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政变为何都发生在玄武门,有什么秘密吗

作者&投稿:亢寒 2025-05-24

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大家都很熟悉了,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夺得了太子之位,甚至可以说夺得了皇位,但其实玄武门之变不只有一次,除了李世民发动的这一次,唐朝历史上还有很多次政变,而且都发生在玄武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何大家都选在玄武门发动政变,玄武门究竟是什么地方,难道这中间有什么秘密吗?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一场手足相残的惨剧登场

纵观历次玄武门政变,其中最著名、最惊险的,还是公元626年由李世民发起的第一次玄武门之变。那场惊心动魄的惨剧隐藏在种种史料典籍的字里行间,阴冷刺骨。

当年,一个拥有着赫赫战功和众多勇将谋士的秦王李世民,足以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如坐针毡。随着双方斗争的愈演愈烈,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6月4日清晨,他与早已买通的李建成心腹——玄武门禁军守将常何内外接应,自己则率领尉迟敬德等人埋伏于玄武门内。这天一早,李建成、李元吉准备好一起去向父亲李渊狠告一状,期望削减李世民的势力。不过,就在前一晚,李世民已通过安插在太子身旁的耳目,对他们的动向了如指掌。当李建成、李元吉两人骑马行至玄武门附近时,隐隐感到气氛不对,拨马便回。这时李世民跃马冲出,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元吉还没来得及逃走,也被敬德杀死。当东宫的太子党羽们领兵前来解围时,一切都太迟了,他们的首领已经暴毙,首级也被砍下。

此时,皇帝李渊正在玄武门附近的后宫海池内泛舟游乐,只见尉迟敬德来报:太子作乱,已被秦王诛杀。大惊之下,李渊立即下令所有军国大事一律交给秦王李世民处理。不久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

2、两场政变女政客惨败横死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这似乎成了一个不祥的兆头。因为在同一座玄武门前,他的后代们又接二连三地发起了多场喋血政变。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81年,相似的一幕再度在玄武门上演。

这第二次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中宗景龙元年,即公元707年,由太子李重俊发动的宫廷政变。宫廷之内处处充斥着勾心斗角,暗藏着刀光剑影,追逐权力的欲望竟然让女子也不甘示弱。中宗李显的皇后韦后与安乐公主这对传奇母女,自中宗立李重俊为太子后就极力反对,爱权心切的韦后与公主请求皇帝废黜太子,将安乐公主立为皇太女。为尽快拔掉这对眼中钉,公元707年7月5日,按捺不住的皇太子李重俊率羽林军将领李多祚等人从太极宫南面的肃章门杀入宫内,欲将韦后、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一网打尽。在此情况下,韦后等仓皇中挟持着中宗登上了玄武门楼,以皇帝为人质逼太子率领的军士反戈投降,并召羽林军百余人于楼下列守。当太子兵至玄武门下,并没与城楼上的皇帝相持多久,中宗一句招抚军士的承诺,立即让太子这边的人马调头归顺。中宗说:汝并不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太子的军士立即在玄武门下杀死了李多祚等将领。太子李重俊见大势已去,率百余骑出宫逃往终南山,至户县西十里便为部下所杀。被妻女挟持,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在城下兵败逃走,中宗李显恐怕是唐代皇帝中最窝囊的一个,这次事变后,中宗将玄武门改名为神武门。

几年不到,在玄武门又上演了第三次政变。这一次宫廷政变仍发生在唐中宗时期。第二次玄武门之变后,韦氏一门几乎权倾天下,不过,他们的胜利果实仅仅品尝了短短3年而已,就被李隆基在新一轮的玄武门政变中全部处死。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等人密谋诛杀韦氏及其党羽,6月20日,李隆基趁着夜色率兵攻入玄武门。军士一举杀掉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之后,又在宫城内外将韦氏党羽一举铲除。从此,李隆基走上政治舞台,后来开创了开元盛世。

3、维系皇宫安全的咽喉重地

为什么这些宫廷政变都要发生在玄武门呢?而且在政变中,谁控制了玄武门,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而没能控制玄武门重地的,均以惨败告终。玄武门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能使发动政变者一招制胜?

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永禄告诉记者,玄武门在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上看,是宫城乃至整座长安城最为关键的一道门户。玄武门修建在龙首原上,地势较高,可以清楚地俯视整座宫城。登上城楼,城内任何一处调兵遣将的动向一览无余。假设在当年的第一场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和李元吉率先控制了玄武门,后果可能就会另当别论。所以许多专家认为,谁先在玄武门掌握了先机,谁就得到了掌握局势的主动权。著名学者陈寅恪就曾表示:俱以玄武门之得失及屯卫北门禁军之向背为成败之关键。

陕西师范大学学者洪海安曾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深入研究过玄武门之变。他认为,首先太极宫北边的玄武门是皇宫与外界联系的咽喉要地,是维系宫城安全的重要门户。其次,太极宫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初唐时期政治活动的中心,因此玄武门的得失事关宫城和皇帝的安危。为确保宫城的安全,玄武门城门建造得非常结实、沉重,不会轻易被打开,攻打城门若没有内应则很难成功。再次,玄武门是禁军宿卫的重地,因此,驻守玄武门的禁军也成为发动政变者争取的对象。

既然玄武门是维系宫城安全的重要咽喉之地,皇帝定不会轻易将守卫北门这一重要职责随便授给他人,大量史料表明,守卫北门的将领多为皇帝亲信。洪海安认为,玄武门宿卫将士的选拔要求非常严格,皇帝还制定有一套相当完备的安全保卫制度,违制开门则需要皇帝手谕,否则,失职将士都会受到严重的惩罚或被判死刑。太宗李世民在兵变胜利后,尤其重视玄武门禁卫,也是将守卫玄武门的重任交给自己亲信负责。

4、玄武门也曾有娱乐活动

玄武门虽然发生过一次又一次流血事件,不过,在唐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玄武门还是处于和平状态的。实际上玄武门除了防御功能,还竟是皇帝平时嬉戏玩乐、欢宴群臣的一个娱乐场所。

据史料记载,唐代皇帝们常常令百官与羽林军将士在玄武门前习射练武。如武德二年,李渊赐群臣大射于玄武门。贞观十六年,唐太宗赐五品以上射于玄武门。唐人张说、崔元翰都在诗文中描述过这一场景。

此外,皇帝还会在玄武门设宴招待百官。太宗李世民书法相当了得,尤善飞白体,为了向群臣展示自己的书法佳作,太宗曾设宴将三品以上的官员请上玄武门,亲笔作飞白字,群臣们则竞相哄抢取乐,其中一个叫刘洎的官员竟然乘着酒性爬上皇帝的御床从太宗手里抢字,而太宗竟也不怪罪。

玄武门也是皇帝与百官进行游乐的场所。如,贞观十四年,太宗李世民就曾宴群臣及河源王诺曷钵于玄武门,奏倡优百戏之乐。中宗李显就更懂得嬉乐了。公元709年2月,他命宫女们在玄武门前拔河为戏,自己登上城楼观看。也许是皇帝的日子过得实在无聊,李显竟还让宫女装扮成小商小贩,在庄严的玄武门附近摆摊设点,弄得跟街市上的地摊和杂货铺一般,而朝中大臣都被赶来买货,李显与后妃们犹如在看杂耍,将这无厘头的表演看得不亦乐乎。

5、与长安城同时消失殆尽

这一切就像一场钻石般耀眼的美梦,随着大唐王朝的灭亡,历经近三百年辉煌的长安城终究没逃过战火的摧残,玄武门也随着城的残破而彻底消失。

唐末,随着长安城的破坏和人口的大量减少,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对长安城进行了改建、缩建。韩建放弃了广阔的外郭城宫城,仅仅保留了皇城。他改建的长安城被称为新城。由于新城范围缩小,也处于防卫的考虑,封闭了许多城门,仅留下了五座城门,而这座新城的北门也叫玄武门,但这已不是原来的玄武门。五代、宋、金、元时期则一直沿用韩建新城。直到明朝建立之后,重修长安城,对城门重新命名,自此西安城墙上再无玄武门。

6、玄武门遗址难觅踪迹

历史常常令后人感叹,古史今看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唐代长安城玄武门的位置,大约在今西安城北门外自强西路中段路北。记者经专家指点,来到了曾经的玄武门遗址——原铁二中的校园里。这座面积不大的校园现在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的一部分,位于自强西路的纸坊村和铁运校中间。

走进这座校园的操场,只那远远地一望,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便扑面而来。那片看上去十分荒凉寂寞的黄土堆面积不大,土堆上仅有几棵小树、杂草、枯叶,兀突突地立在校园角落,十分不起眼。如果不是有人指点,谁也想不到这就是曾经矗立过玄武门的旧址。在附近铁运校工作的何老师告诉记者,早年,碑林区文物局还在这里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玄武门遗址五个大字,可就在五六年前,这座石碑竟意外地不见了踪影,如今仅基座残存。巍峨的玄武门甚至没能留下记载盛唐辉煌的一砖半瓦,就随着历史变迁消散得灰飞烟灭。

凭着这块碑,一般人都认定这里就是唐代玄武门旧址。不过据民间传说,如今那片堆得高高的黄土却并不是玄武门遗留下的产物,而是明清时期一位公主的坟墓。

如今的自强西路算不上繁华,西接星火路,东接北关正街,与城市中任意一条平常的公路相比,也没什么特殊之处,道路两边大多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商店、饭馆和理发店,匆匆而过的人们,极少有人能关注了解隐藏在校园里的玄武门遗址,更没有几个人会想到这里曾发生了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喋血政变。




你是否需要了解?

玄武门事变是怎么回事
玄武门事变发生在唐朝初期,是一场重要的历史事件。这次政变主要是由李世民发动,发生在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玄武门是唐朝皇宫的一个重要门户,因此这次政变被称为玄武门之变。这场政变涉及到皇权的争夺,以及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下面详细介绍玄武门事变的经过。玄武门事变的背景复杂,涉及到唐朝内部的权力...

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政变
并顺利继承皇帝位,即唐太宗,年号贞观。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7日),这是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关键性政变。这次事件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面貌,也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仅仅是因为权力吗?
谋害李世民三四次,无奈的李世民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为唐天下发动政变,为后来打开贞观的统治,奠定唐朝盛世基础的唐太宗。但是事实真的和唐朝史料或电影作品中表现的一样吗?司马光怀疑,在编制自治通鉴时,李健既然被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杀害,对他的记录很有可能被史官诬陷篡改。事实上,当时皇权至上的社会中...

中国历史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双方都在争取皇帝李渊的支持。然而,李渊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未能明确表态。这种模糊的态度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关系,使得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成为了可能。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精心策划,成功击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从而夺取了皇位。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也对...

玄武门之变历史故事,玄武门之变史实
篡改史书:唐太宗李世民在政变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统治地位,篡改了史书,对武德朝的史料进行了歪曲和削减。这导致后世史书对玄武门之变的描述存在失真现象。五、政变影响 政权更迭:玄武门之变导致了唐朝皇位的更迭,李世民成为新的皇帝,开启了贞观之治。历史意义:玄武门之变不仅是一次政权更迭的事件,...

玄武门之变为什么会发生?事后李世民为什么不敢杀李渊?
玄武门之变是626年李世民在长安的玄武门发动的政变,诛杀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根据史料记载,因为李世民的势力逐渐扩大,又有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的辅佐,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威胁。在唐高祖李渊带着李世民、李元吉外出时,太子李建成联合杨文干等人企图谋权篡位。但由于杨文干的手下向李渊通风报信,...

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另外三次是怎么回事?
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朝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总共有四次,其中以李世民的这一次最为有名,那么剩下的三次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发生在什么时期,又是为什么会发生的呢?这几次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结果又是如何,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第二次玄武门之变 武则天嗣圣二十二年,以宰相张柬之...

揭秘真正的玄武门之变
事件背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其兄李建成作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结盟,共同对抗李世民,双方形成政治对立。李渊对三位嫡皇子都非常疼爱,但逐渐偏向李建成、李元吉一党,开始削弱秦王党势力。政变经过: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及其...

唐朝玄武门事变的诱因是什么?
玄武门之变发动的原因是当时的太子嫉妒李世民的成就,怕他会危机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在突厥入侵的时候想趁机夺得他的军权。李世民在被逼无奈下发动了政变,杀掉了他的兄弟,逼自己的父亲退位,自己成为了皇帝。不过也不排除这其实是李世民早就事先计划好的情况,因为在他的身边一直有武将跟随,证明他早就...

玄武门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玄武门事件的真相是: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