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很着急 三家分晋,赵国获利最多,而魏国和韩国得到的较少, 三家分晋正是天下混乱的时期,赵国的赵恒子之乱、齐国有田氏代姜,秦国历公夺位之争,楚国强宗大族胁迫国君等。但魏文侯的魏国是诸侯国最安定的。 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和结构,人地关系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决定着国家的发展道路。 魏国的地盘并不大,魏氏集中在晋西南被紧紧地裹在运城盆地一角,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根本无法和晋西南的魏国形成战略呼应。而核心地区的运城盆地地势也十分逼仄,周边吕梁山,中条山,王屋山环绕,紧邻黄河大转弯又让魏国无法北出。所以张仪说:魏国属于四分五裂之地,无险可守,容易被压迫封锁。 魏国内部还有一个问题,魏国本身土地贫瘠,耕地不足,无法养民,所以魏国人口外流严重,大量人口流亡秦国。失去了自耕农,对魏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无论如何都不是好消息,因为人口数量对于一个有志成为强国的国家很重要。 危机重重,这样的局势下,魏文侯要想不被列强吃掉,就只能自强。魏国开始变法,魏国上下对变法很接受,这一点和变法时困难重重的秦国不同,这源于晋国的传统,晋国时就有多次变法的历史,当然这也说明魏国的变法没有触及太多人的利益。 何所谓变法? 变法其实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成优质资源的构思与执行力。魏国没有迟疑,魏国本身的经济盘是比较稳固的,没有太大的波澜,魏国就拥有了一支强悍的,天下驰名的的部队--魏武卒。 攻击是最好的防御 从魏国的发展,我们会看到一条主线,清醒的魏国国君一直在追求,冷兵器时代最大的安全保障,地利,以山河之险作为自己国家的屏障。 紧接着的问题就是,魏国是向东还是向西发展,向东是韩国,卫国,宋国和齐国楚国,即使向东一切顺利,魏国在中原地区依旧无险可守,向西,西边是秦国,秦国是四塞之国,有险可据,秦国更是个弱国。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魏国在李悝变法后,首先挑选秦国下手,一路向西,魏国吴起大败秦军与河西之地,在秦的土地上建立了河西八城,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魏国的目标是长远的,以独擅关东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垄断地位压制秦国的粮食及其他物资的输入,目的很明确,灭亡秦国。 三国联盟 三家分晋后的韩国、赵国和魏国组建了三国联盟,虽然是联盟,但其实韩国和魏国都惧怕这个时候的赵国。开始相互间就充满疑窦。深谙政治权谋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坐上了盟主的位置。魏国强大以后,赵国处于下风,在魏国帮助赵国进攻中山国之后,赵国和魏国的联盟其实已经分裂。而另一个魏国的盟友韩国也在后来和魏国分裂,分裂的原因有点奇葩,魏国称王,韩国盟友不从,虽然,但正是三国联盟分裂而导致的几场战争让魏国从强盛走向衰败。 迁都大梁是个死局 证明自己无法最终占领秦国,迁都象征着魏国国策的改变,由向西发展变成面向东方,魏国开鸿沟,济水,沙水、淮水,泗水并在黄河设置渡口,巨大的水利交通网络让魏国成为成为一个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区,从经济上讲,效益丰厚。秦国的家畜、皮革、玉石,赵国的布帛、枣栗、家畜、皮革,楚国的鸟兽、橘柚、茅竹、丝绸来往运输交易,魏国获得了商业税,国库充实。但从魏国立国之初所追求的山河之险的目标来看,魏国的困境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变。大梁的魏国比安邑的魏国风险更大,安邑的魏国只面临秦国的威胁,大梁的魏国,强盛当然可以四面出击,虚弱时就被四面的敌人当鸡吃,魏国的战略东移造成了四面受敌的困窘局面,这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局。 齐国是克星 齐国是魏国的克星,就像魏国是秦国的克星一样。 齐国第一次和魏国的战争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魏围攻赵都邯郸,孙膑率军围攻魏都大梁,孙膑在桂陵伏击打败魏军。第二次则是围魏救韩的马陵道之战,这一战让魏军一败涂地,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秦国被魏国欺压百年不得翻身,孝公通过商鞅变法收复河西之地。惠文王继位后,秦国大举东出,处在天下之腹的魏国在秦国的连番打击下,国土迅速的萎缩,魏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魏惠王不会利用商鞅变法 魏惠王前半生是英明之主,可惜也没有战略眼光。 但没有战略眼光的魏惠王对于商鞅的处理也不能说是错的。作为败军之将的公叔痤的推荐商鞅,本身就令人难以信服。退一步讲,魏惠王重用商鞅,魏国也难以成功,商鞅变法内容并不适合魏国的国情,商鞅如果对变法内容做大删大改就不会产生后来秦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魏国有一个权力架构和商鞅变法是无法相容的,也可说是商鞅变法无法实施的死局。魏国是国君的亲属既公族执政,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要消除公族的影响。 战国第一个强国灭亡 拔梁则魏可举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伊阙之战魏国精锐损失殆尽,再无力量单独抵御秦国。公元前 286 年,旧都安邑拱手让秦。魏国亏损的不单是安邑,这里还有一笔经济账,解池的盐,安邑及运城盆地有秦人赞不绝口的"大夏之盐",还有珍贵的铜,金和中条山的铁矿。 马陵之战后,魏国非常虚弱,又被秦国、齐国东西夹击,魏王行动失措,时而联齐、楚抗秦,时而联秦、韩,攻齐、楚,最终导致四处树敌,国力耗尽。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以水淹之计攻破大梁,魏王假降,魏亡,魏国从战国最强大的国家成为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请您关注,谢谢
你是否需要了解?秦国灭六国顺序体现了怎样的战略路线
4、第四个,灭魏国。魏国曾经是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固步自封君臣刚愎自用,先后屡败于齐国赵国秦国,后期实际上已经只剩下一张破帆龟缩在大梁城苟延残喘了。战略上,魏国处于中原中心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国力衰弱,早已被秦国先后吞掉河西,河东,河套等地,而且赵燕皆备灭后...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从三国演义中来看,魏延战绩显赫,可以说是蜀国后期的长胜将军,但是为什么诸葛亮不重用他,魏延的谋反到底是他本身就是位歼臣还是因为身为大将,得不到重用而长期懊恼,最终导致谋反... 从三国演义中来看,魏延战绩显赫,可以说是蜀国后期的长胜将军,但是为什么诸葛亮不重用他,...
义渠为什么能战胜秦国
秦,由西边一小国发迹,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为中华文化的一件大事,而且,最让人神往的,就是秦国那传奇般使秦国由一般性的大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的商鞅变法,虽然后世有贬有褒,但每当日后国家遇到问题时,大家都不由想到商鞅变法。 秦国到底有多强,为什么强大的秦国会二世而亡,这一向...
围魏救赵是谁的故事?围魏救赵发生在什么时期
公元前225年,秦将军王本率军进攻魏。因为他不能长时间攻击,所以他带头填补大梁的缺口。三个月后,大梁城被破坏了。魏只得出城投降,魏被灭。以在位52年而闻名,而“惠”是她死后的头衔。魏惠王当政时,魏是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也是第一个自称为王的国家。公元前354年,为了扩大自己...
魏国、宋国、汉国、唐国、吴国、周国、楚国、齐国、赵国、燕国的...
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吴国 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
秦国灭六国的顺序体现了怎样的战略路线?
4、第四个,灭魏国。魏国曾经是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固步自封君臣刚愎自用,先后屡败于齐国赵国秦国,后期实际上已经只剩下一张破帆龟缩在大梁城苟延残喘了。战略上,魏国处于中原中心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国力衰弱,早已被秦国先后吞掉河西,河东,河套等地,而且赵燕皆备灭后...
灭蜀最大功臣邓艾,为什么最终是被冤杀的下场?
邓艾到最后被冤杀,主要是做出了2点错误。虽然他曾经带领军队为国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最后的结局是比较凄惨的。由于当时他主动向群主讨要一些权力,而这一行为也就引起了君主的怀疑。身为一名官员主动向君主讨要权力,这可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一种行为。第1个错误就是他擅自承制拜官。在刘禅放弃抵抗...
秦国最后是怎样灭楚国的??
看一看楚国在历史上为秦王嬴政灭楚,究竟提供了怎样的可乘之机? 我觉得楚国的灭亡,具体来讲就是三点,第一,改革不利。第二政治腐败。第三,不明大势。这三个原因是导致楚国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先说改革,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了改革。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大的国家是谁呢,是魏国。因为魏国的...
秦国为什么能战胜六国
秦,由西边一小国发迹,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为中华文化的一件大事,而且,最让人神往的,就是秦国那传奇般使秦国由一般性的大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的商鞅变法,虽然后世有贬有褒,但每当日后国家遇到问题时,大家都不由想到商鞅变法。 秦国到底有多强,为什么强大的秦国会二世而亡,这一向...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