:2% 帮助的人:2760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张...
中国小英雄有哪些
雨来的事迹激励着人们为保卫家园而奋斗。他的故事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雨来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和尊敬。他是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之一。三、草原英雄小姐妹 草原英雄小姐妹指的是一对勇敢的小女孩,她们在草原上放牧时遇到了危险,面对危险她们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保护了自己的羊群和财产,并...
爱国小英雄的故事
“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你这个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的,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
我国小英雄有哪些人
二、草原英雄小姐妹 龙梅和玉荣是著名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她们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保护集体的羊群,展现了坚韧不拔、敢于担当的精神。她们的事迹被广泛宣传,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小英雄。三、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是著名的抗日小英雄。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情怀,勇敢地帮助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
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
1. 王二小,一位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的抗日小英雄,年仅七岁就为掩护乡亲们英勇牺牲。1941年9月16日,日本鬼子扫荡山沟时,他利用熟悉的地形,引诱敌人进入八路军的埋伏圈,最终壮烈牺牲。2. 王二小出生于1928年,在上庄村长大。他的家位于庄北的一个破奶奶庙里,生活十分困苦。在1939年9月的一天,...
你还知道什么少年英雄呢?
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2、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有个男孩叫张嘎,他聪明勇敢,绰号“嘎小子"。他还有伙伴英子...
有关爱国的英雄事迹
1. 在河北省沫源县,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出现了。他在七岁时为了掩护数千名乡亲和干部,不顾个人安危,将敌人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最终英勇牺牲。王二小的壮举迅速传遍了解放区,每个乡亲都含泪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后来传遍了中国。2. 王二小出生于1928年,在河北省沫源县上庄村。
你还知道哪些王二小一样的爱国小英雄写下他们的名字?
和王二小一样的爱国英雄有刘胡兰,还有潘东子,还有小兵张嘎。
10个中国爱国主义英雄事迹
4、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
爱国英雄有哪些?
琳琅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