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 只欠东风对吗 诸葛亮借东风是在草船借箭前面还是后面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没有说过这句话,这是火烧赤壁中出现的情节。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草船借箭的故事结局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搬箭的五百个军士已经等在江边了。每条船上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那就让风改变方向去吹,不必在停留在船的身上.
诸葛亮草船借箭,只欠东风不对。是火烧赤壁。
“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影响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两年。两年后,曹操西征,击破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人,然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只欠东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只欠东风”是正确的。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歇后语
1、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2、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3、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4、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5、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没有这句话,这是火烧赤壁情节出现的。
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并没有呼风唤雨之能,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不过《三国演义》本属小说,此段诸葛亮神坛作法借东风一事,后世有两种看法:一方认为是书中诸葛亮以法术借来东风,作者编撰以塑造丰满其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认为书中实际上并未正面直接明言诸葛亮以法术借来东风,只是以丰富的气象学知识预测到会有东风,因此诸葛亮在七星坛上只是装腔作势装作使用法术,同时震慑江东。书中提及作法借东风也都是借角色之口在对话中说起,并无作者叙述行文直接确认是法术所为。
扩展资料:
历史典故
那个故事中,周瑜想杀掉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否则就杀了他,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
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秘密借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鲁肃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鲁肃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
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草船借箭跟东风有毛线关系,借东风是火烧赤壁用的,那时候早就借过箭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诸葛亮草船借箭 只欠东风对吗
诸葛亮草船借箭,只欠东风不对。是火烧赤壁。“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
草船借箭只欠东风是什么意思
草船借箭只欠东风的意思是准备工作已做好,只差最后一个条件了。草船借箭只欠东风是来自中国名著《三国演义》的典故。它描述的是诸葛亮利用草船从曹操那里“借”来箭矢的故事,而“只欠东风”则是指万事俱备,只等待合适的风向(东风)来完成计划。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是如何“借”来东风的?
赤壁大战时,孙刘联军指挥部决定对曹操实行火攻,但隆冬季节只有西北风,曹兵隔江在西北方,联军在东南方,曹兵在上风头的位置,联军若放火去烧,只会伤了自家战船,当时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时,孔明愿为联军凭天借到三日上夜东南大风,以应战争急需,并约定十一月二十日甲子之时。周瑜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草船借箭的关系
先后关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草船借箭是诸葛亮助周瑜草船借箭。这是两个故事。但是也有先后的联系。
关于草船借箭与借东风
借箭在前,借东风在后.借了箭后,诸葛亮与周瑜讨论攻曹的方法,两人都赞成用火攻,诸葛亮对周瑜说"欲攻曹公,必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诸葛亮便去祭东风了.祭完东风,也是周瑜要杀诸葛亮之时,幸好常山赵子龙相救,诸葛亮得以脱身.
草船借箭是谁借的东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让诸葛亮想办法“搞”来东风,诸葛亮当即答应:“可以借。”于是周瑜让人建起一座七星坛,诸葛亮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要“借东风”。到了作战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攻了曹军。其实,诸葛亮是善于预测天气,他是通过预报知道这一天有东南风的,...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 关于他的俗语有那些?
1,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2,三顾茅庐。出自《...
诸葛亮草船借箭歇后语,诸葛亮草船借箭下一句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误(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匹配 诸葛亮草船借箭——实妄(十万)...
有关诸葛亮的对联、歇后语和故事,急需!!!
草船借箭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
草船借箭只欠东风什么意思
草船借箭只欠东风的意思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出自《三国演义》。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