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的成语故事

作者&投稿:嵇宇 2025-05-16
词语 兵不厌诈 拼音 bīng bù yàn zhà 意思 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处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兵不厌诈的故事 示例 若说兵不厌诈,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近义词 兵不厌权 反义词 先礼后兵 兵不厌诈成语接龙:兵不厌诈 ?? 诈败佯输 ??


你是否需要了解?

兵不厌诈的故事
【成语故事】东汉安帝时,羌族在汉边境骚乱,包围武都郡。安帝派虞诩去做武都郡太守,虞诩带精兵去赴任,途中他用增灶、弱弓硬弩的办法,用计打败了羌族的进攻,让武都郡恢复了安定。【典故】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韩非子·难一》【释义】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

兵不厌诈穿是谁的典故 兵不厌诈的主人公和成语故事
兵不厌诈的主人公是晋文公。以下是关于兵不厌诈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背景: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为了救援宋国,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行动,最终与楚国在城濮展开决战。策略制定:在决战前夕,晋文公面临兵力弱于楚国的困境。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晋文公的舅舅子犯提出了“兵...

成语典故兵不厌诈?
楚国攻打宋国,不厌诈伪,要他们与楚国绝交: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战阵之间,诈:满足:“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撤掉对宋国的包围、卫等国会盟,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 bīng bù yàn zhà 【解释】、蔡:欺骗手段,繁礼君子,再以伏兵夹击,兵力弱。

兵不厌诈穿是谁的典故 兵不厌诈的主人公和成语故事
1、兵不厌诈的主人公:晋文公(前671年[1] 或前697年[2]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2、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

兵不厌诈
先礼后兵 兵不厌诈出处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兵不厌诈成语故事 东汉安帝时,羌族在汉边境骚乱,包围武都郡。安帝派虞诩去做武都郡太守,虞诩带精兵去赴任,途中他用增灶、弱弓硬弩的办法,用计打败了羌族的进攻,让武都郡恢复了安定。...

成语故事:兵不厌诈典故
兵不厌诈的典故: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儿童成语故事300字:兵不厌诈
这个典故源于《韩非子.难一》。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升文公准备要同楚国打仗。他召见自己的舅父狐偃,问:"我们准备同楚国打仗,他们兵多,我们兵少,怎么办?"狐偃回答:"我过去听说过,讲究繁琐礼节的人不厌烦忠信,在战场上打仗不厌欺骗和伪装,你还是采取欺诈的办法吧。"文公辞退狐偃,又召见自己...

兵不厌诈的成语故事
词语 兵不厌诈 拼音 bīng bù yàn zhà 意思 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处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兵不厌诈的故事 示例 若说兵不厌诈,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

成语故事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成语故事\/典故】三国时期,曹操利用天子的名义杀了西凉大将马腾。马腾的儿子马超发誓道:“曹操老贼,你杀了我的父亲,我一定要报仇雪耻!”马超联合西凉太守韩遂起兵20万杀过去,曹操大为惊奇,马超武艺非常高强,先破长安,后破潼关,直逼许都而来。幸亏曹操的部将许储的奋力相救,曹操才死里...

兵不厌诈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王文成公用兵》:凡此皆出奇制胜,所谓兵不厌诈,非小儒所能知也。【故事】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