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要把汉字“国”也简化为“国”?如何看待简体字? 为什么日本也有简体字?例如“国”
日文本是根据汉字创造出的。1956年文字改革后简体字也流入日语里。日本汉字也随之简体化。这并不奇怪。
汉字传入于日本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弥生时代中期后半)。考古学家在当时的墓葬中发掘出西汉时制造的直径为7.4厘米的连弧文镜,上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同时还发现了王莽新政时传入的“货泉”、“货布”等刻有汉字的货币。
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隋书》中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确认了这一观点。汉字是随佛教经朝鲜半岛正式传入日本的。虽然具体传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是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籍最早在五世纪初流入日本。
汉字并非由中国本土直接进入日本的,而是通过日本所谓渡来人或称归化人(即朝鲜与中国来到日本的侨民)带入的。应神十五年(404年)百济国(朝鲜半岛一国家)派阿直岐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汉文,次年王仁来日本,成为太子师傅。这说明当时社会上层已注重汉字、汉文的学习。
究竟汉字什么时候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
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
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词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文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烟草”代表“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扩展资料:
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于是产生以下情况(变化字用粗体标出):
残骸→残がい
附近→付近
溺死→水死
由于社会上普遍认为“当用汉字”对于社会影响实在太大,于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颁订1945个“常用汉字”,新增少量汉字。并以“目安”为准(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强制力)。
日本的文字简化改革,最初实际上是脱汉运动,甚至有文字拼音化的计划。这与汉语拼音或韩文汉字处境相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文汉字
日本1946年汉字简化,当时繁体字国被日本简化为国。在此之前,中国国内除了繁体字国之外,常用的异体字有囯(里面是王不是玉)。中国大陆1956年汉字简化,没有选囯字,选的是国字。所以你得问为什么中国大陆也把国简化为国才对。
国字古就有之,这只是多个写法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是外口内王,太平天国用这个字,宋书《龙龛手鉴》皆有记载,跟日本的国只是巧合,或者说比日本的更早。简体字除了个别几个是新造大部分都来自古代俗体字,草书里面选出来的。
简体字就是俗体字或者草书书法,俗体字是民间流行的,后来康熙时期科举考试只能写正体字也就是繁体字,写俗体字等于交白卷。
现代词汇很多是从日本来的,但简化字不是,简体字大多来自于古代异体字(或称俗体字)以及许多字的草书写法。日文的假名是从汉字草书写法变化而来倒是真的!
国就是国的一种俗体字,隋唐就有这么写的,囯也是,圀,囶都是国的一种写法,孔乙己知道茴的18种写法,1935国民党时期就有简化汉字方案,不过被抗战大段而已。简化字最大的问题是把原本不相干的字简化成同一个字了。
有些繁体字进行简化是对的,因为繁体字笔画太多,给书写造成了一些不便。但是简化过程中有一些败笔是应该纠正的,比如把本来不相干的两个繁体字简化为用同一个简体字,比如头发的发和发财的发,这两个发意思完全不一样,却简化为同一个发字,这是完全错误的。
一直以来,我都是比较推崇简化字的,但我最纠结的字就是这个国字,繁体的国字,国中是或,代表的是国人,简体的国字,国中是玉,代表的是国君,原本以人为本,现在以君为本,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第一,日本文化诞生于秦汉,从徐福东渡开始的。这时候秦始皇统一文字,那时六国的文字差别,不亚于今天欧洲什么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英语之间的差别。这昭告天下,没有什么文字是不能改的!这是在汉字改变的当口,传入日本的。输入汉字的同时输入了汉字改变基因。
第二,日本的中国文化汉唐传入,兴盛于唐朝,从汉字传入日本,到了唐朝,汉字发生了巨大的简化。这个简化分两个方面,一是官方的简化,二是民间的简化。
秦汉的汉字与唐朝的汉字已经有官方认可的简化,一千年了简化点很正常,而民间随着日用增加,汉字从占卜祭祀记事的初始用途,成为了社会日常交流工具,汉字在民间简化得更快更多,日本1946年公布的1850个简化汉字,其中发生在唐朝已经民间简化的字被录入的至少一半,那不是日本政府新近搞出来的,而是几百年前已经在民间流行的简化字,唐朝和宋朝民间流行的简化字,是日本1946,中国1964简化字的主要来源。中日两国简化字差不多,不是因为日本先简化中国后简化,而是都取自于古人的已有简化字库。
还是有个别的差异,因为是民间版本,有些字的简化也有相近的几个,这很正常,比如国字的简化,里面是玉还是王?其实这两种都是古人的简化,民间用王的更多,这时候简化字不是创造简化字,而是取舍古代民间的同字多简化问题,当然,国里面是王,这不有点人人为王吗?那还得了?假如再晚两年到1966年公布简化字,国字里面肯定是王。从美感来说,符合汉字美化逻辑来说,里面是王更美更古一些的感觉。郭沫若这种大才的人不多。
国的繁体字是由外围的方框和里面的“或”字组成,“或”字又由“戈”、“口”、“一”三个字组成。所以繁体国字是个典型的象形文字。方框代表国家界线,戈字表示军队武力,口字表示人口人民,一字表示土地。国的繁体意思就是,在边界内,军队用武力保护人民和土地。大家就明白该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繁体字也是历经几次改革而成,初用象形绘图文字,结构随意性强,表达不精准,而后铭文,而后周朝末各国行成了基于铭文演化出来不同文字,秦统一后用小篆,美感十足书写复杂。
而后行楷草陆续登场。翻看文字进化史,文字的演变一直没有中断,历史现在使用很多简体字也是古已有之,是古人为了书写方便以寥寥数笔代之,并约定俗成。所以,文字的演变有两大特点,一简化书写,二推陈出新丰富表达,所以改革文字是必然。有人提出简体字没有了繁体象形字表意那么形象,那么请问诸位,我们是否要倒退回甲骨文时代岂不是更形象,更接近古人!我其实对繁体字颇有好感只是如果作为书写确实不利于社会进步,当然繁体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还是必不可少!
1956年的简化字方案是参考了历代书谱并结合了通用性应该是很成功的一个方案。简繁之变对于字义而言是有损失的但对文字达意来说又是有意义的。用繁体有时不需要过多关注上下文但简体字在理解时就有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词汇组合,特别是对于只流行用繁体字的地区来说在读的过程中就需要适应。文字简化对于提高全民文化交流是有益的。至于繁体是体现文字本源的也会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承。
国的本意,指这个“口”或大或小,久合必分,久分必合。可见,简化字已失去原来是书写的本意。中国文字的高明之处在于有两套存在的方式,一套是文言文,语法规则保持数千年基本不变,学会这套规则,就可以阅读历史;另一套是白话文,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但缺点是隔代就看不懂了。
简体字不仅仅是从解放后开始的,也不是民国开始的,查查看,你就会在唐朝甚至隋朝发现简体字。虽然当时的简体字不能作为正式场合使用,但中国人一直在改变这自己的文字,简化字体。直到清末民初正式进行简体改革,改革并不顺利,解放后再次进行改革,并创造了拼音,这算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字体改革。
驳斥“文字发展是一直简化的”谬论:文字在发展过程不断通过增加笔画、偏旁实现类化,增加表意的明确性,人为地简化汉字、复用古字是一种倒退的行为,必然导致表意混乱。汉字从小篆到隶书再到今日通行文字发展的过程中,简化的书写形式,而笔画数却是趋于增加。因此汉字笔画简化不符合文字的一般发展规律。
其实你可以不用简体字。语言除了文字还有语句、语境、语气等,单从某个方面去钻牛角尖,最终都是死胡同。一套文字是否科学,关键在于是推动还是阻碍了社会经济和科教文化的发展。实践证明,汉字简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不存交流障碍,更不存在阻碍发展的问题。所谓的汉字简化是败笔的论调,完全就是一些顽固、迂腐而又自恃才高的所谓知识分子“找茬”似的荒谬论调罢了。
汉字,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字体之一。有人说,汉字像是艺术品,一笔一划,一撇一捺,构成一种特别的审美格调。汉字,东方的艺术魅力,对西方人来说,汉字是高深莫测,难以捉摸的。
不过,在亚洲的许多国家,对汉字却是青睐有加。比如越南人仿照我国的汉字,创造出了喃字。
比如数千年前,日本就曾一直使用和借用中国的汉字。早在唐朝时,日本使者、留学生来华访问学习,将汉字带了回去。如现今日本的片假名、字母等就折射了中国草书汉字的身影。如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还有在借用中国古书汉字。
几千年来,许多文明古国的文字都已经走向了衰败、灭亡,而中国的汉字一直经久不衰。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汉字的强大生命力。当然,长期以来,中国汉字也在不断地进行简化改革,从而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比如元朝时期,“刘”字在民间被简化成了“刘”。到了二十世纪,清末民初,国内出现了较为强烈的呼吁汉字简化改革呼声。如胡适、陈光尧等人皆是简化汉字的倡导者和拥护者。
客观上说,汉字的简化改革,大大提高了文字的实用性,毕竟旧时代的许多中国古汉字,笔画较多,不仅难学难记,还难写,费时费力。
而在这方面,日本的汉字改革其实做得要比中国好,因为日本对汉字进行简化,早于中国。
一、日本对汉字的改革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日本,和中国一样,长期使用与中国相同的繁体字。之后,由于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差异等原因,日本对汉字进行了简化改革。
1946年,日本正式推出简体字,内阁训令发布的《当用汉字表》,收有1850个汉字,其中就有131个是略字(简体字)。到了1981年时,再次发布的常用汉字表中,收录了近2000个汉字,其中略字(简体字)的数量就达200多个,占字表的12%。
对此,当时,我国的郭沫若先生就曾撰文表示,鉴于日本文字改革的领先,呼吁中国也重视起来,借鉴日本的经验。
之后,我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字改革,但是在汉字简化方面,中日两国的简化字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比如“国”字简化,就存在差异性。
二、中日“国”字简化之差异
要说到“国”字的简化,清朝时期,出现了一个太平天国。在那期间,太平天国政府印发的公告、书籍出现不少民间流传的简化字。当时,太平天国的“国”字,就被写成了“口”+“王”的“囯”。大概意思就是城里住着一个帝王,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首个以官方为主导的,汉字简化运动。
而在日本,则将“国”字简化成了“口”+“玉”的“国”,而不是“口”+“王”的“囯”。后来,这个“囯”字传到了中国,并被一直沿用着。所以,严格来说,不是日本要把汉字“国”也简化为“国”,而是它本来就如此。
三、如何看待简体字
关于汉字的繁与简改革,一直是个争议性话题。
众所周知,汉字的源头属于记事图画,为“六书”也,即:“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透过繁体字,我们大体能够窥视到当初造字时的某些意境和内涵。
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繁体字本身带有其独特的文字属性,将其简化之后,我们的后代,就很容易忘记了传统的文化。再者,繁体字有非常好的艺术鉴赏价值,删繁就简就失去了这些价值。
的确,某些人所言的也确实是有理。不过,时代在不断发展,文字也在不断简化改革,对汉字的数目、笔画等进行精简,其实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因为文字作为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它本应该以实用性为主。繁体字,笔画多,难写又难记,耗时耗力,对大众来说,确实不太“友好”。对繁体字进行简化,更加符合现代文字书写的需求。
总的来说,文字是活的,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宽容的态度来看待文字的改革。
参考:韩飞编,文化知识大博览 语言文字,远方出版社
是中国把汉字“国”也简化为“国”才对。日本简化汉字比中国还早,中国简化的时候有不少借鉴。简化汉字是加快推广汉字的一个有效方法,为扫盲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人认为简化汉字会丢失传统,实际上有什么传统不传统的呢?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开始,不就只是一种规定而已吗?又怎么分得清什么样的字有传统呢?而由繁到简是语言文字的必然发展趋势!我是二简字的拥护者,我认为汉字简化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汉字,只要还以汉字存在,它就是有灵魂的,有传统的。只要不走上拉丁化的极端,那就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日本的很多文化主要来源于我国,繁体字太过繁琐,不便于书写,而简体字相对于简单,便于书写,也利于文化的传承。
好写,好读。我觉得日本的简化也是为了把文字变得更简单,更容易写,同步国际。简体字更清晰明了,更符合现代人的习惯。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为什么日本要把汉字“国”也简化为“国”?
简化字最大的问题是把原本不相干的字简化成同一个字了。 有些繁体字进行简化是对的,因为繁体字笔画太多,给书写造成了一些不便。但是简化过程中有一些败笔是应该纠正的,比如把本来不相干的两个繁体字简化为用同一个简体字,比如头发的发和发财的发,这两个发意思完全不一样,却简化为同一个发字,这是完全错误的。
为什么日本要把汉字“国”也简化为“国”?
简化字的选择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例如,“国”字内部的“玉”与“王”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国君,而非国人。这一变化可能反映了社会对君主制度的重视。日本文化的形成受到中国秦汉文化的影响,徐福东渡日本时带去了汉字。汉字简化并非始于日本,而是随着文化的传播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发生。唐朝和宋朝的...
为什么日本要把汉字“国”也简化为“国”?
国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成员,自汉朝以来,未曾改变。国外相关学者的中文造诣,不在中原人士之下。国外把国简化为国,正是传承并发扬儒家文明的重大体现。国,由方框和或组成。在秦以后,方框象征疆域,方框里面由口一戈组成,口指人口,一指统一,戈指军事。疆域、人口、军事、统一,四大要素,汇聚于一字,...
日本为什么也会把汉子“国”,简化为“国”?
因为日本在进行汉字修改令的时候也准备将汉字简体化。经过日本的各界文字学家的讨论才将繁体的国改为口和玉的组合。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简体化的国字是借鉴了日本的国字。一、汉字的由来关于汉字的发明有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汉字被仓颉发明后,天地鬼神为之哭泣,因为天与地之间的秘密都被仓颉给泄露出去了。但...
日语汉字中的“国”字为什么和汉语简化字中的国字一样?
。而无独有偶,中国政府也在1956年颁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其中“国”字和日本的简化方法相同,也是将“国”字从“口+或”简化为“口+玉”。因此目前中日两国的“国”字相同。中日两国的简化方式有相同也有不同,比如“广”字,繁体字为“广+黄”,中国简化为“广”,而日本简化为“広”。
日本为什么要简化字?
日本先有民族语言,而无本国文字。后来借用汉字的音和形创造了表音文字――假名。片假名仿自楷书,比如ア、イ、ウ、エ、オ。平假名仿自于草书,比如か、き、く、け、こ。1946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当用汉字表”中收录汉字1850个,但是日语汉字的实际使用数量却不仅仅是这些,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词典》...
日本为什么想废除汉字?最后日本成功了吗?
1. 日本曾在某个历史时期尝试废除汉字。这一尝试发生在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期间,当时中国的国力相对衰弱,汉文化受到了质疑,因此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始考虑放弃汉字,转而采用新的文字系统。2. 尽管如此,越南和韩国等国家最终成功废除了汉字,但日本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摆脱汉字的影响。日本在尝试...
日本、韩国为何要废除汉字呢?
1. 日本和韩国曾经使用汉字作为书写系统的一部分,因为汉字在古代东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 汉字的使用加速了古代中国文化在日本和韩国的传播和传承。例如,日本的许多经典文献是用中文书写的。3. 汉字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之一,被认为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文字资料的主要形式,包括龟甲、兽骨、...
为什么日本写中国的“国”字不用繁体字
有简化;有的字日本简化了,我国没有简化。有的字两国虽都简化了,但简化的却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 们的区别。写日语时,一定要写日语汉字,不能写中文的简化汉字。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一些汉字作为使用的范围,共有1850个,这叫做“当用汉 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
为什么日本文字的汉字很多是简体字?像“国、党”,是他们借鉴了我们的简...
日文本是根据汉字创造出的。1956年文字改革后简体字也流入日语里。日本汉字也随之简体化。这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