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人物谱集目 仙剑奇侠传历代人物列表
摘录 李思训碑 麓山寺碑 云麾将军李秀碑 鉴 真·手札 韩择木·唐上都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额 唐上都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 叶慧明碑 贺知章·孝经 史惟则·大智禅师碑 李 白·上阳台帖 国 铨·善见律经卷 徐 浩·巨川告身帖 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多宝塔碑 麻姑仙坛记 颜氏家庙碑 颜勤礼碑 自书告身帖 元次山碑 裴将军诗帖 东方朔画像赞 张 旭·古诗四帖 肚痛帖 郎官石柱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千字文残石 怀 素·论书帖 自叙帖 苦笋帖 小草千字文 大字千字文 李阳冰·城隍庙记 三坟记 般若台题铭记 栖先茔记 韩愈·鸢飞鱼跃 鹦鹉颂 白居易·愣严经 柳公权·兰亭诗 玄秘塔埤 金刚经 高元裕碑 苻
■碑 魏公先庙记 李 绅·正书 王 铎·行书 郑审则·目录跋 吕秀岩·景教流行中国碑 裴 休·圭林禅师碑 吴通微·楚金禅师碑 沈传师·罗池庙碑 杜 牧·张好好诗卷 高 闲·千字文卷 韦项墓志盖 永烈公主志盖 无名氏·说文解字 春秋经传集解 田夫人墓志
■墓志 五代十国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 神仙起居法帖 韭花帖 夏热帖 李 煜·行草书 彦 修·草书 陈 抟·开张天岸马 奇逸人中龙 无名氏·妙法莲华经卷 宋 朝 赵 炅·寄张祜 宫娥 登黄鹤楼 徐 铉·尺牍 吕公弼·尺牍 王 诜·孙过庭草书千字文跋 蒋 灿·行书札 李建中·贵宝帖 土母帖 同年帖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自书诗文 韩 绛·与人事帖 李宗谔·行楷墨翰 文彦博·行书札 陈
■·行书札 释梦英·千字文 林 逋·自书诗 赵
■·尺牍 宋 庠·尺牍 张舜民·尺牍 司马光·天圣帖 宁州帖卷 王 著·淳化阁帖 王 份·饮止帖 蔡 襄·自书诗卷 自书谢表 陶生帖 自书诗卷 山堂帖 海隅陇亩之人 范仲淹·道服赞 苏 洵·行书札 苏舜钦·草书诗札 薄宗孟·行书札 王安石·愣严经旨要卷 行书页 钱 勰·尺牍 李之仪·别纸帖 王 觌·辟置帖 吕嘉问·尺牍 苏 轼·祭黄几道文 草书醉翁亭记 洞庭春色赋 新岁展庆帖 与可画竹赞 人来得书帖 醉翁亭记 佛 印·李太白传 王岩叟·尺牍 曾 布·尺牍 苏 辙·尺牍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页 牛口庄题名卷 松风阁诗卷 杜甫寄贺兰
■诗 黄州寒食诗卷跋 廉颇蔺相如传卷 寒山子宠居士诗卷 蔡 卞·雪意帖 吴 说·门内帖页 邵
■·尺牍 薛绍彭·行书卷 大年帖页 杂书 得告帖 行书卷 蔡 京·十八学士图跋 听琴图题诗 雪江归棹图卷跋 唐明皇
■颂跋 曾 纡·草履帖 秦 观·摩诘辋川图跋 米 芾·虹县诗 砂步诗帖 蜀素帖 篆刻千字文 多景楼诗册 参政帖页 尺牍 三吴帖 刘正夫·又启帖 王安中·尺牍 白玉蟾·四言诗卷 仙庐峰六泳卷 定轩铭卷 苏 过·赠远夫帖 王 巩·冷淘帖 汪 藻·违别滋久帖 赵 佶·草书题扇 诗帖 千字文 夏日诗帖页 赵令畴·跋怀素自叙帖 王 升·杜门帖 洪 遵·暌远许时帖 李 纲·近被帖 米友仁·文彦博三帖跋 动止持福帖 赵 构·徽宗文集序 赐手书 七言律诗 洛神赋卷 千字文 张 浚·远辱帖 杨无咎·诸遂良阴符经跋 韩世忠·与总领书帖 岳 飞·前出师表 王十朋·行书 赵尔崧·子济帖页 杨万里·草书札 尤 袤·范仲淹尺牍跋 陆 游·尺牍 苦真帖页 范成大·赠佛照禅师诗碑 中流一壶帖页 西塞渔社图卷跋 垂诲帖 张孝祥·临存帖页 关彻帖 赵
■·书《后赤壁赋》 蔡公祭 朱 熹·刘子羽神道碑 文稿 草书周易 林希逸·楷书卷 楼
■·跋千里江山图卷 张
■·正书幅 富直柔·尺牍 吴 琚·七绝诗轴 毛伯成卷 姜 夔·跋王献之保母贴 赵孟坚·自书诗卷 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卷 金刚经 待漏院记卷 杜甫七律 李伯嘉墓志 佛遗教经 魏了翁·文向帖 文天祥·行书宏斋帖 《木鸡集》序 赵 昀·楹联 无名氏·摹褚遂良乐毅论册 金 元 蔡松年·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施宜生·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刘 沂·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高 衍·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蔡
■·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密庵咸杰·法语 大慧宗杲·尺牍 王庭筠·行书七绝诗碑 幽竹枯槎图卷跋 赵秉文·跋赵霖昭陵六骏图 张孔孙·跋苏轼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完颜
■·告诸姬 商 梃·跋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姚 挺·别去帖 顾 安·行书七言诗 胡长孺·书札 赵孟頫
■·无逸篇 帝胆巴碑卷 行书十札卷 行书洛神赋卷 妙严寺记 临《兰亭序》 归去来辞 鲜于枢·行书送李愿归盘谷序卷 草书杜工部行次昭卷 麻徵君透光古镜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安石杂诗卷 邓文原·行书五律诗页 楷书芳草帖页 钱良佑·吴中唱和诗卷 张 奎·题词画诗 张 适·周上卿传 龚
■·魏了翁文向帖跋 赵 俨·行书 沈 岩·尺牍 陆 广·题燕文贵秋山萧寺图跋 明 本·法语 袁 易·钱塘杂诗 吴 镇·草书心经卷 张 雨·行书台仙阁记卷 题画二诗卷 赵 雍·行书彰南八咏卷 虞 集·楷书刘垓神道碑卷 行书信札 揭
■斯·真草千字文 欧阳玄·行书春晖堂记卷 康里
■·奉记帖页 草书张旭笔法卷 杨维祯·草书城南唱和诗卷 释溥光·草书石头和尚草庵歌卷 倪 瓒·楷书静寄轩诗轴 行书淡室诗轴 吴 睿·篆书千字文隶书离骚卷 王 蒙·行书爱厚帖页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卷 郭 畀·行书待卷 陈 基·行书相见帖 行书苦雨帖 马 治·行书数年帖 陆居仁·行书苕之水诗卷 行书跋鲜于枢诗赞卷 俞 和·行书自书诗卷 仇 远·行书自书诗卷 饶 介·行书士行帖页 沈 右·行书初度帖 行书风过帖 明 朝 宋 濂·行草诸葛亮出师表 跋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图卷 刘 基·行书春兴八首诗卷 危 素·题跋 边 武·千字文 朱元璋·论不必渡海帖 宋 克·七言绝句 章草急就篇卷 沈 度·归去来辞轴 不自弃说轴 敬斋箴 马 愈·暑气帖 王 履·华山图序 宋 广·风入松词轴 太白洒歌轴 钱 博·王勃滕王阁序轴 陈 璧·五言古诗轴 方孝孺·默庵记卷 徐 贲·题濯清轩诗页 宋
■·敬覆帖卷 沈 桀·行草千字文 五言古诗轴 卞 荣·题吴镇渔父图卷 解 缙·宋赵恒殿试佚事 李邕古诗四帖跋 程南云·千字文册页 于 谦·公中塔图赞 张 骏·杜甫贫交行诗轴 朱瞻基·雪意歌 陶宗义·隶书 陈敬宗·跋湖山平远图记 刘 珏·自书诗 仰间帖 商 辂·浙藩送行诗序 徐有贞·别后帖 聂大年·烦求帖 杜 琼·荣登帖 许 初·篆书轴 周 鼎·题吴镇渔父图卷 姚 绶·行书诗卷 夜行诗 草书轴 张 弼·学稼草堂记 蝶恋花词轴 七言绝句 沈 周·声光帖页 七律诗轴 东园菊花诗 赵雍沙苑牧马图跋 陈献章·大头虾说 城南唱和诗 自书诗 李应桢·致惟
■札 尺牍 枉问帖册 吴 宽·匏研记 神竹诗卷 题沈周山水画跋 谢文太仆送匏研诗 李东阳·杂诗 行草甘露寺诗轴 王 鏊·七言律诗 自书诗 金 琮·七绝诗轴 山中写怀诗 题杜柽居古贤诗意图 祝允明·前后出师表卷前后赤壁赋卷草书轴尺牍戴氏堂记李白诗卷自书诗卷邵 宝·东庄杂咏诗卷文征明·四体千字文醉翁亭记行草题扇草书题扇行草诗轴颜真卿刘中使帖跋赤璧赋唐 寅·联句诗七绝对联自书诗王守仁·龙江留别诗卷五言古诗徐 霖·篆书千字文陆 深·
■莒诗王 宠·送陈子龄会试诗页陈 淳·白阳山诗王 宠·草书题扇张华励志诗五言律诗长乐宫赋文 彭·五言律诗文 嘉·七言绝句三首丰 坊·逍遥游自书诗罗洪先·夜坐诗十首莫如忠·答友人诗王觳祥·庾信马射赋王 问·慧山寺示僧诗唐顺之·七言律诗陈 芹·自书诗俞允文·论书语杨继盛·自书稿茅 坤·行书剑南诗卷王逢年·韩愈琴操十首周天球·行楷条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海 瑞·奉别帖黄姬水·行书杨慎诗卷徐 渭·草书七绝诗轴行书雨夜剪春韭诗轴行书女芙馆十咏卷草书诗卷杂诗吴应卯·五言诗王世贞·行书自诗卷王
■登·行书五言诗轴孙克弘·隶书庭园记轴张风翼·自律诗五言诗屠 隆·七言律诗戚继光·行草书诗轴汤显祖·行书诗卷邹元标·五言诗祝世禄·五言绝句邢 侗·临王羲之书岑参七言绝句邢慈静·临王羲之书申行时·七言律诗德 清·住山法语邢 侗·题画竹诗陈嘉燧·书怀诗二首董其昌·楷书汇浩命卷小楷书月赋卷楷书千字文卷王维五言绝句晁文公语苏轼重九词乐毅论陈继儒·薛文清语自书诗明神宗·警句范允临·行书七言诗轴叶向高·登福庐诗朱之蕃·东阁唱和诗韩道亨·李白文赵宦光·篆书杜牧江南春诗轴綦母潜诗句莫是龙·五言绝句李日华·手札册孙慎行·佛家语八屏条娄 坚·行书七律诗轴唐人绝句六首邹迪光·草书题扇李待问·七言绝句黄 辉·五言律诗陈元素·行书轴七言律诗轴刘重庆·临王羲之书陈永年·五言律诗杜大绶·七言绝句严 衍·七言绝句张瑞图·草书木兰歌卷苏轼前赤璧赋草书卷米万钟·题扇行书七律诗轴楷书袁昂古今书评轴归昌世·行书七律诗轴乔一琦·草书七绝诗轴王思任·诗文轴文从简·行书题扇文震孟·隶书横幅宋 珏·草书轴李流芳·题扇蓝 瑛·对联眭明永·对联张溥墓志铭唐禹昭·猛雨连朝夕诗题扇黄道周·行书七言诗轴行书五言诗轴倪元璐·行书诗轴行草舞鹤赋卷侯峒曾·七言律诗陈 盟·自书文陈光祚·七言律诗许 友·草书诗幅邵 弥·书札查继佐·题扇杨文骢·行书五绝诗轴行书诗轴祁豸佳·行书诗幅黄淳耀·行书七言诗轴史可法·草书条幅阎尔梅·行书少林诗轴陈洪绶·行书诗轴诗稿行书七绝诗轴清 朝王 铎·草书杜甫诗卷自作七律自作五律 三潭诗卷临古法贴王时敏·自作七绝陶潜诗题扇草书龚 贤·渔歌子顺 治·正大光明康 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诗顾炎武·书札傅 山·丹枫阁记读傅镫七律四屏条高适五律吕 潜·自作绝句宋 曹·行书五古诗轴周亮工·自书五律四首寒食登诗话楼作乔崇烈·自作绝句王光承·五律米汉雯·行业七绝诗轴冒 襄·永夹竹桃之一郑
■·隶书五言诗轴程 邃·行书五律诗轴归 庄·行书五律诗轴施闰章·寓松屋漫题查士标·行书七绝诗轴临米芾诗帖笪重光·题向道阁自作绝句程正揆·行业杂记卷王弘撰·临讲堂贴梅 清·秦淮舟泛诗毛奇龄·即事诗王夫之·大云山歌方以智·诗书水中雁字十五首诗卷徐 枋·五言诗沈 铨·七言联李嘉胤·自作绝句董小宛·秋闺词十一首王
■·七绝朱彝尊·楹联查
■·行书卷孔尚任·行书贴今 释·七绝法若真·五律草书幅朱 耷·隶禹王碑文真书临蔡邕书毛侍周颂卷姜宸英·欧阳修书锦登记行书轴王士
■·旧作二首恽寿平·题画诗今 无·默妙歌陈奕禧·七绝韩
■·七绝何 焯·七律雍 正·临赵孟
■书元僧明本记号对联王鸿绪·杜甫诗孙岳颁·七绝汪士慎·自书诗卷七古一章隶书咏牵牛花诗轴高风翰·手札隶书江亭客兴诗轴华 岩·行书钻窗漫吟诗轴王 澍·篆书谦卦轴临古法贴汉尚石镜铭石 涛·记雨歌杨 宾·行书张潮采莲词轴杨 法·五言诗汪士
■·文赋行书蟠桃赋轴白居易吴郡诗石记吴山涛·行书诗卷高其佩·行书悔过诗卷陈邦彦·行书七律五首诗轴李
■·五言诗绝句四章皇甫饮·桃花园记卷高 翔·隶书陶渊明饮酒诗轴五言诗乾 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临王羲之乐毅论清明桐轩画静书为游艺丁 敬·七绝隶书五律诗金 农·伯琦册广陵旅舍之作真书册节临碑语语摘隶书七律诗轴张 照·临董香光书录论书话郑 燮·行书诗轴行书论书轴城隍庙碑李白长干行一首自书诗黄 慎·送汪瞻侯归姑苏诗草书七律诗轴刘 墉·真行书诗文元人绝句李白词二首王安石绝句临颜真卿蔡明远帖临古法帖临米芾诗帖梁
■■·七绝汪由敦·临苏轼词王文治·草书王羲之十七帖轴待月之作七言联梁同书·文摘董其昌语姚 鼐·行书七绝诗轴游东江诗册钱大昕·宋拓颜真唧多宝塔碑题词七言联跋记一则翁方纲·绛贴跋真书诗卷桂 馥·隶书轴语摘蒋 仁·董其昌经临王羲之想宾帖轴段玉裁·论书一则钱 沣·行书轴七贤词记七绝邓石如·唐诗集句篆书轴篆书册五言对联草书七言联永
■·真书词林典故序轴临欧阳询法帖巴慰祖·节临西狭颂五言诗隶书孙绰游天台山赋屏钱 坫·语摘篆书屏黎 简·五言联奚 冈·檀园论书一则黄 易·临岐阳石鼓文之二节临石门颂轴摹娄寿碑九十二字警语法式善·行书诗轴洪亮吉·送巨超僧自焦山归主玉笥山方丈序警语七言联铁 保·临王献之法帖册孙星衍·七言联行书七律诗轴八言联伊秉绶·节临张迁碑隶书七言联隶书四方联蔷薇花诗钱 泳·七言联张
■·七言联张问陶·七绝阮 元·行书题画诗轴五言联京邸看花诗陈希祖·行书轴阵鸿寿·行书七绝诗轴七言联五言联李兆洛·七绝朱为弼·七言联张廷济·五言联跋瘗鹤铭残本七言诗李宗瀚·行书屏行书条幅吴荣光·五绝十一字联包世臣·警语草书轴节录书谱节临秋深帖林则徐·警语七言联行书录洛阳名园记轴道 光·悦心殿即事郭尚先·温公墓志铭册莫友芝·八言联邓廷桢·篆书说文序辞轴梅植之·陶潜诗散文篇吴熙载·五言诗七言联何绍基·五言联论画语洪秀全·楹联龚自珍·诗札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尺牍冯桂芬·七言联杨沂孙·七言联咸 丰·敬佛左宗棠·七言联杨 岘·行书诗稿七言联慈 禧·云润星辉平安富贵俞 樾·隶书隶书屏张裕钊·七言诗七言联赠沈曾植书徐三庚·吴宽传及张汤传等赵之谦·真书急就章册八言联抱朴子内篇佚文家太常孟子题辞四屏条翁同
■·论画语八言联张之洞·楷书武生篇丁汝昌·楹联光 绪·对联宣 统·对联李文田·八言联吴大
■·书札七言联近现代王
■运·对联篆书联杨守敬·对联行楷东坡诗轴行书信札陆润庠·论文吴昌硕·行草横幅行书轴篆书轴隶书联陆 恢·论书轴王
■·书札周伯希·信笺景其
■·对联沈曾植·行草诗轴草书屏张 謇·赠书轴草书轴严 复·对联行书轴徐世昌·行书联王同愈·行书轴张 贞·诗轴伊立
■·篆书轴陈三立·对联陈 衍·行书轴朱孝藏·对联喻长霖·录王虚舟跋颜帖康有为·书笺横幅条幅对联梁鼎芬·条幅郑孝胥·对联曾 熙·书轴条幅对联条幅沈 卫·条幅行书联齐白石·篆书联行书轴行书扇面篆书横披篆书屏条幅华世奎·楷书黎元洪·书轴萧蜕庵·条幅黄宾虹·篆书轴手札篆书轴行书信札行书诗跋篆书联孙 文·横幅横披赠词行书横幅行书题词序文楷书对联行草信札吴稚晖·诗轴庄蕴宽·篆书联蔡元培·对联行书轴罗振玉·篆书联孙 儆·篆书联贺培新·墓碣铭李瑞清·隶书轴对联行书轴草书轴篆书条幅条幅行书题跋行书信札对联赵 熙·条幅许指严·对联叶为铭·篆书轴刘凤起·书轴舒树基·横幅王 震·鹤寿章炳麟·条幅诗轴篆书轴张伯英·行书轴王世镗·行草尺牍罗
■融·对联梁启超·楷书联黄 兴·书轴赵子云·行草轴童大年·篆书横披沈君儒·自作诗黄炎培·横披杨 度·对联谭延
■·对联丁佛言·楷书篆书联草书屏于右任·书札楷书轴草书轴草书联草书轴何香凝·书札黄葆戊·隶书联张 靖·篆书轴行书轴王福庵·隶书轴篆书轴李叔同·监祀三山公碑监孙秋生造像记楷书轴楷书联监司马景和孟敬到墓志杨昭
■·书轴陈独秀·行书轴诗笺行书轴柳治
■·楷书联隶书联行书诗笺杨天骥·书轴冯灌文·行书横披李馨佛·行草书轴周树人·行书卷张宗祥·草书轴行书轴诗抄叶恭绰·行书轴楷书行书札陈陶遗·行书联任 堇·行书轴马君武·赠诗李 健·对联章士钊·行书轴冯玉祥·悼诗蔡 锷·行书札张 玮·楷书杜诗陈励修·隶书轴李涵楚·行草书轴马一浮·行草书轴靳 志·行书轴三 多·隶书轴余绍宋·行书轴吴 梅·行书联潘少梅·行书轴陈树人·题联程愧生·论书笺谢无量·自作诗轴沈尹默·诗札行书轴篆书联行书轴怀旧赋王用吉·临散氏盘张默君·书轴陆和九·楷书联篆书联行书邓尔雅·书札第书横幅王
■·行书扇面楷书信札马叙伦·行书轴寇 遐·行书联周作人·书笺王师子·篆书轴卓君庸·对联钱 罕·对联潘龄臬·行书轴曹广桢·对联柳亚子·行书轴信笺王云五·书札王钝根·行书联李大钊·行书信札张 群·砥砺学行简经伦·对联张嘉
■·挽词马公愚·行书刘半农·隶札何应钦·挽词袁克文·行书联姚锡钧·赠诗李宗仁·祝寿词胡 适·行书信札林直勉·隶书联张风
■·篆书轴薛笃弼·挽诗王世杰·题词邓诵先·对联杨 铨·题词郭沫若·草书轴行书轴草书轴石鼓文联五言诗幅梁漱溟·行书杜诗林东郊·草书信札陶行知·行书题词沈兼士·行书赠词叶圣陶·篆书联潘公展·行书赠诗溥 儒·行书联徐悲鸿·行书札书轴行草轴赵恒惕·隶收联傅斯年·行书横披刘海粟·诚实郁达夫·行书寿词丰子恺·行书联陆维钊·草书轴七言对联邓散木·篆书轴楷书轴篆书联隶书联邹韬奋·成竹在胸张大千 对联行书轴楷书轴瞿秋白·书轴叶振家·行书轴陈玉璋·隶书联老 舍·还我山河潘伯鹰·行书札陶博吾·自遣诗余中央·行书韦应物诗谢随安·篆书联郦
■·隶书联沙孟海·草书横披行书联行书轴萧 娴·对联张学良·对联杨望尼·论书轴林国选·对联高二适·怀素自称帖扉页诗隶书联白 蕉·集宋词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采桑子·重阳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周恩来·题词刘少奇·题词邓小平·题词� [图书目录]: 商周�甲骨文�大盂鼎铭文�静簋铭文�散氏盘铭文�虢季子白盘铭文�毛公鼎铭文�兮甲盘铭文�墙盘铭文�散氏盘铭文�籀文�陈侯簋铭文�石鼓文�秦汉三国�秦始皇·寿字虫鸟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斯·篆书�晋朝�杜预·岁终帖�卫恒·一日帖�晋元帝·中秋帖�安军帖�南北朝�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志·一日无申帖�隋朝�楹维珍·优婆塞经卷�杨坚·慧则法师帖�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释智永·真草千字文
[图书目录]: 商周�甲骨文�大盂鼎铭文�静簋铭文�散氏盘铭文�虢季子白盘铭文�毛公鼎铭文�兮甲 盘铭文�墙盘铭文�散氏盘铭文�籀文�陈侯簋铭文�石鼓文�秦汉三国�秦始皇·寿字虫 鸟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斯·篆书�晋朝�杜预·岁终帖�卫恒·一日帖�晋元帝·中 秋帖�安军帖�南北朝�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志·一日无申帖�隋朝�楹维珍·优婆塞 经卷�杨坚·慧则法师帖�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释智永·真草千字文
阿廖沙 ——父亲 彼什科夫(手工业者、老实本分) ——母亲(善良的下层妇女) ——继父(脾气暴躁毒打妻子) ——外祖父 卡西林(凶狠) ——外祖母 伊凡诺夫娜(勤劳 善良) ——大舅舅 米哈伊尔(自私自利) ——小舅舅 雅科夫(同上) ——舅母 纳塔利亚——两位表哥 萨拉 ——伙伴 茨冈(弃儿) ——老匠人 格里高里(正直本分)
查考人名或人物传记资料的工具书既然很多,查考的方法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现概括介绍如下:一、查几种最常用的工具书
查考人物,可以首先查检几种最常用的工具书,如臧励龢等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彭作桢的《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姜亮夫编、陶秋英校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杭州大学图书馆编的《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等等。
1.要了解一个人的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及其简单的 生平,可查《中国人名大辞典》。该书内容丰富,共收上古至清末四万多人。自1921年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后,至1949年已印至九版,1958年又予重新影印,可见很有使用价值。但它也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观点陈旧,没有注明人物的生卒年代和传记的出处,以及部分材料失实等,这些都值得使用时注意。
由于大辞典按姓氏笔划编排,而同姓者太多,查检时颇感不便,故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又编四角号码《中国人名大辞典索引》附于书后,也有单行本,读者可加以使用。
此外,有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辞海》也可以查到。
2.中国历史很长,出现了许多同名同姓的人物,读书时容易混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查彭作桢编、1934年北平好望书店出版的《古今同姓名大辞典》。该书根据梁元帝《古今同姓名录》、余寅《同姓名录》、陈棻《同姓名谱》、刘长华《历代同姓名录》、汪辉祖《九史同姓名略》而编成。收五万六千七百人,依姓氏笔划编排。
哈佛燕京社1931年为清刘长华《历代同姓名录》编制一部专门索引:《历代同姓名录引得》,可供迅速查找刘书所录人名之用。
3.如果你主要想知道人物的生卒年代,可查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是书原名《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所收材料包括钱大昕的《疑年录》、吴修《续疑年录》、钱椒《补疑年录》、陆心源《三续疑年录》、张鸣珂《疑年赓录》、闵尔昌《五续疑年录》和作者自编《六续疑年录》,以及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梁廷灿《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张惟骧《疑年录汇编》中多于上述七种疑年录的人物和大量的碑传资料。解放后经作者订正错误、补充脱略、删汰芜杂和增补若干新的碑传材料,1959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并改今名。全书收春秋末期至1919年以前去世的人物约一万二千余名,按人物的生年顺序排列,末附人名笔划索引。由于该书引用资料不尽可靠,某些人物的生卒、里第有脱漏和错误,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本有用的工具书。又旧的《总表》收有名僧,再版时已删去,因此,若查佛教徒的生卒年代,可查陈垣的《释氏疑年录》(中华书局1964年版)。此书根据七百余种佛教典籍、僧传、语录,参考诸家文集、方志和金石碑拓等材料而编成,计收晋至清初有年可考者二千八百人,书末有僧人法名通检,是查考历代僧人事迹,包括名号、籍贯、生卒年月等等的重要工具书。
4.研究历史人物,需要查找较详细的传记材料,《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的“备考”栏注明了人物传记的出处,尽管也有错误和遗漏之处,还是可根据这个线索进一步查阅原始资料。另外,可以通过《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查阅史书列传。
清人汪辉祖把二十四史中的人名编成《史姓韵编》,曾受到当时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但因所收只限二十四史,而且不载帝王后妃及外国诸传人名,又依旧有韵目编排,查检甚不方便,所以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搜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等二十五部正史中全部列传及附见的人名,编成四角号码索引,人名下注明见于某史某卷和开明版二十五史总页数及栏数。又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梁启雄等编的《二十四史传目引得》也可以利用,不过此书不及《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方便。
5.关于人物一生的活动,最详尽的记载莫过于年谱。
哪些人物有年谱可供阅读?一般说来各大图书馆都有书目可查。解放后作为单独的书目出版的有杭州大学的《历代人物谱集目》。该书于1962年铅印,收录年谱约一千八百余种,可以作为参考。但据赵国璋《语文工具书使用法》称,汪訚编《中国历代名人年谱综录》(稿本),收有年谱二二一四种,可见杭大书目失收尚多。此外,李士涛《年谱目录》(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梁廷灿《年谱考略》(载1929年7—11月《北平图书馆月刊》第三卷第一至五号),可以参考。
二、按时代或地域查考人物
除了查上述常用的几种工具书外,也可确定人物的时代和地域范围,利用另外一些工具书试加搜寻。
1.先秦人物,可查《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燕大引得第40号,1947年出版)、钟华编《史记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和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中有关人名的部分,可供查检先秦至西汉初期人名之用。《史记人名索引》系根据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校点本编制,以姓名或曾用称谓作主目,其他称谓如别名、字、号、封号、谥号、绰号等附注于后,并一律作为参见条目,可以从不同名称进行翻检,是专查《史记》人名,也即查先秦至汉初人物极为重要的工具书。
清梁玉绳《古今人表考》、蔡云《人表考补》、翟云升《校正古今人表考》,可供查阅《汉书古今人表》时作参考。又日本重泽俊郎的《左传人名地名索引》(弘文馆1935年版),也可查找见于《左传》的先秦人物。
2.两汉人物,可查明傅山《东西汉书姓名韵》(山西铅印本)、庄鼎彝《两汉不列传人名韵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前书是两汉书的传记索引,后书辑录两汉书中没有专传而散见于纪表或他人列传中提到的人名。另有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的《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后汉书及注释综合引得》,也都有人名可查。
最近,李裕民编著的《后汉书人名索引》,中华书局已于1979年出版。该书系据1965年出版的《后汉书》点校本编制,收录两汉及三国(魏蜀吴)、两晋的人名。两汉以前的人名,凡属纪传追述世系或有重要价值者,也予收录。这是查找汉代人物尤为重要的工具书。由于此书与前面提到的《史记人名索引》以及下面要介绍的《晋书人名索引》、《隋书人名索引》等等是根据新点校本二十四史编制的,使用较方便,希特别留意。
3.三国、两晋和隋代人物,可查王祖彝编《三国志人名录》(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张忱石编《晋书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77年版)和邓经元编《隋书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79年版)。
卢弼《三国志集解》于《吴书·吕蒙传》“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为孙规所破”句下,用小字加注:“或曰,此语不可解,疑有脱误。”《三国志选》、新标点本《三国志》出于误解,于孙规均不作人名标注。而《中国人名大辞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等又查无孙规其人,读书至此,就不知“孙规”究作何解?一查《三国志人名录》,才知孙规实是人名,除《吕蒙传》外,还见于《孙权传》。该传下有“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等语,一看便知孙规是东吴将领,所以《三国志选》、新标点本《三国志》于此均作人名标点。可见《吕蒙传》不作人名标注,显系因卢注而产生的偶然疏忽。《三国志人名录》因是索引,在编制过程中很自然地将两处关于孙规的条目合并起来,就可避免上述差错。
通过这一番周折,再读一下《三国志人名录》的出版说明,就进一步了解这部工具书的重要性。原来《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三国部分仅以陈寿《三国志》为限,且只收列传及附见人物;《三国志人名录》除了列传及附见人物外,还把文章中提到的人名,甚至裴松之注解中的人名全部收录,而裴注文字要多出陈书数倍,所以查三国时代的人物,一定要知道利用《三国志人名录》。旧燕大编的《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把陈书及裴注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综合排比,收录的人物极多,关于孙规也有两个出处,可见其用处和《三国志人名录》一样,甚至更为广泛。由此也可以推知前面提到的有关史、汉的三种引得的用处,它们所收的人名同样远远超过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视。
《晋书人名索引》据1974年11月出版的《晋书》点校本编制,收晋代(包括十六国)、三国(魏蜀吴)及由晋入刘宋的人名。但关系到晋代人物世系的古代人名,仍予收录。书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录。本索引以姓名或常用的称谓作主目,其他称谓如字、号、小名、绰号、官名、爵名、谥号等,附注于后。为了方便于从各种名称进行翻检,主目后面附注的所有异称,另立参见条目。全书按四角号码检字法排列,后附笔画检字表,极便查阅。
《隋书人名索引》,据1973年出版的《隋书》点校本编制。该书收录隋代、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齐北周)以及入唐的人名。纪传中上溯隋代人物世系的人名,不受此限,仍予收录。书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录。但《隋书·经籍志》中的作者名,一概全收。
另有《新旧五代史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在排印中,不久将出版发行。以上二书,为查考隋代及五代人物提供了便利。
4.宋辽金元人物,主要的可查旧燕京大学编、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的《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
《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都提供搜寻古代人物传记资料的重要线索。由于宋辽金元四朝时间上是交叉的,有些见于宋代传记引得的人物,在辽金元传记引得里也能够查到,这两部书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宋代和辽金元的两种引得采用了一些不属于传记性质的书,前者如《桐阴话旧》、《万柳溪边旧话》、《宋诗钞》、《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后者如《辽诗纪事》、《辽大臣年表》、《辽方镇年表》、《元诗选》、《元行省平章政事年表》等,或为史表,或为诗选、诗话。从体例上说有问题,但从查考人物来说,资料愈多愈好,这并不算是太大的缺点;相反,诗文集和笔记里还保存着不少关于人物的记载,传记引得为了体例的关系又没有采用这类的书,因此我们如果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还不能以引得里所指出的线索为满足。日本梅原郁、衣川强从一三二种宋代文集中收录三千二百人的传记资料(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传),按笔划顺序编成《辽金元人传记索引》(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2年版),朱士嘉则从三十三种宋元方志中搜集三九四九人的传记资料编成《宋元方志传记索引》(中华书局1963年版),正好弥补上述不足,有相互补充的作用。而且,正史和许多传记资料汇编收录的人物,一般都是全国性的知名人士,它们不予收录的人物,文集和地方志中往往可以找到。这里着重讲一下方志的作用。如李贽《焚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赞刘谐》,《中国人名大辞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查无刘谐其人,而近年来根据李贽生前的活动范围,终于从《麻城县志》中找到了刘谐是隆庆辛未年进士,做过余干知县,“喜奖寒士,抗上而不慢下”。又如有人整理和研究林则徐的史料,看到有一个名叫李芸渠的人,与林书信往还,甚为相契,但只知此人曾在云南做官,要进一步了解他的情况,查《中国人名大辞典》、《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清代碑传文通检》等都查不到,一查《云南通志》才知李是江西南城人,原名熙龄,芸渠是其字,曾任云南澄江府及广南府知府,主编过《广南府志》、《澄江府志》、《普洱府志》等书。若是根据这个线索再去查有关的府志县志,当有更详尽的材料。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
宋元方志较少,已有朱士嘉《宋元方志传记索引》可查。明代有方志八百多部,清代有五千多部,民国一千多部,要编制传记或其它专题索引,规模太大,恐一时难以办到。所以要从明清以来的方志中查找人物,目前只能通过了解人物的出生地(包括生前主要活动地区)而后查阅有关方志。又据朱士嘉介绍,《吴县志列传人名索引》(1939年版),是我国第一部方志人名索引;1934年商务印书馆在影印河北、山东、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各省通志的时候,书后都附有四角号码索引,人名当然也包括在内,故查考上述地区的人物,可加以利用。
再附带说一下,按地域查考人物,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了查考省志、府州县志乃至镇志、村志以外,尚有备查地方人物的专书,如河北省,可查清孙奇逢《畿辅人物考》;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河南省,可查孙奇逢《中州人物考》;浙江省,可查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广东省,可查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又日本梅原郁编《续资治通鉴长编人名索引》(京都同朋会1978年版),若城久治郎编《辽史索引》(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1937年版),小野川秀美编《金史语汇集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60年版),田村实造编《元史语汇集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部1961年版),也可以查辽金元之人物。
5.明清人物。
明代,可查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的《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清代,工具书较多,而以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的《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和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清代碑传文通检》最为重要。
明清两种引得是查考明清两代人物的重要工具书。明代传记引得在排列上偶有疏忽;清代引得只录本名,不列字号,与前几种引得不同,是很大的缺点。
《清代碑传文通检》收有关文集一千零二十五种,分列碑传主人的姓名、字号、籍贯、生卒年代和碑传文的作者及所载书名、卷数,依碑传主姓名笔划排列。凡明朝人死在1644年(崇祯17年)以后及现代人生在1911年(宣统三年)以前的人,一律收入。一人两名或更改姓名的,在附录中作“异名考”;一人数传,而所载生卒互异的,作“生卒考异”。总之,这是一本研究清代史料和查考清代人物的极有用的参考工具书,可与《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参照使用。
此外,如蔡丐因编、世界书局1937年版《清代七百名人传》等可以直接查找人物小传的工具书也还不少,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6.近代以来至解放初,可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的人物传记、人名辞典。人物传记约收一千人,人名辞典拟收四五千人,另有若干人物表。
徐州师范学院郑云波、魏云卿编《中国近代作家传记暨著述要目》(1964年铅印本),将近代作家239人的传记资料出处和他们的生平著作汇集在一起,甚便检索。另有杨家骆编、1937年辞典馆出版的《民国名人图鉴》,日本桥川时雄编、1940年中华法令编印馆出版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任嘉尧编、1947年东方书店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辞典》,樊荫南编、1931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录》,香港《周末报》编辑委员会编、1950年永发印务有限公司印行的《新中国人物志》亦可查考。
三、按身份、职业查考人物
按身份、职业等查考人物,可分两大类:一类如查帝王、大臣、科举出身人物的工具书,主要有李子文编《历代帝王系统表》(1954年上海新亚书店出版),齐召南《历代帝王年表》(四部备要本),吴廷燮编《历代方镇年表》(辽海书社排印线装本),燕大引得编纂处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引得》(1934年版),章伯锋编《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96—1911)》(1965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钱实甫编《清季重要职官年表》(1959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清季新设职官年表》(1961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1966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燕大引得编纂处编《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1941年版),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1963年编印的《中国驻外使领年表》(1912—1949)等等。
另一类是查考一些学者、艺术家等等的工具书,主要有潘念之编《思想家大辞典》(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谭正璧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1934年蔚文印书局出版),北京语言学院1978年编印《中国文学家辞典》(古代第一分册),邓元鼎和王默君编《宋元学案人名索引》(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明仁编《四朝学案人名索引》(1936年世界书局出版),支伟成编《清代朴学大师列传》(1925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阮元、罗士林、诸可宝、华世芳等编《畴人传四十六卷续编六卷三编七卷近代畴人著述记1卷》(1955年三联书店)出版),黄钟骏编《畴人传四编11卷》(195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濌公编《中国画家人名辞典》(1944年神州国光社出版),朱铸禹编《唐前画家人名辞典》(1961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和《唐宋画家人名辞典》(1958年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洪业辑、1934年北平哈佛燕京社印行《清画传辑佚三种附引得》,曹惆生编《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词典》(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等等。另有郭味蕖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徐邦达编《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傅抱石编《中国美术年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等学术年表,也可查有关人物。
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列述有明一代十九个学派和二百多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善的学术思想史。继《明儒学案》后,他又撰述《宋元学案》,每个学案列有一“表”,对于师友的渊源,各派的支流,了如指掌;每案之后又编有“附录”,把时人及后人正反两方面的评论广加搜罗,比《明儒学案》的编写似又有所改进。可惜此书没有完成,黄宗羲就去世了。其后由其子百家续写一部分,而主要由全祖望续成。全书一百卷,列有九十一个学案,叙述的学者多达两千余人。清江藩著《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清人唐鉴著《清学案小识》,合称《清儒学案》。《清儒学案》与《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又合称《四朝学案》。这是查考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学术家的重要参考材料,读者尤需注意。《四朝学案》目前通行的平装书有商务印书馆和世界书局两种本子。鉴于《明儒学案》已收入《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清儒学案》已入《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故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又出版邓元鼎、王默君编的《宋元学案人名索引》,读者可分别加以利用。另外,世界书局本第四册附有张明仁编制的《四朝学案人名索引》,共收二百多卷书中所载有传及附传学者三千余人,按姓氏笔划排列,亦于1936年出版,更便检索。
《畴人传》收有我国从上古传说时代起到清末止天文数学家四百人(附录西人五十二人)的传记。另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第一机床厂编的《科学技术发明家小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中外科学家小传》编写组所撰《中外科学家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等书,都是查考科学家传记的有用工具书。
凡是中华书局重印的宋代、辽金元、明、清四种传记引得已收录的人物传记(见前表),本章不再单独介绍,以免重复。
又蔡金重编、1937年燕京哈佛社印行的《藏书纪事诗引得》,是查考历代藏书家资料的有用工具书。
《藏书纪事诗》,叶昌炽著,共辑录五代至清的藏书家一千余人的材料。伦明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则是叶书的续辑。《引得》将以上二书中的有关条目按中国字庋撷法混合编排,以人名等为主目,下注朝代、字号、籍贯、室名、印鉴及著述选辑校刻诸书名,再注出处;以字号、室名等为见目,只注其所属的主目,不注出处。不会查中国字庋撷法者,另有笔画索引可查。
蔡金重编、哈佛燕京社1941年印《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作者引得》,李书春编、1934年印《唐诗纪事著者引得》,林斯德编、1931年山东大学图书馆出版《全唐诗文作者引得合编》,燕大引得编纂处1934年出版《宋诗纪事著者引得》、《元诗纪事著者引得》,以及中华书局1965年编辑出版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也都是查考古代文学家的有用工具书。
四、从字号、笔名等转查人物本名
中国人的名号最繁:有名,有字,有号,有别名,有别号,有室名,近代作家更有各种各样的笔名,而且多有以字号或笔名闻世而本名转被忽略者。一般工具书多数是以姓名为主,下附字号,难以直接查找,这样就非要有以字号、笔名等为主目倒过来转查人物本名的工具书不可。因此,陈德芸编、广州岭南大学图书馆1937年出版的《古今人物别名索引》,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7年重印的《室名别号索引》,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编辑出版的《民国以来人名字号别号索引》,蔡金重编、燕京大学1934年出版的《清代书画家字号引得》,商承祚和黄华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蒋星煜编、燎原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作家笔名索引》,袁涌进编、中华图书馆协会1936年出版的《现代中国作家笔名录》,以及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1959年编印的《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录》,都成为极其有用的工具书。
又唐人喜以行第(排行)相称,如“白二十二”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元九”即元稹。岑仲勉著《唐人行第录》(中华书局1962年版)是查考唐人行第的有用工具书。
此外,还有专查谥号、庙号、尊号、史讳的工具书。在封建时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叫做谥号。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谥号有一些按照地主阶级观点赋予特定涵义的字,如“经纬天地日文”、“威强睿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等等。东汉开始又有私谥,如夏恭卒,诸儒私谥曰宣明君;陈寔卒,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共谥为文范先生。
从汉代起,帝王又有庙号,如某祖、某宗等等。有些帝王后世即以庙号相称,如“汉高祖”、“唐太宗”。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或生前所加,或死后追加,全是尊崇褒美之词,如清代那拉氏为皇太后,尊号累积有慈禧等十六字之多。
另外,旧时对帝王将相或尊者不敢直称其名,需要避讳。避讳的办法归纳起来有三种:一、因讳改字;二、空字;三、缺笔。由于避讳而更改人名、地名、官名等等,造成文献资料上一些混乱现象,需要参考一些专讲史讳的书籍以了解这方面的常识。
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光绪刊本),雷廷寿编《清谥法考》(1924年铅印本),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1936年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道光本),陈垣《史讳举例》(1958年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等等,是查考谥号、庙号、尊号和史讳方面的工具书,其中《史讳举例》尤为重要。
五、查外国人
查考外国人物,有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1963年出版的《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录》,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图书资料研究室编、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的《苏联哲学社会科学人名录》,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1965年出版的《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张英伦、吕同六、钱善行、胡湛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外国名作家传》(上下册)等书。
《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内容丰富,极为重要。该书资料全部选译自1950—1958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1958年版《英国大百科全书》、1959年版和1961年版《美国大百科全书》、美国出版的1941—1954年各卷和1959年卷《当代人物传记》、美国出版的1930—1935年版《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和日本出版的1953—1955年版《大人名辞典》。收集范围以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思想家和学者为主,同时酌量收录政治人物和社会活动家,以及少数和我国近代、现代史有关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人、外交人员和传教士等。所收人物以卒于1870年及以后者为限(即卒于1870年以前的都不收),大体上上及整个十九世纪,下迄当代。全书共收人名约七千五百条。由于资料来源的限制,所收欧洲和北美洲人物大大多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物,已经去世的人物大大多于当代的人物;同时,因取材于各种不同来源,所以资料的立场观点不一,着重点和详略也都不一,使用时宜注意。
解放前出版的几种工具书,如唐敬杲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现代外国人名辞典》,潘念之和金溟若编译、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版《世界人名大辞典》,刘炳藜等编、中华书局1940年版《中外人名辞典》,也可查考。
另外,辛华编、外文书店1970年版《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197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修订本)、《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1970年版《葡萄牙语姓名译名手册》、1970年版《拉美常用缩写手册》、1970年版《日本姓氏手册》,张竞干、黄竟成、王鉴明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日本姓名译名手册》,史群编《日本姓名词典》,计分拉丁序、汉字序、和名序三册,商务印书馆已于1979年出版拉丁序本,其余二册亦即将出版。以上工具书,可供翻译工作者参考。
你是否需要了解?
历代人物谱集目
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光绪刊本),雷廷寿编《清谥法考》(1924年铅印本),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1936年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道光本),陈垣《史讳举例》(1958年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等等,是查考谥号、庙号、尊号和史讳方面的工具书,其中《史讳举例》尤为重要。五、...
我国的朝代顺序与历代皇帝
皇帝: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
家谱的范本
1、欧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2、苏式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
一张图看懂中国神话人物图谱
综合来看,中国神话人物图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自然崇拜等多元文化的集中展现。道教神话人物与神话传说人物虽然各自独立,但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神话体系的丰富内涵。通过这张图谱,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神话人物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背景。
求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名称
《红楼梦》: 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薛蟠、薛蝌、秦钟、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水浒传》: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花荣、鲁智深、武松、李逵、燕青……《封神榜》:吕尚(姜子牙)、李聃(老子)、杨戬、雷震子...
春秋左传人物谱目录
春秋左传人物谱目录,详尽呈现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让我们穿越千年,一同探索他们的故事。上册 总序:揭示了编纂这部历史著作的初衷和宏大背景,为后续篇章奠定基调。序:简要介绍左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学术理念,引导读者进入春秋世界。编纂说明:详述了编者对于人物资料的搜集、整理与考证方法,保证了历史的...
历史人物年谱怎么做
1.作为学术研究给古人写年谱,纪年之下要注明天乾地支、谱主年龄。可采用标题,先列谱主事略,次列当时有关人物,末列当时有 关大事。谱主,_般称先生或公,其他直写姓名,要注明其字号、里 居。对谱主之祖及父,称某某公,对其祖母及母,标外家姓氏,如祖 母刘、母赵。谱主的诗文,有年月可...
吕氏历史和人物谱——秦、汉时期
汉王刘邦彭城兵败往从之,集溃卒和败军破楚于荥阳,复发兵佐高祖刘邦定天下。 公元前203年,汉王四年。吕臣率汉军于汜水斩楚将曹咎,以功为都尉封宁陵侯,后承嗣其父吕青阳信侯爵位。阳信侯传六世至吕谈坐酎金夺爵,族裔扩散于陕甘。宁陵侯传三世至吕始以无后除国,其族裔分布豫州、安徽省界首等地,如三国时东吴...
红楼梦人物关系
具体关系如下图:《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 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
春秋左传人物谱图书信息
方朝晖,安徽枞阳县人,拥有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和历史系的副教授,后晋升为教授。他的学术生涯中,包括参与国家教委哈佛大学高访项目,著有《重建价值主体》、《中学与西学》以及《春秋左传人物谱》等多部著作。他的学术成果不仅发表在《东西方哲学》、《比较哲学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