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经济形势? 1949年到1958年中国经济情况
表现在工业部门种类不全,基本的技术都没有掌握,需要苏联专家的指导。
经济濒临崩溃,商业资本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市场陷入停顿,商业资本不足,农村谷贱伤农的问题,中共中央、中财委以及各地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城乡物资交流、促进国内贸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国营商业机构构建县乡商业据点,鼓励和欢迎私商游资下乡,拟订合理的工农业产品比价,疏通和拓展流通网络,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继续搞好内外交流等。
经过努力,新中国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不仅在经济上促进了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在政治上密切了工农关系,巩固了新生政权,使我们党在执政初期赢得了战略主动,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
1949年10月,新中国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1950年年初,在经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之后,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全国贸易系统的统一管理得以恢复。
扩展资料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新中国的成立承担着双重的历史任务:
一是尽快地使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摆脱出来,结束旧中国四分五裂、连年战乱的局面,使我国变为独立统一和强盛的国家;
二是改变所面临的整个国家一穷二白、国力衰退、积贫积弱的面貌,迅速发展生产,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为强大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述任务有的在前三十年已经完成,有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取得巨大成效。改革开放前,我国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即消灭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永远结束了近代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穷苦农民翻了身,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通过改革开放,使我国获得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新中国的六十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建国初期城乡物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多年战乱基本结束了,但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第一,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国民党军事较量失败后期,大量破坏工厂基础设施,极力搜刮金银钱币,加上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第二,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中国长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中国关税不能自主、“自由贸易”受限制使得中国一直未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在帝国主义的长期抢夺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收刮下,造成工农业生产下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第三,物价飞涨。在国民党政府滞留大陆的最后一段日子里,由于维持大量军费开支,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弥补的唯一办法,就是滥发纸币,其结果是,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法币和金圆券,形同废纸。旧中国的军、政、公、教人员,加上灾民和城市失业人员,数以千万计,需要接管。造成粮食、棉纱、化工、五金等人民生活必需品,价格飞涨。
扩展资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客观分析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具体做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评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城市增强了企业活力,工业得到发展,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多年战乱基本结束了,但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第一,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国民党军事较量失败后期,大量破坏工厂基础设施,极力搜刮金银钱币,加上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第二,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中国长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中国关税不能自主、“自由贸易”受限制使得中国一直未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在帝国主义的长期抢夺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收刮下,造成工农业生产下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第三,物价飞涨。在国民党政府滞留大陆的最后一段日子里,由于维持大量军费开支,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弥补的唯一办法,就是滥发纸币,其结果是,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法币和金圆券,形同废纸。旧中国的军、政、公、教人员,加上灾民和城市失业人员,数以千万计,需要接管。造成粮食、棉纱、化工、五金等人民生活必需品,价格飞涨。
扩展资料:
造成原因:
1、原来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发展缓慢。生产方式落后。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国民经济总体基数较低,1949年有了政策支持鼓励。
3、长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和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的最惠国待遇使中国国民企业受外国企业压制,缺乏竞争力。94年新中国,实行和平共处五原则不承认屈辱外交。
4,、以前连年战乱,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企业的不到稳定的发展,94年新中国成立,国泰民安使企业有了发展的空间。
5、新中国成立,制定了社会主义大改造,国民上下一条心,努力为新中国发展做贡献。
这一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匪患猖獗,南方大片土地还没有解放,就是解放区的大片土地,依然有大量反动势力存在。治安情况还十分严峻,年的战火使新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人民的温饱也没得到解决,当年的经济状况一个字惨。
这一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匪患猖獗,南方大片土地还没有解放,就是解放区的大片土地,依然有大量反动势力存在。治安情况还十分严峻,年的战火使新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人民的温饱也没得到解决,当年的经济状况一个字惨。
1949年的经济形势属于新老政权交替之时的空白期。
你是否需要了解?
1949年的经济形势?
第二,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中国长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中国关税不能自主、“自由贸易”受限制使得中国一直未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在帝国主义的长期抢夺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收刮下,造成工农业生产下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第三,物价飞涨。在国民党政府滞...
1949的经济形势,国防实力,国际地位详细分析?
1949的经济形势:经济相当落后,本身工业经济差,再加上连年的战争。国防实力: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国防武器落后。国际地位:几乎没有。承认中国的国家,没有几个。由于一百多年来,只有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还是被其他国家看不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总的来说是严峻的。在国内,我们主要从军事和经济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军事方面,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
1949年至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的状况
此阶段的中国还在试验阶段,是在尝试着社会主义制度!国民的生活水平较解放前有所提高,有了自己的土地,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但此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以整体经济状况并不稳定。学识有限,抱歉!
建国初期,经济方面面临严峻形势的原因?
1、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2、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3、多年战争的破坏。由于八年的日本侵华战争和三年半的全国内战,中国经济损失极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历史上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
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分为哪些阶段
1949年财政预算中,文化、教育、卫生三大项加起来也只占总开支预算的4.1%(实际并未兑现)。1950年上半年,全国经济一片萧条,特别是大城市,仅上海就有千家企业破产倒闭,全国上百万工人失业。经济形势如此严峻,毛泽东包括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设想是:共和国成立后,首要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始大规模的国家工业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制定了哪几次土地政策及其内容?
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
蒋经国当年在上海展开的“打虎”行动为什么会铩羽而归?
而实际上,从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上海的物价共上涨3728倍,每年平均上涨14倍。到1948年夏天,上海的经济形势已经严峻到一触即崩的境地。图为上海市民排队领美国援助的粮食。为挽救经济危机,194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宣布发行金圆券,规定各地物价必须冻结在8月19日的水准上,...
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于( )?
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于1949年4月23日。以下是关于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的详细解答:一、诞生背景 历史节点: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海上力量,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利益。国际形势:当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海洋权益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领域。因此,建立一支...
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政府为什么坚持...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也是一门大学问。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