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里司马徽从刘备处离去时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作者&投稿:长孙标 2025-05-21
三国演义中回马荐诸葛一集里水镜先生说,卧龙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是什么意思

“卧龙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是孔明虽然遇到了英明的主人,但是却遇到的不是时候。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简直就已经将后来的历史给定格了。事实上也确如此,诸葛孔明先生尽管满腹经纶,神机妙算,然终其一生鞠躬尽瘁,仍未能实现刘备的复兴汉室、匡扶天下之理想,让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嗟叹。身前已知身后天下事,水镜先生实乃高人!他在评论徐庶离开刘备之前走马荐诸葛这件事时所说的另一句话“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也充分暗示了孔明出山之后的命运和结局。

“卧龙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设水镜就是为武侯的运命作铺垫,衬托了“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使读者不会因为读到上方谷时孔明六出祁山病逝而太伤悲和遗憾,更能接受的是命中注定。还有就是那时人对古代名人是敬重的,“不得其时”说明武侯有大才却因在的时代而失败,败不在人。

原文如下:
徽(司马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明虽然遇到了能够让自己施展才的地明主,可是此时汉室已式微,尽管孔明身负雄才大略,怀抱天下,然想辅助刘备复兴汉室已经无望了,可谓生不逢时,难道不可惜吗?“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这句话中的“时”指的不是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机,而是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卧龙虽得其主”是说诸葛亮投奔刘备是找对了人,但“未得其时”,意思是说诸葛亮不得“天时”,所以他六出祁山不胜,最后秋风五丈原,只落得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实际上,这句话是小说中写的司马徽的一句谶语,而不是说当时诸葛亮的某个情况,所以司马徽才会为诸葛亮感到可惜。

同意上面几位大侠的观点。

不过我对这个“不得其时”的理解,更应该是“天时”的时。可以这样总结一下武侯一生——随刘备之初,得心应手却天时不利;入川之初,全面施政却只能兴废定基;后主主政,大展身手却又事无俱细。到了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武侯这一生,何时得过“时”呢?所以,我个人的理解是,与其说水镜先生预料到了什么,不如说是贯中老先生在预示或者是暗示着什么,甚至是为后来的读者提前总结着什么。

我觉得是说诸葛亮去的不是时候,那时刘备力量很弱,而曹操大兵南下,局势危急

就是说诸葛亮得到了好君主,却得到的不是时候,因为诸葛亮差不多到赤壁之战才出山,这时候曹操已经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所以想要夺回去比较困难。如果诸葛亮早几年来到刘备身边,也许刘备就不会那么狼狈,曹操的地盘就扩大的慢。

三国志,资治通鉴都没有这句话。三国演绎里面,司马说着句话的目的是罗贯中为了更加描述诸葛亮的才能,加上的这句话。诸葛亮才能在三国排不上前几名。更不要说司马徽能料到未来形势了。

应该就是你所理解的那样。诸葛亮跟刘备算是跟对了,因为刘备很赏识他,但是赏识又有什么用,大势所趋,魏国会胜,输过注定会败。

其实这个“时”指的是时机,诸葛亮有王佐之才岂肯轻易出山。让刘备想办法使诸葛亮知道没有跟错人。在加上刘备待人宽厚,礼贤下士。所以有了后来的三国茅庐。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里司马徽从刘备处离去时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
如果诸葛亮早几年来到刘备身边,也许刘备就不会那么狼狈,曹操的地盘就扩大的慢。三国志,资治通鉴都没有这句话。三国演绎里面,司马说着句话的目的是罗贯中为了更加描述诸葛亮的才能,加上的这句话。诸葛亮才能在三国排不上前几名。更不要说司马徽能料到未来形势了。应该就是你所理解的那样。诸葛亮...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主要内容?_百度...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司马徽前来拜访刘备,对刘备叙述了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适逢诸葛亮出游,只得返回新野。几日后,刘备又前往隆中拜访,遇到诸葛亮之弟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说诸葛亮行踪不定。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主要内容如下:徐庶归曹与徐母自尽:徐庶因曹操囚禁其母,被迫前往许昌。徐母得知徐庶投曹后,勃然大怒,认为徐庶弃明投暗,玷辱祖宗,遂自缢而死。司马徽再荐诸葛亮:刘备因徐庶离去,欲寻访新的人才。司马徽来访,告知刘备徐庶离去是曹操之计,并...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梗概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司马徽前来拜访刘备,对刘备叙述了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适逢诸葛亮出游,只得返回新野。几日后,刘备又前往隆中拜访,遇到诸葛亮之弟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说诸葛亮行踪不定。《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三国演义第37,38回梗概
1、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司马徽前来拜访刘备,对刘备叙述了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适逢诸葛亮出游,只得返回新野。几日后,刘备又前往隆中拜访,遇到诸葛亮之弟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说诸葛亮行踪不定。2、第三十七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刘备第三次...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概括,尽量具体一些,控制在三分钟内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第一、第二次):刘备因长期寄人篱下,四处奔波不定,在其强烈的兴复汉室的思想下,经徐庶指引,到南阳隆中卧龙岗三次拜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刘备到隆中但无缘谋面,只见到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第二次,刘备冒着大雪去仍然没有见着。细节...

袁阔成讲的三国演义第37回第37回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国演义》第37回为: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主要内容:徐庶被曹操骗去北方后,刘备军中又缺了军师。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和徐庶离开前的推荐一模一样,于是刘备准备请诸葛亮出山。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主要内容400
第37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

三国演义第37回主要内容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这一回讲了徐庶到曹营后徐母自杀,和刘备两次访问诸葛亮的过程。第一次:刘备见童子,童子告知刘备诸葛亮出门了,刘备失望而回却在归来的路上遇见崔周平二人讨论了一下天下大势,刘备就想请他归于自己帐下,可催不肯,二人就此告别,刘备第一次访贤也就此...

三国演义文言文三十七回
1. 三国演义第37回和38回原文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微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 备, 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一次:刘备见童子,童子告知...