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事迹写成对联,原创~~ 叙述诸葛亮一生事迹的对联?

作者&投稿:束烁 2025-05-21
关于“诸葛亮生平事迹的对联”。

关于诸葛亮生平事迹的对联:
1、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交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
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3、
七擒南渡,水面偏能用火攻布七星;
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七擒七纵。

扩展资料:
诸葛亮”白帝城“被托孤:
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刘备撤退至永安。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
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蜀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十二月班师成都。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收二川 排八阵 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定西蜀 伏南蛮 东和北拒 中军帐内 卜金木五行爻卦 水里偏能用火攻
(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土)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干仄极不和谐。

书中在这副对联出现前后,多次展示了诸葛亮的这一志向。第36回回末,徐庶入草庐见诸葛亮,告之已报他推荐给刘备一事。诸葛亮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第38回中,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他说:“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刘备听罢,失望已极,哭着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说完已是泪满衣襟。诸葛亮见刘备“其意甚诚”,才答应“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动身时又对三弟诸葛均说,因感刘备“三顾之恩”,自己才“不容不出。”

4、徐庶口占二副:

①驽马并麟麟 寒鸦配鸾凤

此联出自第36回走马荐诸葛中,刘备拜徐庶为军师,曹仁领大军进攻新野,徐庶辅佐刘备使得曹军三战皆北,败回许昌。曹操用程昱计骗走锋庶,徐庶临行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当刘备问“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时,徐庶以此联应答。其大意是:我与他相比,是小巫见大巫,相差何止十万八于里!全联对仗工稳,“驽马”“寒鸦”形名偏正词组对,“麒麟”“鸾凤”并列词组对。

②经天纬地之才 出鬼入神之计

此联出自第39回博望坡用兵中,曹操命夏侯(忄享)领兵十万以窥新野,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徐庶说,刘备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当曹操问诸葛亮是何人时,徐庶用此联称赞他的才智。其大意是:诸葛亮有规划天地的奇才和绝妙高超的计谋。夏侯(忄享)不服,结果诸葛亮博望坡火攻大败曹军而使之退回许昌,曹操丧胆,关张折服。

5、诸葛亮口占联四副:

①笔下虽有千言 胸中实无一策

此联出自第43回舌战群儒中。诸葛亮为联吴抗曹而出使江东,在谒见孙权之前,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会于外堂,其中张昭等多数文臣主张降曹,知诸葛亮来意,故意挠起论争,欲使诺葛亮知难而退。谁知诺葛亮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此联是诸葛亮回击程德抠说自己:“为儒者所笑”而对“小人之儒”的描画。其大意是:小人之儒只会夸夸其谈,却不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甲、主联十副

《三国演义》塑造了三个大的典型,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其中关羽义绝,诸葛亮智绝,曹操奸绝,合称为“三绝”。下面所述的10副对联,正是为塑造这三个典型人物服务的。

1、刘关张励志联:同心协力,救国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此联出自第1回桃园结义中。刘、关、张三人在张飞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祀等项,焚香祭拜而言誓,以上述对联为宗旨,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其大意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救助困难,扶持危急;上可报效国家社稷,下能安定黎民百姓。全 联采用了对偶自对的技法,“同心协力”自对“救国扶危”,“上报国家”自对“下安黎庶”,都很工稳。

从第1回桃田结义到第83回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讨伐东吴,作者用了将近三之二的篇幅来写三人的忠义史,刻画三人的江湖义气,呼应这副励志联。刘、关、张为了遵循所立宗旨,纵然牺牲生命和事业也在所不惜,真正做到了患难与共,至死不渝。

2、玉泉山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此联出自第77回关公显圣中。关羽死后被封为神,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后人题此联于庙前。其大意是:红色的面容显示了赤诚的忠心,骑着赤兔追风马,纵横驰骋时从没有忘记自己是汉帝的武将;在青色的油灯下攻读青史,拿着那把青龙偃月大刀,即使在心灵最隐秘的地方,也没有对不起苍天的丑行。此联的对仗于工稳中见奇巧,对关羽的外貌,坐骑、兵器、爱好以及品德各方面的特点,都做了全面的概括与评价。联语应用了颜色重字对的技巧,四赤对四青,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这副对联大力称颂关羽的忠肝义胆。诵读联文,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得知刘备消息后,即挂印封金,保护着甘、糜二夫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径往河北投奔刘备,一路上关羽礼敬二位皇嫂,每晚常在灯下凭几看书等一系列情景。

3、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干仄极不和谐。

书中在这副对联出现前后,多次展示了诸葛亮的这一志向。第36回回末,徐庶入草庐见诸葛亮,告之已报他推荐给刘备一事。诸葛亮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第38回中,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他说:“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刘备听罢,失望已极,哭着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说完已是泪满衣襟。诸葛亮见刘备“其意甚诚”,才答应“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动身时又对三弟诸葛均说,因感刘备“三顾之恩”,自己才“不容不出。”

4、徐庶口占二副:

①驽马并麟麟 寒鸦配鸾凤

此联出自第36回走马荐诸葛中,刘备拜徐庶为军师,曹仁领大军进攻新野,徐庶辅佐刘备使得曹军三战皆北,败回许昌。曹操用程昱计骗走锋庶,徐庶临行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当刘备问“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时,徐庶以此联应答。其大意是:我与他相比,是小巫见大巫,相差何止十万八于里!全联对仗工稳,“驽马”“寒鸦”形名偏正词组对,“麒麟”“鸾凤”并列词组对。

②经天纬地之才 出鬼入神之计

此联出自第39回博望坡用兵中,曹操命夏侯(忄享)领兵十万以窥新野,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徐庶说,刘备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当曹操问诸葛亮是何人时,徐庶用此联称赞他的才智。其大意是:诸葛亮有规划天地的奇才和绝妙高超的计谋。夏侯(忄享)不服,结果诸葛亮博望坡火攻大败曹军而使之退回许昌,曹操丧胆,关张折服。

5、诸葛亮口占联四副:

①笔下虽有千言 胸中实无一策

此联出自第43回舌战群儒中。诸葛亮为联吴抗曹而出使江东,在谒见孙权之前,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会于外堂,其中张昭等多数文臣主张降曹,知诸葛亮来意,故意挠起论争,欲使诺葛亮知难而退。谁知诺葛亮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此联是诸葛亮回击程德抠说自己:“为儒者所笑”而对“小人之儒”的描画。其大意是:小人之儒只会夸夸其谈,却不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②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之貌
此联出自第44回智激周瑜中。周瑜本来主战,却故意装作主降,鲁肃信以为真而与之争论。诸葛亮早看穿了周瑜心思,也故意说主降,并说曹操之所以大军甫征,目的之一就是要取江东二美人大乔和小乔。曹操本是好色之徒,而二乔国色天香,是那么美!诸葛用此联来形容她俩的容貌。其大意是:简直是太美了!鱼见了沉入水底,雁见了降落沙洲;月见了躲进云层,花见了含羞低头。周瑜听罢,大骂曹操欺人太甚,方说出本意。并希望诸葛亮助一臂之力,共破曹贼。

③伏路把关饶子敬 临江水战有周郎

此联出自第45回三江口斗智中,周瑜因知诸葛亮有王佐之才,便请其兄诸葛瑾劝其弃刘备而事东吴,结果未成。周瑜转恨诸葛亮,存心欲诛杀之,便请诸葛亮星夜往聚铁山断曹操粮道。诸葛亮欣然领诺,转而假托江南童谣而口占了上联,来激将周瑜。其大意是:鲁肃等人只能伏路把关而不能水战;周瑜只堪临江水战而不能陆战。周瑜被激怒,更自领军去断操粮遭。诸葛亮笑而阻之,操贼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必有备。周瑜播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

④整备窝弓以擒猛虎 安排香饵以钓鳌鱼

此联出自第56回三气周瑜中。周瑜定下了假途灭虢之计,虚名取川,实取荆州。刘备向诸葛亮问计时,诸葛亮口占了这副对联。其大意是:准备好弯穹的强弓硬弩来擒拿凶猛的老虎,安排下喷香的诱饵引料来钓取硕大的老鳖。具体内容是令赵云领兵在荆州城内严阵以待,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路兵马包抄其后,齐声喊:“活捉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咬牙切齿,赌气真要去取西川。行至巴丘,上流又有刘封、关平领军截住水路。周璃愈怒。忽又报诸葛亮遣人送书至,周瑜看后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第24回尾有一副类似的对联:整备窝弓射猛虎 安排香饵钓鳌鱼 总之,通过徐庶的二副口占联和诸葛亮自己的四副口占联,充分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的艺术形象。这是作者花了最多心血、作了最大努力的一个艺术形象。

三 走活仲达 五
顾 行
频 八
繁 卦
天 精
下 奇
计 门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去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驳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不是原创,但很欣赏!

鞠躬尽瘁,一代明主一代庸,可叹人算不如天算,
劳心费力,两朝元老两朝臣,早知扶斗何必扶刘!

上面的错了`
三顾茅庐,尽得三分天下,
如鱼得水,成就万世功朽。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与诸葛亮有关的对联,诗句
3.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解释:这句诗描绘了诸葛亮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力。同时与刘伯温进行对比,突出两位智者的历史地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忠诚和谋略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仅体现在历史记载中,也融入了对联、...

关于诸葛亮的对联 纪念诸葛亮经典对联分享
1、题山东恒台三贤祠。异姓三贤:卧龙、谪仙、天下士。数代一堂:汉相、宋儒、战国才。2、题湖北襄樊古隆中。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3、题四川成都武侯祠。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

孔明相关对联
出师两表两朝心:此联题于三顾堂,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重要事迹和忠诚精神。嵌名巧对:个个孔明诸葛亮;家家居易百乐添:此联为谐音嵌名技巧联,上联嵌“孔明诸葛亮”,下联对应嵌“居易百乐添”,巧妙而有趣。这些对联不仅体现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赞扬,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有一副关于诸葛亮的对联
诸葛亮的一生,是辉煌灿烂的,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论,谓之“千古贤相,忠义之士,智慧化身”,也有人用这样一副对联概括他的人生历程:“一代贤相,两袖清风,打造三分基业,终四面楚歌,五丈原长星陨落;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禀赋八斗,虽九死不悔,十里亭众生评说。”...

给诸葛亮写一副对联自编的
横批:一代军师 上联:曾经茅庐读草书 下联:如今挥扇百万兵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的下一句?
这是写诸葛亮的生平事迹的一副对联的上联,详细解释如下: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今湖北荆州和四川成都),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排八阵:当年诸葛亮是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诸葛亮的八阵,又并非前人的八阵。他是在总结...

关于赞颂诸葛亮的对联有什么?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收二川:诸葛亮以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收取了东川和西川,奠定蜀汉基业。排八阵:他巧妙排列八卦阵,展示出超凡的战略智慧。六出七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下面这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认真阅读并思考、回答下面的问...
六出:(六出祁山,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东和:(东面和孙权联盟)北拒:(北面对抗曹操)妙处在于巧妙地将诸葛亮的事迹融在对联中吧 ...

一副对联 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的。。。是?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

名人对联故事诸葛亮
等俗语。5. 关于诸葛亮的对联,诗句,故事名称有“南阳武侯祠对联”,“成都武侯祠对联”,“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6. 古时一些名人对对联的故事包括寇准和杨大年的故事,刘贡父和王安石的故事,苏东坡和黄庭坚的故事,朱元璋和刘伯温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展示了名人们对对联的喜爱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