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建“永安”永不安是永安桥的传说吗?
在沈阳城西有座大石桥永安桥,桥面是由石块铺成的,既整齐又匀称。桥廊雕刻兽鸟花纹,生动逼真;石廊两端有大小三十二只石狮,各具姿态,栩栩如生。桥洞斜上方北面探出龙头,南面探出龙尾,三个拱洞两条龙。每当夏季,河水翻滚着浪花,两条石龙浮在水面,有如蛟龙出水。
相传,永安桥起初只是一座简单的木桥。木桥刚修成不久,河里就游来一只龙头龟身的大怪兽,它一边戏水,一边钻到桥下,把桥给驮走了。
努尔哈赤得知后,十分恼火,下令征集四方百姓,重新修建一座坚固的石桥。不料,石桥刚竣工,又被那龙头龟身的怪兽给驮走了。
到了崇德年间,皇太极又征集大批民工,他下决心非要修成这座桥不可。
那时候,沈阳叫盛京,蒲河从它西面流过,把一条通往山海关和北京的大道切断。皇太极要统领八旗大军到辽西同明军作战,于是决定于崇德六年(1641年) 在蒲河上修建一座坚固的大石桥。
圣旨一下,成千上万的人都赶上山去打石头。王命像旋风一样,昼夜催逼。
永安桥石狮
有一位姓任的石匠,他为了解除百姓的修桥之苦,四处打听降伏怪兽的办法。一天,任石匠在山里打石头,遇见了位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的老翁,他赶忙上前去请教。
老翁告诉他,那龙头龟身的怪兽是龙的儿子,它生来力大无穷,又爱淘气和嬉游玩耍……它最怕天狮,你要是能请来天狮大王,就能够降伏它。说完话,老翁就不见了。
任石匠听了先是很高兴,可后来他又发愁了,他愁的是上哪儿去请天狮大王呢?他日夜苦思苦想,最后才想起了自己的手艺,我为什么不能用手艺雕成天狮呢?于是,他向督工和催工的官长提议,把桥上的护栏柱头都雕成狮子形,并在桥的两头各雕一对像活的一样的大个石狮子。他的意见被长官采纳了。
从此,他就日夜不停地雕呀,琢呀,眼睛熬红了,人也累瘦了……他已经雕好了三只大石狮子,要是再雕成一只大石狮子就大功告成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那龙头龟身的巨大怪兽又从河里游来,来驮石桥来了。说时迟,那时快,任石匠急中生智,赶忙把自己打扮成一只大石头狮子,也雄踞在桥头之上。那怪兽从远处望去,见桥头有一对天狮大王在守护,身后还跟随一群小天狮,它十分害怕,被吓得心惊胆战,就慌慌张张地逃走了。大石桥被保住了,但是任石匠却再也不会动了,他变成了一只大石头狮子,守护着神桥。
人们期盼这座石桥永远太平安宁,就给它起名叫永安桥,并把桥西的小村庄改叫永安村。为了不忘姓任的石匠,当年的石头狮子,至今还保留在桥的两端。
永安桥,俗称大石桥,坐落在盛京城西三十里(今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子镇东南,距裕国车站二里的永安村东),横跨在蒲河之上(后因蒲河改道,蒲河主流不再流经桥下,但仍有支流从桥下穿过)。这座大石桥,是崇德六年(1641 年),清太宗皇太极敕建,并赐名永安桥,取永保平安之意。
当年,横跨在蒲河两岸的这座三孔石拱桥,为东西向,西偏北三十度,桥身全长三十七点七米,外宽十四点五七米,两侧桥头各宽十二米,桥上路面中宽八点九米,桥面全由条石铺筑。
桥的两侧,有石雕栏杆、栏板、抱鼓石、石狮子、石望柱等。每侧有栏板十八块,皆透雕柿蒂形三孔和浮雕卷云纹;石望柱,每侧十九根,柱头为荷叶圆形,皆雕狮子,饰覆巾、联珠、仰覆莲纹,柱身雕花纹;抱鼓石,雕联珠纹,鼓心浮雕有双鹿、双虎、麒麟、犀牛、羊、三雀、猫、蝶、花卉盆景等吉祥图案。均雕琢精美,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永安桥石碑
在桥头两侧,各有雌雄对望的守桥大石狮子一对。西侧的双狮为南雄北雌。东侧的双狮则为北雄南雌。雄狮方头大嘴,足踏绣球,威风凛凛,傲然蹲踞在须弥座上。雌狮则一副温驯憨厚相,正用前爪抚弄一只仰面承欢的幼狮,另一只小狮则伏在雌狮的腹下,其身后还有一对小狮,呈嬉戏打闹之状。这些狮子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活灵活现,十分可爱。石狮蹲踞的基座,雕天马、海水、火焰等纹饰。
桥下三孔,均为圆弧拱。拱洞口皆有雕饰。其中的主券孔中孔宽三点七三米,拱尖高度为二点五米,券脸雕“二龙戏珠”。券孔内有三根铁条加固。在其两侧的次券孔,宽三点四三米,拱尖高度为一点八三米,券脸素面,以腰铁加固,券孔内置两根铁条,为半圆无铰等截面弧拱,其拱圈由双层石砖用白灰浆沟缝砌成。拱圈侧面用石料镶面筑成,并用七根铁拉杆与拱桥连锁中拱,使其更加牢固。
拱桥下面的基础部分,皆选用长条石铺面,以抵挡河水的强力冲刷。拱尖水下北面砌有三点九米长的迎水剑,桥南侧有二点七米长的分水剑,以减轻河水对桥身的冲击。这对于延长这座石拱桥的寿命起了重要作用。
永安桥最独特的地方,是在桥身拱券两侧外沿雕有“二龙戏珠”浮雕,桥北面雕有“二龙探首”,桥南面雕有“双龙翘尾”。这对石龙头朝北迎着水流,而尾部则朝南顺着水,不管水流多么湍急,它都会将水分开,使水均匀地分成三股从券洞中流出,像两条活生生的白龙,在翻腾的水中游动。从而构成两条长龙横在桥下,呈现“二龙驮桥”的宏伟气势。尤其是当河水与龙体一平时,“二龙驮桥”的神姿更加一目了然。
这种设计科学,造型创意独特、美观的桥梁,在我国古代桥梁建造史上也不多见。
在这座大石桥东侧的路南,立有一甬石碑。石碑为螭首方趺。红色片麻岩碑头,雕有四条蟠龙,交织缠绕。碑额篆书“碑记”二字。
基座为花岗岩须弥座,雕缠枝纹,仰覆莲。碑身为绿泥板岩,高一点六三米,厚零点一米,宽零点八米。碑的正面,文字阴刻,排列有序,有满、汉、蒙古三种文字。汉文为“宽温仁圣皇帝敕建永安桥,大清崇德六年(1641年) 岁次辛巳季秋吉旦”。碑阴刻有“督工甲喇章京臧国祚,催工牛录章京周元勋,石工任朝贵”。
距今已三百七十多年历史的永安桥,造型古朴,设计精湛,建筑坚固,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体现了我国卓越的造桥技术和高超的雕刻工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为今人和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永安桥自清初建成后,经过多次维修。单是近现代以来,民国二年(1913年),当地的“四乡自治会”就曾集资修葺。1978年,沈阳市有关部门组织施工队伍,对此桥进行了维修。近年,又对该桥进行了历史复原性的“修旧如旧”的大规模整修。
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进一步保护好永安桥这座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沈阳市有关部门已在永安桥的旁边,另建了一座供机动车辆通行的新桥。永安桥是现今东北地区最古老的三孔石拱桥,也是辽宁和沈阳地区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座古代大石桥。为了加强对这座历史名桥的保护,1989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永安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桥,这座古代的大石桥,对研究清初以来沈阳的历史文化,以及古代的水利、修治道路与桥梁建造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沈阳西郊马三家子镇有个永安村,村东头有座石桥,就是著名敕建的“永安桥”,当地人叫它大石桥。永安村即得名于此桥。
永安石桥在清初是一座重要桥梁,它是明末清初时期沈阳经山海关到北京的一个重要通道和必经之地,清朝皇帝每次东巡都要取道此桥。据记载,永安桥建于崇德六年(1641年),由汉族石匠任朝贵设计和建筑。在桥东路南,有一块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阴刻的石雕,上有“宽温仁圣皇帝敕建永安桥”“大清崇德六年次辛巳秋季吉旦”等文字。永安桥全长三十七米,桥面中间宽八点五米,外宽十四点五米,桥头宽十二米。整个石桥设计考究,造型美观,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
..永安桥敕建碑
最令人称奇的是它的整个桥面缀满石雕。整个桥面两侧共有大小三十二只石狮,生动活泼,形态逼真,然而竟没有一只完全相同。桥面两侧装饰有石雕栏柱、抱鼓石、石狮子、石望柱等。石桥的东西两头,各有雌雄双狮蹲伏在抱鼓石上,东头双狮为北雄南雌。西头双狮则反之。雄师相貌威严,傲然端坐,足踏绣球;雌狮给人以温顺之感,前爪抚弄着一只仰面承欢的幼狮,腹下还娇懒地蜷伏着一只小狮子,雌狮身后还有对顽皮的小狮子打逗嬉戏着,形态生动逼真。抱鼓石的鼓心,雕刻着鹿、虎、麒麟、牛、羊、盆景、猫蝶等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石桥两侧各设十九根栏柱,柱高一点三三米,柱端皆有狮雕;柱间镶嵌着柿蒂形花纹浮雕和有三个孔洞的栏板,共三十六块、一百零八个孔洞。
..永安桥
桥身下有三个拱形桥洞,又称为三券孔。券脸雕刻着二龙戏珠,券孔之间的桥基部位有分水石。券孔的外壁、桥身的两侧,分别嵌有一对石雕龙,桥洞斜上方的北面探出龙头,南面伸出龙尾,三个拱洞两条龙。不管水多么湍急,它都会把水分开,均匀地形成三股水流,分别从券洞中流过去。这对石龙设计科学,造型美观,犹如两条活生生的白龙,在翻腾的水中游动,又似两条蛟龙驾驭着一座巨型石桥。
永安桥初建时横跨蒲河,东西走向,如长虹卧波,十分壮观。河道变迁后,蒲河河水在桥北五十多米处折向西北,不再流过桥下,桥下便只有涓涓细流了。
这么好的桥,可是下令修桥的皇太极和他以后的几个皇帝却都不敢从桥上过,说是怕“斩龙剑”,这其中有一个关于永安桥的传说。
早先时候的沈阳,蒲河从它西面流过,切断了通往北京的大道。皇太极为了领兵到山海关同明军作战,在崇德六年(1641年)下令在蒲河上修座石桥。王命一下,昼夜催逼,成千上万的人被赶上山,挖土打石,上百名石匠给大桥雕花纹,刻石狮,皇太极要在桥修好后亲自查验。
修桥的民工中有个姓左的石匠,三十多岁,会一手打石雕刻的好手艺。雕的花纹像真的一般,刻的鸟兽像活的一样。左石匠是个孝子,他怕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惦念,从来不出远门做活。这次被征,一去就得两年多。不去吧,王命违抗不得,去吧,还怕老母惦念,真是左右为难。临走前,他精心雕刻一把锋利的石剑,放进一个小木匣里交给老母说:“修桥两年才能回来,这把用心血刻成的石剑留给你,你若想我了,看看石剑就当看见了我。”左石匠到了修桥工地,督工头命令石匠们必须在一年内把砌桥的石头打出来,桥廊、石座的花纹雕刻出来,还得刻好三十二个石狮子,到期完不成的就杀头。石匠们起早贪黑,打石头雕凿。左石匠手艺高,活计做得快,刻完大石狮子刻小石狮子,还在石座上刻出烈马穿云的图案,他一连刻出二十多个石狮和石座,谁看了都咂嘴称奇,工匠们没一个不佩服的。
转眼间就是一年,工期眼看就到了。这时还有二十名石匠雕刻的一个大石狮子没完工,他们知道这回非被杀头不可,就聚在一起抱头痛哭。左石匠看见一同做活的伙伴就要被杀死,心里非常难过,他凿完最后一个石狮子,对哭着的石匠们说:“别哭了,督工头马上就到了,快把我雕出的石狮子交上去。”大伙一听,一人找了一个雕完的石狮子交了工,保住了命。督工头见左石匠没雕完石狮子,下令把左石匠杀了。石匠们看到了左石匠为他们舍出了生命,感动得落下了泪。后来,他们凑些钱把左石匠葬在大桥旁边了。
..永安桥石雕
这天,只差一块方石桥就铺完了,第二天,皇太极就要从桥上过了。这时候,石匠的老母亲赶来了,说要看看儿子。二十个石匠一齐跪在她面前同声叫妈妈。老母亲擦了擦眼睛,摇着头说:“我找我的儿子。”石匠们瞒不住了,就把实情一五一十地说了。石匠的老母亲打开木匣子,石剑直闪亮光,她更想儿子了。眼泪成串往下滚,泪水落进木匣子里,流着流着,泪水变成了血,把石剑都染红了。忽然这剑冒了一股烟,嗡地一声朝桥上飞去,一打旋,就扎进石桥里去了。
民工们把最后一块方石铺上了,石桥修好了。“左石匠的冤魂附在石剑上要杀真龙”“石剑专管桥上的两条龙,不许它为非作歹”,这话像长了翅膀,很快就传到皇太极耳朵里。他来到桥下,看着这么好的石桥,就是不敢上去走。从此,清朝皇帝回老家祭祖,走到这里都另搭浮桥,不敢从永安桥上通过。
凄婉动人的传说给古老的永安石桥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并增加了几分神秘。
永安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桥面损坏严重,1979年沈阳市文物管理部门出资将其修葺一新。1988年永安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你是否需要了解?
敕建“永安”永不安是永安桥的传说吗?
沈阳西郊马三家子镇有个永安村,村东头有座石桥,就是著名敕建的“永安桥”,当地人叫它大石桥。永安村即得名于此桥。永安石桥在清初是一座重要桥梁,它是明末清初时期沈阳经山海关到北京的一个重要通道和必经之地,清朝皇帝每次东巡都要取道此桥。据记载,永安桥建于崇德六年(1641年),由汉族石匠...
什么是永安秋水?
在清代康熙年间的“留都十六景”中,有“永安秋水”一景。说的是在碧空万里的金秋时节,来往于盛京和京师(北京) 的旅人,驻足在宏伟壮观的永安桥上,瞻望前程,俯看桥下流淌的清亮亮的蒲河水,瞧着四野的风光,见景生情,胸中涌起无限美好的诗意,因而吟咏书怀。永安桥全景 自清迁都北京以后,先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