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阿赖耶识南怀瑾

作者&投稿:泣浩 2025-05-15
阿赖耶识,又称如来藏,是指真如本来的面貌。在佛教经典中,真如与阿赖耶识被视为同一心体的不同称谓。《入楞伽经》中提到,真如即是阿赖耶识,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然而,在佛法的深入探讨中,真如、阿赖耶识等词汇虽指同一心体,但在表达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真如这一概念,更多是用来表示如来藏真实、恒常、不动的特性。因此,真如有时被用来代表阿赖耶识或如来藏,强调的是阿赖耶识所具备的真实性和如如不动的本性。这种真实且如如不动的特性使得阿赖耶识有时被称为真如。


你是否需要了解?

如何深入浅出的解释这句诗
如何深入浅出的解释「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诗?应当如何去理解?水是阿赖耶识,月是诸法;云是熏习,天是如来藏。千江有水千江月,是诸法熏习赖耶种子;水的鉴照,即赖耶的摄藏。万里无云万里天,是赖耶转染成净,变为大圆镜智。其实,水和天,是同一码事,月和云,也是同一码...

南怀瑾:《唯识与中观》第05章
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是理解和学习唯识学的入门之作,它将八识分为四个部分,并以三首偈子阐述。学佛并非简单地追求空,而是通过“转识成智”,将凡夫的心转变为佛的智慧。这个过程涉及四智:前五识转化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转化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化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化...

八识产生念头吗南怀瑾
在《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里,说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含藏识,阿赖耶识。这八识里面会产生很多念头,虽然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各种念头,但是的确都存在着。有很多念头是存在阿赖耶识里,累生累世的积累,不是我们所能控制得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修行,心存善念,诵经...

南怀瑾:什么是独影境?
南怀瑾揭示:独影境的奥秘 独影境,这个概念源于南怀瑾大师的深度剖析,它源自于我们内在的“独头意识”或“独影意识”,这是心理学尚未触及的领域。在西方心理学中,对潜意识的探讨仅停留在“下意识”层面,而实际上,这远远未能触及到阿赖耶识和第七识的深层奥秘。独影意识,即当我们进入梦境时,那个...

南怀瑾先生:谁是不迷转世
修行者们明白,即使是入胎看似顺利,如圆泽大师,住胎之时仍需警惕,因为未达到三果以上的境界,出胎时的生死迷离是无法避免的。阿赖耶识的奥秘在于,每个个体的个性差异并非遗传,而是由前生业报所决定,这使得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但往往我们自己却无从察觉。南怀瑾先生强调,生死来去的痛苦远超过我们的...

求解释南怀瑾的诗句意思
后两句是境界,境界不同于思维理解,勉强用新词解释说,是一种实践,佛家唯识讲八识:眼耳鼻舌身意 末那识 阿赖耶识 ,前六识是很容易知道的,后两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是不容易为人所知的(详细的参看唯识宗八识一段),境界不是靠第六意识就可以理解的,靠体悟,不做解释。

南怀谨: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第七识与第六识紧密相关,第六识的转变会影响第七识。南怀瑾进一步解释,第七识具有“四惑八大”相应起,即与四种烦恼和八种大烦恼相应。它还具有“六转呼为染净依”的特性,即第六识的转变会影响第七识,从而影响染净。南怀瑾还提到,第七识与第八阿赖耶识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七识的“我执”与第六识的分别妄想...

南怀瑾:什么是独影境?
梦境与独影意识:梦境是独影意识的主要舞台。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病梦、想梦、思梦、曾更梦以及更为神秘的“引起梦”。其中,“引起梦”源于阿赖耶识种子的觉醒,预示着潜在的未来感知能力。独影意识与定中境界:虽然梦境是独影意识的主要显现场所,但定中的境界并非全由独影意识决定。生理上的...

南怀瑾:《唯识与中观》第04章
唯识是世亲菩萨、无著菩萨、弥勒菩萨系统的学问,而中观则是龙树菩萨系统。南先生深入探讨了这两者的差异,并指出它们各自的重要性。唯识法相的研究方法:南先生建议通过背诵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来深入理解唯识的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的不同作用与修证境界。他还引用了《楞伽...

南怀瑾先生谈八字与改变命运
命运,也就是命根,是宿业所带的。从一个人的相貌、言行举止、态度等可以看出他的命根。命运并非固定不变,命是分位的假立,它会随着人的行为和业力而改变。南先生提到,命根是依据第八阿赖耶识亲种的分位假立,而非别有性。真正的修行人可以通过修德进业来改变命运。儒家教我们通过行为来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