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假途灭虢” 之计,并说清楚周瑜打算用什么借口夺取荆州,诸葛亮有用什么办法破了他的计策。 周瑜的假途灭虢之计是什么
成 语 假途灭虢 拼 音:jiǎ tú miè guó 解 释: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三国时周瑜也用这个计策,他见刘备借荆州赖着不还,于是心生一计,他写信给刘备,说皇叔啊,你不是想灭了刘璋得了成都就还我们东吴荆州嘛,这样吧,不用你打,我去带兵帮你打成都,灭了刘璋之后,我们把西川当成嫁妆送给你,然后你去成都,把荆州还给我们。(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当然,周瑜的真正目的,是带兵假装去打西川,然后路过荆州的时候,刘备要出来慰问军队,等刘备出来的时候,周瑜就直接杀刘备抢荆州,结果这计策被诸葛亮识破,先假装答应周瑜这个想法,然后跟周瑜说,你打西川,粮草我们刘皇叔出了,你去打就成。结果周瑜以为刘备诸葛亮中计,带着重兵一路开向荆州,原本以后刘备会出来迎接他,但是到了荆州才发现,赵云早就守住了城池,同时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分兵多路,已经把周瑜包围了,后来诸葛亮与刘备站在山坡上取笑周瑜,周瑜恼羞成怒旧病复发,结果并未交火,刘备考虑到不能与孙权撕破脸,于是放周瑜人马回去,回去后周瑜就病死了,临死前说的 既生瑜何生亮。
成 语 假途灭虢 拼 音:jiǎ tú miè guó 解 释: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三国时周瑜也用这个计策,他见刘备借荆州赖着不还,于是心生一计,他写信给刘备,说皇叔啊,你不是想灭了刘璋得了成都就还我们东吴荆州嘛,这样吧,不用你打,我去带兵帮你打成都,灭了刘璋之后,我们把西川当成嫁妆送给你,然后你去成都,把荆州还给我们。(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
周瑜十分愤怒:“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孔明三气周公瑾”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没有丝毫取川的迹象,此时曹操为了瓦解孙刘联盟,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于是周瑜再遣鲁肃去讨荆州。孔明再次狡辩一番,为自己找理由。周瑜设下“假途灭虢”之计,名为替刘备收川,其实是夺荆州,不想又被孔明识破。周瑜上岸不久,就有几路人马杀来,都言道“活捉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再次迸裂,昏沉将死,临终作书与孙权荐鲁肃代己之职,同时,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成语 假途灭虢 拼音:jiǎ tú miè guó 解释: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三国时周瑜也用这个计策,他见刘备借荆州赖着不还,于是心生一计,他写信给刘备,说皇叔啊,你不是想灭了刘璋得了成都就还我们东吴荆州嘛,这样吧,不用你打,我去带兵帮你打成都,灭了刘璋之后,我们把西川当成嫁妆送给你,然后你去成都,把荆州还给我们。(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当然,周瑜的真正目的,是带兵假装去打西川,然后路过荆州的时候,刘备要出来慰问军队,等刘备出来的时候,周瑜就直接杀刘备抢荆州,结果这计策被诸葛亮识破,先假装答应周瑜这个想法,然后跟周瑜说,你打西川,粮草我们刘皇叔出了,你去打就成。结果周瑜以为刘备诸葛亮中计,带着重兵一路开向荆州,原本以后刘备会出来迎接他,但是到了荆州才发现,赵云早就守住了城池,同时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分兵多路,已经把周瑜包围了,后来诸葛亮与刘备站在山坡上取笑周瑜,周瑜恼羞成怒旧病复发,结果并未交火,刘备考虑到不能与孙权撕破脸,于是放周瑜人马回去,回去后周瑜就病死了,临死前说的 既生瑜何生亮。
你是否需要了解?
假途灭虢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假途灭虢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解释: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成语繁体:叚途灭虢 成语简拼:JTMG 成语注音:ㄐ一ㄚˇ ㄊㄨˊ ㄇ一ㄝˋ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假途灭虢之战其它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被赋予了深远的军事智慧,那就是“假途灭虢”。这个计策的核心在于,领导者巧妙地隐藏真实意图,通过诱导敌人因贪婪或恐惧而疏忽,表面上以攻击第三方为借口,实则借此机会渗透自己的力量,逐步掌控局势。当条件成熟时,他们会迅速出击,一举摧毁对手,实现一箭双雕的效果。历史上,...
假途灭虢之战是什么意思?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平陆北)邻虢的北境,为晋攻虢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
假途灭虢详细简介
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第五六回中,这一计谋再次被引用。刘备询问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解释说这是“假途灭虢”,表面上是为收服川地,实则是瞄准了荆州的长远目标。这显示了“假途灭虢”策略不仅在古代战争中被运用,还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明代杨慎在《滇载记》中运用“假途灭虢”的概念,形象地...
假途灭虢是什么意思
今义后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而行灭对方之实的计谋。例句:他用了假途灭虢的计策打败了敌人。出处: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引证:孔明曰:“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五十六回 莫...
假途灭虢词语解释
[混战计]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1)。困,有言不信(2)。(【按语】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
假途灭虢的意思
成语名字:假途灭虢 成语发音:jiǎ tú miè guó 成语解释: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成语繁体:叚途灭虢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
假途灭虢之战原因
晋军的胜利源自其深谙兵法中的欺诈策略,他们巧妙地运用“假途”这一计谋,表面上是借道,实则暗藏攻灭虢、虞的野心。他们熟知“兵不厌诈”,利用虞公贪婪的性格,以利益为诱饵,成功地牵制了敌人的行动,使其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被动。虞国的失败源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国力和军力的劣势使其成为晋国...
假途灭虢基本简介
例如,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中,就有这样的用法,"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指的是虚张声势以达到控制或消灭敌对势力的目的。与"假途灭虢"类似的策略还有"假道伐虢",两者都强调了借道的表面意图和背后的实质性目的。在表达策略或历史故事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揭示那些巧妙而隐蔽的计谋。
假途灭虢的典故是什么
假途灭虢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春秋时期,晋国想要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但是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而且他们还都是晋国的盟友。晋国无法直接对两国发动进攻,于是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吞并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