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其中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什么是阿赖耶识
以下引《佛光大辞典》 阿赖耶 识条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 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 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或即指杂阿含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时代。据转识论、摄大乘论本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五等所举,部派佛教时代之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其中,无著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 无著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将阿赖耶识分为自相、因相、果相三种,并提出迷、悟二种境界,皆由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熏习说’,亦即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说。又世亲着之唯识三十颂,至唯识分流时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释,而较闻名者则为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奘即以护法之注释为主,糅合其余诸师之说,编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对我国、日本、韩国之唯识思想影响甚深。 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 (一)能藏 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 (二)所藏 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 (三)执藏 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此外,窥基根据成唯识论所述,于所著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举出阿赖耶识体之三位,即︰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指第八识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识自无始以来,恒被第七识爱执为我,故称我爱执藏现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萨,或二乘中之有学圣者皆属此位。 (二)善恶业果位,指第八识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识系由无始以来之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果,故称善恶业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萨之金刚心,或二乘之无学圣者。 (三)相续执持位,指第八识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尽未来际。因第八识执持色心之万法种子,令五根不断失,故称相续执持位。依此,从凡夫以至佛之转迷开悟,第八识为众生所依止,故阿赖耶识又称所知依。护法之唯识思想,由其弟子戒贤论师传予玄奘,而盛行于我国。 第八识阿赖耶识具有中道性: (1),非断非常性。 阿赖耶识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无量劫来始终自在,将来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坏灭,故名非断。阿赖耶识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 (2),非空非有性。 阿赖耶识有真实体性,众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阿赖耶识虽真实有,但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故名非有。 (3),不生不灭性。 阿赖耶识本体永不坏灭(集所有的佛的力量也不能破坏一只蚂蚁的第八识),故无老死,既无死灭则无出生,故名不生不灭。 (4),非有变易非无变易性。 阿赖耶识的本体永不转变改易,故非有变易。于本体不变易中,其体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的染净种子流注不断,不停的生灭增减变易,故非无变易。 (5),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性。 阿赖耶识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故非有作用。阿赖耶识虽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而于熟眠、闷绝昏迷、无相心定、灭尽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灭、任运随缘,醒觉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 (6),非一非异性。 五蕴虽因阿赖耶识而生,然非即是阿赖耶识,五蕴若即是阿赖耶识者,老死之后,阿赖耶识应坏,然实不坏,故名非一。阿赖耶识虽非即是五蕴,然离于五蕴则不能觅得阿赖耶识;五蕴由阿赖耶识变现,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异。 第八识阿赖耶识从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而言,有三阶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如是阿赖耶识一体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时候叫女孩,生育后叫妈妈,年老后叫奶奶,三种名称其实是同一个人,只因不同人生阶段而有不同的称谓。因此明心的人所谓的真心真如,其实只是阿赖耶识,是真如的前身,为众生方便说为真如。 阿赖耶识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污种子方能成佛。 追问: 我觉得还是自己写好,自己写我把分加到100,说话算话,一定要原创 回答: 佛法高深,不敢妄下结论 阿赖耶 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新译作藏识。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此外, 阿赖耶识 也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 万物生 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 乃 佛学 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 追问: 我晕啊
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译ālaya-vijñ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
佛四十九年说法从不同面向演说和历朝各代翻译版本等诸多因素而有多名,也称为如来藏、本际、涅槃、一切种子识、异熟识、依照各名称的内涵,所指称皆是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
扩展资料:
教派说法:
1、地论宗,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如来藏。
2、摄论宗,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
而以前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然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而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真妄和合之识,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具有果报义为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说而成。
3、法相唯识宗,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此种新论说,不仅使我国之唯识思想发生新的大转变, 亦影响日本之唯识思想。
《阿含经》中已有「阿赖耶」一词,意义专重心理学上的贪爱、执著,阿毘达磨时代的论书亦同。瑜伽行派的经论,才使用阿赖耶识一词,其语义在《解深密经》中,意指「隐藏於肉体中的识」,与肉体形成安危与共的关系,首出的意义为「隐藏」,其次说它有生物学上的执受义;《摄大乘论》侧重此识与诸法的关系,将阿赖耶识诠释成「与诸法相互摄藏的识」,进而是有情会「执藏」以之为自我的识;《成唯识论》立基於种识不一的立场,从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解释阿赖耶识的语义,有别於《摄大乘论》种识是一的立场,其中又区分以现行赖耶和以种子赖耶为中心的窥基与圆测二系。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好象沙加的拥趸是最多的吧,放在东方人的眼里是唯美,放在西方人眼里是神秘。最早的时候看SS,也觉得车田正美偏爱沙加,把能让人“势利”的好东西都往他的身上堆砌。但是既然自己这么想,也无非是,不喜欢这个人物。
不喜欢的第一个原由,是不和谐。无论如何都没法接受,释迦转世,却为雅典娜拼命的事实,完全是两条道上的人,何必牵强。而沙加闭着双眼,站在处女宫中对着几个青铜圣斗士轻蔑的样子,也很让人难堪。他的“暴戾”扣在近神的头衔上,实在很尴尬。似乎说来说去,就是那么简单的原因,因为他是释迦转世,所以他有资格狂妄,他有资格在88个星座里卓尔不群。这个来自沙加的不和谐声音,我接受了,但是我不喜欢。
不过沙加后来“升华”了,在沙罗双树园里。那场从容战斗,想必会是很多人心中的最美吧,而那片书写着“阿赖耶识”的花瓣飘远的时候,连我也心为之动。
然而,阿赖耶识……
不知道沙加悟到的到底是什么。
沙加在处女宫中扔给青铜小偻偻们的一句话,总也难以忘怀,--“我与神的区别,就是我没有神的慈悲。”可不可以说是对这位释迦的一个大大失望呢?
还记得年幼的沙加,碎碗置前,破钟覆体,哭倒在佛像脚下。恒河边又有多少人死去,六道中可有安身之所?他是释迦,所以他思索,他要求解脱。
如果说车田安排给沙加的只身赴冥域,就是“给”了他最确切的解脱的话,那么他就已经得脱了吧。可惜,沙加手出“六道轮回”,但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都是给予他人的,沙加自己,就如他对一辉所言,智者如斯,自然是六道之外,是超脱之人。不修慈悲的神,那是度己不度人吧。
佛学,有小乘说,亦有大乘说。大乘,是菩萨乘。觉而有情,是为菩萨。大觉心,又大慈悲心的众生,方为大乘。具有超脱出世,平等同仁,慈悲入世,而又行随顺世间之大方便的人,在SS里,不知道有没有。如果有也不是沙加,也许穆先生倒要更象菩萨一点(不是自己偏心)。
沙加至多是小乘。小乘只修度己,由“缘觉乘”而“辟支佛”,由“声闻乘”而“阿罗汉”。如沙加般自度,却又藐视众生的,应该只是如小乘倡导的那般,纯然超脱世而已吧,是正所谓“小”呀。
只出世,而不入世,自言坎外,命系坎内,这本就是沙加的局限。身为圣斗士的释迦转世的悲哀?
于是,唯美的沙加悟到了阿赖耶识。
佛学所言,众生皆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识。第七识的末那识,则是自我执着。
所谓“阿赖耶识”,是辗转生死,永不坏灭的无没识。“我”的一切善恶业力寄托在阿赖耶识上,随着生死转世而在六道中流转,是所谓为“我”就是这个“我”,第七的“末那”要执着的,也就是这个“我”。
既然众生皆发自自身的阿赖耶识,那么沙加悟到的是什么?是他的阿赖耶识么?那就该是前世佛陀的“自我”了。这如果放在《火王》的众神身上,不知道算不算得觉醒,但放在即定了释迦转世的沙加身上,似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
……
转世佛陀,阿赖耶识。开悟的沙加真的悟得什么了呢?
开悟的奥修在首页说,悟是头脑不能理解的东西,于是我放下了翻开第一页的书,再也不读,因为我只有头脑而已。
我心愚钝。所以我推测不到沙加之悟。于是我只能说,沙加的悟,我接受了,但是我不喜欢。
阿赖耶识,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译为「藏识」;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尝试从语源学的角度,探讨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藉此形构阿赖耶识说发展的轨迹。
《阿含经》中已有「阿赖耶」一词,意义专重心理学上的贪爱、执著,阿毘达磨时代的论书亦同。瑜伽行派的经论,才使用阿赖耶识一词,其语义在《解深密经》中,意指「隐藏於肉体中的识」,与肉体形成安危与共的关系,首出的意义为「隐藏」,其次说它有生物学上的执受义;《摄大乘论》侧重此识与诸法的关系,将阿赖耶识诠释成「与诸法相互摄藏的识」,进而是有情会「执藏」以之为自我的识;《成唯识论》立基於种识不一的立场,从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解释阿赖耶识的语义,有别於《摄大乘论》种识是一的立场,其中又区分以现行赖耶和以种子赖耶为中心的窥基与圆测二系。
【阿赖耶识】
为梵语 alaya 之音译。唯识宗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此即八识之一。又作阿黎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种子而不失不坏。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起万法的种子,故亦称种子识。在“三能变”中,此称为“初能变识”。 《大乘广五蕴论》称:“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摄藏我慢相故,又能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如论文所言,阿赖耶识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故称之为宇宙人生本源。阿赖耶识义译为藏识。藏有三义,曰能藏、所藏、执藏。能藏者,此识贮藏万法种子,此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所藏者,种子起现行,受七转识熏习,受熏的新种子再藏入此识,此时新种子是能藏,此识是所藏;执藏者,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就第七识执持此识来说,称为执藏,亦称我爱执藏。阿赖耶识摄持万法种子,生起万法,此称之为“赖耶缘起”。事实上,所谓识者,祗是一种功能。此功能在潜伏状态时,不称识而称种子,当种子发生作用,生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此潜在功能发生作用的名称。种子生现行,生出阿赖耶识的识体,这在识变中称为“因能变”;因能变的同时,阿赖耶识生出前七识,同时各各识体上生起相见二分,这在识变中称为“果能变”。相分是宇宙万法的差别相状,见分是主观的认识作用。由主观的认识作用的见分,去认识客观的万法相状的相分,此时始有所谓宇宙人生。这种阿赖耶识中的万法种子、仗因托缘生起现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赖耶缘起。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为了更清晰地解释生死轮回现象,大乘瑜伽行派的法相唯识学依据一类大乘经,对心识作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底层,又分析出两层或三层潜在心识。
第七末那(Manas)识,意译“意”,其义为“思量”,“思谓思虑,量谓量度”(《唯识述记》卷一),其思虑量度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恒审思量”,其思量的功用无时不在发挥,为第六意识生起之本,亦名“意根”(意识之根);二是思量的对象主要是内自我,思量内心深处有一恒常不变的自我,产生深层自我意识,这种思量念念相续,无有停息之时,贯穿于一切表层意识活动中。这种在意识层下对内自我的思量,产生我痴(不知无实自我)、我见(执着有实自我)、我慢(自我骄慢)、我爱(对自己身命的本能性贪爱)四种烦恼。末那识的思量内自我,既然生前念念相续无有间断,那么死后也应惯性延续,于脑内、婴孩乃至转生为畜类时,犹相续不断,为维系众生生命的本源动力。这种对内自我的思量,贯彻轮回过程的始终,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轮回主体的话,末那识对内自我的恒审思量,可以假名为轮回主体。然而,这种思量,既然有一个所思量的对象内自我,便已堕入二元对立中,属因缘所生法,称不起真常自在的真我,在佛学看来。只不过是一种恒常相续的妄执,是“无量劫来生死本”。
第八阿赖耶(Araya)识,意译“藏识”(仓库意识),又称“本识”、“种子识”、“一切种”、“阿陀那”、“心”等。它深潜于末那识层下,其见分,即是末那识所恒审思量的内自我。此识名“藏”,谓其功能以储藏为主,《成唯识论》卷二解释识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谓此识具有能储藏的功用;所藏,谓此识所收藏储存者,为前七识活动所生的“种子”;执藏,谓此识有执持所藏种子令不消失、错乱的作用。从唯识学说的论述看,阿赖耶识可看做一意识层下的心灵电脑,具有储存信息,按自然的因果律等法则处理信息的功用,实为心识之本,被称为“心体”、“心王”、“本心”、比喻说,藏识犹如大海,前七识就像海面上兴起的波浪,《楞伽经》偈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按唯识学论述,众生的生命活动,是一个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与前六识现行的心理活动“种现互生”的立体延续过程,第七识则在前六识与第八识之间起着不间断的联络作用。每一心理活动及所作善恶等业,除了在横向联系和纵向的时间关系上产生相应果报外,还在自心深层留下“种子”。种子,系以植物的种子,比喻内心深处能产生心理活动的因种、潜在势能,《成唯识论》卷二说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种子亦称“习气”,即行为所形成的习惯,如世间所言“流氓习气”、“军阀习气”等,喻如装酒的瓶子,虽然酒已喝光,瓶子还留有酒的余味。习气分名言(遍计所执)、我执、有支(三界异熟业种)三种。种子分本有(无始以来本自具有)、新熏(现在的业熏习而成)两类,又分有漏、无漏两类。每一现行心理活动的生起,必以阿赖耶识中所藏的种子为因,这叫“种子生现行”,种子生现行,当然得诸缘具足,就像植物种子只有在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时才能发芽。现行的心理活动及业,又不断留下新的种子(新熏种子),储藏于阿赖耶仓库中,这叫“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叫做“种、现互生”。种子虽然也是念念生灭,但“前后自类相生”,不断地生起同类种子,这叫“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种子,相续不断,工作繁忙,由新熏种子的不断成熟,给生命园地中不断增添着新的景观。打个简单的比方说,如有人看到香烟,产生抽的欲望(有人不会有),说明他心识仓库中有某种与抽烟有关的种子为因;他抽烟时对烟味产生贪爱,则会在他心识中形成喜好抽烟的新熏种子,促使他在下一次见到香烟时情不自禁地要抽,乃至见不到香烟时也想抽,不抽就不舒服,形成烟瘾。就生命现象来说,一般人长到十多岁,情窦初开,对异性发生兴趣,这说明他(她)心识中一定有前世爱异性的惯习所形成的异熟种子;这种子遇到合适的人缘,便促使他(她)求偶、恋爱、结婚、生育子女。今生从**中获得幸福,深生贪着,又在阿赖耶识中埋藏下新的**种子,必然会出生死后再生于欲界,再求偶、恋爱的异熟果。众生的种类,及各自的愚智、性情、爱好等的先天差别,都可解释为阿赖耶识中所藏种子的不同。《唯识三十论》颂说:“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因有漏善恶业及其根本我法二执的习气种子潜藏于阿赖耶识中,形成必然出生异熟果的因种,使众生死此生彼,轮回不休。
在无休无止的生死轮回中,阿赖耶识储藏种子、生起七识现行及异熟果的功能贯彻始终,如《密严经》偈所说:“藏识持于世,犹如线贯珠”,比喻阿赖耶识贯通轮回全程的作用,颇为形像。传为玄奘授的《八识规矩颂》说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公”,是死时最后离身、生时最先投胎的轮回主人公(主体),这应指末那识执为内自我的阿赖职识见分而言。前六识有时间断,记忆今生多失,隔世全灭,作为生命根本和种子储藏所的阿赖耶识,却一刻也不间断,就是在闷绝、睡眠和生前处胎、生后婴儿期无意识阶段,阿赖耶识也一直在暗中发挥其作用。
具这种贯摄三世功用的阿赖耶识,容易被误解为灵魂一类的东西,指责它的建立,违背了佛学的核心义理“诸法无我”,实际上,只要全面理解法相唯识学所说阿赖耶识的性质,便不难看出它与灵魂及婆罗门教所说阿特曼不同:阿赖耶识只是分析心识功能时的假设,井非一个真常不变的实体,而是某种深层心识作用的相续,唯识学说此识也是生灭变异、因果相续、依缘而生现行的因缘所生法,并非实常自我。《解深密经》喻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如暴流”,《唯识三十论》也说此识“恒转如暴流”,是一像奔腾直泻的江河一样的流变过程。《成唯识论》说此识“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非断非常,便即否定了它非真常自我,又念念相续而贯串轮回全程。非常是真谛,非断是俗谛,真俗二谛如手心与手背,是为中道。这种意义上的阿赖耶识,较部派佛教建立的穷生死蕴、一味蕴、根边蕴、胜义补特伽罗等,在理论上的确要圆满很多。
阿赖耶识不仅是众生前七种识及“净色根”(最微细的感知器官)生起的根本、众生个体生命的根本,而且还是众生所居住的依报“器世间”(客观世界)的根本。法相唯识学把山河大地等器世间亦摄于阿赖耶识的相分,认为众生六识所分别的境界实体——“本质尘”或”疏所缘缘”,是由阿赖耶识见分“挟带”而生,虽然可以说在六识见分之外,却不在全体心识之外,不离阿赖耶识。所谓客观世界,实际上终归是自己心识变造。《成唯识论》卷二说:“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每一众生阿赖耶识所藏异熟种子中由共业所成的“共相种子”(相状相同),成熟生果(增上果)而变为物质世界,虽然每一众生都由自心阿赖耶识相分种子变起各人所受用、各有特色的经验世界,而大家同类共见的客观世界大致相似,同在一个空间。大家共认的客观世界,实际上是各自主观世界的重合,就像千灯一室,光光交迭,成一片光明,而每盏灯还是各放各的光,互相并不妨碍,这是一种多元素重合的唯心论。
唯识学还有说阿赖耶识之下还有第九阿摩罗(Amala)识者,意译无垢识、白净识,为解脱成佛之本,是能证会真实的心体,不生不灭,清净无染,即是“真心”异称。护法系唯识学不立此识,将其功用摄于阿赖耶识所藏无漏种子。
你是否需要了解?
圣斗士星矢冥王篇里沙加留给雅典娜的那句话“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的意思。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佛四十九年说法从不同面向演说和历朝各代翻译版本等诸多因素而有多名,也称为如来藏、本际、涅槃、一切种子识、异熟识、依照各名称的内...
阿赖耶识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玄奘的《成唯识论》将阿赖耶识分为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分别对应其自我储存种子、现行熏习种子和被妄执为实我的特性。总之,阿赖耶识在佛教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是万物生成的本源,也是众生心识活动的基础,其理论内涵丰富,引发了佛学界的深入探讨和传承。
阿赖耶识相关略解
在唐玄奘法师所作的《八识规矩颂》中,对阿赖耶识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释。阿赖耶识由四个部分组成,而在颂文中,阿赖耶识独立成章,共被阐述了三遍,总计形成了十二篇颂文。接下来是对阿赖耶识颂文的解读:1. “浩浩三藏不可穷” - 此句表明阿赖耶识,亦称为藏识,象征着无边无际的广大性。它...
阿赖耶识是人的记忆吗
这种记忆超越了简单的个人经历,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宇宙法则。转识成智的过程:在生命的轮回中,阿赖耶识的记录不断更新与深化。然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心灵的觉醒与升华,即将阿赖耶识中的记忆转化为智慧。这一过程被称为转识成智,是实现成佛的关键步骤。综上所述,阿赖耶识虽然包含了人的记忆,但其内...
七种性自性补充
七种性自性,深入解析其内涵:集性自性,源自苦谛真如与邪行真如。阿赖耶识由于过去的妄想和取相,积聚了生死业种,导致凡夫的业行与来世苦种的集累,三乘无学位者能断除此性,从而脱离分段生死。性自性,真如的本体属性,覆盖从凡夫到佛地的所有层次。真如有流注性,显现七转识,异熟性承载业种...
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佛四十九年说法从不同面向演说和历朝各代翻译版本等诸多因素而有多名,也称为如来藏、本际、涅_、一切种子识、异熟识、依照各名称的内涵,所指称皆是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
阿赖耶识指的是什么
阿赖耶识因其内涵深广,佛四十九年说法从不同面向演说和历朝各代翻译版本等诸多因素而有多名,也称为如来藏、本际、涅槃、一切种子识、异熟识、依照各名称的内涵,所指称皆是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乃是万法之根本故,乃是三乘佛法之根本故,乃是含藏着能令人成就佛果自性之唯一心体故...
什么是阿赖耶识 南怀瑾
真如和阿赖耶识所指称的心体是同一个第八识如来藏,但是在更深细的佛法内涵来看,侧重点不同。“真如”只是一个名称,有时以真如这个名称来代表如来藏,或者代表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所以真如一名其实是在表显如来藏真实存在、如如不动的体性,是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心所显示的自性”。因为阿赖耶识有...
求助,什么是“阿赖意识”
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佛四十九年说法从不同面向演说和历朝各代翻译版本等诸多因素而有多名,也称为如来藏、本际、涅槃、一切种子识、异熟识、[1]依照各名称的内涵,所指称皆是不生不灭的第八识...
什么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阿赖耶为梵语alaya之音译),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等。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为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中所说的第八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关于阿赖耶识不同的宗派又有不同的说法。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