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县的历史沿革 南阳镇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望昏 2025-05-13
临江镇的沿革

1949年设兴贤、同济、灵西、灵东等乡,后合并置临江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38.3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辖临北、天南、召明、汲西、坚平、立周、陈东、北阳、元中、其祥、介云、灵江、怀义、东圩、阳应、普明、玉丰、灵西、江校、悦兴、灵东、稻香、元菊、普济、灵海、海桥、普西、元南、希圣29个行政村和灵甸街1个居委会。?年撤乡设镇。2012年末,撤销三厂镇、临江镇,以八匡河为界,分别设立三厂街道、新的临江镇;将原三厂镇的丁陆、汤西、鹤丰、新丰、刘洪、为民、丰顺7个行政村及大新街居委会和原临江镇合并,设立新的临江镇。【2011年代码及城乡分类】海门市临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辖1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320684414:~001 123灵甸街居委会 ~200 123坚平村 ~201 123介云村 ~202 123江校村 ~203 123稻香村 ~204 123灵江村 ~205 123立周村 ~206 123元菊村 ~207 123希圣村 ~208 123普明村 ~209 123阳应村 ~400 123海门市青龙化工园区 ~401 123海门市临甸港化工园区原【汤家乡】〖沿革〗1949年设平港、鹤丰、民友、友洪等乡,1957年并为汤家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大新公社,1983年改汤家乡。1996年,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汤西、洪桥、安北、民友、闸北、新通、新胜、宏丰、云丰、元祥、中兴、友洪、丁陆、鹤丰、元明、永顺、崇海、刘洪、东平、李朱、泰东、友相、泰西23个行政村。?年撤销汤家乡并入三厂镇。

从1913年建校伊始,上杭二中先后经历了八次易名、四度搬迁,可以说历尽风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杭县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这种频繁的变化让二中人磨练出“自强不息,艰苦朴素”的精神,传承了“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培育出“勤、严,实”的教风,树立了“创建具有二十一世纪时代气息的新二中”的宏伟目标。历史沿革☆“上杭县立中学”时期:(1913—1933)上杭二中的前身是“上杭县立中学”,创办于1913年4月2日(民国二年)开学上课,学制为四年。由当时省议会议员丘复(字荷公,本县兰溪镇人)在福州邀集旅省杭籍人士相商,倡议创办“上杭县立中学”,并推举留日师范毕业生葛调鼎(字筱汀,上杭县临江镇人)和省优级师范毕业生丘鸿猷(字赞候,上杭县中都乡人)于当年秋回杭敦请并协助地方当局筹办。上杭县立中学初以明伦堂(今县法院址),儒学署(县文化馆内)为校舍。首任校长傅赍弼(字丹初,本县蛟洋乡人,时为县议事会议员)。翌年于琴岗书院遗址(琴冈书院,原为儒生讲习之所,于清光绪末年毁于火,原址在今县实验小学内)筹建校舍。1923年继任校长丘嘉谟(字显丞,上杭县临江镇人)组织师生和社会人士集资,购得西大街培书巷西侧原丁锦堂(上杭县临江镇人,清同治武科状元)“状元别墅”之一大院。经理清产权并修缮后于1926年迁入使用,并奉令改四年制为高初中各三年制。1932年初,西大街校舍被驻军占用,学校迁至阳明别业(“阳明别业”为城乡儒生崇敬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而集资建造,用以讲读,原址在今县城人民路光荣院内)上课。☆“上杭县简易乡村师范”时期:(1934—1942)1934年,为革新广大农村,培养师资需要,将上杭县立中学改办为“上杭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原有初中部 3个班学生附设于“简师”。1935年,校址迁至南岗的“南泉寺”(俗称“上南塔寺”,即今上杭二中学生公寓楼地址,原寺前古树罗汉松现存),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清幽、静雅的“修炼”环境。1937年后,因经费困难学校停办,未毕业学生转往龙岩师范、连城师范就读。☆恢复“上杭县立中学”时期:(1942—1951.5)1942年因地方人士以县内小学生数增加,要求升学者众多,为便利地方人才培养,强烈请求恢复“上杭县立中学”。当时的县长,县立中学校友练文澜据情呈报,经省厅核准批文,恢复了原“上杭县立中学”,并将其原有校产(在城店房及在乡田亩)拨还管理收益,定址于南泉古刹,自此延续至今。☆“福建省上杭初级中学”时期:(1951.5—1953.6)1949年8月,上杭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上杭县立中学”。1951年5月,龙岩专署通知,改名为“福建省上杭初级中学”,有9个班,学生314人,教师30余人。☆“福建省上杭县第二中学”时期:(1953.6—1955)1956年6月,又一改名为“福建省上杭县第二中学”。☆“上杭抗大中学”时期:(1967—1970)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一些领导、教师挨斗,学生成天写大字报,揭批“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正常教学无法进行,嗣后,又外出串联“闹革命”,课桌、图书、教具被毁坏,学校停止招生。是年冬,“上杭二中改”名为“抗大中学”。1970年,学校“复课闹革命”,恢复了上文化课。☆“上杭县城郊中学”时期:(1971—1980.2)1971年,本校又更名为“上杭县城郊中学”,由学校“革命委员会”管理。同年1月,上杭二中开始了高中招生,正式成为完全中学。彼时的“上杭县城郊中学”非今天上杭县第五中学的前身。今天上杭五中的前身建于1982年,校址位于上杭接官亭。1973年,在错误路线的干扰下,学校进行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1974年开始抛弃了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学朝农”,实行“开门办学”,改而开设“农田水利测量”、“渠道测量”、“道路测量”,“农村财会”等以“走出去”为主的课程,一时影响很大。这段时期毕业的学生,文化科学知识学得少,致使他们在1977年冬恢复高考后参加高考成绩低,鲜有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上杭县第二中学”时期(1981.2— )1980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调整学校布局。翌年2月,“城郊中学”复名为“上杭第二中学”,归县直接管理并确定为县重点中学,同时另办一所“城郊中学”。此后,随着上杭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历任校长陈旧布新,校园环境大为改观,社会声誉逐步提高。1982年,1985年,1989年连续三次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特别是近年,在上级党政的关心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上杭二中逐步进入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顺利通过了省三级达标验收,2004年成功晋级省二中达标中学,2009年终于晋升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实现了10年三级跳的伟大目标。2011年,上杭二中已发展成为拥有57个教学班,学生近三千人,教职工230人的独立高中。

据《上杭地方志》有载,769年(唐大历四年),析龙岩湖雷下堡设场,因场形象木排浮在水上,寓《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之义,称上杭场。994年(宋淳化五年),升场为县,沿用场名,称上杭县,隶汀州。县治初设于秇梓堡(今永定县高陂乡北山),曾先后迁至鳖沙(今白砂乡碧沙坑)、语口市(旧县全坊渡口)、钟寮,最后于1168年(宋乾道四年)迁至郭坊(今临江镇),因其地“有三冈,为川字崩洪”,故亦称杭川。元初为世祖忽必烈之女鲁国公主食邑。明成化至清康熙年间,为巡漳南道、分守江漳道驻地。清为汀州府辖县。1913年(民国2年),为汀漳道辖县;1926年(民国15年),废除路道制,上杭县直属福建省。1934年(民国23年),上杭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杭县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1926年12月,中共上杭支部成立;1928年3月,中共上杭县委正式成立。1928年6月25日,在中共上杭县委领导下,蛟洋农民举行武装暴动。1929年10月,上杭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1929年7月20日,中国共产党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蛟洋文昌阁隆重召开。县东北古田镇召开过著名的“古田会议”、县北才溪乡曾被授予中央苏区模范乡。1929~1934年,全县参加红军和外出参加革命工作的有15254人,建国后被定为烈士的近6000名。该县才溪乡有“九军十八师”之荣称(建国后,该县才溪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评为军一级的将军9人,师一级的将军18人),是全国著名的将军之乡。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上杭县历史沿革
1913年,上杭隶属于汀漳道;1926年废除路道制后,直接归属于福建省。在革命战争时期,上杭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中共上杭支部和县委相继成立,涌现了蛟洋农民武装暴动和上杭苏维埃政府。古田镇和才溪乡是革命历史的重要里程碑,才溪乡被誉为全国著名的将军之乡,培养出众多将军。上杭县与省会福州相距572公里...

上杭县的历史沿革
1913年(民国2年),为汀漳道辖县;1926年(民国15年),废除路道制,上杭县直属福建省。1934年(民国23年),上杭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上杭县是什么意思
历史沿革:唐大历四年析龙岩县胡雷下堡设上杭场,宋淳化五年升场为县。矿产资源:上杭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铁、金、铜、石灰石、稀土、大理石、矿泉水、锌、钨、铀、铝、锡、瓷土、水晶、石墨、石膏、磷土等。土特产:当地的土特产主要有松香、木薯干片、乌梅、香菇、油桐、油茶、紫胶、棕...

上杭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历史沿革:1949年8月27日,上杭全境解放。9月17日,上杭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隶属福建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搏散公署。1950年1月,县人民民主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4月,隶属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隶属龙岩专区专员公署。1951年11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10月25日,县成立革命委员会...

上杭县第二中学历史沿革
上杭县第二中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13年,当时名为“上杭县立中学”,由丘复议员倡议创办,以明伦堂和儒学署为初期校址。1923年,丘嘉谟校长时期,学校购买并修缮了丁锦堂的“状元别墅”作为新校舍,并改为高初中三年制。然而,1932年学校因驻军占用被迫迁至阳明别业。1934年,为适应农村教育的需要,学校改名...

上杭县明强中学的历史沿革
创办的第二年,丘荷公先生以事烦辞去校长职务,聘省立上杭中学教员黄寿庆为校长,同时增聘了包千谷、卢虬章、庄澄澜、李月波、包镜春、李钟全、陈道光等为教员。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后期,物价习涨,学校经费困难,黄寿庆也于是年秋辞去校长职务,由张世琛接任。1949年,大陆解放,由于形势变化,张自感...

上杭县明强中学历史沿革
1956年,张华接任校长,校名变为“上杭县第五中学”,直至1959年改名为“兰溪中学”。文革期间,学校经历了困难时期,但1970年随着形势变化,增设高中,学生人数激增,教育方针得以恢复。1984年,恢复“明强中学”校名,顺应改革开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1989年后,国家教育法出台,学校设施得到改善,1992年...

上杭县第二中学的发展简述
历史沿革☆“上杭县立中学”时期:(1913—1933)上杭二中的前身是“上杭县立中学”,创办于1913年4月2日(民国二年)开学上课,学制为四年。由当时省议会议员丘复(字荷公,本县兰溪镇人)在福州邀集旅省杭籍人士相商,倡议创办“上杭县立中学”,并推举留日师范毕业生葛调鼎(字筱汀,上杭县临江镇...

湖雷镇历史沿革
湖雷镇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据记载,唐大历四年(769年),湖雷地区设立名为上杭场的行政区域,这是上杭县早期的雏形。随着历史的推进,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永定县成立,湖雷镇纳入其管辖范围,成为永定县的一部分。明清时期,湖雷归属丰田里的管理。进入民国前期,它曾先后称为第八区、下丰区...

旧县镇的历史沿革
河东、龙溪、全坊、坝上、河西、尧埔、蓝田、铁场、铁东、石圳、角龙、迳美、谷坑、梅溪、水东、新康20个村委会。 2012年1月9日,福建省政府(闽政文[2012]2号)批准同意上杭县撤销蛟洋乡和旧县乡,设立蛟洋镇和旧县镇,以原蛟洋乡、旧县乡的行政区域分别为两镇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