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袁的袁崇焕 “武三袁”中谁被满清设计利用过?

作者&投稿:齐狄 2025-05-13
袁可立和袁崇焕是什么关系?

明末辽东有三袁,袁崇焕、袁可立、袁应泰,后人称“武三袁”。“武三袁”中除袁可立光荣退休寿终于家,其余二人皆无善终,袁崇焕被明政府正法,袁应泰殉国于阵前。袁崇焕因放言“五年平辽”而无法兑现,不得已专事“议和”,擅杀大将,终招致金人虎狼之师长驱直入至都门之下,袁督师本人也落得伏法被传首九边的下场,然对建州史最为护短的金人在酷烈的“文字狱”中修成的《明史》对袁崇焕最为推重,并杜撰了“反间计”的故事。袁可立“驭事多方略”(《睢州志》),其抚登、莱,辽海水师成为牵制后金的有生力量,与枢辅孙承宗共议战守,使金人数年之间蜷伏其地不敢妄动。袁可立反对袁崇焕的“议和”:“袁经略遣僧吊赠,公力诋其辱国”(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也汲取过袁应泰的失败:“臣(袁可立)念辽阳以纳降陷城,广宁以判官诱败,兴祚之言未可全信,又思因间用间,实兵家妙用。”(《明熹宗实录》)袁可立官兵部左侍郎加兵部尚书,惜受其同年高攀龙等东林士子影响太深,与阉党矛盾过于表面化,不得久居其位。

  三袁:
  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并称。明末辽东也有三袁并称,他们是袁崇焕、袁应泰、袁可立,故又有前者“文三袁”,后者“武三袁”之说。

  三袁介绍
  袁宏道
  (1568~1610)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著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他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①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他在《与江进之尺牍》中说:"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在《雪涛阁集序》中说:"唯识时之士,……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 ..
  袁宗道
  (1560-1600) 明代文学家。字伯修,号石浦。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四年(1586)会试第一。授编修。官至右庶子。他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与弟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公安三袁"。他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文章要有思想内容,而绝不是在形式上模秦仿汉。他说"心中本无可喜之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之事而欲强哭,气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论文》),就是说,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他的诗文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率真自然,不事模拟。游记散文如《戒坛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等,真切感人。他的散文缺点是社会意义不大。诗歌创作上,少有佳作。著有《白苏斋类集》。万历十七年(1589)归里,钻研学术,以禅宗思想研究儒学,著《海蠡篇》(今佚)。九年后复入京,官右庶子,任东宫讲席。   袁宗道钦慕白居易、苏轼,书斋取名为"白苏斋"。明万历年间,王世贞、李攀龙为代表的拟古文风仍有较大影响,袁宗道极力反对,与其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称公安派。他认为文章要旨在于辞达。古文遗达,学古应学其达,"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而文章欲辞达,须先有"理"(思想学问),"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如先秦及汉唐宋诸名家,"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其次要有真情实感,"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以上均见《论文》)。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的诗文创作不事模拟,率真自然。游记散文如《戒坛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答友人》等,都情运笔端,真切感人。论说文如《读大学》、《读论语》中某些章节,浅显通达,警辟有味。但他的多数散文以士大夫的闲情逸兴、说理谈禅为主要内容,社会意义不大。诗歌创作又逊于散文,少有佳作。
  袁中道
  1570-1623) 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袁小修日记》)20卷。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汉族。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
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
袁崇焕是较早为魏忠贤建生祠的官员,只是崇祯即位之初,错误地将边事委之于崇焕,未予深究而已。大学士韩爌等本云:“史永安、张凤翼、袁崇焕……。以上六人,亦俱建祠,但与诸奸宜减等论。”可见其在大节上是有亏缺的。后来编造“反间计”的清修《明史》竟替袁崇焕辩曰:“中外方争颂忠贤,崇焕不得已,亦请建祠”。据此史家能否笑曰:“古今太监多犯科,忠贤不得已,亦为作恶”之语,亦或孙承宗等及众东林英烈怎么就没有“不得已,亦请建祠”呢?甚或从恶之众阉逆能否尽为辩白曰“不得已,亦请建祠”呢?清方官修《明史》能出此低俗之计,力图把一个因议和无能误国乱军的袁崇焕打造成一个千古完人而诋毁前朝,其毁誉明朝之目的亦昭然其若揭矣!即今思之,袁崇焕建祠事小,满人曲笔篡改史实事大,自清《明史》成,中华史迁之笔再无存矣。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以避开忠于明朝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的防区。10月27日突破大安口,至11月初连陷遵化、三屯营,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彦国自尽。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二十六日,八旗军东、西两路,分别进攻长城关隘龙井关、大安口等。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顺利突破长城,于三十日,兵临遵化城下。遵化在京师东北方向,距离京师300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师戒严。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袁袁可立
袁可立,字礼卿,号节寰,明代名臣,出生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出身睢阳卫军籍,曾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被封“五世恩荣”。万历十九年,他担任苏州府推官,因公正无私,为石昆玉太守洗脱冤屈,名震一时。万历二十二年,升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深受百姓爱戴。面对权贵,他坚持法律,处决皇帝弄臣,赢得了“...

袁氏名人有哪些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省公安人,明朝学者,三袁是明朝复古派“七子”之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著,有《袁中郎集》传世,其善诗歌古文,反对摹古,以清新见长。袁崇焕:字元素,明代广东省东莞人。好谈边事。万历进士,因获宁远大捷,官至辽东巡抚。崇祯元年(1628)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

姓袁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明代中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并称“文三袁”,明末辽东,袁崇焕、袁可立、袁应泰并称“武三袁”。袁了凡:(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明代慈善家,是历史记录的第一位以...

三袁袁应泰
袁应泰,字大来,凤翔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的进士,是东林党的一员。他初任临漳知县时,修筑了四十多里的长堤以抵御漳水,后来调任河内,穿越太行山,引沁水,修建了二十五座堰,灌溉了数万顷田地,邻近地区都从中受益。黄河朱旺决口时,他妥善安置役夫,让他们有度地饮食劳作,民众对此欢欣投入,他...

明朝的名人有哪些?
明朝时期的名人 刘基 常遇春 解缙 张居正 魏忠贤 郑和 海瑞 于谦 戚继光 袁崇焕 郑成功 袁宏道(“三袁”)归有光 朱载堉 文征明 唐寅 黄宗羲 李贽 徐光启 汤显祖 史可法 李时珍 宋应生 杨涟

被清朝“封杀”的明末名将:袁可立
袁可立明朝万历十七年进士,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受 “五世恩荣”之赏,历任苏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兵部尚书等职。袁可立与明末袁崇焕、袁应泰,并称“武三袁”,被后世称为“后金粉碎机”。可惜袁可立受高攀龙、冯从吾等东林士子影响太深,卷入党宦之争,与...

辽东三袁袁应泰简介 袁应泰是怎么死的?
袁应泰是明朝末年官员,为官清正廉洁,为民 *** 。在熊廷弼经略辽东之时,袁应泰为巡抚,能保证军中各项物资的输送。熊廷弼被罢官之后,代为经略,与袁可立、袁崇焕等人并为“武三袁”,又称“辽东三袁”。袁应泰,字大来,凤翔人,万历二十三年高中进士,为临漳县知县。在任期间,主持漳水长堤工程,...

袁历史名人
明代中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并称“文三袁”,明末辽东,袁崇焕、袁可立、袁应泰并称“武三袁”。袁宗道,明代文学家,字伯修,号石浦。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至右庶子。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与弟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公安三袁”。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文章要有思想内...

袁姓的由来
明代有军事家袁崇焕、画家袁江、文学家袁宏道;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袁宏道在其中成就最大,著有《袁中郎全集》。清代有诗人袁枚、外交官袁昶。近现代则有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中国电影工作者袁牧之等。 三、袁姓名人 1。“随园老人”袁枚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

姓袁的历史名人
1、袁盎 袁盎,《汉书》称爰盎,字丝,汉初楚国人,西汉大臣,个性刚直,有才干,以胆识与见解为汉文帝所赏识。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不能有僭越行为。为人敢言直谏,后因此触犯汉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汉景帝即位,吴楚七国叛乱,袁盎奏请斩晁错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