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衰败的? 战国七雄最开始魏国最强,后来魏国怎么衰落了?
魏的盛衰魏是战国初年中原的一个强国。文侯、武侯两世,魏因经过政治改革而国力强盛,东面屡败齐人,又灭中山国,西面则派李悝、吴起守西河,一再挫败秦人的进攻。到惠王时,魏更加强大,从此更加紧侵伐宋、卫、韩、赵等国。公元前354年,魏攻赵,次年,魏攻陷赵的邯郸,齐救赵败魏于桂陵(今山东曹县),后魏将邯郸归还给赵。
魏国又是一个留不住人才的国家,人才的大量流失使魏国很快走向衰落,最终灭亡。我分析了一下,在整个战国时期魏国流失的最主要人才有以下六位,而这六位都是战国时期鼎鼎大名的人物。下面以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介绍。
一 吴起
吴起是战国时期与孙武齐名的著名军事家,他所著《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典范。他在魏国率先变法,使得魏国很快强大起来,威慑四方。但是这些变法触犯了魏国一些贵族的利益,遭到贵族的排挤。吴起于是逃往了楚国,在楚国又实行了变法,楚国也强大起来,楚国在南面对魏国构成巨大的威胁。可以说吴起变法是魏国崛起的前提条件。
二 商鞅
商鞅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商鞅年经时曾是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曾向魏王推荐商鞅,魏王并不理会,于是他又向魏王建议:“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魏王对公叔痤的嘱托仍不以为然。果然,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招贤纳士,就到了秦国面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策略,孝公选择了霸道,并任命商鞅为丞相,推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国由此一跃成为战国七雄当中的霸主,秦国在西面对魏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商鞅从魏国流失直接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帝国! 三 孙膑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也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孙膑在魏国时遭到庞涓的残酷迫害,后来被齐国使臣营救回齐国并拜为军师。公元前354年,魏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孙膑围魏救赵,在桂陵一战中大破魏军,给庞涓当头一棒。十余年后魏国又入侵韩国,齐国出兵相救,在马陵之战中孙膑通过逐日减灶的策略,诱使魏军深入,全歼魏军主力,俘虏魏国太子,魏军主帅庞涓自杀,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孙膑的流失对魏国影响最大,也最直接,他直接导致了魏国的衰落。
四 范雎
范雎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战略思想家。早年投在中大夫须贾家当门客,在跟随须贾出使齐国时已崭露头角,但也因此而险遭不测。于是他逃往秦国并很快被封为丞相。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军事外交策略,秦国后来一直延用这套非常行之用效的策略,成功削弱东方六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远交近攻”的谋略对后世用兵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 张仪
张仪是战国时期说客双雄之一,连横之父。曾经师从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满后回魏国,因家贫报国无门。后入秦国,因其雄辩之才被秦王封为相国。他以许地为条件,诳骗楚国,成功拆散齐楚联盟,又故意激怒楚怀王,楚国发兵十万攻秦,被早有准备的齐、秦联军击败。楚王不甘心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由此,秦国成功削弱了当时唯一能与之抗衡齐、楚两个大国的实力,秦国统一中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六 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首。
当年秦军兵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不顾个人安危,窃符救赵,捶杀魏军主帅,亲率魏军主力击退强大的秦军。信陵君因惧怕魏王怪罪,留在赵国十年不敢回魏国。秦国恢复元气后大举进攻魏国,魏安釐王才想起信陵君在魏国时,秦军一直不敢犯边,于是急令信陵君回国。信陵君回国后,联合其它诸侯国大败秦军,随后又乘胜率领五国联军伐秦,秦国紧闭函谷关门不敢应战。秦昭王对信陵君又恨又怕,派人到魏国行离间计,谎称信陵君要自立为王,并派出使臣特意向他祝贺。魏王信以为真,派人代替魏无忌任上将军。信陵君从此闭门不出,不肯再为魏国效力,四年后郁郁而终。信陵君死后十八年,秦军水灌大梁,魏国灭亡! 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魏国人才众多,但同时又是一个人才流失大国,这也说明了魏国为何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而这六大人才当中,商鞅、范雎、张仪三人流入了秦国,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一个侧面上也看得出秦国的用人之道!秦朝的统一实至名归。
正是因为韩国,赵国,魏国三个国家分晋,中国的历史,就开始由春秋时代走入了战国时代。而正是因为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变得更加的激烈。在七个国家当中第一个实行变法的国家就是魏国,魏国在当时也是很厉害的,甚至占领了秦国很多的土地,还逼得秦国换了都城。那么竟然魏国这么厉害,最后怎么又失败了呢?其实魏国还是有很多优势的,在三个国家。分开之前魏国的军力就是很强大的。而且魏国的地理位置也是很好的,在这个国家里有很多的人口聚集,再加之自然环境优越,土地肥沃,河流很多,所以农业技术也是很发达的。在这里商业繁华,教育水平也是比较高的。同时在政治上,魏国当时的国君也是积极任用贤才。在魏国,更是有李悝,他也是开创了法家治国的先例。它还废除了限制农业发展的井田制,建立了更加适合国情的税收体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正是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有贤明的君主和大臣,所以魏国在早期还是很强大的。但是在魏惠王登上皇位之后,魏国就开始走向了衰落。因为魏惠王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和他的祖父比起来,实力肯定是不足的。眼光也不长远。之后的几任君主也是目光很短浅,没有像他的祖先那样励精图治,任用贤臣。他们开始想着怎样过享乐的生活,败坏了国家的繁盛。首先在后面几代君主在位时期。魏国的很多人才都不愿意留在魏国的官场上了,而当时的君王却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对外的策略上,几位君主也是存在问题的。即使魏国选择与其他国家联合作战,也没有取得很大的成绩。
魏国崛起依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战国初期魏国周边的国家里,秦国还在沉睡,齐楚两大国的国君也不是很有作为,赵韩两国是自己的盟友互为唇齿,燕国距离自己太远,这些都为魏国称霸创造了条件。
三国时期魏国通过变法,他获得了自己的百姓的信心,然后国家富强起来兵强马壮,但是到了他的第2位皇帝婚,荒淫无道,失去的民心,导致国家灭亡。
你是否需要了解?
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历史介绍,魏国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战国时期魏国崛起主要是依靠魏文侯时期的改革与重用贤才,而秦国则通过变法逐渐强大。以下是关于魏国崛起的详细解答:魏国崛起的原因: 魏文侯的明智统治: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这些贤才的辅佐为魏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悝变法:李悝在魏国推行的变法,...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崛起的?为何没能对抗秦国?
意思是由于日落时的光线反射,因而天空又短时间地发亮。比喻人将死时神志忽然清醒或短暂的兴奋。也比喻旧事物灭亡前表面上的短暂繁荣。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将“回光返照”用在战国末期的魏国身上,也是非常适合的。魏安釐王是魏国第6代国君。前276年—前243年在位。从时间上来看,魏安釐王处在战国...
战国后期魏国和赵国是如何再度崛起的?赵国更成秦国劲敌
最后,总的来说,在战国后期,魏国和赵国的再次崛起和中兴,也和秦国君主的更替存在直接的关系。在秦昭襄王去世后,秦国因为君主的频繁更替,再加上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带来的损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蚕食中原地区的速度,这促使赵国和魏国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在秦王嬴政即位后并掌握大...
魏国是如何崛起的
总的来说,魏国的崛起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是指战国这个时间点正处于中国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折点,只要把握住机会,就能实现弯道超车,只要站对了风口,魏国想不上天都难。所谓地利,就是魏国独特的地缘环境。魏国虽然被强敌环绕,但魏国同时也拥有两个坚定盟友,只要三国联盟不散,他国就无可奈何。 所谓人和,...
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历史介绍,魏国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一 首先,让魏国在战国末期奇迹般崛起的君主就是魏安釐(xī)王。根据史料记载,魏安釐(xī)王(?─公元前243年),姬姓,魏氏,名圉,魏昭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六任国君,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43年在位。魏昭王去世后,魏安釐王即位,为牵制孟尝君田文,封弟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今河南宁陵)。在...
战国初期的魏国在各大国的排斥中崛起,它是如何做到
魏文侯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文侯时期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魏文侯任用李悝...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衰败的?
但是在魏惠王登上皇位之后,魏国就开始走向了衰落。因为魏惠王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和他的祖父比起来,实力肯定是不足的。眼光也不长远。之后的几任君主也是目光很短浅,没有像他的祖先那样励精图治,任用贤臣。他们开始想着怎样过享乐的生活,败坏了国家的繁盛。首先在后面几代君主在位时期。魏国的很多...
战国七雄中的魏国是如何崛起称雄的?
在战国七雄中,魏国是第一个通过变法崛起称雄的诸侯国。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段干木等人进行了政治、军事、经济等诸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此为基础,魏国几代君主积极对外扩张,使魏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诸侯国。
在战国时期,魏国是怎么在其他国家的夹缝中崛起的?
在战国时期,不仅存在着像齐楚等老牌强国,也有像赵国这种新兴崛起的国家,当时的魏国地理位置虽然还算不错,但却被其他国家所包围,如果这些国家联合,势必会对魏国形成钳制。不过还好此时的魏国有着一个深谋远虑的好君主——魏文侯。在魏文侯继位之后,首先就改变了当时流行的贵族政治,开始...
魏国为什么会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
魏国的衰弱一直也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纵横认为,魏国在战国中期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率先变法中获得巨大红利,然而在红利期内却并没有找到一条可以持续使国家变强的战略,最终错失“一劳永逸”的良机,到魏国变法成果外溢,吴起、商鞅这样的人才外流,使得其他国家迅速崛起,最终与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