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全都是两个字的人名? 为什么三国时期,人名普遍都是两个字

作者&投稿:程宰 2025-05-22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人名都是2个字?·

两个原因:一是避讳礼制,二是“王莽改制”。


《三国演义》的出场人物,有人做过统计分类,其中有名有姓者共1092人,有姓无名者40人,无名无姓,但在书中有活动和涉及具体情节者27人。

有几个人物出场不多,姓名不全,却容易记住。一是有名无姓的貂蝉,按杂剧里貂蝉的表白,她原是山西忻州木耳村人,姓任,父亲任昂,自己小名唤作红昌。汉灵帝选拔为宫女,职掌貂蝉冠,因而得名貂蝉。二是有姓无名的大乔、小乔,东吴的这对美女,没见有人提起她们叫什么。三是无名无姓只有个官衔:督邮,他说刘备“诈称皇亲”,想索取贿赂,没想到挨了张飞的一顿臭揍。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姓氏(包括10种复姓)共220种。张姓最多,有71人;刘姓次之,61人;王姓再次之,48人。孙、李、曹、陈、杨、韩、赵,均在20人以上。有的姓氏很生僻。

“三国”人物绝大多数是单名,取双名的印象中只有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三国时期,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清一色的都用单名,这种现象与两点有关。一是避讳礼制。先秦的《礼记·曲礼》规定“二名不偏讳”,意思是说:如果两字为名,只讳言其一字,另一字可不讳。随着避讳制度的渐趋严密,“二字不偏讳”也成非礼了,不如“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二是“王莽改制”。西汉末年,王莽上台之后,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均不得买卖;还曾屡改币制,更改官制,改了官名改地名,改了地名改人名,他下达了禁止使用二字名字的法令。

《汉书·王莽传》载:“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这则史料告诉我们,王莽做了皇帝后,派遣使者携带金银财宝送给匈奴的单于。单于回复说:听说中国取消二字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现在改名为知,以服从“圣制”。

王莽取消双名而主用单名的制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后来东汉、三国等朝代取单名之风达300余年之久。王莽的长孙王宗本名叫王会宗,此人觊觎祖父大位,事败自杀,王莽在宣布对他的处理时还不忘名字的事,指定恢复他的原名,用双名表示惩罚。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三国时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知道了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么时代的,也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司母戊鼎”是我国最著名的青铜器,其中的“戊”就是商代的一个人名。商周两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为人名。商汤王之后的商王有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辅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后来的庖丁,秦国名将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为名。天干、地支,其实就是现在的数字,跟一二三四一个意思。

春秋战国人,姓名中间常加一个“不”字,如任不齐、韩不信、申不害、陈不古、吕不韦、萧不疑等,这个习惯一直沿续到东汉,那时更有直不疑、高不识、公上不害等。这里的“不”只是发声词,并没有实在意义。春秋时还有个习惯,有姓名之间加“之”,如介之推、烛之武、孟之反。春秋战国之前,取名很随意,常常是指物为名,孔丘、颜回、孔鲤、司马牛、李耳、墨翟,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见到了什么,就以什么取名。

汉代人名非常重视排行字,名或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长”、“次”等字。汉代人的字中还多用“子”,如,司马迁字子长,苏武字子卿,赵云字子龙,韩安国字子长。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一文中论及,时人以瞿昙、悉达、菩提、菩萨、罗汉、弥陀等佛教人名或术语直接用于人名的就达36种之多,而用与佛教有关的一个字如“佛、僧、昙、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南北史表》载,当时,“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仅次于“之”字。这时候,字常是名加一个字组成的,如,谢安字安石,杨秉字秉节,范宣字宣子,颜延之字延年,侯景字万景。名中带“之”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裴松之、顾恺之、刘牢之。

魏晋南北朝还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北方十六国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所建。北魏时,鲜卑族的孝文帝拓跋曾下令鲜卑人改汉姓,并首先将自己的姓“拓跋”改为“元”。一共有144个鲜卑姓改为汉姓。改贺葛为葛,是类为高,去斤为艾,屈突为屈,独孤浑为杜等。鲜卑人宇文觉建立北周后,又令所有改为汉姓的鲜卑人恢复原姓,并以鲜卑姓赐汉族功臣。于是,出现了一批新姓,如长孙、宇文、徒河、普六如、大野等。

唐代人名更多地承接了南北朝的习惯用法,自身的突出特点是喜欢用排行称呼,在唐诗标题中就能见到:元二、卫八处士、张十八员外、刘十九、丘二十二员外,公孙大娘、黄四娘。因古人是大家族一起排行,就有了“李二十五”、“赵三十二”。唐代人名中“己”、“予”、“彦”,也比以前多了起来。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异族外邦争相来朝。如李白之父来自西域,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但他们全用的是汉族姓。许多外族人姓了“李”,有的是自己想沾皇帝的光,有的是皇帝赐给的。

唐人和宋人不但喜爱用排行称呼,民间取名也常用数字,如一个人名“四六”,原来是出生时,父亲24岁,母亲22岁,加在一起是46。如果娘23,爹25,生下孩子就叫“四八”。从宋代开始,双字超过了单字名,以后双字名越来越多。

辽、金、元是少数民族政权,这是我国命名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一是,名中多用“哥”、“奴”等字;二是许多人有两种语言的名,如,辽太祖,一名阿骨打,又有汉名;金代的兀术,又名宗弼;金世宗名哈喇,又名。同时,也有一些汉族人取了少数民族名。

大都是无名之辈
1、曹安民:曹操之侄,在宛城之战被杀;

2、单子春:魏国琅牙太守,曾誉年轻时的管轲为“神童”;

3、辛宪英:辛毗之女;

4、尹大目:魏国殿中校尉,曹爽亲信;

5、傅士仁:关羽部将,投降东吴;

6、郭攸之:蜀汉大臣,“贞亮死节之臣”;

7、黄承彦:诸葛亮岳父;

8、刘元起:刘备之叔,曾资助青年刘备;

9、刘德然:刘元起之子;

10、裴元绍:欲夺赵云战马被杀;

11、孙尚香:刘备夫人;

12、程远志:黄巾军将领,被关羽所杀;

13、韩吕子:袁绍部将,在乌巢被杀;

14、胡车儿:张绣部将,偷走了典韦的双戟;

15、胡赤儿:董卓女婿牛辅的心腹,杀死牛辅投吕布反被杀;

16、蒋义渠:袁绍部将;

17、李春香:黄奎之妾,黄与马腾定下诛曹之计,被她出卖,反为曹所斩;

18、刘子扬:鲁肃同乡;

19、娄子伯:隐士,曾教曹操筑城之法;

20、吕伯奢:曹操之父旧交,为操所杀;

21、吕威璜:袁绍部将,在乌巢被杀;

22、马日(石+单,音低):东汉大臣,王允欲杀蔡邕,他曾劝阻;

23、马元义:黄巾军组织者之一,因叛徒出卖被杀;

24、秦庆童:董承家奴,向曹操告密;

25、眭元进:袁绍部将,在乌巢被杀;

26、王子服:东汉大臣,与董承密谋诛曹被杀;

27、卫仲道:蔡文姬前夫,早卒;

28、吴子兰:东汉大臣,与董承密谋诛曹被杀;

29、武安国:孔融部将,为吕布所伤;

30、邢道荣:刘度部将,被赵云所杀;

31、严白虎:盘踞江东,为孙策所败;

32、杨大将:袁术亲信;

33、张世平:商人,曾资助刘、关、张;

34、庞山民:庞德公之子,《三国演义》误为庞德公字山民。

以上这些人里肯定有不少的双名其实是字,但无法查证,还有三个拿不准的:

1、濮阳兴:吴国大臣,因为劝谏孙皓被杀,这个可能是复姓;

2、崔州平:隐士,估计是字;

3、庞德公:隐士,估计是尊称。

4、士孙瑞:东汉大臣,与王允合谋诛董,应该也是复姓;

此外,石广元名韬,孟公威名建,肯定不在其列,崔州平的名字查不出来。乌桓触其实是袁绍部将焦触,《三国演义》中误与地名相连。

还有几个少数民族的,都不能算,不过我把名字为三字的列在后面:

董荼那、沙摩柯、兀突骨、彻里吉、轲比能、阿会喃

这是古人姓名结构和对人的称呼,古人名字=姓+名+字+号 组成, 一般是姓和其他几个组合,要么直接称呼 字 或者号,比如,诸葛亮要么叫诸葛孔明,或者直接叫孔明,因为一般书里称呼都是姓+名,所以是两个字,但不代表名字只有两个字.

古代人少是一个原因,你想人少,汉字多,两个字的人名都不重复,还有就是古人有字号,孟德,玄德,孔明,云长。另外就是籍贯,颖川XX,陈留XX,这都是区别有的同名同姓的人。

因为当时的皇帝是两个字的名字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所以人名也以单字为主.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为什么名字大都只有两个字
虽然名是两个字,还有字也是两个字,就是四个字了:诸葛亮,字孔明,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赵云,字子龙,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名基本上就两个字
并不是因为“名贱”而是出身低,也就是说出身不是士人。而且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当时来讲,“士人”就是风向标,所以导致平民也经常取一个字的名,为的就是一个美好的希望或者愿望(希望将来能成为“士人”。)(2)三国时期三个字的名还是有的,其中《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较多,...

三国人物为什么都有2个名字,如赵云,赵子龙
到了三国时期也沿用了这一习惯,三国演义中你可以看到,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字的名字,特别一点的如诸葛亮,他是复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一般说来,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都有字,字可以单独称呼,所以一般来说至少是两个字。字也可以连着姓氏称呼,这就是为什么有,张飞张翼德,曹操曹孟德,……如你所...

为何三国里的人物,其名都为单个字的?
因为在三国之前曾经有过一个残害百姓的宦官奸臣,他祸国殃民,令百姓和皇帝深恶痛绝,而且他的名字就是两个字的,所以,在处死他后,全国几乎都没有名字为两个字的了。《三国演义》出自他之后,因此里面人物的名字都是单字。

为什么三国人物绝大多数是姓加名两个字?
展开全部 百度知道 > 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相关问题• 为什么三国中的人物名字几乎都是两个字,诸如 张飞,赵... • 为什么三国那个时候人的名都只有一字呢? • 为什么三国里面的人名绝大多数都是单字? •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人物的名字绝大多数都是单名的? • NOVIDIA GeForce4 MX 440显卡有办法玩...

为什么《三国》里面的人姓名都是一个字的呢?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三国演义大家都是耳熟能详,里面的人物大家也都知道,比如刘备,曹操,关羽,董卓等等许多人都是妇孺皆知的,但是不知道读者朋友注意到了没有,三国人名字绝大多数都是两个字,鲜有三个字的,...

三国中的人物有没有名字是两个字的人?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著名小说,其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刻画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至今仍为后人所熟知和喜爱。读者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可能会发现,书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那么,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三国演义》是立足于正史所编写的,所以其中的人物大多也都是真实...

刘备 曹操 孙权 为何三国时期名字都是单字?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都很喜欢看,加上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和我一样发现一个问题。三国人物傍边除了“诸葛亮”“司马懿”复姓以外,姓名都是两个字,也就是单名 为什么其时的人都是单名呢?这个要追寻到西汉末年时期了,有一位叫王莽的历史人物,他是一...

三国时期刘备、 曹操 、孙权的名字为何都是单字?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都很喜欢看,加上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发现一个问题。三国人物当中除了“诸葛亮”“司马懿”复姓以外,名字都是两个字,也就是单名 为什么当时的人都是单名呢?这个要追踪到西汉末年时期了,有一位叫王莽的历史人物,他是一...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人全部都是单名啊???
第二原因是“王莽改制”,西汉灭亡时期,王莽上台后,来了个全面大改制,改地名、改官名和改人名,更是规定禁止名两个字的法令。谁也不敢跟国家法律作对啊。这个单字制度直接影响到东汉和三国以后长达三百年之久。所以说三国时期里人物起名字都是单字是有历史背景的。起名字也是紧随着时代发展的,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