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课件【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 篇二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文言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懂得“通假字”的含义。了解文言文中一些特有的虚词、代词。明确汉语中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文言文,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曝、雨、箝、喙、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渲染:(出示课件:视频)。回溯中华悠远的历史长河,两千多年前有一个群雄并起、烽火连天的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征战不断,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中,大的秦国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而六国间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大兴刀兵。有一次,赵王因故对燕国不满,欲兴兵讨伐。燕王委托辩士苏代去赵国游说。
2、出示原文、播放课文录音。
3、认识“鹬”“蚌”,引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文言文,采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明确字音,一直将文句读到通顺、流利为止。
3、指名读、教师正音。
三、精读古文,加深理解。
1、老师从这篇简洁的文字中,提炼出了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它们是:(出示课件:曝、啄、箝、舍、禽。)
2、齐读。
3、这五个词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联系句子,(出示课件)结合译文来理解。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句话。
5、请同学们结合这五个动词简单叙述这个小故。
6、逐句理解五个词意以及五个句意。重点强调:“曝”“方”“箝”“喙”“其”“而”“者”“禽”“舍”“之”。
四、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1、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当初他们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它们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
2、自由朗读。
3、指导朗读“鹬”的话:
A、“鹬”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气急败坏的说();它咬牙切齿的说();它火冒三丈的说()。
4、指导朗读“蚌”的话:
A、“蚌”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暴跳如雷的说();它气势汹汹的说();他怒气冲天的说:()
5、分角色练读。
6、齐读全文。
7、此时此刻,鹬和蚌都落入了渔夫的手中,他们的心里做何感想?指名回答。
8、同桌讨论:为什么它们宁可“两败俱伤”也“互不相让”?(教师板书)指名回答。
9、小结:它们只想着自己所拥有的有利条件,而没有想到自己也处于死亡的边缘。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必然是(两败俱伤)最终(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10、教师小结,画出箭头,完成板书。
11、配乐朗读。
12、全体起立,配乐背诵这则文言文。
五、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听了这则小故事,此时的赵王会怎么想?(出示七国图)。于是!(出示原文)(王曰:---)
2、教师小结战国时期辩士的才华同时展示寓言的魅力。
3、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体会。
4、今天学习了这一课,希望同学们能牢记鹬蚌相争所揭示的道理。我们要对这些人说:(指名说)。
5、出示寓意。齐读寓意。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个故事被西汉的文学家刘向收录在《战国策》中。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战国策》一书,它对我们的思想、行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互不相让→两败俱伤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3—6自然段)
2.精读3—6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鹬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理解: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自然段。
(8)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鹬蚌相争》讲给大家听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鹬蚌相争的事情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这些词语。
劝说懒洋洋鹬蚌相争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张开收拢露出毫不费力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鹬蚌相争》这篇课文,谁能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听。
3.齐读全文。
4.其实像这样有趣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到成语故事的网站去看一看。
二、学习会写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哪些字已经会了,哪些字容易写错,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易写错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间一竖写成了“侯”。
“夹”字不要写成了“来”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写成了“十”。
(2)左右结构的字有:攻、劝、洋、脱、候、理。
要先让学生去观察字形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再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在什么位置,为写好字打基础。最后再根据构字方法进行字形的记忆。
“洋”是形声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声。
三、练习写字。
1.先描写课本中的生字。
2.在写字本上写偏旁和生字。
3.评一评,看看哪一个字写得好,哪一个字写得不好,为什么?
4.继续练习写字,争取把后边的字写得更好。
5.当堂反馈,进行听写。
你是否需要了解?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课件【三篇】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
《鹬蚌相争》讲课提纲
·《鹬蚌相争》是一首古文,讲述的是鹬蚌互相争执,互不相让,最终被渔翁捉住的寓言故事。主要学习内容是生字的识记理解、朗读、语句的理解和寓意的体会。(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知识与技能:« 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语言文字的方法。« 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习作...
如果发现书中错误如何向出版社报错,发现教材有问题?
福州的一位小学生认为教科书中表达不当。 二年级课文《羿射九日》,上一段说“河里的水被蒸了”,下一段说“他走了九十九条大河”。 羿是怎么走的呢? 人民教育出版社肯定了孩子的质疑精神,并给予了解释:教材截图这孩子敢于质疑,能边读边想,问得好。《羿射九日》是我国的经典神话故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篇...
二年级四字成语短解释
二年级语文上册成语:(苏教版)成语:金风送爽【解释】金风:指秋天的风。 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成语:雁过留声【解释】比喻留名声于身后。成语:天朗气清【解释】朗:明朗。 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成语:一望无边【解释】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地域十分辽阔。 成语:人山人海【解释】:...
小学语文课外积累 要综合性的
小学语文课外知识积累(2)带寓言的成语和带故事的成语1、带寓言的成语: 夸父追日、愚公移山、朝三暮四、揠苗助长、庖丁解牛、东施效颦、望洋兴叹、一鸣惊人、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南辕北辙、鹬蚌相争、掩耳盗铃、塞翁失马、叶公好龙、邯郸学步、截竿入城、望梅...
小升初文言文12篇
1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12.《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
六年级下册 寓言二则 预习内容
鹬蚌相争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编辑本段]【解释一】(古文) 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小学语文学习成语查旬
抱头鼠窜 鸡鸣狗盗 千军万马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鹤立鸡群 对牛弹琴 如鱼得水 鸟语花香 为虎作伥 黔驴技穷 画龙点睛 抱头鼠窜 虎背熊腰 守株待兔 鹤发童颜 狗急跳墙 鼠目寸光 盲人摸象 画蛇添足 2、含有两个动物名称的成语鹤立鸡群 鸡鸣狗盗 鹬蚌相争 蚕食鲸吞 蛛丝马迹 ...
小学阶段必备词语成语
小学二年级 成语 万象更新 抱头鼠窜 鸡鸣狗盗 千军万马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鹤立鸡群 对牛弹琴 如鱼得水 鸟语花香 为虎作伥 黔驴技穷 画龙点睛 抱头鼠窜 虎背熊腰 守株待兔 鹤发童颜 狗急跳墙 鼠目寸光 盲人摸象 画蛇添足 鹤立鸡群 鸡鸣狗盗鹬蚌相争 蚕食鲸吞 蛛丝马迹 龙争虎斗 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我想找关于小学六年级毕业需要复习的词语?
鹬蚌相争 刻舟求剑 鹏程万里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杯弓蛇影 抱薪救火 源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安步当车 暗渡陈仓 按图索骥 程门立雪 班门弄斧 兵不厌诈 三顾茅庐 首尾同字的成语 微乎其微 神乎其神 天外有天 痛定思痛 数不胜数 举不胜举 人外有人 防不胜防 忍无可忍 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