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景润的数学地位 怎么评价华罗庚和陈景润两个人物
目前来看,他已经把哥猜的筛法途径封死了,光这点就很有意义。
陈对解析数论的研究,不仅仅是哥猜,还有其他出色结果的。大家为什么总是忽视这一点呢。
在我印象里,他的地位没有被拔的多高,他配的上。以前他被宣传的多,但你看看最近几年,已经没有多少宣传了。
至于他是否影响了一辈人,你可以问问一些晚他一辈的学者。
要说陈景润的历史地位的话我觉得应该是比较一般,和张益唐差不多,至少应该在华罗庚之下,和丘成桐、陈省身那就根本不要比了。毕竟第一他没有真的证出哥德巴赫猜想,只是从“1+3”改进到“1+2”,结果的重要程度不如张益唐;第二他的工作还是在用筛法去估计质数密度,是在改进前人的方法,性质和张益唐类似;第三整个过程中他没有开创出什么新的方向。但是和同行比起来,他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比如如果陈景润是美国人,凭他那个”1+2”在美国大部分学校拿个正教授绝无问题。菲尔兹不好说有没有戏,小一点的奖拿一堆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我想说的是,陈景润是在像老鼠一样的生存状态下,在33岁抱着病体完成的那个“1+2"的证明;文革开始以后他的生存环境恐怕连老鼠都不如;到了80年代徐迟的那个报告出来以后又被政治潮流卷着到处去作报告给演讲,天天逢场作戏,也没精力去做什么研究了。真要是让他有比如说陶哲轩那样的成长环境,从小有各路牛人提携指点,有一个能够和全世界同行交流的学术环境,没有人知道他这一辈子能够达到什么高度。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刘慈欣的小说《朝闻道》,其实在学术圈子里面,那种殉道者一样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是很少很少的,但是陈景润绝对应该算一个。和他比起来,今天的我们都应该感到惭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月24日补充
人们总有一种“帝王将相历史观”,倾向于对着历史人物指点江山,却觉得身边的平凡人可望而不可及。就好像看历史书的时候觉得朝廷里一帮子中央委员级别的御史、尚书什么的都是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现实生活中要是有亲戚朋友做到正厅级那就算“当大官”了。
我觉得“历史地位一般”对一位科学工作者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评价,这意味着千年以后的后辈们书写数学史的时候,会在歌颂高斯、欧拉、黎曼的丰功伟绩之余,为他写一段话或者至少提一下他的名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本科生成绩好一点毕业去个top X名校就算“学霸”了;等到当上教授拿上点研究经费带出几个学生,这个fellow那个member评一下,在我们眼中那就是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了。然而在稍微大一点的时间尺度上,比如一百年以后,去讨论这些人的“历史地位”,那简直跟开玩笑一样。而陈景润的历史地位,在可预见的将来永远是一件可讨论的事情。
陈景润对数学的酷爱,情有独钟,而且有惊人毅力完成其数学研究这是他本人最有价值的个性和素质。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1966年陈景润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桐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要是有 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
关于对陈景润的“1+2”是国际领先的评价,197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及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于三位数论学家陈景润、王元和潘承洞,是建国以来科研成果评价中发生的最大的造假行为,是中科院少数数学家宣传神学的结果,是对全国人民的欺骗和愚昧行为。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过程中,这种造假行为标志着封建神权的统治地位,从而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和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最耻辱的一页,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星体以陈景润的名字命名就是封建神权统治的象征,就是耻辱的象征。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中国人要的国际领先是成功中的国际领先,是智慧中的国际领先,是永远载入科学史册中的国际领先。陈景润的“1+2”是一个失败的结果,是一个用愚昧的方法获得的一个注定要被淘汰的结果,却打着“国际领先”的旗号就成了“人类智慧”和“成功”的象征,通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日报》的宣传,就成了中国人的“骄傲”,陈景润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为国争光”的英雄,不仅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在他去世后还要用天空的小星体命上他的名字,使他名垂千古。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一个脱离实际者,一个愚昧者,一个失败者,竟然获得如此高的殊荣,难道不是封建神权统治的结果吗?难道不是国家的耻辱吗?这种造假行为,发生在科学发达的20世纪,发生在有着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发生在广泛普及科学认识论的中国,发生在标志着我国数学发展水平的中国科学院,除了说明数学家为了骗取荣誉而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难道还有别的解释吗?这种造假行为与1958年关于亩产小麦超过7300斤的造假行为相比,性质更为严重。我认为,在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内,科学家宣传神学是一种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与任何经济领域内的犯罪行为相比,性质都严重得多。这种犯罪行为,不仅说明了科学家丧失了职业道德和人格,不仅是骗取荣誉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神学束缚和禁锢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扼杀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阻碍着科学的发展,神学使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科学研究中丧失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变得愚昧、无知和自卑,变得无所作为。为了保证自然科学健康地发展,我要求全国人大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对那些宣传神学的科学家,对那些科研成果评价中造成评价失真的专家及有关负责人实行法律监督和制裁。
支持楼上匿名.
丘成桐说过下面的话:
'譬如陈景润,造成整个数学界学数学的时候,以为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是全世界最伟大的问题,事实上不是,在美国没有人在乎歌德巴赫猜想,你问做数论的人。是媒体误导成功的。'
'从真正的科学成就来讲话,在数学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能不能找出真正有成就的学问?我找不出。所以中国的科技要进步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我在美国科学院一个很重要的委员会里,讨论要在亚洲找海外院士,尤其要在中国找,花了五年工夫,只找到一个。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也是整个委员会,包括很多美国海外院士的意见。你要问我为什么?我想是中国的学术水平实在比不上人家,可是你坚持要说能比得上,那我实在没办法.'
'国内认为陈景润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学者,事实上他不是,我们很看得起陈景润,可是你讲他伟大,绝对不是伟大,是媒体报道成功的。 ' 于对陈景润的“1+2”是国际领先的评价,197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及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于三位数论学家陈景润、王元和潘承洞,是建国以来科研成果评价中发生的最大的造假行为,是中科院少数数学家宣传神学的结果,是对全国人民的欺骗和愚昧行为。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过程中,这种造假行为标志着封建神权的统治地位,从而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和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最耻辱的一页,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星体以陈景润的名字命名就是封建神权统治的象征,就是耻辱的象征。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中国人要的国际领先是成功中的国际领先,是智慧中的国际领先,是永远载入科学史册中的国际中国数学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1937年至1947年,以华罗庚、陈省身等为代表;二是1956年至1966年,陈景润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陈绍示是这样认识陈景润先生的一生:痴迷、执著、冷静。普通人也许很少知道,除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陈景润同时也在殆素数分布问题、华林问题、格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数论问题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国数学大师A.Weil曾这样称赞:“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
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书4部,做出许多杰出成果,特别是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2的整数之和,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保持着在该领域的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领先。陈景润的“1+2”是一个失败的结果,是一个用愚昧的方法获得的一个注定要被淘汰的结果,却打着“国际领先”的旗号就成了“人类智慧”和“成功”的象征,通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日报》的宣传,就成了中国人的“骄傲”,陈景润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为国争光”的英雄,不仅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在他去世后还要用天空的小星体命上他的名字,使他名垂千古。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一个脱离实际者,一个愚昧者,一个失败者,竟然获得如此高的殊荣,难道不是封建神权统治的结果吗?难道不是国家的耻辱吗?这种造假行为,发生在科学发达的20世纪,发生在有着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发生在广泛普及科学认识论的中国,发生在标志着我国数学发展水平的中国科学院,除了说明数学家为了骗取荣誉而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难道还有别的解释吗?这种造假行为与1958年关于亩产小麦超过7300斤的造假行为相比,性质更为严重。我认为,在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内,科学家宣传神学是一种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与任何经济领域内的犯罪行为相比,性质都严重得多。这种犯罪行为,不仅说明了科学家丧失了职业道德和人格,不仅是骗取荣誉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神学束缚和禁锢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扼杀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阻碍着科学的发展,神学使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科学研究中丧失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变得愚昧、无知和自卑,变得无所作为。为了保证自然科学健康地发展,我要求全国人大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对那些宣传神学的科学家,对那些科研成果评价中造成评价失真的专家及有关负责人实行法律监督和制裁。
中国数学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1937年至1947年,以华罗庚、陈省身等为代表;二是1956年至1966年,陈景润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陈绍示是这样认识陈景润先生的一生:痴迷、执著、冷静。普通人也许很少知道,除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陈景润同时也在殆素数分布问题、华林问题、格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数论问题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国数学大师A.Weil曾这样称赞:“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
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书4部,做出许多杰出成果,特别是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2的整数之和,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保持着在该领域的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对陈景润的社会地位与学术地位应该分开评论。
作为社会政治的需要,上世纪70年代宣传他是有积极意义的。那时许多青年学生以他为榜样认真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对刚刚从“0分光荣”时代走出来的中国是有很大正面影响的。
作为学术范围评价,实事求是来看,应该说他对数学有贡献但成绩不是十分突出。
楼上几位有些是完全义气用事,将陈说得一无是处,有失公允!但也不宜过分夸大其贡献。
以上完全是个人评价,仅供参考!
对大师级人物评头论足,这让我们普通人很不适应,所以我选择匿名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如何评价陈景润的数学地位
陈景润对数学的酷爱,情有独钟,而且有惊人毅力完成其数学研究这是他本人最有价值的个性和素质。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1966年陈景润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
陈景润在数学界什么地位
要说陈景润的历史地位的话我觉得应该是比较一般,和张益唐差不多,至少应该在华罗庚之下,和丘成桐、陈省身那就根本不要比了。毕竟第一他没有真的证出哥德巴赫猜想,只是从“1+3”改进到“1+2”,结果的重要程度不如张益唐;第二他的工作还是在用筛法去估计质数密度,是在改进前人的方法,性质和张益...
数学界如何评价陈景润?
陈景润的数学成就是没有被过分夸大的,你 可以去国外看看数学圈内的评价,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很少,陈氏定理是其中一个,这里陈氏就是说的是陈景润,这个定理的大致内容是:一个大的偶数,总可以表达为一个素数与另外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其中后面的“另外两个素数”的这2个素数中,如果其中一个...
华罗庚称陈景润是难得的数学天才的原因是
华罗庚评价陈景润为难得的数学天才,原因在于陈景润发现了他计算中的错误。一天,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教师的信,信中提到华罗庚的著作《堆叠素数论》中存在一处计算错误,尽管这处错误微小如尘,却如明星上的瑕疵,影响了整体的完美。华罗庚仔细核对后确认了这一错误,他对此极为赞赏,称赞陈景润有着极...
陈景润数学世界排名
陈景润。陈景润是福建人,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来到北京四中当老师,却因为“口齿不清”而被“停职养病”,回到厦门大学当助教。2年后,陈景润发表了《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得到华罗庚教授的“知遇之恩”,先后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33岁时,...
陈景润的一些数学成就
这项工作不仅奠定了他在数学界的崇高地位,而且他的成果被广泛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进一步探索,还与王元、潘承洞共同荣获1978年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除了学术研究,陈景润还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他撰写的《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
陈景润为什么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你没弄明白?并不是 陈景润 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是 陈景润所解决的那个难题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个著名的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为解决的这个难题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目前这个题目仍未得到最后的解决。
华罗庚称陈景润是难得的数学天才的原因是
陈景润后来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华罗庚当初的评价是准确的。华罗庚的慧眼识珠,不仅让陈景润成为了数学界的杰出人物,也为华罗庚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华罗庚与陈景润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数学的故事,更是关于学术精神和人才培养的故事。它启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陈景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陈景润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 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被誉为光辉成就的“陈氏定理”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
陈景润个人简介
1956年,陈景润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投身于解析数论的研究。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进一步奠定了他在数学界的地位。陈景润的研究成就卓越,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突破。1966年,他发表论文《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