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西安大小雁塔的历史??? 西安的小雁塔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作者&投稿:语向 2025-05-14
大雁塔的历史谁知道?

塔位于和平门外4公里的慈恩寺内,相传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奏请在寺内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带回来的经籍。这座塔初名为经塔。后世人称它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赞叹。这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大雁塔,成为古城西安独具风格的标志。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后经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层,底边各长25米。大雁塔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塔身用青砖砌成,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则是后人为了区别于荐福寺小雁塔之故。塔内有木梯,可以盘旋登塔,自券门凭栏远眺,可饱览关中大好风光。大雁塔的底层南门两侧,镶嵌两块石碑,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在贞观廿二年(648)。为玄奘所译诸经作的总序。另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论"是唐高宗为"圣教序"所作的纪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大雁塔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内,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我国佛教名塔之一。寺内的大雁塔创建于公元625年,是楼阁式砖塔,高64米,共7层。该塔的得名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玄奘在印度取经时曾住在一座佛寺内。一天该寺的僧人因吃不到肉而发愁。那天正好是菩萨施布日,一个和尚仰天叹道:“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他正说着,一群大雁飞来,头雁坠地而死。僧侣们个个惊愕万分,以为菩萨显灵,让他们食其肉充饥。从此以后全寺和尚不再吃肉。他们还在大雁落地处修建了一座塔,取名“雁塔”。大雁塔就是玄奘依照印度那座“雁塔”的形式设计建造的。半个世纪后,荐福寺塔修成了,两塔遥遥相对,风采各异,因荐福寺比雁塔小,人们就将它叫小雁塔,而将大慈恩寺里的雁塔改叫大雁塔了。

雁塔
【名称】:大雁塔 [英]Big Wild Goose Pagoda
【类别】:古建筑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属】: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
【文物现状】:现坐落于西安市慈恩寺内
【简介】: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另一说,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 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大雁塔初建时五层,表面砖砌,土心,后来塌毁,重建时为十层,唐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成为楼阁式的青砖塔,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塔基边长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边长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开辟砖券的大门。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层厚砖,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大雁塔初建时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塔,后改造为七层方形楼阁式,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到明代,又以砖面加砌唐塔之外。现塔身通高64米,每层为仿木结构,底层门楣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塔底层南门内的砖龛里,嵌有两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都是由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字体清秀潇洒,是唐代的两通名碑。西面石门楣上有唐刻建筑图案和佛像等线刻画,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说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雁塔
全称: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简称或俗称:荐福寺小雁塔,小雁塔

建筑概况及建造缘由:

小雁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东段南侧的荐福寺内,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雁塔晨钟”也是清代关中八景之一。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

荐福寺创建于唐代,初名献福寺,为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睿宗李旦为其父高宗死后献福而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为荐福寺,寺内有佛殿、佛塔、金像、壁画。寺内还保存一口重达一万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铸的巨大铁钟,每天早晨寺内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数十里内都可听到。

荐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经翻译场所之一,高僧义净从长安出发经广州取海路到印度历时25年游历30余国,带回佛经400余部,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洛阳,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入荐福寺译经。唐中宗复位的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于荐福寺所在的开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图院中修造了15层的佛塔,即为小雁塔。小雁塔在唐宋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则和“大雁塔”的名称有关。由于此塔比慈恩寺大雁塔小,其高43.3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比26,皆比大雁塔小,故称小雁塔。

小雁塔的特点是塔形玲珑秀丽,属于密檐式砖结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愈上愈促,全部轮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锥形形状,造型优美,比例均匀。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约43.3米高。该塔塔平面为正方形,各层南北两面均开有半圆形拱门,塔内设有木梯,游人由此登上塔顶可以饱览西安市内风光。

技术成就: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呢!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参观须知:

地址:西安市友谊西路,乘21、29、402路车小雁塔站下车
门票价格:8元

大雁塔
【名称】:大雁塔 [英]Big Wild Goose Pagoda
【类别】:古建筑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属】: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
【文物现状】:现坐落于西安市慈恩寺内
【简介】: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另一说,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 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大雁塔初建时五层,表面砖砌,土心,后来塌毁,重建时为十层,唐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成为楼阁式的青砖塔,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塔基边长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边长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开辟砖券的大门。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层厚砖,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大雁塔初建时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塔,后改造为七层方形楼阁式,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到明代,又以砖面加砌唐塔之外。现塔身通高64米,每层为仿木结构,底层门楣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塔底层南门内的砖龛里,嵌有两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都是由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字体清秀潇洒,是唐代的两通名碑。西面石门楣上有唐刻建筑图案和佛像等线刻画,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说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你是否需要了解?

谁知道西安大小雁塔的历史
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历史如下:大雁塔: 建造背景与目的:大雁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由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目的是为了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和佛像。 建筑特点:大雁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塔身七层,通高64.5米。它是佛塔这种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

谁知道西安大小雁塔的历史
塔身现有七层,通高64.5米,其历史与建筑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小雁塔则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的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也...

谁知道西安大小雁塔的历史???
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雁塔晨钟”也是清代关中八景之一。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

小雁塔的历史轶事
传奇故事:小雁塔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地震,其中明成化年间的一次地震导致塔身裂开,但在正德年间又奇迹般地愈合,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神合”。真相揭示:实际上,这并不是神迹,而是古代建筑师智慧的体现。他们通过夯土筑成的半圆球形塔基,使小雁塔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从而避免了更大的损害。雁塔题...

你知道大小雁塔的由来吗
大雁塔:唐永徽三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米。小雁塔名称由来:唐高宗永徽三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

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区别
大雁塔:兴建于唐永徽三年。小雁塔:兴建于唐景龙年间,相较于大雁塔稍晚一些。塔的类型:大雁塔:是阁式砖塔,塔身呈方形锥体,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格。小雁塔:是密檐式砖塔,结构紧凑,与大雁塔在外观上有所不同。建造目的:大雁塔:是为玄奘高僧取经归来后,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

小雁塔历史轶事
小雁塔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见证了一段令人惊奇的“神合”事迹。1487年,陕西发生了一场6级大地震,地震力量使得小雁塔从中裂开了一条宽约一尺的缝隙。然而,34年后,在1521年的又一次大地震中,这个裂痕竟然在一夜之间奇迹般地愈合,令人们惊叹不已,从此将这次合拢称为“神合”。这段奇特的历史...

小雁塔和大雁塔的区别
众所周知,大雁塔的修建是为了保存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最初为五层,后加盖至九层,经过历史至今固定在七层。雁塔旅游观光人比较多,每年的五一国庆节春节各种节日等都人满为患,尤其这两年大雁塔紧邻的大唐不夜城景点网上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大雁塔的历史悠久,...

小雁塔景点介绍
小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72号的西安博物院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建筑。小雁塔始建于唐代高宗时期的永隆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原本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法师从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后因塔身较小,得名“小雁塔”。这座塔高约43米,共有13层,采用全砖结构,坚固...

大雁塔和小雁塔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区别)
大雁塔和小雁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两个著名景点,它们分别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和小雁塔都是佛教寺庙中的塔楼,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本文将介绍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建立时间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一、大雁塔的建立时间 大雁塔,又称为“大唐大雁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塔楼之一。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