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作品出处
《三十六计》分为六个部分,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分别针对不同战况。每套计策包含六计,共计三十六计。每计名后附有解说,这些解说源于《易经》的阴阳哲学,以及古代兵家关于刚柔、奇正、攻防等对立关系的智慧,体现了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解说中往往引用了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兵家如孙武、吴起、尉缭子等的精辟见解,增添了深度和历史感。
这部作品是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兵家计谋的总结。为了方便记忆,有学者巧妙地将三十六计的每个字组成了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这样,这部深奥的兵法宝典便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流传下来。
你是否需要了解?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以逸待劳,也是三十六计之一,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
三国三十六计: 以逸待劳
三国三十六计:胜战第四计 以逸待劳 总诀: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大意是说:迫使敌人处于困窘被动的形势,不需力战,等待敌我双方的强弱态势的转换。这是刚柔相济的道理,以逸待劳,则柔也能克刚。孔子曾经说过: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这个简单的例子,在军事上也非常常见。...
三十六计中有哪些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4以逸待劳(曹 论战)9隔岸观火(秦惠王坐山观虎斗)11李代桃僵(赵氏孤儿逃难报仇)12顺手牵羊(楚国救赵顺手牵羊)17抛砖引玉(秦楚丹阳之战)22关门捉贼(秦赵长平之战)23远交近攻(郑宋争霸战争)24借道伐虢(晋国灭虢灭虞,楚文王借道灭蔡)25偷梁换柱(郑庄公计兼三国之师)26...
《以逸待劳》的成语故事及含义(要详细)
《以逸待劳》的成语故事及含义(要详细)【注音】yǐ yì dài láo 【英文】Await leisurely the exhausted enemy 《三十六计丛书·以逸待劳》封面【释义】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
三十六计中围国救赵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和相关人物
三十六计第四计 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战例: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
三十六计以逸待劳是哪个战?陈璞之战
不是陈璞之战,是城濮之战。先说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是胜战计之一。以逸待劳的原型故事,不是战争,而是两个小儿杀狼。两个小孩各自抱着一窝狼崽中的一只,分别爬上两棵大树。然后拧打狼崽,狼崽惨叫把外出觅食的母狼引回来。母狼来到树下,两个小孩交替拧打手里的狼崽,...
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胜战计\/以逸待劳
此计源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又有《孙子。虚实篇》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
军事ke 成语
——01、瞒天过海——出处:《三十六计》胜战计 ——02、围魏救赵——出处:《三十六计》胜战计 ——03、借刀杀人——出处:《三十六计》胜战计 ——04、以逸待劳——出处:《三十六计》胜战计 ——05、趁火打劫——出处:《三十六计》胜战计 ——06、声东击西——出处:《三十六...
三十六计名言名句大全,《三十六计》中的10句精华
四、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则益柔。出自《三十六计·以逸待劳》。敌人处于困难之境地后,不一定非要攻取,而是应当让敌人因疲惫而削弱,这样自己则有劣势转为优势。五、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出自《三十六计·欲擒故纵》。如果逼得太紧,对...
孙子兵法之36计详解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