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是史实吗?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和史书上的不同

作者&投稿:戚柯 2025-05-21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有什么区别

三国志是编年体史书,三国演义是小说,但不是普通的小说,是经典名著。人们都是先知三国演义后知三国志的。演艺里当然文学成分会比较重,而不侧重史实了。然而并不能因此认为三国演义里都是虚构的,三国志都是真实的史实。演艺里的事迹很多源于民间传说,这些事迹通常未被记载于史书上,然而并不能因此断定其完全虚构的,一种奇妙的现象是,很多民间传说甚至神话故事往往在新的考古或者研究发现中找到事实依据。像三国志,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主要参考依据,作者陈寿是否像太史公那样做了详尽的考察取证,做到公正客观,未必如此吧。

“三顾茅庐”是我国历史上口口相传明君贤臣间良性互动的经典故事,史书、小说、戏曲、诗词中都能觅到踪迹,可以说已经深深植耕于中华文明深处。
但这样一个故事真实性如何,在历史上却还有一翻争论。

历史上有关三顾茅庐的主流记载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用了足足两个章回的篇幅(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回),将刘备如何礼贤下士、,三次到南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全过程,进行了非常精彩生动的叙述,使得“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诵。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演义,不是正史,有关“三顾茅庐”的正史出处主要有:
1、诸葛亮的《出师表》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出师表》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2、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3、陈寿编的《诸葛亮集》序表
《进诸葛亮集表》记载:"时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4、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中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其中《出师表》是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讨伐时,呈给后主刘禅的的奏章,收录于《三国志》和《诸葛亮集》中,这正是“三顾茅庐“最原始的出处。司马光《资治通鉴》引用了上述观点。

二、历史上“三顾茅庐“另一个版本然而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引用了《魏略》和《九州春秋》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却是另一个版本: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裴松之在注里将以上记述,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的有关记述进放在一起行对比。
如果按《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应该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这和我们通常的认知差别就有点大了,估计多少会让我们这些崇拜诸葛亮的三国迷们有些坐不住了。
不是说好了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的吧?


三、”三顾茅庐“真实经过有关考证《出师表》没证据说是伪作,《三国志》是正史,《魏略》和《九州春秋》也是正史,正史和正史打架,这就让我们后人不知道该去帮谁了。
但如果综合有关记载,仔细分析,合理推断应该是有些线索可考的。
首先,《三国演义》的记述原于《三国志》,只不过对整个”三顾茅庐“的过程写得太艺术化,太过夸张,这也是作者为了突显诸葛亮的才学过人,智慧超凡,刘备的宽厚仁德,求贤若渴,塑造一对明君贤相的佳话。所以我们只作文学作品欣赏便可。
其次,在《出师表》里明白地写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如果不是真实发生的事,诸葛亮不会也不敢这么写。因为在古代君臣之间等级森严,作为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应该是件非常严肃慎重的事,特别是诸葛亮这个一个注意自己声名的人,

常说《三国演义》虚实七三,但《演义》的确令后世陶醉三国历史。既然不少故事情节有虚实,后世都会拆解一留,就好像「三顾草庐」那一段,当时拥有势力且年龄更大的刘备,不辞劳苦求见一个年纪轻轻的孔明,不由惹人怀疑。当然,我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用人唯才的印象深刻,唐朝诗人杜甫《蜀相》一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更为这件事定了基调,那事实上,诸葛亮出山真的因为刘备三顾茅庐吗?

「三顾茅庐」说法,出自诸葛亮向蜀后主刘禅上的《前出师表》,表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后来晋朝陈寿撰写《三国志》采信这说法:「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到了宋代司马光着《资治通鉴》时,更全文引用《三国志》的说法。到了明朝罗贯中编写《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就演绎成波澜起伏、感人至深的情节,深入民心。

从以上记载来分析,在「三顾茅庐」前,刘备和孔明应该不相识。可是,一直以来都有另一说法,令故事显得更扑朔迷离。我们从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当写到「三顾茅庐」后,注引了魏国人魏郎中鱼豢私撰的《魏略》,说明当时刘备屯军于樊城,诸葛亮知道,曹操平定河北后就会进攻荆州,而当时荆州牧刘表,生性犹豫不决,且不懂军事,诸葛亮只好北行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并非故交,又因其年轻,便将他和诸生一样对待。

刘备与诸生集会完毕,众宾客都离去了,诸葛亮独自留下,这时有空的刘备不问他想说什么,有编织习惯的刘备,就自顾自地编织起来。此时,诸葛亮便利用「结毦」进言:「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孔明与刘备纵论抵抗曹军大计,以「今荆州非少人也,而着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今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作结,刘备于是听从其计,部队逐渐壮大。

从引述鱼豢《魏略》的:「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岛春秋》所言亦如之。」这一记载可推断,诸葛亮不是由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而是「毛遂自荐」找上门,也有其他记载如是。这一说法,似乎让「三顾茅庐」成了案中之案。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释中,其实还有另一段话:「臣松之以为亮表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也就是裴松之认为,根据诸葛亮《出师表》所说,应该不是诸葛亮先去拜访刘备。虽然听说了有另外说法,但彼此说法也各不相同,实在令人感到奇怪。这也令裴松之迷惑不解,但为何不同朝代的史学家,在撰写这段历史时,都采信「三顾茅庐」说法?

有历史爱好者,从诸葛亮一生严谨性格来分析,他不可能在大部分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还健在时,无中生有编造出「三顾茅庐」的故事,与诸葛亮品格不相符。另一方面,诸葛亮在草庐中,为刘备作了「隆中对策」,成为蜀国的十多年的发展蓝图,由无立锥之地,终于占据荆益,站稳住脚,与曹、孙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加上历朝历代将《三国志》作为正史,《三国志》大于《魏略》,加上《魏略》提出的说法,只有裴松之注引,这书也早已亡佚,真假无法考证。所以严谨的历代史家,都采信《三国志》「三顾茅庐」的说法。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顾茅庐是史记里的故事吗?
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伙同义弟关羽和张飞三次到隆中请诸葛孔明出山,其中两次未果,第三次孔明被刘备的真情和雄才大志感动,答应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此故事不是来自史记,而是来自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有些史学家认为“三顾茅庐”是虚构的故事,你怎么看?
三顾茅庐,确实有虚构的成分。因为,按照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在来到荆州后,偶尔听说有个号称“卧龙”的人非常厉害,于是就亲自带着张飞和关羽,前后三次拜访,终于将诸葛亮请下山来辅佐自己,由此成就一段千古佳话。但其实呢,刘备在公元201年就已来到荆州,直到公元207年,他才去拜访诸葛亮...

三顾茅庐是弥天大谎,为何说诸葛亮竟然是毛遂自荐?
不过现在却有人说,三顾茅庐其实是一场“弥天大谎”,在历史中并不存在,说诸葛亮毛遂自荐才是历史真相。是这样吗?“三顾茅庐”确实就是历史事实,并不是什么“弥天大谎”。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只需要翻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就能查阅到真相如何了。三国志是这样记载...

三顾茅庐为何会有多种说法?出师表是真实存在的吗?
《魏略》则记载,非但不是刘备去请诸葛亮,反而是诸葛亮主动找到刘备,方才投效在他麾下。这么看来,“三顾茅庐”,难不成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编造出来的故事,给他的偶像诸葛亮脸上贴金吗?当然不是了。正统史料,不论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还是《资治通鉴》,亦或是《后汉书》,都把...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故事是真实的?
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2、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

著名的三顾茅庐,究竟在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呢?
“三顾茅庐”这个历史典故在中国已经千古流传,至今已经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三顾茅庐的故事,源自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作者罗贯中用了大幅篇章刻画了刘备礼贤下士,广纳贤才的仁君风范和诸葛亮雄才大略,韬光养晦的卧龙形象。“三顾茅庐”描述了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不畏严寒,三顾茅庐去请...

三顾茅庐是不是历史故事
三顾茅庐是历史故事,但三是泛指,多次的意思。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解析三国历史上真的有三顾茅庐的事情吗
正是因为当时的背景以及刘备的虚心,这才使得孔明助得刘备取得一席之地,终成三国之势。现今仍有不少后人仍在继续研究三顾茅庐发生时的背景,也是因为有环境造就人和决策这一说法。对于很多事我们都感到怀疑,拿《三国演义》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三顾茅庐”来说吧,很多人都觉得诸葛亮在被刘备重用之前...

揭秘历史上三顾茅庐是真的吗
关于这一说法有些人确信无疑,他们觉得魏略之类的史书态度更严谨,史料更丰富所以对于三顾茅庐的真假问题到现在为止都是文人学士们争论的问题,也将是往后人们研究《三国演义》的重点所在。三顾茅庐时刘备多大:忘年之交的意思是指年纪有一定差距的人称为了好朋友,好知己。历史上有过不少忘年之交的记载,...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真是假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