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和儒家学者。以下是关于董仲舒的简介:
基本信息: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是广川人。
学术成就:
- 汉景帝时期: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开始其学术生涯。
- 汉武帝时期:在《举贤良对策》中,结合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吸收其他学派理论,创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
- 核心理论: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些理论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政治生涯:
- 曾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后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
- 辞职回家后,仍受汉武帝尊重,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常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征询他的建议。
著作与影响:
-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 著作丰富,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董仲舒的学说和思想体系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你是否需要了解?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大文教政策董仲舒在汉武帝举行的贤良对策中提出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董仲舒认为人性是人天生的素质,他的人性论受到了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影响,他认为人性中既有“仁气”,也有“贪气”,前者是有利于促进发展封建社会道德的先天因素。董仲舒简介:董仲舒(前179年-前104...
三年不窥园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西汉时期思想家、儒学家、哲学家。他担任过汉景帝时期的博士,讲授《公羊春秋》。董仲舒将儒家伦理思想总结为“三纲五常”,这一思想深受汉武帝推崇,成为官方哲学,影响至今。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他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
董仲舒简介_董仲舒图片_董仲舒的观点
董仲舒天人合一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董仲舒简介,西汉思想家,广川(今河北枣强,一说景县)人。董仲舒是一个西汉的儒生。专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大师,与古文孔安国齐名,曾指导司马迁经学之说。早年用功读书,“三年不窥园”,以研读《公羊春秋》出名,与胡母生齐名,景帝时曾任公羊博士,...
兴太学以养士谁说的
“兴太学以养士”是董仲舒说的。“兴太学,置明师”,可以得出西汉汉武帝时期实行思想统一的历史史实,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独尊儒术。一、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学者。著有《春秋繁露》等。汉景帝时为博士,讲授《公羊...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蕴含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道理如下:“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主要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董仲舒认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简介:董仲...
董仲舒简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董仲舒 > 名人语录> > 君臣、父子、夫妇她经常被召入皇宫之义,皆取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 ——《春秋繁露·基义》> >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 【名人...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影响
董仲舒是古代思想家,他的思想在汉朝时期广为流传。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影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广川郡即现在的河北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天人三策》和《春秋繁...
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德董仲舒强调以德治国,他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是儒学大师、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德”在金文中又写作“_”,曾有学者认为“_”是“德”的古字。实际上“_”比“德”出现得更晚,是为“德”的异体...
衡水名人董仲舒简介
家,是经师;董仲舒则长于论事,搞实用经学,是鸿儒。司马迁说:“汉兴至于五 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正是就其能援经以致用说的。胡查二人对 《春秋》公羊学的大明于汉世,都卓有贡献,因此在景帝年间双双被任命为汉廷博 士。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董仲舒简介》相关的文章。 已赞...
贤关人物简介
董仲舒,这位西汉时期的杰出人物,是中国儒学史上继孔子之后的重要里程碑。他以深厚的今文经学造诣、哲学思考、教育热情和深刻思想著称。董仲舒热爱学习,诲人不倦,甚至有“三年不窥园”的专注,展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深投入,使得他在当时享有极高的教育影响力。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