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和教材中的隆中对有何不同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与隆中对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吗??求...

作者&投稿:唱宙 2025-05-21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和在隆中对中有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这里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虚构的。而“隆中对”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里面所记叙的多是真实的。“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中只是寥寥几笔,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个故事是有历史依据的,但并不是小说里描述的那样。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和在隆中对中的不同:
1. 《三国演义》中较侧重于三顾茅庐的描写,而《隆中对》中则较侧重于局势的分析。
2. 《三国演义》是小说,较戏剧性,艺术性。而《隆中对》则是历史性比较强。
3.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是刘备求贤若渴,请诸葛亮出山,表现了刘备的诚意,《隆中对》中则是诸葛亮对刘备目前的状况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的一个战略和政治上的分析,表现了诸葛亮极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能以及对时局准确的判断。
4.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隆中对》中只有五字记录,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有数千字。

《隆中对》是陈寿在晋朝写的,用的是文言文。《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是明朝的罗贯中写的,用的是类似于白话文的文体。后者模仿前者、内容上没有大的变化。就是刘备前两次访问诸葛亮的情节 在前者没有过多描述。

三中较侧重于三顾茅庐的描写,而隆中则叫侧重于局势的分析。三较戏剧性,艺术性。而隆则是历史性比较强。

三顾茅庐是刘备求贤若渴,请诸葛亮出山,表现了刘备的诚意,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刘备目前的状况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的一个战略和政治上的分析,表现了诸葛亮极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能以及对时局准确的判断.
两者有本质区别.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这里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虚构的.而“隆中对”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里面所记叙的多是真实的.“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中只是寥寥几笔,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个故事是有历史依据的,但并不是小说里描述的那样.

扩展资料: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1](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2]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是请诸葛亮,隆中对是让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制定根据地,分析对手,建立盟友关系。 考试中我考到,我这样回答对了。

三中较侧重于三顾茅庐的描写,而隆中则叫侧重于局势的分析。三较戏剧性,艺术性。而隆则是历史性比较强。(自己再加一些,网上的别抄,我抄了老师都打岔了,这是老师说的答案概括。)

隆中对是在第三次顾茅庐是发生的

三顾茅庐是隆中对之前的故事啊


你是否需要了解?

简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听完诸葛亮的话,茅塞顿开,赶忙站起来说:“先生一席话,惊醒梦中人啊!”于是,再三拜请诸葛亮出山,而诸葛亮也被刘备的真诚感动了,他决定不再在自己的茅屋中观看天下,要出去帮忙刘备争夺天下,因此,诸葛亮在受到了刘备三次邀请之后,终于跟着刘备一起踏上了一统天下的道路。三顾茅庐出自三国蜀...

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写的历史小说中大哪个部分改编的
一、是根据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这一部分改编出来的。二、这一章写刘备来到南阳三顾茅庐,寻访诸葛亮。诸葛亮大为感动,在卧龙岗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道破天时、地利、人和之玄机,最终出山辅佐刘备,成为一代贤相。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

三顾茅庐是出自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情节吗
1、三顾茅庐是出自《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情节。2、三顾茅庐的相关典故: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

概括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现多用来形容真诚且坚持不懈地邀请或拜访有专长的人。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是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后来成为蜀汉的开国皇帝,是一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和史书上的不同
但历史中记载似乎略有不同。首先出现了矛盾点,从诸葛亮传中似乎是诸葛亮自己投靠刘备的,可出师表中又有“先主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字样。易中天老师推断这恐怕是诸葛亮自己先出来了,但没得到重用,所以又回去了,之后才引出三顾茅庐,这是第一个。其次,演义说刘关张去了三回,但史书中的“三顾”...

《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对三顾茅庐的故事有非常详细的描写...
二、《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之前,又遇司马徽再为刘备荐诸葛亮,说诸葛亮不当比管仲、乐毅二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再次侧面突出了诸葛亮济世扶危的贤能之才,更加激起了刘备思贤若渴之情,为下文的三顾茅庐做足了铺垫,也更加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隆中对》中并无...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史书三国志中只有五字记录,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有...
罗贯中,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人,所谓驱除鞑虏人人有责,恢复汉人统治的思想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有决然不可动摇的位置,三国演义中,处处透露出以刘备为正统,曹操为奸佞的思想。而宋之所以亡,和南宋多奸相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总之,罗作为一个正统的知识分子,对正统思想的宣扬,对传统忠君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三顾茅庐的原文是?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一天,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

三顾茅庐的故事课本中也有,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又一次杜撰的情节而已!这正确吗?当然不对了!大家上学的时候,肯定都学过《出师表》。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亲笔写道,当年刘备“凡三往,乃见”,也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当年赵云,吴懿等亲历者还没有去世,难不成诸葛亮当着他们的面,故意造谣...

“三顾茅庐”在史书中只有五个字《三国演义》中却写了数千字,为什么会...
楼主您好,三国演义注重的是情节,并且它是一本小说,情节内容肯定要比正史里要丰富,这才能赋予人们读这本书的兴趣,正史讲究的是严谨的思想.顺便说一下,三顾茅庐在演义里被夸张了,建议楼主还是去读正史三国志吧!参考资料: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