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孝惠帝刘盈明明有六个儿子,为什么皇位会传到弟弟刘恒手里? 汉孝惠帝刘盈明明有六个儿子,为什么皇位还会传到弟弟刘恒手里?
我们都知道汉孝惠帝刘盈明明在去世后留有六个儿子,那么为什么皇位却会传到弟弟刘恒手里呢?我相信,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我们便从各方面来分析刘恒可以即位的原因。
首先,我们先来从惠帝刘盈身上进行分析。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多次经历易储风波的太子刘盈终于在母后吕雉等人的扶持下登上帝位。但年仅十六岁的惠帝刘盈生性仁慈、性格软弱,朝政大权基本把持在吕雉手中。吕雉不仅杀赵王刘如意,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而且将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嫁给惠帝为后,惠帝深知这门亲事有违伦理,但却无力反抗。
至此之后,惠帝刘盈便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身体掏空,二十三岁时便留下六子,撒手人寰。由于惠帝刘盈早逝,导致当时惠帝六子年龄尚小,根本就没有懂多少事,更没有自己的党羽,大臣们权衡利弊不敢擅拿主意,再加上吕后的权势威胁,当然没有人会铤而走险扶持他们登上帝位。
第二个便是太后吕雉的原因。惠帝去世之后,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并开始垂帘听政。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巩固吕氏政权,不断打击刘姓诸侯王,削弱刘氏家族的力量,先后杀害赵王刘友和梁王刘恢。并且任用亲信审食其、吕禄等人,削弱陈平、周勃等老臣实权,陈平周勃等人为求自保,忍气吞声。
后来少帝刘恭听闻自己并非张太后所生,亲生母亲早已被吕雉所害,遂口出狂言:长大成人便诛吕雉,收政权。吕雉听后,为解后顾之忧,杀刘恭,立刘弘。总之,在吕雉当政期间,是立过刘盈的两个儿子为帝的,但是他们年龄都太小,处处受吕雉限制,并且吕雉在专政期间将刘氏子弟逼得太紧,害的他们夹缝中生存,这就加剧了吕雉与刘氏家族的矛盾,为日后诸侯并起、刘恒当帝作了铺垫。
第三个原因便是陈平、周勃等人老奸巨滑。吕雉去世之后,刘氏家族奋起反抗,想要收回政权,朱虚侯刘章得知吕产吕禄准备发动叛乱,试图上位后,率先入关诛诸吕,想要趁机夺取帝位。齐王刘襄也不甘落后,举兵西进,直击长安。
陈平、周勃等老臣诛灭吕氏集团后,在继承人选上精心考虑,最后权衡利弊之后,发现代王刘恒忠厚仁慈,比较容易控制,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决定迎接忠厚仁慈的代王刘恒回宫,并且为了刘恒安心入宫,此时已经将惠帝刘盈的全部儿子诛杀,惠帝刘盈相当于绝种了。
最后一个原因,便是刘恒自身的原因。刘恒年少随母亲前往封地代国之后,在那里修养生息,将代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代国虽然仍属于落后地区,但是百姓生活安定,国家富足。百姓爱戴,刘恒美名远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刘恒即位绝非偶然。惠帝英年早逝,留下的儿子们都没有能力和惠帝的兄弟们相争,并且吕雉当政加剧了吕、刘两家的矛盾,所以掌握兵权刘氏子弟必定会奋起反抗,争夺帝位。陈平、周勃等为求自保,必定寻一合适之人即位,而刘恒此时恰是汉高祖刘邦最年长的儿子,在代国又深得民心,继承皇位名正言顺。
汉孝惠帝刘盈是汉朝的第二任皇帝,也可以说是第一个傀儡皇帝。刘盈的性格既不像父亲刘邦,也不像母亲吕后,刘邦和吕后都是刚毅狠厉之人,刘盈却仁善柔弱,尤其是在对待兄弟们的问题上。
赵王刘如意曾是刘邦属意的继承人,其母戚夫人是刘邦的宠妃,刘邦一度想要改立太子,是吕后不断运作,拉张良等人帮手才打消了刘邦的想法。刘邦一死,太子刘盈继位,正是算账的好时候,吕后先将戚夫人贬到永巷为舂奴,然后命刘如意从封地赵国进京。刘盈知道母亲的意思,却跟她反着来,一直保护刘如意,不过百密一疏,还是被吕后钻了空子,把刘如意毒死了。
毒死了刘如意,吕后又命人把戚夫人制成人彘丢在厕所,还让刘盈去看,估计是想锻炼刘盈的胆量,结果刘盈吓得半死,喊着“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从此不理朝政,把政权交给了吕后。
刘盈一头扎进了后宫,“日饮为淫乐”,在他的努力下,很快有了六个儿子,其中两个还成为了皇帝。刘盈在位七年去世,年仅二十三岁,他死后,年仅三岁的太子刘恭即位,即前少帝,政务仍然由吕后处理。
刘恭是宫女的儿子,却被吕后报来谎称是张皇后的儿子,当刘恭长到七岁的时候,听说了这事,那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扬言“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吕后你等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收拾你。
这种话一传出去,吕后直接将之废杀,对外则称皇帝病逝,另立刘盈次子刘弘为皇帝,即后少帝。后少帝在位四年,吕后去世,大汉王朝迎来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
由于吕后掌权多年,吕氏封王封侯者比比皆是,掌握了朝廷内外众多要职,吕后在世还好,无人敢出怨言,如今吕后去世,吕氏再无能人,齐王刘襄向长安进发,宣称要铲除诸吕,他还没到,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直接发动政变,诛灭吕氏。
铲除吕氏后,后少帝还在皇位上坐着,朝政由功臣集团主持,但功臣集团是一个集团,周勃和陈平地位差不多,不存在出现单独权臣的可能,而且天下是刘氏的天下,一个外姓臣子控制少帝发号施令?地方上的刘氏封王们可不同意,刘襄都已经陈兵关东了,还派人如朝游说,要立他为帝。
这些功臣都是人精,很快他们就想清楚了,自己执政是不可能的,可皇帝年幼不能执政,而且皇帝是吕后的孙子,皇后又是吕氏(吕后给娶的),将来皇帝长大,想到这帮功臣杀了他亲戚,不会清算吧?干脆换皇帝算了!
可换谁好呢?刘襄是个不错的人选,可他起兵关东,迎立他也未必会感谢功臣集团,反而还可能迁怒于你们怎么这么慢,再加上刘襄的外戚势力很大且很嚣张,迎立他不是再造一个吕氏?既然如此,不如迎立一个跟汉惠帝血源足够近且实力弱、外戚低调实力小的诸侯王,放眼一扫,只有代王刘恒了。
当时刘盈在世的弟弟只有两个,即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刘长是吕后养子,且为人嚣张,直接否决。而刘恒封地代国,比较偏远,势力较弱,在朝中毫无根基,迎他进京继位,既能稳住刘氏藩王,也能保证功臣们的最大利益。
经过一番推辞,刘恒最终进京,可后少帝还在皇位上坐着呢。于是功臣集团又宣布,现在的皇帝其实不是惠帝的儿子,他们是吕氏子弟,被吕后伪装成惠帝之子,所以应该废黜。
废掉皇帝,新皇帝应该从皇帝的兄弟们当中选吧,所以功臣再进一步,干脆说惠帝就没儿子,他的所有儿子都是吕氏的,新皇帝只能从惠帝的兄弟当中选了,于是刘恒继位。
为了消除疑虑,刘恒入主未央宫的当夜,惠帝还在世的五个儿子全部被杀。
惠帝刘盈一共有六个儿子,在他去世之后,其年仅四岁的长子刘恭被吕后立为皇帝,成为西汉名义上的第三任皇帝。
在刘恭八岁的时候,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被吕后所害,于是口出怨言,扬言长大之后要复仇,吕后害怕刘恭会作乱,便将其废黜并暗中杀害,然后改立刘盈的二儿子刘弘为皇帝,即汉少帝。
少帝在位的第四年,吕后去世,功臣集团在周勃和陈平带领下趁机诛灭吕氏家族,并控制住中央政府。当时的周勃官居太尉,掌握帝国的最高军事权力;陈平是丞相,主持帝国的政府工作。
但问题是,当时的少帝年幼,压根没有能力来治理朝政,这样问题就来了,究竟该由谁来当皇帝的监护人,代替皇帝执掌朝政呢?换句话说,该由谁来当大汉帝国的执政官?
吕后活着的时候,她做为外戚集团的领衔人物,而且又是太后,自然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帝的监护人,但现在吕后已经去世,外戚集团又被连根拔起,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大汉帝国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监护人。
基于功臣集团的利益,自然是希望由他们来当这个执政官,但问题是,执政官的位置就一个,究竟是选陈平还是周勃呢?相信不论选择谁,另外一个肯定不会服气,这样就很容易引发权力冲突。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天下,说道底还是刘氏的天下,功臣集团虽然暂时控制了中央政府,但他们显然没有给小皇帝当监护人的实力和资格。因为,皇帝的兄弟叔叔都还在,功臣集团和皇帝非亲非故,凭什么来当监护人?
换句话说,皇帝年幼,于情于理应该由他的亲人来当监护人,而且皇帝的叔叔伯伯又多的去,不管怎么轮也轮不到功臣集团。如果功臣集团这个时候敢跳出来当执政官,那就是赤裸裸的挑战刘氏皇权。
因为,假以时日,等功臣集团控制了关中地区,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氏诸王就会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在这种背景下,刘氏诸王随时会联合起来杀进长安。总而言之,不要真以为刘家没人了?
在当时,刘氏诸王联合起来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可以看看后来的七国之乱。在七国之乱时,刘氏诸王已经被汉文帝来了一轮削藩,仅齐国就被分割成了七个国家,但他们发动叛乱时,依然很快席卷了半壁江山。
而且,在七国之乱时,中央政府还是一个能够代表刘氏的权威政府,所以只有七个诸侯国参与叛乱。但是,如果当时功臣集团敢去控制皇帝,那就是与整个刘氏所有诸侯王作对,到时整个帝国都会遍布反对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功臣集团肯定会死得很难看。
所以,无论周勃,还是陈平,都不敢去谋求执政官的位置。那么,既然功臣集团不能谋取执政官的位置,那完全可以邀请某个刘氏诸侯王进京当执政官?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从情理上来说,是不可行的。
因为,让刘氏诸侯王进京执掌朝政,意味着在地方上,刘氏诸王占据着强大的藩国,在中央政府,他们也占据着最高执政官的位置,到时天下恐就真成了刘氏的天下,那以后功臣集团恐怕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这绝不是他们想看到的。
在这种背景下,功臣集团就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改立一个成年皇帝,这样一来,皇帝就不需要监护人,帝国也不需要执政官。周勃和陈平也就可以继续作为帝国仅次于皇帝的军政二号人物存在。
有人提议应该让齐王刘襄当皇帝。但是,这个提议当时就被否决。因为,齐国的实力实在太强大,如果刘襄当皇帝,他依靠齐国的军事实力做支撑,又有两个如虎如狼的弟弟辅佐,再加上他娘家人都是传说中的恶人,恐怕随时都会把功臣集团挤得连立足之地也没有。
所以,整个功臣集团,都不希望让齐王刘襄这种强势人物来当皇帝。但问题是,当时刘襄作为帝最强大的藩王,又作为诛杀吕氏的首义力量。如果周勃陈平不能立一个让刘氏诸王都满意的皇帝,就无法阻止刘襄争夺皇位。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就提议立高祖刘邦最年长的儿子(还健在的)代王刘恒为皇帝。虽然说,代王刘恒的实力也不低,但总的来说,比齐王还是差远了。更重要的是,自古长幼有序,让刘邦最年长的儿子继位,于情于理都说得通,刘氏诸王实在挑不出毛病,齐王刘璋也无话可说。
于是,在周勃的邀请下,代王刘恒正式进京登基为帝,即汉文帝。既然国家已经有了新皇帝,原来的小皇帝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否则汉文帝算什么呢?
这个时候,陈平代表军政大佬对文帝说,惠帝的几个儿子,实际上都不是惠帝亲生的,所以他们并没有资格坐在皇位上。于是在文帝入主未央宫的当夜,大家就一块动手,把惠帝的儿子全部杀死,当然了,也包括少帝。
汉孝惠帝刘盈他虽然有六个儿子,但是都被陈平,周勃给杀光了,他们认为这都不是刘氏血脉。
因为那时候他的儿子们都非常小,大家觉得他的儿子们不堪重用,所以就没有将皇位传到他的儿子手里。
因为发生了诛吕行动,这些诛吕功臣们可不想自己遭到清算,因此选择了和吕家没有关系的刘恒。
你是否需要了解?
汉孝惠帝刘盈明明有六个儿子,为什么皇位会传到弟弟刘恒手里呢?_百度...
刘盈尽管没有勇气抗衡母亲,但对这样乱伦的婚姻是从心底里感到厌烦,所以根本也就不会去跟张嫣亲近,自然没能生下一儿半女。不过这难不住吕后,她从刘盈跟后宫女子所生的6个孩子中,挑了一个对外宣称是张嫣的儿子,立为“前少帝”。为了做得更像,吕后还斩草除根地把这个孩子的亲生母亲给...
汉孝惠帝刘盈明明有六个儿子,为什么皇位还会传到弟弟刘恒手里?_百度知 ...
因为朝廷里的功臣们不赞成让刘盈的儿子继承皇位,他们经过深思熟虑,觉得让温和的刘恒来做君王比较合适,因此皇位最后传到了刘恒手里。
汉惠帝刘盈有六个儿子,为什么皇位会传到弟弟刘恒手里?
汉惠帝刘盈虽然有六个儿子,但皇位最终却传给了他的弟弟刘恒,这主要是因为吕后执政时期的残酷和吕氏家族的危机。吕后的专权使得吕氏家族面临取代刘氏江山的威胁,大臣们对此深感恐惧,吕后去世后,他们担心吕家的报复,因此排除了刘盈的儿子们。在选择新君时,大臣们着重考虑了候选人的能力和品行,以及...
汉惠帝刘盈有六个儿子,为何后人称他无子?
吕后好不容易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让他顺利继承刘邦,但继位后的刘盈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刘盈在位期间,真正的掌权者实际上是吕后,刘盈性格软弱一直没有拿回大权,最后仅仅在位七年便抑郁而终。不过汉惠帝有六个儿子,但却有汉惠帝无子这个说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群臣竟说刘盈的儿子并非亲生,...
汉孝惠帝刘盈有六个儿子,为什么皇位会传到弟弟刘恒手里?
汉惠帝刘盈登基后,朝中的权柄基本上就掌握在吕后手上,汉惠帝也乐得落个清闲,特别是他被自己的母亲吕后带去观看了戚夫人的“人彘”酷刑后,更加的不理朝政,放纵酒色了。刘盈年纪轻轻的就死了,他死的时候,自己的妈吕后还精干着呢,皇帝死了,总得有人来继位,刘盈有六个儿子,那就...
汉孝惠帝刘盈明明有6个儿子,为何最终会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恒呢?_百度...
其实在封建的王朝之中,大家会发现,如果说皇帝要将自己的位子传给他人的话,那么必定是会选择传给自己的儿子,大多数他的弟弟们其实并不会想有着一种资格的。除非说着一个皇帝他没有任何的孩子在这个时候,他才会考虑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亲弟弟。其实当时刘盈他选择的孩子可以说是让他感到非常的...
继刘邦之后的孝惠帝刘盈为什么说他无子,史记中说他不是有几个庶出的儿 ...
惠帝有六个儿子(都是后宫的宫女所生),先后有两个在吕后称制时被立为皇帝,前少帝后来被废,后少帝在位一直到吕后去逝时,因为吕后在时为他娶了吕家的女儿为皇后,在平定诸吕后,功臣们和皇族们害怕将来吕家还会壮大,而仅废皇后又怕小皇帝疼爱老婆而怀恨在心,因此功臣们和皇族们便诬蔑说惠帝没有...
汉惠帝刘盈有六个儿子,为什么皇位会传到弟弟刘恒手里?
如果吕雉的孙子当了皇帝,考虑到祖母的颜面,很有可能报复这些曾经屠杀过吕家的臣子,所以刘盈的儿子注定做不了皇帝。诛吕行动结束之后,大臣们在拥立新君的问题上慎之又慎,他们心中的理想皇帝应该是一个有能力,有品行,不会受他人控制,而且有利于自己的人。淮南王刘长骄纵跋扈,极其凶悍,首先在品行...
汉惠帝有6个儿子,为什么最终继位的却是自己的弟弟?
汉孝文帝刘恒是汉孝惠帝刘盈同父异母的弟弟,刘恒的确是在刘盈死后登上帝位的,但在刘恒被拥立为皇帝之前,汉孝惠帝的六个儿子中,已经有两个儿子先后做过皇帝。因此,严格地说,汉孝惠帝刘盈并没有把帝位传给弟弟刘恒,刘恒的帝位,也不是从刘盈手中接过来的。首先,汉孝惠帝驾崩后,西汉政权...
刘盈的皇位怎么被刘恒夺了
在平定诸吕以后,大臣们和刘氏皇族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为了避免吕氏将来还会强大,反攻倒算,就在刘恒入主未央宫的当夜,将群臣宣称非刘盈亲生的儿子全部杀死在他们的官邸,后世便有了惠帝无子一说。由此看来,惠帝有六个儿子,但被吕后及平定吕氏诸王的群臣全部杀死。汉文帝继承的是后少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