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的地方 苏轼都被贬到了哪些地方

作者&投稿:麻矩 2025-05-21
苏轼被贬几个州?分别叫什么?

苏轼被贬6个州。
1、黄州。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
2、回朝后,又因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
3、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
4、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5、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6、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

扩展资料:
乌台诗案始末: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作为诗人不忘给文章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
他们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使得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三次分别贬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吧!最后死在琼州海峡回去的途中.
第一次被贬,1080年,贬黄州。因乌台诗案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第二次被贬,1094年,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氏于1093年去逝,宋哲宗赵煦虽然1085年仅十岁就登基做了皇帝,但一直没机会主政,这回可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结果“新党”抓住时机东山再起,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苏轼被贬的理由很简单,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牺牲品。
第三次被贬,1097年,贬儋州。原因更简单,新党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洗”,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在旧党中的地位,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只能出海,被贬到了海南。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对新法持异议,正面地投入到党争之中的话,那么后两次被贬完完全全是无奈的、被动的、身不由己的,他没有持任何的政治见解,没有做任何的斗争,就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去了。最最可悲的是,将苏轼一贬再贬的小皇帝宋哲宗,童年的老师正是苏轼,这可以说是最最失败的教育了。

三次分别贬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吧!最后死在琼州海峡回去的途中。

第一次1080年,被贬黄州。因乌台诗案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第二次1094年,被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氏于1093年去逝,宋哲宗赵煦虽然1085年仅十岁就登基做了皇帝,但一直没机会主政,想要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结果“新党”抓住时机东山再起,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苏轼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牺牲品。

第三次被贬1097年,被贬儋州。原因更简单,新党为了将旧党赶尽杀绝,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

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就被贬到了海南。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对新法持异议,正面地投入到党争之中的话,那么后两次被贬完完全全是无奈的、被动的、身不由己的,他没有持任何的政治见解。

没有做任何的斗争,就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去了。最最可悲的是,将苏轼一贬再贬的小皇帝宋哲宗,童年的老师正是苏轼,这可以说是最最失败的教育了。

扩展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是体现宋代的文化精神的典型。

从文学史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

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

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

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

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第一次: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被贬黄州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第二次: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第三次: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第四次:没过多久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扩展资料: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雷州西湖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第一次1080年,被贬黄州。因乌台诗案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第二次1094年,被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氏于1093年去逝,宋哲宗赵煦虽然1085年仅十岁就登基做了皇帝,但一直没机会主政,想要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结果“新党”抓住时机东山再起,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苏轼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牺牲品。
第三次被贬1097年,被贬儋州。原因更简单,新党为了将旧党赶尽杀绝,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
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就被贬到了海南。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对新法持异议,正面地投入到党争之中的话,那么后两次被贬完完全全是无奈的、被动的、身不由己的,他没有持任何的政治见解。
没有做任何的斗争,就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去了。最最可悲的是,将苏轼一贬再贬的小皇帝宋哲宗,童年的老师正是苏轼,这可以说是最最失败的教育了。

第一次: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第二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第三次:又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贬杭州 第四次: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而后新党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苏轼被贬的地方是乡村、在那世外桃源触发了他的怀才不遇的情怀


你是否需要了解?

苏轼被贬路线图及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的真挚感悟,引领了当时文学艺术的潮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苏轼被贬的原因 苏轼被贬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反对宰相王安石的“新法”,即新党的改革方案。他看到了这些新法对于贫民和农民的影响,认为...

苏轼三次被贬的地方是哪里
而最为艰难的第三次贬谪,发生在1097年,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新党为了彻底清除旧党势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洗”。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均被再次贬往更遥远的地方。苏轼作为旧党的重要人物,尽管已身处广东,但仍无法逃脱被贬至海南的命运。在这片荒凉的海岛上,他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

苏轼一共被贬几次?入狱几次啊
最佳回答:黄州 惠州 儋州 3次 苏轼于1079-1084年1月被贬黄州,共4年零2个月。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到惠州(今广东)再贬到儋州(今海南省儋县) 入狱一次 但我的毕竟不是权威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

苏轼被贬的三个地方是哪里
苏轼一生中被贬至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儋州。1080年,他因个性豪放,诗文言行与某些人不和,被贬至湖北黄州。1094年,苏轼因政敌的再度崛起,遭遇第二次贬谪,此次他被调至广东惠州。最后,在1097年,苏轼被进一步贬至遥远的海南儋州,这一次的目的显然是要让他永远无法翻身。尽管如此,苏轼在当时的...

苏轼三次被贬到了哪里干了什么?
苏轼是中国宋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因为涉及"靖康之耻"事件而多次遭到贬谪。第一次贬谪是在1079年,当时他被贬到了黄州,在那里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和书法作品。第二次贬谪是在1094年,被贬到了婺州,在那里他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最后一次贬谪是在1100年,当时他被贬到...

苏轼被贬过哪些州
1. 苏轼首次被贬至黄州,始于1080年的“乌台诗案”,他由原职位降至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苏东坡逗留了四年多时间,直至1084年三月,他才被调任至汝州团练副使。2. 由于与政敌意见不合,苏轼自请离职,随后被外放至颍州担任知州。他在杭州任职时颇为自得,自比唐代诗人白居易。然而,在元祐六年(...

苏东坡为什么被流放到惠州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对新法的苏轼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同年十月二日,他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南来,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下车伊始,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于是消除了政治上失意之感。苏东坡在惠州居留的三年间,见...

苏轼被贬了那哪几次?
2、被贬惠州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但苏轼被贬后心里面...

北宋苏东坡被贬黄州,黄州是什么地方?
”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苏轼一共被贬了几次
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3、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