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谁说的?

作者&投稿:春烁 2025-05-1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人们,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安乐可以使人死亡。像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都是在年轻时国家遇到危难,逃奔外国,东躲西藏,历尽磨难方当上国君,然后励精图治,使国家逐渐兴盛起来。齐桓公九合诸侯,晋文公践土会盟,俱都名扬千古,但是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都渐渐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使国家逐渐衰败。由于任用管仲为相,齐桓公迅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霸主,他在位四十三年,纠合诸侯凡二十六次。晚年信任竖貂、易牙、开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时,曾警告桓公,说他死后一定要驱逐竖貂等3人出宫,不然3人必然为乱。管仲死后,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逐3人出宫。但离开小人,桓公食不甘味,于是桓公复召3人回宫。其时,齐桓公年事已高,已面临立储之事。竖貂、易牙、开方极力主张立长子。后来齐桓公生病,竖貂、易牙他们为了矫托王命把王宫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桓公饮食,全靠小太监从洞里送入。并很快连饭也不送了,桓公在饥渴中悲惨死去。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直到67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议下发丧,其时,桓公之尸已腐烂不堪,虫蛆爬出户外,恶臭难闻。齐国霸业随之衰落。晋文公重耳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典型一例。当晋文公还是公子时,其父晋献公宠幸骊姬,杀了太子申生,为了躲避灾祸,他只好选择逃亡。十九年逃亡生涯,可谓命运多舛,然而这一切没有摧垮他,他并未因此而失志,反而坚持修德,礼贤下士、热情厚道、重义守信,不仅赵衰、狐偃、先轸等长期跟随他,而且怀嬴、季隗、齐姜等美女也对这个半老头子倾心,甚至宋襄公、秦穆公、楚成王也全力支持帮助他,后来回国做了国君,任用贤士,爱护百姓,训练士兵,很快成就了霸业。称霸之后,由于没有竞争敌手,晋文公开始心满意足,懈怠下来,不仅忘记了过去的劳苦,也忘记了百姓的劳苦,又不勤于国事,不参加诸侯会盟,信用衰退,道义丧失,不再被诸侯敬重,没几年就在安乐中死去,晋国也逐渐衰落下去。历史上一些王朝兴衰也有这样的规律,建国之始,帝王们深知江山得来不易,都励精图治,因此国家容易兴旺;而到了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所谓盛世,往往就开始贪图享受,国家也就走下坡路了。

出自《孟子》,字面意思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逸使人萎靡死亡。


你是否需要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谁说的?
晋文公重耳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典型一例。当晋文公还是公子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谁说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是孟子所说,表明在忧患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在安乐的环境中容易消亡的道理。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是孟子与告子论述关于“仁”与“义”时引申出来的观点。孟子通过列举历史上六位人物从贫困或低微起点成就大事的例子,论证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图强,而安乐则会使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是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秦朝末年,农民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后称王.富贵了的陈胜不仅忘记了少年时的承诺,而且变的贪图享乐,最终兵败被杀 生于忧患:勾践卧薪尝胆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哪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扩展阅读: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源自孟子,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只有经历忧患,人才能不断成长;而安逸享乐则可能导致人的消亡。这句话揭示了忧患可以激发人的潜能,而安乐则可能导致人的衰败。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中,孟子用多个历史人物的事例来论证他的观点。他提到,舜、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六位人物事例有什么作用
原文:先秦·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出自
出自先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句应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意思: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原文节选: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

你怎么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出自谁之口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出自孟子之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而《告子》篇 记录了孟子和告子的对话。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弟子告子说的。2、拓展:《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

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一、原文:出自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下》最后一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译文: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